第十章 論魂魄
第九章談到了天道,第十章又來談人。第一句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古代“營”和“魂”通用,“營魄”就是“魂魄”,“魂魄”和陰陽有聯系,常說陰魂陽魄。靈魂體魄,可見靈魂代表精神生活,體魄代表物質生活。“載”是裝載的意思,“抱一”是合而為一,就是說,人既有肉體,又有精神,是靈和肉合而為一的載體,但靈和肉,魂和魄,精神和肉體,有沒有分離的時候呢?這就是人道的問題了。人道和天道是不是一致?有沒有矛盾的時候?這句可以翻譯如下:
第一種譯文說:合而為一的肉體和靈魂會不會分離?第二種說:你能不能使靈肉和“道”一致(或合而為一)?據老子說:“道”生萬物,靈肉都是“道”生,都是按照“道”理生成,所以應該是一致的。
第二句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晉代王弼注:“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這就是說,集中精力達到柔和,能夠像沒有七情六欲的嬰兒一樣嗎?換句話說,心靈能像嬰兒的肉體一樣柔和嗎?我們看看兩種譯文:
第一種譯文說:控制的精神(心靈)能不能像嬰兒的一樣柔和?第二種說:你能像柔嫩的新生嬰兒一樣控制呼吸(氣)嗎?前者指的是靈,后者指的是肉。這是用嬰兒做例子,說明靈肉的柔和關系。
第三句說:“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玄覽”是心靈的鏡子,“滌除”是擦掉鏡子上的污點,能使心靈沒有瑕疵嗎?許嘯天《老子》注說:“玄覽是說看通了,參通了天地間的真理(道),使心中沒有一點私心遮蔽著,好似皮膚上沒有瘢點一般。”可以譯成英文如下:
譯文把“滌除”理解為“純潔化”,是從正面來說;又把“玄鑒”具體化為心靈的鏡子,“無疵”是指肉體的瑕疵。
前三句提出魂魄或靈肉的矛盾、柔和、瑕疵的問題,下面擴大內容,第四句說:“愛民治國,能無為(無知)乎?”一個愛民治國的圣人能不能無為(無知)而治?是無為還是無知?下面看看譯文:
北京大學出版社的譯文說:如果愛民治國,能夠避免采取積極行動嗎?把“無為”理解為不積極行動;外文出版社的譯文是不采取行動,沒用“積極”二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的譯文也大同小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譯文說:一個愛民的統治者能不干預國事嗎?把“無為”理解為“不干涉”。比前三種譯文更加具體。但考慮到下文“明白四達,能無為乎?”重復“無為”不如用“無知”,所以還是遼寧大學出版社的譯文更好。
第五句說:“天門開闔,能為雌(無雌)乎?”這句解釋也多,有人按照字面理解;成玄英說:“天門者,心也,雌者,言其主靜而和柔也。”也有人說“天門”是指天上的門,“雌”指天下人間的門,心靈之門,心靈之門(人道)應該和天門(天道)同開同闔,天人合一。哪種理解更好?可以看看譯文:
第一種譯文說:天門開闔時,你能陰柔無為嗎?第二種說:自然界天道循環,你能不受影響嗎?第三種說:人間的門(人心)不能像天上的門一樣開關嗎?以詞而論,第一種最接近原文,但天門不好懂;第三種“人間的門”不加注也不好理解;還是第二種好懂一點。
第六句說:“明白四達,能無知(無為)乎?”這句話也有兩種版本:“無知”和“無為”。“明白四達”和“無知”顯然矛盾,沒有知識怎能使人明白?所以這里是“無為”更好。譯文也有幾種:
外文出版社譯文說:不用智慧你能明白一切,深入一切嗎?高等教育出版社譯文說:沒有知識(或不行動)可能明白,并且使人明白嗎?是否行動好些?
最后一段:“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馬王堆本沒有這段,馬敘倫認為這段應放下一章之前。主語可能是天,也可是人。說天地生養萬物,并不據為己有,所以人也不應強奪天功,引以為傲,領導萬物,而不主宰萬物命運,這就是玄妙的道德,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下面看看兩種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