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譯話
- 許淵沖
- 882字
- 2019-12-11 16:00:02
第八章 論不爭
第七章談無私,第八章舉實例說明,一開始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無私,對人和萬物最好的是水,因為水給人和萬物都帶來好處,而不和人或萬物爭利,也不爭奪任何東西。這一句話可以翻譯如下:
水善利萬物,“利”字不難翻譯,就是只“給”不“取”。而“爭”有三種譯法,第一種是爭奪的意思,括弧中的兩個譯文卻是競爭比賽,所以不如第一種譯文恰當。第八章接著說:“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水不和人爭地,(假如水要和人競爭,看誰行動更快,那就可以用括弧中的兩個詞。)水也不在乎高低,就往人不喜歡的低處流。而“道”則無所謂高低,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水就接近“道”了。這一句可以譯成:
第八章接著談“善”的七種表現(xiàn):“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居住的地方最好是大家不居住的低地,心最好能像空虛的深淵,給予別人最好出于仁愛,說話最好要有信用,管理最好要秩序井然,做事最好要聰明能干,行動最好不要錯過時機,這七種表現(xiàn)可以翻譯如下:
第八章最后說:“夫唯不爭,故無尤。”結論是:因為與世無爭,所以不得罪人。不和人爭地方,不鉤心斗角,不患得患失,不言而無信,不爭權奪位,不爭名奪利,不爭功邀賞。結果就沒有什么過錯,這個結論可以譯為:
這里“不爭”用了contention(爭奪)一詞,如果改用competition(競賽)或rivalry(競爭),意識就不同了,因為爭奪的是成果,競爭卻是要出成績;爭奪是“取得”,競爭卻是“給予”或“奉獻”,一字之差,卻相差很遠.老子“不爭”的原意是“爭奪”還是“爭取”?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到了今天,如果要把老子的思想古為今用的話,那么,“不爭”的應該是名利,而不是出成績,如果不爭取好成績,怎么能建設好國家呢?所以即使老子的原意是消極的,我們也可以利用積極的一面,何況它本來就可能有積極和消極兩面的解釋呢?根據(jù)自己個人的經驗,如果沒有國內外的翻譯論戰(zhàn),恐怕也總結不了中國學派的文學翻譯理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