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向西方介紹儒家思想并翻譯儒家經典的歐洲人,是來自西班牙的傳教士高母羨(Juan Cobo,1546-1592)。[17]1592年,高母羨翻譯了元末明初的文人范立本所編的《明心寶鑒》(Beng Sim Po Cam,Espejo clar del Recto Corazón)。這是一本蒙學教材,收入了孔子、孟子、莊子、老子、朱熹等先哲的格言,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出版。高母羨在翻譯該書時,正在菲律賓傳教。為歸化當地的華人,他需要學習漢語。同時,為了讓其他傳教士更好地學習中文,他將《明心寶鑒》翻譯成西班牙文。[18]學者們認為,這個以閩南話為基礎的西班牙譯本,對“書中的書名、人名及部分難以意譯的地方,采取音譯方式,其所注字音,當然也是閩南語音,因此《明心寶鑒》音譯材料不但是現今通行的閩南語教會羅馬字的老祖宗,在閩南語文獻及記音方式上極其珍貴”[19]。
高母羨所翻譯的《明心寶鑒》,“后來由米格爾·德貝納維德斯(Miguel de Benavides)神甫帶回西班牙并于1595年12月23日呈獻給菲利普二世(Felipe?、?,1527-1598,從1556年開始為西班牙國王,自1581年起為葡萄牙國王)”[22]。因此,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認為《明心寶鑒》是最早被翻譯成歐洲語言的中國古代典籍。[23]
在早期西方對中國的報道中,最早出版的是隨皮爾資到北京訪問的兩個葡萄牙人所寫的報道。因為訪問失敗,他們被投進了廣州的監獄。從那里,他們給歐洲寫去了最早的關于中國的報道。[24]接著是巴洛斯(Jo?o de Barros,1496-1570)的《亞洲旬年》(Decades of Asia)。[25]他1552年出版了第一卷,1553年出版第二卷,1563年則出版第三卷。這些報道第一次如實地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盡管在他的書中有一些內容也來自道聽途說。[26]盡管高母羨的《明心寶鑒》是最早被翻譯成歐洲語言的中國典籍,但他所在的道明會(Dominican Order),在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西傳方面,鮮有其他貢獻。在歐洲早期介紹中國的著作中,也有一些為由非耶穌會成員所寫的著作,這些著作大都是一般性的介紹,也談不上是對中國古代經典的翻譯,但卻最早為西方人勾畫了中國形象的一般輪廓。[27]
這些著作中最有影響的是兩本書:一本是道明會士加斯帕爾·達·克路士(Gaspar da Cruz)的《中國志》(Tractado em que se c?tam muito por est?so as cousas da China);另一本是門多薩(Juan Gonzalez de Mendoza,1540-1617)的《中華大帝國史》(Historia de las cosas mas notables,ritos y costumbres del gran Reyno de la China,Roma,1585),尤其是后者,其影響非其他書所可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