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引論

1.1 研究的背景與依據

1.高職院校產學合作培養技能人才是建設高技能社會的迫切需求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但不是一個人力資源強國。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表明,2013年我國城鎮就業人口中,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或具有相當水平技能的工作者只占就業人員的1/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高技能人才可定義為“在生產、運輸和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熟練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術,具備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實踐中能夠解決關鍵技術和工藝的操作性難題的人員”,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高級技師、技師、高級技工為統計對象的高技能者不到從業人員總數的7%。

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的升級換代,無論是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還是現代服務業都面臨技能人力資本的需求問題: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道路,需要大量優秀的技能人才;發展壯大以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需要大量具有現代服務技能的人力資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附加值產業,更需要高新技術領域的高端技能人才。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預測,以2009年為基數,中國到2020年技能人才需求將凈增約3290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將凈增約990萬人。[1]產業的技能要求迫切需要職業院校釋放更大人才紅利,將人口大國升級為人口強國。為此,中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如下目標:到2020年,全國的技能勞動者應達到1.4億人,其中的高技能人才應達3900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28%)。為實現上述目標,《規劃》還要求“職業院校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和企業需求,通過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深化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2.高職院校產學合作培養技能人才是國家長期的教育政策

改革開放以前,黨和政府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的政策文本中較為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學、生產與科研相結合”。改革開放以來,正規教育領域對產學合作或相關內容最早的政策表述可追溯到1991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在該份文件中,國家首次明確了高職院校應提倡“產教結合、工學結合”。自那以后,在正規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國家制定的法律、政策中類似的表述還包括“校企合作”“產學結合”“工學交替”等;而在高等教育領域,教育部在《關于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九五”試點工作的通知》(1997年)、《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1999年)兩個文件中首次使用了“產學研合作”的提法,而且強調較多的是大學與企業的技術合作和技術研發。

1999年,我國開始大規模舉辦高職高專。對于“高職高專”這一新型高等教育機構,2000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沿用了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的表述,即“學校與社會、教學與生產、教學與科技結合”;一直到2006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首次提出: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其人才培養模式為“產學結合”,其人才培養目標為“高技能人才”;2011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中明確規定“高等職業教育兼有高等教育性和職業教育性,應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并要求高等職業院校“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系統培養技能型人才”;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則對包括高等職業專科學校在內的職業教育體系進一步提出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

在我國,教育政策對教育機構辦學影響巨大,政策文本不僅規定了教育機構的辦學方向與發展方向,而且同時也是教育領域研究的重要依據。由于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兼具高等教育性和職業教育屬性。本書將對1991年以來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政策文本中涉及“產學合作”(或“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等相近內涵)的用語做如下整理(如表1-1所示)。

從產學合作或相近內涵的政策文本用語演變情況來看,自1999年高職高專大規模興起之后,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主要采用了“產學結合”“產學研結合”和“產教融合”等提法,并將重心放在產學合作技能培養(而非技術研發)方面。自此,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產學合作培養技能人才日益成為高職院校的普遍共識,也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教育部門的各類政策文件和各種評估[2]、評審也將高職院校產學合作水平作為重點之一。

表1-1 1991年以來產學合作(或相近內涵)用語在我國教育政策文本中的變化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cn/)公布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整理。

國際經驗早已證明,高端技能人才需要“跨界培養”,僅靠教育機構無法單獨承擔高技能的培養使命。[3]但通過回顧我國高職教育政策文本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演變過程(如表1-2所示),可以發現:培養高技能人才始終是高職教育的第一要務;同時,為適應經濟與產業升級對技能人才的新需求,高職教育技能人才培養更加指向“高端”產業與“高端”技術。

表1-2 我國高職教育政策文本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cn/)公布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整理。

在實踐層面,高職院校與企業產學合作技能培養普遍面臨“企業冷,學校熱”的問題,企業參與合作培養的動力普遍不足[4]。而現有文獻對企業參與產學合作培養技能人才動力不足與合作水平差異的研究解釋力普遍不足。因此,在技能短缺背景下,我國企業和高職院校基于技能的產學合作動力不足與產學合作水平差異的問題是本書研究的現實背景和出發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义乌市| 常宁市| 东山县| 望奎县| 阿巴嘎旗| 景德镇市| 姚安县| 亳州市| 施秉县| 揭阳市| 诸城市| 客服| 黔江区| 安阳市| 威信县| 南汇区| 永清县| 隆尧县| 开平市| 宁强县| 黑水县| 大新县| 九寨沟县| 翁源县| 牟定县| 自治县| 汾西县| 溧水县| 潮安县| 杨浦区| 安国市| 沧州市| 靖宇县| 资阳市| 息烽县| 泰和县| 晴隆县| 安仁县| 阿坝| 淳安县| 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