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產業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理論與實務
- 向勇等
- 11759字
- 2019-11-29 17:31:52
第一部分 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的發展實踐
第一章 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的理論基礎
無形資產不具實物和非金融形態,大多受知識產權法保護,具有商業價值,是與收益相關的重要資產;它是難以量化的資本,劃分尚未具有統一標準。本章首先介紹無形資產的概念并與易混淆的智慧資本做概念區別,得出兩者的重要重疊之處在于知識產權,然后論證文化產業無形資產具有敏感性、高收益性與流動性的特征,在可操作、市場化、法律框架的前提下,本書所指的文化產業無形資產主要指知識產權,即版權(著作權)、商標、專利、設計權、商業秘密,其中又以版權為主。
1 無形資產的理論基礎
1.1 無形資產的定義
“無形資產”又稱為無形體之資產[1]。根據學者Edvinsson及Malone的定義,無形資產被賦予了“智慧資本”“知識資本”“非財物資本”“隱藏資本”或“不可見資產”等含義[2]。根據Reilly與Schweihs的定義,無形資產具有下列條件:第一,能被明辨或可被清楚地陳述;第二,受法律保護;第三,為私人所有權限制,且這一所有權可做轉讓;第四,具備某種可被證明無形資產權利存在的有形憑證;第五,可在某一可辨認的時點或交易中出現;第六,可在某一可辨認的時點或交易中損毀或消滅。[3]某些企業產品雖具有高市場占有率、高獲利率、獨占力、上市潛力等優勢,卻不符合上述六個條件,僅是一種經濟現象,尚不能稱為無形資產。此外,美國著名會計師Hatfield在其所著的《會計學原理與實務》一書中指出:“無形資產的含義是指專利權、版權、秘密制作方法和配方、商譽、商標、專營權以及其他類似的財產。”美國人E.Kieso和J.Weygandt在合作的《中級會計學》中提到:“無形資產的特征是缺乏實體存在,其未來收益具高度不確定性。”1991年美國出版的另一本《中級會計學》對“無形資產”是這樣概括的:“有形資產是以可以看到的、觸摸的物質實體為特征的;無形資產是法定或合同權利中形成的資產。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有著某些共同的特點,它們都是為使用者擁有,而不是為投資而擁有,壽命都大于一年,且都依據其可以為擁有者帶來的收益而確定其價值,它們都將在其收益獲得期內被消耗掉。”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對無形資產下的定義是:“無形資產是不具物質實體的經濟資源,其價值由所有權所形成的權益和未來收益所確定,但貨幣資源(如現金、應收賬款和投資)不屬于無形資產。”
我國1993年實施的《企業財務通則》和《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無形資產是指企業長期使用,但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商譽等。”2001年7月23日,財政部頒發的《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對無形資產的定義為:“無形資產是指特定主體所控制的、不具有實物形態、對生產經營長期發揮作用且能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1.2 無形資產的內涵
無形資產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預期性及政策性。無形資產具有預期性,這是因為無形資產不是作為一般生產資料來轉讓,而是以獲利能力來轉讓。
第二,可正可負性。良好的商譽和信譽,是企業不可多得的巨大財富,但對于一個技術水平落后、產品質量低劣且信譽不高的企業,商譽往往會出現負值。
第三,模糊性。無形資產評估中的模糊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成本計價;(2)價值本身;(3)評估結果;(4)評估時效性;(5)評估人員的主觀判斷;(6)評估受生產能力、市場供求、通貨膨脹、自然災害、國家計劃和政策變化、外匯匯率變動以及價格變動等的影響。這些變化不定的因素使無形資產評估具有不確定性,無法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出來。
第四,獨立性。這是指無形資產評估的對象是單一的。無形資產評估因不同的評估對象而異,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反映特定的評估對象的價值。
第五,復雜性。無形資產評估之所以具復雜性,主要是因為:(1)無形資產項目多,種類繁多,且無形資產的可比性低;(2)預測無形資產的預期收益難;(3)無形資產時間更替快,使測定技術更新困難。
第六,效益性。無形資產評估,要測算該項無形資產在有效時間內能夠獲取的經濟效益,并以此為主要依據評估無形資產的價值。
第七,動態性。這是指無形資產評估是從動態的角度去考察評估對象和評價無形資產的價值。
第八,長期性。無形資產在企業經營中是長期發揮作用的,具持續性。在文化產業中,例如一家影視公司某個影片的版權,它具有長期的共益性,版權有償轉讓后可以由幾個主體長時間共有。而且無形資產屬于長期資產,它能在一個長期的企業經營周期內創造價值。
第九,不確定性。具體表現為:(1)文化創意無形資產具有壟斷性;(2)產品競爭力和市場認可度受現實情況影響。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2001年發布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中等142條“無形資產條目(SFAS No.142,Intangible Asset)”將無形資產的種類做了簡要分類,無法歸屬的、有資產及可明確辨認的無形資產的獲利能力,稱為商譽(見表1-1-1)。
表1-1-1 無形資產的種類

雖然我國的無形資產至今仍沒有統一、明晰的定義,但大致范圍和幾大特征基本得到了業界的認可。李春光對無形資產的范圍做了較為系統的歸納:無形資產以產生來源為標準可以分成“自創型”和“外購型”;以狀態為標準可分為“可確指的無形資產”和“不可確指的無形資產”;以內容為標準可以分為“技術型”“權利型”“關系型”和其他等四種形式;以作用為標準可分為“生產型”“資源型”和“管理型”,還可以按壽命期限、法律保護狀況等分類[4]。據此,無形資產的分類如下(見圖1-1-1):

圖1-1-1 無形資產的分類
在我國臺灣地區,無形資產鑒價領域包含租賃權、地上權、商標權、開發權、經營權、專利權、技術權、礦權、商譽價值。動產鑒價領域包含:島內外機器設備估價,生產設備估價,航空器、船舶、車輛估價,各種原料估價,在制品、成品估價,古董、字畫、藝品、珠寶、牲畜等及其他之估價。臺灣地區《會計37號公報》將無形資產定義為:“企業可取得、發展、維護或強化無形資源時通常會消耗資源或發生負債。”此類無形資產可包括科學或技術知識、新程序或系統設計與操作、權限、知識產權、市場知識及商標等。該等無形資產常見項目有計算機軟件、專利權、著作權、電影動畫、客戶名單、擔保或服務權、漁業權、進口配額、特與權、顧客貨供貨商關系、顧客忠誠、市場占有率及營銷權。根據臺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十條第二項:“無形之文化創意資產,指與文化創意有關之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與營業秘密等知識產權及其他符合財務會計準則公報所定義之無形資產。”可見,文化產業的無形資產以知識產權為主。
1.研究和開發費用資本化。
企業無形資產的取得主要有外購、自創、接受其他單位投資三種途徑。外購與接受投資的無形資產價值的確認較為容易,對于自創無形資產核算,按照現行規定僅包括取得注冊時發生的注冊費、聘請律師費支出,而把研究和開發過程中的費用記入當期損益,采用費用化處理。這種處理無法體現企業自創無形資產價值,甚至導致知識產品的成本計量嚴重失真,對于投資人利用提供的信息做出投資決策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企業應對自創無形資產研究和開發支出進行資本化處理。由于研究費用與新產品或新工藝的生產或使用及給企業帶來效益的確定性較差,應在費用發生的當期進行確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并在以后會計期間不確認為資產。對于研究活動——初步智力成果,采取費用化處理;對于開發項目,由于是直接轉化為生產力,應該采取資本化處理方法。例如,對有些隨同固定資產硬件系統一起投入的軟件系統(如計算機軟件系統)可考慮與固定資產硬件系統合并在“固定資產”科目核算。
對有確切使用年限的無形資產,如專利權、專有技術等應用加速攤銷法中的年數總和法進行攤銷。
2.對于沒有確切年限的非專利技術,可不作攤銷。
為了對這一類無形資產進行價值補償,可建立“無形資產信息系統”規范無形資產管理與衡量無形資產價值。對無限壽命的無形資產,如商譽,不做攤銷主要是因為商譽能在多方面起作用,難以分清其在各方面作用的權重,對于這類無形資產應采用定期評估的方法,定期調整賬面價值。
3.無形資產披露。
對于一般無形資產,企業會計準則要求披露的有關無形資產信息有:各類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各類無形資產當期期初和期末賬面余額、變動情況及其原因;當期確認的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對土地使用權,除按照上述規定進行披露外,還應披露土地使用權的取得方式和取得成本。在我國現行財務報表中,資產負債表上只列有“無形資產”一個項目,反映無形資產的攤余價值,在現金流量表中僅設置了“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而收到的現金凈額”和“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所支付的現金”,無法反映出無形資產的變動情況,不能滿足報表使用者對無形資產信息的需要。
1.3 智慧資本與無形資產的異同
無形資產、智慧資本的概念容易混淆。根據學者托馬斯·斯圖亞特(Thomas Stewart)的說法,智慧資本是每個人能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能力的總和。凡能夠用來創造財富的知識、信息、智能財產、經驗等智慧財產,可通稱為“智慧資本”。有關“智慧資本”的研究出自Leif Edvinsson。北歐最大的斯堪地亞保險與金融服務公司(Skandia Assurance and Financial Services,SAFS),于1995年發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公開的智慧資本報告。報告認為:市場價值可細分為財務資本和智慧資本,而智慧資本是由人力資本及結構資本構成;結構資本還包含顧客資本與組織資本;組織資本又由創新資本與流程資本所構成(如圖1-1-2)。
埃德文森(Edvinsson)將智慧資本定義為“是一種對知識、實際經驗、組織技術、顧客關系和專業技能的掌握”。[5]智慧資本的內涵分成以下三類: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結構資本(structure capital)(創新資本、流程資本、組織化資本)、顧客資本(customers capital)。休伯特·圣唐治(Hubert Saint-Onge)將智慧資本定義為三項資本的集合,分別為人力資本、顧客資本和結構資本(如圖1-1-3)。

圖1-1-2 市場價值架構
數據來源:Leif Edvinsson&Michael S.Malone(1997)。

圖1-1-3 Hubert Saint-Onge的智慧資本模型
數據來源:Sullivan(1998),Profiting from Intellectual Capital,p.71。
智慧資本包括人力資本、關系資本(顧客資本)及結構資本(組織資本)。人力資本指具有知識創造力的人力資源,包含企業的經營團隊、專業技能、向心力、創造力等,尤指企業中所有員工的知識、技術、能力及經驗等;關系資本指企業營運產生的上下游產業關系網絡,包括顧客規模、顧客忠誠、策略伙伴、聲譽;結構資本指組織與其往來的對象革新能力和保護商業能力等知識產權,以及其他用來開發并加速新產品與新服務的市場無形資產和才能,包括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及數據庫;流程資本主要包括營業秘密及工作流程,員工下班后公司仍存有的知識,即屬于組織所有的科技、發明、數據、出版、制成均為結構資本;流程資本是指工作工程、特殊方法,以及擴大并加強產品制造或服務效率的員工計劃。[6]
表1-1-2 Dzinkowski智慧資本要素表

數據來源:R.Dzinkowski(2000),The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An introduction.Management Accounting(Februry),pp.32—26。
智慧資本所涵蓋范圍較無形資產廣,智慧資本與無形資產概念的交集在于知識產權,諸如專利、商標、著作權、商業秘密等法律上已賦予保障的權利(見圖1-1-4)。

圖1-1-4 無形資產內涵與組成要素之間的關聯
數據來源:Edvinsson,Malone(1999);楊國隆(2003)。
2 無形資產與知識產權
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知識產權的保護及應用息息相關。文化產業的內容多對應“無形資產”,其商業保護與應用等同于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應用。善用“知識產權”,能使文化產業的“無形資產”財富得以量化,達到資本化操作的最終目的。本節主要由各國對文化產業的定義出發,闡明文化產業與知識產權之間的密切關聯性。
2.1 文化產業的定義
文化產業,又稱為“文化創意產業”“創意產業”“版權產業”或“內容產業”,其概念主要來自英語“Cultural Industries”或“Creative Industries”,雖然這些概念在外延上有差別,但其產業本質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本書將這些概念同等對待。近年來“文化產業”概念被歐洲、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大力宣傳,是一種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的背景中發展起來的、推崇創新及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的新興理念、思潮和經濟實踐。早在1986年,著名經濟學家羅默便指出,“新創意會衍生出無窮的新產品、新市場和財富創造的新機會,所以新創意才是推動一國經濟成長的原動力”。文化經濟理論家凱夫斯對創意產業則給出了以下定義:“創意產業提供我們寬泛地與文化的、藝術的或僅僅是娛樂的價值相聯系的產品和服務”。澳大利亞學者金邁克認為:“21世紀將會目擊我們(作為消費者、觀眾和公眾)利用文化資源的方式的空前的變化。文化被生產、傳播和消費的方式將越來越取決于知識創新和全球化市場。文化研究這一概念應該使其自身脫離批判文化理論的學派并且嚴肅地作為一種產業來對文化進行思考——一個可以提供就業、培訓、出口稅收和外匯的產業。”
作為一種國家產業政策和戰略的“創意產業”理念的明確提出者,最早是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在1998年出臺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創意產業”的定義:“所謂創意產業,是源自于個人創意、技巧和才能的活動,是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與利用,而有潛力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的產業。”[7]由此定義即可明白看出,文化產業的發展,實與知識產權的生成及利用,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2.2 文化產業的營利模式
文化產業營利模式可分為文化產品營利模式、資源營利模式、產業鏈營利模式、項目營利模式、價值網營利模式等五種。
德理安·斯萊沃斯基在《贏利》中提出幾種文化產品的營利模式,包含專業化模式、大制作影片模式、拳頭模式、速度創新模式和利潤乘數模式;資源模式包含外部資源和特定行業資源;產業鏈模式包含全產業鏈模式、產業平臺營利模式、跨產業鏈營利模式;項目營利模式包含項目運營制營利模式、項目品牌化營利模式、項目制定的營利模式;價值網營利模式則是將各個營利主體聯系起來,拓展商業價值網[8](如表1-2-1)。
表1-2-1 文化產業營利模式

2.3 文化產業的無形資產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特殊文化形態和經濟形態,在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文化產品的工業標準化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角度進行界定,認為文化產業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2003年9月,我國文化部制定下發的《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根據以上概念,可以看出文化產業的產品至少是具有某種形式的“創意財產”,與傳統產業相比,文化產業價值鏈的核心不是實物資產而是通過研究和開發而形成的專利權、商標權、非專利技術、版權、特許使用權等無形資產,這些無形資產是文化創意企業競爭力的源泉。根據我國(尤其是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無形資產評估的主要內容可簡要概括如下(見表1-2-2):
表1-2-2 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范圍

依據文化產業無形資產的定義,可以看出文化產業無形資產具有獨特的個性,文化產業無形資產具備以下特點:
第一,文化產業無形資產具有獨創性和獨占性。
文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源于不斷創新,文化企業的無形資產必須具有獨創性才能獲利。法律制度為保護無形資產的獨創性,嚴格禁止非持有人無償地取得和使用該項無形資產。因獨創性和獨占性使市場上很難找到替代品或類似產品,形成無價格參考的現象,且有些無形資產只有對特定企業有意義,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困難,因而市場價值很難確定。
第二,文化產業無形資產具有敏感性和流動性。
文化產業無形資產的盈利能力和經濟壽命受環境影響大,無形資產價值會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產生波動。與實物買賣的資產盈利相比,無形資產的盈利能力和經濟壽命受經濟環境、市場同類產品企業的競爭力以及消費者的觀念影響,導致文化產業無形資產價值的不確定性。同時,文化產業的核心價值流動性大,如商標的市場價值會隨著企業宣傳的力度和方式發生變化,而著作權、核心技術會隨著企業員工的流動而改變。
第三,文化產業無形資產具有高收益性。
無形資產有強大的增值功能,一項版權產品誕生后,后期則不需投入更多的開發經費,邊際成本近乎為零,有些無形資產本身并無損耗,反而在運作中不斷增值,未來的收益報酬逐步增加,是一種長期的無實物形態的資產。
國際著名文化經濟學家約翰·霍金斯在《創意經濟》一書中,把創意產業界定為其產品都在“知識產權法”的保護范圍內的經濟部門,認為與創意產業最相關的知識產權有四大類:專利、版權(著作權)、商標和設計權,每一類都有法律實體和管理機構,每一類都產生于保護不同種類的創造性產品的愿望。霍金斯指出,知識產權是新世紀的貨幣,與知識產權相關的行業構成了21世紀最具活力的創意產業和創意經濟[9]。霍金斯指出,創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金的產值,并以5%的速度遞增。某些國家增長得更快,美國為14%,英國為12%。[10]由此可明確地看出,知識產權就是文化產業創造經濟收入的主要依靠與來源。
“文化產業”,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為“結合創作、產制與商品化過程的內容,而這些內容的本質是無形的資產,并具有文化的概念,同時這些內容會受到知識產權的保護,并以產品或服務的形式來呈現”[11]。根據以上定義可推知,文化產業的內容本質上屬于無形資產,而內容商品化后的產品或服務,必須受到知識產權的保護,才可能進一步產生商業價值及經濟利益。英國將創意產業看做是“源自于個人創意、技巧和才能的活動,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與利用,有潛力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的產業”[12]。此定義點出知識產權對于創意產業創收的密切性與重要性。
香港地區則認為文化產業是“一個經濟活動群組,開拓和利用創意、技術和知識產權以生產并分配具有社會和文化意義的產品與服務,更可望成為一個創造財富和就業的生產系統”[13];臺灣地區則將其定義為“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知識產權)的形成應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并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14]。香港及臺灣地區的定義凸顯了“文化產業——知識產權形成應用——創造財富”的線性關系。
因此,本書的總結如下:借由善用“知識產權”,能使文化產業所蘊含的“無形資產”財富得以量化,而達到資本化操作的最終目的。
無形資產種類范圍甚廣,而在文化產業范疇內重點討論的無形資產范圍集中在人類創意能力和文化底蘊的精華,文化產業無形資產中相關知識產權列為重要資產。知識產權符合萊利(Reil-ly)與施維茨(Schweihs)所列出的無形資產可被明辨識別、毀損、消滅,為某個主體所私有、轉讓并受法律保護的特性,而且知識產權已被多數學者和立法者重視。文化產業的無形資產不僅是知識產權,還包括未被發表、注冊的智慧資本,它們通過保密協議等其他契約手段轉換為可被識別管理和法律保護的資產(見圖1-2-1)。因法定解釋不一,這些資產在其他產業中未被重視,因此無法有效管理和利用。

圖1-2-1 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與知識產權關系圖
3 知識產權的理論基礎
3.1 知識產權的定義
由于文化產業的內容多屬“無形資產”,故其商業化的保護與應用可說是無形資產的保護與應用,等同于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應用。善用“知識產權”,能使文化產業所蘊含的“無形資產”的財富量化,達到資本化操作的目的。
知識產權,英文稱Intellectual Property(簡稱IP)或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簡稱IPR),又稱為智慧財產權,是指人民對其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屬于無形資產的一種。隨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簡稱WIPO)的成立及相關知識產權國際公約的訂立,知識產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對智力取得成果權的通用名詞。根據目前全世界范圍內最有約束力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簡稱TRIPs)的規定,知識產權包括:
(1)版權(著作權)與相關的權利;
(2)商標;
(3)產地標示;
(4)工業設計;
(5)專利;
(6)集成電路的電路布局;
(7)商業秘密,亦稱營業秘密。
一般地,知識產權多泛指專利、商標、著作權、工業設計、商業秘密等。
若論與文化產業最息息相關的知識產權,通常是指“專利、商標、著作權、工業設計”四種,包括:廣告、建筑藝術、藝術和古董市場、手工藝品、時尚設計、電影與錄像、交互式互動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業、軟件及計算器服務、電視和廣播等,都可在前述四種知識產權中找到相應保護。在過去的商業社會中,公司或企業運作的主要生產要素及獲利來源皆依賴于有形資產,例如利用土地、機器、廠房等,再借由大量的勞力進行生產和銷售。近年,我國已由工業經濟時代進入到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及創意成為創造財富的主要元素。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價值的重心逐漸由有形資產轉向無形資產,無形資產成為企業成長與獲利的主要依據。在某種意義上,知識經濟就是知識產權經濟。“文化產業”所代表的知識經濟,其實就是知識產權經濟;而文化產業的資本化發展與知識產權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3.2 知識產權的特征
中國學者鄭成思表示,知識產權具有無體性、專有性、復制性、公開性、地域性、時間性這六大特質。第一,無形性代表著知識產權的存在,是以不可觸摸(Untouchable)或不可感知(Insensible)的非實體物(Non-concrete object)為主;第二,專有性為知識產權賦予人擁有排他權(Exclusive right),將知識產權獨立于公有的(Publicdomain)財產權之外;第三,復制性,即知識產權能體現出相關產品或其他物品的復制活動;第四,公開性,為獲取法律的保護,權利人在擁有之前,先提出書面申請;第五,地域性,為獲得任何一種知識產權中的相關權利,只有依靠申請,才具法律效力;第六,時間性,指知識產權非永久的無形資產,具法律制定的時效。[15]
3.3 知識產權的類型
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知識產權類型主要為著作權、商標、專利、商業秘密、設計權。以下將對各權利進行解釋。
版權(著作權)的概念最早在1978年由瑞典提出,其后德國和奧地利也先后于1986年開始對該國著作權進行研究。[16]從前對于著作權的認知主要以法律觀點的偏好為主,較少有經濟或產業方面的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著作權相關產業發展以來,國際學者開始研究著作權和經濟之間的發展,極力探討著作權對國家之間的經濟活動的貢獻,間接帶動著作權產業的研究熱潮。[17]WIPO對文化產業的認定標準是根據知識產權中的著作權與創意行為之間的關系決定的。[18]
2012年4月11日,由經濟統計局(Economic and Statistics Ad ministration,ESA)和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共同合作,于美國商務部(U.S.Commerce Department)提出一份名為《知識產權與美國經濟:產業聚焦》(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U.S.:Industries in Focus)的報告書,報告顯示知識產權密集產業所創造的經濟價值驚人,不僅提供4000萬個工作機會,更創造出5兆美元以上的產值,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4.8%。[19]王家新等在《文化企業資產評估研究》中提到“著作權是文化企業收益的核心資源”[20]。文化企業透過對著作內容的營運、管理、生產,構成文化企業競爭的核心資源。
從版權使用程度來看,不同產業活動應有不同的分類,主要有四大類別,分別為第一類的核心產業與其他三類的非核心產業的著作權產業,合稱為“整體著作群產業”(Total Copyright-based Industries),具體關系如下(見表1-3-1):
表1-3-1 版權(著作權)產業的范疇與分類

數據來源:WIPO,Guide on Surveying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he Copyright-based Industries(Geneva:WIPO Pub.893(E),2003),para.115—140,pp.29-35。
版權保護措施包含:提倡原創制作作品、保護作者免受抄襲之災、促進技術市場的垂直分工、架構投資創新產業的舞臺、通過企業并購及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支持鼓勵知識產權的流動性及成長性;建立技術授權為主的商業機制;有效推動技術和構想市場的交易運作。[21]著作權是根據特殊人身權和財產權量身定做的混合權利,與文化產業的關系最密切,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WIPO提出“調查著作權產業經濟貢獻度指南”(Guide on Surveying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he Copyright-based Industries),為近年來世界各國著作權研究的指南,書中指出產業活動完全或大部分依賴于著作權。[22]
商標,顧名思義為標示商品的記號,被作為識別商品的來源之用。商標指以文字、圖形、記號、顏色、聲音、各式形狀等綜合組成的圖像,服務消費者時,商標成為消費者的辨認媒介。[23]早在14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就已出現藝術家在作品上簽名的習慣,市面上販售的手工藝品或相關制造的商品也會有在商品上作標記的行為;現在的商標制度代表著商品經由經濟發展而與貿易行為產生的聯系模式。
商標權源自1804年,法國頒布的《拿破侖民法典》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對商標權進行保護的成文法規,肯定了商標權與其他財產權利相平等的地位,此后,許多國家也開始將商標權納入法律。1857年法國頒布了更具系統性的商標保障法《商標權法》,確立了全面注冊的商標保障制度。[24]1870年,美國制定了第一部聯邦商標法,1905年真正確立第一部綜合性的商標法規。[25]我國先后制定了三部商標法規,包括1950年政務院頒布的《商標注冊暫行條例》,1963年國務院頒布的《商標管理條例》和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于1983年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26]
1995年3月1日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正式受理證明商標(包括原產地證明商標)的申請、審核和注冊。[27]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發布的《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試行)》第98條規定了商標權評估應注意的相關問題,并且規定了商標權在進行評估的過程之中要核查的事項及原則:
(1)商標權的法律保護狀況,包括商標權注冊登記部門與時間、審批相關公告文件、商標權人、有效期及續展條件等;
(2)商標權的內容,包括名稱、文字、圖案和聲像,適用領域和范圍,使用、保持、轉讓等;
(3)商標權的使用情況,包括商標啟用時間,商標使用人數量,授權使用和使用權轉讓情況,商標使用范圍、場所、對象,以及使用次數或數量等;
(4)商標權的成本費用和歷史收益情況,包括商標權申報或購買、持有等項支出成本;商標使用、授權使用及轉讓所帶來的歷史收益;
(5)商標的知名度,廣告宣傳情況,同類產品的名牌商標;
(6)商標的預期壽命和收益情況,包含使用該商標的商品預期壽命、單位售價、銷售量,市場占有率和利潤情況,同種商品單位售價情況,主要競爭對象的市場占有率、盈利情況等。[28]
專利,英文為Patent,是由Letters Patent轉變而來,原意指歷史上英國國王為人們授予爵位、任命官職等各種特權(包括專利壟斷權)的證書。專利作為法律名詞的含義有三個層面:第一,指專利權;第二,指獲得了專利權的發明創造;第三,指公開的專利文獻。專利是將發明或創作的商品,向當地政府機構提出申請,進行審核評估,如果符合專利法的規定,則授予專利權。專利權為禁止他人未經其同意而制造或進行買賣的約定,或使用以該方法進行制造、買賣等交易行為的權利。根據專利法,項目除了符合相關法律規定之外,還要符合產業的實用性、新穎性、無顯著性。專利權僅限于保護商品或方法,想法并不能獲得專利權的保障。換句話說,經由專利權可保護那些未經授權使用的新型、獨創的設計商品。[29]
對于專利權的賦予有一定的原則,我國就有《專利法實施細則》就規定,相同的發明創造只能被賦予一項專利。因此,擁有先發明、先申請原則,若相同內容的發明創造同時由多個相關單位或個人申請專利,只能針對其中一個單位或一個人授予專利權。從《專利法》第九條規定可知:“兩個以上的申請人分別就同樣的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專利權授予最先申請的人。”
中國現行的專利有三種,分別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以及工業品外觀設計專利。[30]不同類型有其不同價值,一般來說,發明專利價值勝過實用新型專利價值,而實用新型專利價值則高于外觀設計專利價值。以現行法律來說,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皆需滿足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授予專利的標準評估顯示,發明專利顯然高過實用新型專利,而專利法對于外觀設計專利的授權條件偏松,主因是美學問題,并非技術上的問題,而外觀的美感也可歸入為廣義的實用性。[31]
商業秘密指方法、技術、制成、配方、程序、設計或其他可用于生產、銷售或經營的信息。商業秘密立法原則是不正當競爭的防止措施。商業秘密的特性有三點:第一,秘密性,非一般涉及該類信息之人所知者;第二,商業利用性,因其秘密性而具有實際潛在經濟價值者;第三,保護性,指所有人已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者。商業秘密的使用必須考慮以下五項:第一,商業模式。第二,保密措施。第三,營業秘密的處理方式,如讓與、分割、拋棄等。第四,營業秘密的風險控制。第五,秘密侵害的救濟,如侵害救濟、民事救濟、刑事救濟、行政救濟;刑法、公平交易法、智能財產審理法、營業秘密法等。
設計權(design right)指設計權利,在版權(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當中皆有包含,如視覺設計、商標圖像設計、專利外觀設計、計算器軟件、集成電路設計等。因“設計”所涉廣泛,有人將“設計”獨立出來,另立權利,但就現況而言,設計權多被歸類于版權、商標權、專利權之下。英國將設計權分成兩類,第一類為未注冊設計權(unregistered design right);第二類為注冊設計權(registered design right)。未注冊設計權和版權(著作權)相仿,采用自動保護主義,即設計作品完成后即享有著作權保護;注冊著作權指3D設計,前提條件是必須有紙本的草圖或設計圖[32]。國內有關設計權的法規,始于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內容提到:“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式樣的發票,由國家稅務總局確定。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統一式樣的發票,由省級稅務機關確定。此條所說發票的式樣包括發票所屬的種類、各聯用途、具體內容、版面排列、規格、使用范圍等。”[33]其中“版面排列、規格”屬設計權內容,1999年6月17日湖南省稅務局發布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普通發票式樣設計權限問題的批復》便沿用了設計權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