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產業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理論與實務
- 向勇等
- 13212字
- 2019-11-29 17:31:52
第二章 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的發展現狀
隨著新經濟格局的形成,知識產權在企業發展中的地位日漸突出。對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而言,知識產權已全面參與到經濟活動中,企業的價值貢獻也在逐漸增加。
1 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的發展歷程
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的興起乃因文化產業的發展繁榮。20世紀中葉,隨著戰后經濟的復蘇,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生產開始發達,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被重新確立,建立起密不可分的關系。阿特金森(Atkinson)和科特(Court)曾指出“新經濟時代就是知識經濟時代,而知識經濟的核心動力是創意經濟”[34]。
文化產業的背景特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發達國家完成工業化后,開始朝向服務業、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形態轉變。第二,20世紀中葉,西方出現大規模社會運動,流行文化、社會思潮涌現,沖擊傳統工業社會,文化從一元走向多元。第三,以英國為首,撒切爾夫人鼓勵私有化和自由競爭,要求企業和個人創新,追求差異化,刺激創意產業發展。在此背景下,各國開始開發“創意”并將其“資本化”,納入商業活動中。文化企業重視內容開發,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的重要性漸顯。評估無形資產有助于企業制定戰略、盤點資產、開發創意并商品化,有利于文化企業的良性發展。
2 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的各國現狀
2.1 美國無形資產評估的發展現狀
美國知識產權相關制度起步較早,美國無形資產(知識產權)評估制度的建立與1980年聯邦立法有關,法案將知識產權的權利做出明確的歸屬。1980年至1989年美國陸續通過杜拜法案、技術創新法案、聯邦技術轉移法、商標明確法等,完善無形資產的立法。此間的立法重視專利,針對技術層面的法律保護,對文化產業無形資產如版權、商標、商業秘密關注較少。評估機構方面,民間從1929年開始成立各種估價機構,以下介紹兩個較重要的評估機構。
(1)美國評價基金會
美國評價基金會(Appraisal Foundation,簡稱為AF)。該組織是一個非營利性的組織,主要贊助者為非營利評價團體及評價報告使用者團體,依據國會授權,及1989年制定的《金融機構再生及強化法案》(Financial Institution Recovery,Reform and Enhance Act,簡稱FIRREA),負責制定、頒布及推動《職業評價作業統一規范》(Uniform Standard of Professional Appraisal Practice,簡稱USPAP),評價專業人員資格標準,監督各自律團及聯邦與州政府相關機構確實依規范執行資產評估師訓考認證及自律功能。[35]
(2)M-CAM金融機構
M-CAM金融機構于1980年成立,宗旨是為貸方提供一種抵押機制,使貸方接受以知識產權和無形資產作為抵押來貸款,是通過提供流動性較強的出售權,將價值給予這些資產來實現抵押資產管理。其后,M-CAM借助其分析和業務發展的經驗,擴展它在知識產權價值評估上的市場。該公司的產品服務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使公司能夠借其知識產權和無形資產利用智能資本;(2)創建知識產權流動市場;(3)部署全球最可靠的知識產權分析工具[36]。
此外,相關評價團體還有:美國評估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Farm Managers and Rural Appraisers,簡稱ASFMRA,1929年成立);評估研究院(Appraisal Institute,簡稱AI,1991年成立);Nation al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Fee Appraisers(簡稱NAIFA,1961年成立);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ster Appraisers;International Right of Way Association(簡稱IRWA,1934年成立);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ssessing Officers(簡稱IAAO,1934年成立);American Society of Appraisers(簡稱ASA,1952年成立);以及Massachusetts Board of Real Estate Appraisers等。[37]
評估實踐部分,美國評估協會商業評估標準(BVS-IX Intangi-ble Asset Valuation),管理文化創意資產評估。其原則要求評估師必須:第一,確定評估相關文化創意資產;第二,確定并定義BVS-IX第II.B.所規定的各項目,即評估師應當搜集、分析和核對進行評估所必需的與評估協議的性質或類型相適應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應當包括:文化創意資產的特征性質,包括權利種類、特權、條件、品質、影響管理的各種因素,以及限制銷售或轉讓的各種協議。評估師應當考慮采取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等方法進行評估。在進行文化創意資產評估時,評估師應考慮到:與文化創意資產價值保護或限制相關的法律權利種類、文化創意資產的歷史、文化創意資產未來的經濟(效用)和法律生命期限、在文化創意資產生命期內,文化創意資產可能直接或間接給其所有人帶來的經濟利益等內容。美國文化創意資產評估具有固定的程序,對評估師實行嚴格的監管制度。
知識產權交易部分,美國發展出一種方法來促成知識產權交易,即利用可被信任的第三人(稱之為交易信息綜合者,Transaction Information Synthesizer)提供產品信息給潛在買者,在不泄露知識產權全部信息的情況下,買主決定其欲購買信息的特性,再告知第三人后取得正確的清單與價目表;賣主信任此第三人信息正確,亦相信此第三人不會過度透露該信息產品的內容;在此交易中擔任一個中介角色,必須了解信息產品的功能與價值,并且有能力取得信息。[38]如此,才有辦法提供買賣雙方各自所需之信息,讓買賣雙方的交易能在公開化、合理化、透明化的方式下進行,也不易造成買方或賣方單方面的損失或不平等交易。美國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系由國家推廣及促進,國有知識產權之組織架構為核心,再經由市場交易功能引領專業及技術擁有者參與交易,進而運用信息科技來推動交易市場。[39]總的來說,美國并非以政府為主體身份來發展價值評估或融資等交易機制,而是回歸市場機制,此種現象說明完善的法律制度能促成市場機制的發展。
2.2 歐洲無形資產評估的發展現狀
《歐洲評估準則(European Valuation Standards,EVS)》是由歐洲評估師聯合會(TEGOVA)制定的一部適用于歐洲地區的區域性評估準則,也是當前國際評估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評估準則之一。《歐洲評估準則》指出,評估師的身份在執業中十分重要,與所評估企業價值的類型間有一定關系,應當明確。評估師執行企業價值評估業務應當區分獨立評估師、咨詢專家和仲裁人三種不同的身份。
獨立評估師(Independent Assessor),為雙方提供談判的基礎。在這種情況下,獨立評估師應當從一個市場上通常的投資者角度進行評估,其評估結論應當是市場價值,不得反映任何購買者的主觀影響。
咨詢專家(Expert Advisor),為客戶提供關于最佳方案(如最高賣價或最低買價)的建議。在這種情況下,評估師在建立自己對未來經營狀況的預測模型的同時,也考慮客戶的判斷和預測,因此這種評估是具有主觀性的。
仲裁人(Arbitrator),在綜合考慮買賣雙方的意見后形成判斷。在這種情況下,評估師會受到相關法律或雙方協議的約束。
上述三種身份是根據歐洲評估業務內容形成的,在不同的身份下,評估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可能會形成不同內涵的價值類型,因此強調評估師應當明確身份并披露,以避免誤導。評估師應當根據所在國家的法律和行業慣例以及業務約定書的要求明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且應當特別注意將其身份、地位以明晰的方式對外表示,不得讓第三方誤解。
評估準則要求評估師根據評估目的收集所有必要的信息資料,要求評估師對被評估企業進行現場調研,查看資產,查驗法律權屬資料中的相關信息,查驗委托方提供的信息。
進行文化創意資產價值評估時,評估師應當確信所選用的評估方法與評估目的、評估師的身份相適應。主要有三種評估方法:收益法(Income Approach)、資產基礎法(Asset-based Approach)和比較法(Comparison Approach)。不論運用什么評估方法,評估師應確信評估應當與價值定義、評估目的相匹配,且期望用途、評估基準能與所有相關信息相匹配。評估師應對不同評估方法得出的結論進行綜合分析,不可對不同的評估結論進行簡單的加權平均計算。
評估報告部分,《歐洲評估準則》中則專門對評估報告進行了規范,并重點突出以下內容:
1.簽名和聲明;
2.評估范圍;
3.價值類型和定義;
4.評估目的、假設和任何限制條件;
5.當評估師作為獨立評估師或仲裁人時,評估結論應當僅受限于所載明的評估假設和限制條件,且是評估師個人的公正專業意見和結論;
6.當評估師作為獨立評估師或仲裁人時,應當說明與被評估企業和當事方無利益關系,如果有利益關系,應當說明;
7.聲明評估結論僅在評估基準日和評估目的下有效;
8.說明評估師對被評估企業的訪問和訪問時間;
9.對企業資產的分類,即分為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
10.說明初步分析、財務分析、競爭力和戰略分析;
11.說明采用的評估方法和理由、描述評估方法和折現率及相似參數的形成過程、敏感性分析、不同評估結論的綜合分析。
2.3 德國無形資產評估的發展現狀
德國無形資產(知識產權)的評估制度建立于1950—1970年,在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及交易的過程中,主要是由其國內的各研究機構、研究基金會及德國工業共同研究會(AiF)等扮演重要的角色。德國工業共同研究會支持中小企業的核心功能包括:(1)滿足中小企業需求的技術轉移體系運轉機制;(2)提供一般中小企業無法獲取的創新與高科技市場渠道;(3)平衡大型研發機構對于大型企業在財務考慮上的偏向。[40]在協助中小企業方面,德國工業共同研究會建構出促進研發成果分享的競爭體系,扮演著共同開發商品原型的鼓勵角色。
由于德國傾向集體主義體制,在國家主導的國有研發體系下,重要的研發成果都幾乎出自國有單位,而所謂的知識產權交易不過是研發成果商業化后的結果,不同于東方國家主導技術轉移,甚至提供融資機制。[41]因此,德國知識產權價值交易制度,難以用價值評估、交易與融資等角度來檢視。
德國知識產權交易制度深受本土產業發展傳統影響,以技術轉移體系為核心,其在過去20年間發展出具有以下特色的制度:(1)以資金挹注及機構化,形成與網絡合作于一體的制度;(2)透過融合管制與合作的效益,導入轉移最具市場價值的技術[42]。相對于能不斷促成關鍵突破性研發成果的美國制度,德國制度著眼提供支持企業創新的溫床。受到企業治理文化的影響,德國企業的傳統治理創造研發氣氛,在長期融資需求的條件下,搭配高技術人力來運作的國家技術基礎建設,讓身處知名學府或研究機構的科學家,透過商業合作進行商品或商業原型的生產制作[43]。
2.4 日本無形資產評估的發展現狀
日本有關無形資產的經濟政策的政府色彩較重,具體例證是獨立行政法人產品評價技術基盤機構的設立以提供產業界技術轉移專業咨詢服務。[44]日本企業的國際化程度相當高,許多公司皆將其總部設立于國外。以美國為例,2001年取得美國專利件數之排行前十大的公司中,日本公司占了八個,分別是:NEC(第2名,1953件)、Canon(第3名,1877件)、Micron(第4名,1643件)、Mitsushita(第6名,1440件)、Sony(第7名,1363件)、Hitachi(第8名,1271件)、Mitsubishi(第9名,1184件)、Fujitsu(第10名,1166件);而一直到2005年,日本公司仍占據了五個名額[45],可見高度國際化企業或多或少能避免單一市場失靈的風險。
然而日本企業紛紛在國外設立研發總部的情況,也使日本經濟面臨產業空洞化、失業率上漲及競爭力下降的困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日本政府于是參考美國20世紀80年代以后所實行的《拜杜法案》(Bayh-Dole Act of 1980)[46],開始積極實行一些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措施,如1995年11月制定了《科學技術基本法》,1996年7月內閣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此外,在1997年內閣會議通過的《經濟結構的變革和創造之行動計劃》中,提及“必須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和促進專利流通”和“轉移和活用大學、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47]2002年12月4日通過的《知識產權基本法》,為了達成創造、保護、活用與人才培育的四大目標,第11條規定政府主管機關應采取法制化、財政上及其他必要措施;第19條第1款規定國家應確立知識產權適當評價方法,制定對企業有參考價值的經營指標,并建立使企業能有效活用知識產權的社會環境;上述主管機關是指知識產權戰略本部,并以首相為本部長,以便有計劃地創造、保護與活用知識產權,其欲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強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決心,由此可見。[48]
關于評價機構,以下列舉四個日本較主要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機構進行分析介紹:
(1)尖端科學技術轉移中心
尖端科學技術轉移中心,其英文名稱為Center for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ubation,簡稱CASTI。該中心于1998年8月由日本東京大學成立,組織架構主要分為知識產權部、專利授權部及創投事業部。“專利價值評估”方面,主要是借助律師的協助。此外,其授權對象不只限于申請專利相關的發明,也包含其他技術。[49]
(2)社團法人發明協會
該協會為隸屬于日本特許廳之下的知識產權相關機構,成立的目的主要是獎勵發明、創意以及促進這些技術的實用化。依據該協會章程第4條,該協會進行以下事業:第一,鼓勵發明提案及提高創意能力,以及有關人才的培養;第二,在發明思考以及創意能力的范疇內進行有關實用化的指導、培養以及促進研究;第三,工業財產權制度的普及和相關人才的培養;第四,工業財產權制度等相關調查、研究,以及這些成果的提供和普及;第五,促進的工業財產權利用指導和中介;第六,各種演講、講習會、展覽會等主辦和圖書、出版物的發行[50]。其中,“促進工業財產權利用”已涵括了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的功能。
(3)日本律師協會知識產權支持中心
日本律師為了振興發明事業及促進專利制度的普及活動,并大規模展開這些相關事業,在日本律師協會成立了附屬機構“知識產權支持中心”,核心宗旨是:第一,促進知識產權的取得和活用;第二,啟發、教育、指導知識產權的取得、活用之;第三,知識產權有關情報的提供。[51]其中,“知識產權的取得、活用”涵括知識產權價值評估。
(4)日本授權協會
日本授權協會,其英文名稱為Licensing Executive Society Japan。該協會構成人員除了參與知識產權的授權、技術協助等企業最高層管理人員、律師、專利商標代理人等法律專家外,還有學術界和政界等具有該領域知識的650人以上的專家學者,是擁有廣泛活躍于世界各國的31個地區協會(85個國家)和1萬人以上會員的國際許可貿易執行人協會(LES International)的基層團體。[52]
日本于1998年5月公布了《大學等技術轉移促進法》,簡稱TLO法,于同年8月開始實施。該法促成日本國內20個技術轉移機構成立了大學,這些被日本政府所認可的技術轉移機構,積極扮演知識產權的價值評估和交易的角色,目前以東北大學和東京大學為首。[53]這種在學術機構成立技術轉移機構并讓其扮演知識產權價值評估角色的立法方式,可作為我國的立法參考。
2.5 美、德、日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的比較分析
通過對美、日、德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制度的描述,發現各地在制度上有不同的發展背景、形態及運作機制。以下僅針對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制度發展較為悠久的美、日、德,進行歸納分析。
第一,從價值評估的發展緣起來看,美國于20世紀80年代借由《杜拜法案》及相關技術轉移法案的通過,帶動知識產權價值評估、交易、融資發展;日本則在90年代后期參考美國80年代的法案,進行有關知識產權的創造及活用的立法;德國較少關注知識產權的商業活動,在20世紀50至70年代廣泛設立研究機構,緊密連接“政府(或大學)——研究機構——企業”之間的關系,建立技術創新網絡。
第二,從政府扮演的角色來看,美國政府偏重建立良好的法治環境、信息環境及金融環境,讓民間自行發展價值評估相關機構;日本政府則采用積極介入、培育輔導及建立環境等多管齊下的方式,提供金融、信息、人才等協助,也就是偏重政府推動及培育機制;德國政府則是采取以科技政策與金融措施協助研究機構和企業進行研發,但對知識產權商業化交易較少介入協助,也就是偏重企業內部管理及機構間的合作機制。
第三,從鑒價評估之交易市場來看,美國因遵行利伯維爾場自由交易機制,故集中交易市場較為松散,成熟企業不多,但知識產權交易網絡及技術推廣則非常緊密;日本早期曾有過一個技術電子交易市場(Technomart),但已經解散,目前以電子數據庫、展覽會及培育技術交易從業者方式運作;德國則是無具體成形的交易市場,主要由研究機構扮演技術轉移及交易角色。
第四,從知識產權的價值評估機構來看,美國可執行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的機構包括:政府設立的國家技術轉移中心(NTTC)[54]、研究單位設立的技轉組織及民間技術管理公司等;日本則包括公益法人、TLO法認定事業及民間知識產權交易從業者。
第五,與各國相比,歐洲的要求與評估方式相對嚴謹。
表2-1-1 美、德、日有關知識產權價值評估、交易、融資運作發展比較

數據來源:美、歐、日等國有關知識產權(智慧財產權)的鑒價機構、交易市場與融資機構的研究,臺灣地區經濟主管機構研發會,2002年,第148—149頁。
3 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的中國實踐
3.1 文化產業無形資產發展與推動
我國文化產業融資的經濟環境近年已有長足的發展,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飛速成長,文化產業發展快速,為吸引資金進入文化產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二,國內經濟的發展使得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高,促使文化產業不斷改革與發展。自1998年文化部文化產業司成立以來至2011年10月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中國文化發展提速。十多年來,文化產業在概念引導、專業建設、觀念轉變、體制改革、公共服務、企業實踐、產業發展等諸多任務達成中一路走過來,醞釀“文化強國”的國家愿景,進入“文化立國”戰略的新時代。[55]觀察我國國內的產業變化可發現,知識產權成為文化企業的重要財產。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04年以來國內僅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成交的專利、商標、版權、專有技術及各類無形資產和技術資產,交易量就已經接近1000億元人民幣[56]。
我國在1951年、1962年、1971年和1979年先后進行過四次全國性資產核資,但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范圍僅限于有形資產,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資產評估。1989年國有資產管理局頒發了《國有資產產權變動時必須進行資產評估的若干規定》;1990年12月30日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強調“加強國有資產的管理”;1991年11月16日國務院發布實施《資產評估管理辦法》;1992年7月發布《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以及實施細則》。
1993年12月,中國資產評估協會成立,評估行業開始步入行政和自律雙重管理時代。1996年,在總結資產評估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組織專家起草了《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試行)》。該文件對資產評估基本原則和方法、操作程序、評估報告和工作底稿等進行規范,并就機器設備、建筑物、無形資產、整體資產等類資產評估做出具體規定,是我國制定資產評估行業準則性文件的突破。
1996年年底,中國資產評估協會開始資產評估準則制定的準備工作。同年11月,中評協秘書處向中評協二屆理事會提交了14項資產評估準則草稿。1998年初中評協提出中國資產評估準則的框架結構和準則制訂計劃,并制定了準則制定程序和準則發布程序。1999年6月至2000年10月以財政部名義發布《中國注冊資產評估師職業道德規范》和《中國注冊資產評估師職業后續教育規范》,以中評協名義發布《資產評估業務約定書指南》《資產評估計劃指南》《資產評估工作底稿指南》和《資產評估檔案管理指南》。2000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與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合并。
2000年以來,證券市場發生多起因關聯交易引發的有關無形資產評估的爭議。為解決現實中的這些問題,中注協集中力量對我國無形資產評估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起草并由財政部發布了《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編寫出版《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釋義》。
2002年8月中注協以征求意見稿形式發布《資產評估基本準則(征求意見稿)》和《資產評估職業道德基本準則(征求意見稿)》。2002年,為推動評估準則建設,成立了資產評估準則起草組。
2003年前后,出現“麥科特”案等多起涉及評估師關注法律權屬的訴訟案件,對評估行業產生了較大影響。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研究制定了《注冊資產評估師關注評估對象法律權屬指導意見》,對評估師關注法律權屬提出指導,使評估界在這個問題上有了統一的操作規范,對社會公眾和司法界正確認識評估師的責任和評估的作用產生了有利的影響。
2003年,財政部發布《資產評估準則——基本準則》和《資產評估職業道德準則——基本準則》兩個基本準則,成為準則制定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2004年,為適應我國證券市場、產權市場的發展,以及社會各界對企業價值評估的需求,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借鑒國際企業價值評估理論和實務的成果,制定了《企業價值評估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了價值類型要求,明確了評估方法的選擇標準,對改變我國企業價值評估理念、確立企業價值評估在評估行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2005年為配合金融體制改革和不良資產處置工作的推進,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組織專家制定了《金融不良資產評估指導意見》。企業價值和金融不良資產評估指導意見的發布,規范了金融不良資產評估業務,確定了新的服務領域。
2007年11月28日,財政部、中國資產評估協會頒布了包括8項新準則在內的15項資產評估準則,同時宣布成立財政部資產評估準則委員會。
2008年11月,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發布《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專利資產評估指導意見》和《企業國有資產評估報告指南》。
2010年12月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發布《評估機構業務質量控制指南》《著作權資產評估指導意見》和《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評估報告指南》。
目前,中國資產評估行業正式發布的評估準則共21項,準則包括2個基本準則、8個具體準則、4個評估指南和7個指導意見,基本構建了中國資產評估準則體系。具體內容如下:
基本準則:
《資產評估基本準則》(2004)
《資產評估職業道德基本準則》(2004)
程序性準則:
《評估報告準則》(2007)
《評估程序準則》(2007)
《業務約定書準則》(2007)
《工作底稿準則》(2007)
實體性準則:
《無形資產評估準則》(2008)
《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指南(試行)》(2007)
《企業國有資產評估報告指南》(2008)
《評估機構業務質量控制指南》(2010)
《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評估報告指南》(2010)
指導意見:
《注冊資產評估師關注評估對象法律權屬指導意見》(2003)
《企業價值評估指導意見(試行)》(2004)
《金融不良資產評估指導意見(試行)》(2005)
《資產評估價值類型指導意見》(2007)
《專利資產評估指導意見》(2008)
《投資性房地產評估指導意見》(2009)
《著作權資產評估指導意見》(2010)
這些準則涵蓋了無形資產評估執業程序的各個環節和評估業務的主要領域,標志著中國比較完整的無形資產評估準則體系的建立[57]。
3.2 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的發展實踐
我國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方興未艾。在國內的研究中,劉伍堂(2009)對文化產業中電視劇和電影行業的著作權進行了理論和實務分析。王吉法(2010)在知識產權資本化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美、日、韓等知識產權評估現狀探討國內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的問題,主要有理念和法律化問題、評估的有效性與不確定性問題等,并提出對策和建議。劉德云(2010)在無形資產評估的理論基礎上結合案例,分析探討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價值評估問題[58]。劉玉平(2010)、文豪(2010)、劉伍堂(2009)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中心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的重要性和相關性進行分析。張靜靜(2011)將不同情況下的知識產權評估方式進行區分,如并購、轉讓、收購、融資等。至2013年12月止,中國期刊網專注“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的論文僅12篇,但評估相關論文如融資、公司資本、品牌研究等則多達85篇。針對以上研究,可總結以下幾點:第一,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已受到學界重視,但研究廣度仍待拓展;第二,對不同知識產權在不同評估情況下的選擇和問題進行分析;第三,我國研究者對無形資產評估的研究主要是無形資產評估的基本理論、無形資產評估的適用方法、無形資產評估的特點、無形資產評估面臨的困難以及解決對策等方面。
文化產業無形資產具有以下特點:
1.無形資產評估的主體是無形資產評估的承擔者。由于無形資產評估工作的特殊性,無形資產評估主體必須具備專業知識外的法律、法規尤其是知識產權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又由于無形資產評估與未來收益的預測相關聯,因此,預測學及不確定性分析也是必備的知識。無形資產評估形式和評估主體有多種,擇其要主有:(1)聘請中立的中介機構和資產評估中心、會計師事務所、專業的無形資產評估事務所等進行評估;(2)由無形資產交易的一方進行評估,另一方對評估結果認可;(3)由無形資產交易各方和被評估單位的主管部門,以及綜合經濟管理部門組成評估組,聯合進行評估;(4)由無形資產交易雙方共同組成評估組,共同協商,確定無形資產價格。
2.無形資產評估的客體,即無形資產評估的內容。凡是發生產權變動或經營主體變動的無形資產,都是評估對象。
3.無形資產評估的目的是為特定的無形資產業務提供公平的價格尺度,主要服務于:(1)企業資產轉讓(包括拍賣);(2)企業兼并;(3)企業出售;(4)企業聯營;(5)股價經營;(6)中外合資、合作;(7)企業清算(包括破產清算、終止清算、結業清算等);(8)企業租賃;(9)抵押;(10)擔保;(11)承包換屆;(12)資產入賬;(13)保險賠償;(14)侵權賠償;(15)非經營轉經營中相應評估作價問題。按照《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施行細則》,前7種經濟行為屬于必須評估的范圍,后8種經濟行為屬于可自行決定評估與否的范圍。
4.無形資產評估必須遵循統一的標準,特別是統一的價格標準,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統一的價格構成因素(生產成本、流通費用、稅金和利潤);(2)統一的定價標準,如一項資產生產過程中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定額;(3)統一的價格層次(國家定價、國家指導價抑或市場調節價);(4)統一的資產類型,要有統一的技術性能標準及統一的價格標準。在這里,無形資產評估目的與標準的匹配是基本原則之一。
根據《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國有資產評估工作是有法定程序的,國有無形資產的評估也是按法定程序進行的,主要包括申請立項、資產清查、評定估算、驗證確認四個階段(見圖3-2-1)。非國有無形資產評估國家未規定法定程序,但也應有相應的程序。
無形資產評估程序是評估無形資產的操作規程。評估程序既是評估工作規律的體現,也是提高評估工作效率、確保評估結果科學有效的保證。無形資產評估一般按下列程序進行:
(1)明確評估目的。
在明確目的的同時,還須了解被評無形資產的轉讓內容及轉讓過程中的有關條款,這樣評估人員才能正確確定無形資產的評估范圍、基礎數據及參數的選取。
(2)鑒定無形資產。
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時,評估人員首先應對被評估的無形資產進行鑒定。這是進行無形資產評估的基礎工作,直接影響到評估范圍和評估價值的科學性。無形資產的鑒定,可以解決以下問題:一是確認無形資產的存在,二是鑒別無形資產種類,三是確定數據來源,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北京市文化創意無形資產價值評估體系研究》,2014年3月,第33頁。

圖3-2-1 無形資產評估的法定程序
其有效期限。
(3)搜集相關資料。
搜集無形資產的相關資料,內容包括:無形資產的法律文件或其他證明材料、成本、效益、期限、技術成熟程度、權屬轉讓內容與條件、市場供需情況、行業盈利水平及風險等。
(4)確定無形資產的評估方法。
應根據評估無形資產的具體類型、特點、評估目的及外部市場環境等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評估方法。
(5)整理并撰寫報告,做出評估結論。
無形資產評估報告書,是無形資產評估過程的總結,也是評估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依據。評估報告書要簡潔、明確、避免誤導。
無形資產的評估報告應符合《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的要求。應強調的是無形資產評估報告要注重評估推理的陳述,明確闡釋評估結論產生的前提、假設及限定條件,各種參數的選用依據,評估方法使用的理由及邏輯推理方式。一般要根據評估對象進行以下三個方面的陳述:①描述性陳述;②分析性陳述;③綜合性陳述。
評估準則部分,中國為適應國有企業改制要求,在20世紀90代初制定《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明確國有企業價值評估范圍應包含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無形資產以及其他資產等,及評價需由資產評估機構來執行。2000年后,為規范上市公司行為,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中國證券市場開始加大力度清理上市公司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產的行為。在此過程中,多起大股東以無形資產作價償還所欠上市公司債務的案例,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為適應資本市場的迫切要求,中國無形資產協會開始起草、匯總、討論、修改“無形資產評估準則”,在數易其稿后,于2001年7月由財政部發布了我國第一部資產評估準則——《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該《準則》第十三條規定:“無形資產的評估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根據無形資產的有關情況進行恰當選擇。”[59]《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2006年)、《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2008年)、《國際評估準則指南——無形資產評估》(2007年)、《專利資產評估指導意見》《著作權資產評估指導意見》,對無形資產的性質、評估目的、評估基準、評估范圍、披露要求等評估前提與要求進行了更深入的限制[60]。
因文化產業的無形資產和著作權關系甚密,因此本書簡要分析2011年發布之《著作權資產評估指導意見》的內容。本意見將著作權評估做了詳細的規范,重點可分為以下幾點:第一,本意見遵循《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之框架,要求著作權評估者應具備一定專業能力并經考核,才能從事評估工作。第二,意見中所指權利包括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以及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財產權利。第三,意見將權利形式作了進一步區分,如:單個著作權中的單項財產權利、著作權中財產權和與著作權有關權利的財產權益的組合;在權利客體不可分割或者不需要分割的情況下,著作權資產與其他無形資產的組合等。第四,意見要求注冊資產評估師執行著作權資產評估業務,應當根據評估對象、評估目的、價值類型、資料收集情況等相關條件,分析收益法、市場法和成本法三種資產評估基本方法的適用性,恰當選擇一種或者多種評估方法,并注意應當關注該作品演繹出新作品并產生衍生收益的可能性。[61]第五,對文化產業商業活動中可能產生的著作權利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推動文化產業良性發展。
評估人員部分,近年陸續頒布相關資產評估人員須經國家考試及授證方式、資產評價公司管理辦法,并成立中國資產評估協會,負責評價人員培訓、自律管理及評價機構管理之工作,其中自律方式與美國大同小異。但國家授證及評價機構管理則為世界首創。中國財政部和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同組織知識產權評估專業培訓、考核并頒發培訓證書,建立并嚴格執行繼續教育、培訓考核制度,確保培訓的質量,不斷提高注冊資產評估師及從業人員知識產權評估的專業能力和水平,截至2010年,無形資產相關的注冊資產評估人數已有七到八萬人[62]。
中國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機構須經國家審批核準,目前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相關機構有: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國家知識產權局“企業品牌資產評估研究”課題組。財政部和國家知識產權局定期組織對這些開展知識產權評估業務的資產評估機構的執業質量進行監督,嚴格要求資產評估機構執行知識產權評估業務時的法律責任,換言之,在評估專利、商標、版權時,該機構能請知識產權專家協助,但不能因此減輕或免除資產評估機構及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促使機構謹慎評估,如此,政府能透過監督和法律規范為評估質量把關。此外,2011年發布的《關于加強知識產權資產評估管理工作若干問題的通知》指出:中國資產評估協會應加強行業自律和專業指導工作,可以建立知識產權評估專家庫和相關的專業委員會,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數據庫,為知識產權資產評估創建必要的平臺,以提高資產評估的執業質量、行業公信力和影響力[63]。
在國家通過金融對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所提供的支持下及各種民間資本朝向文化產業企業涌動的情況下,文化產業成為投資熱點,中國政府通過系列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無形資產的融資。2010年3月26日,中宣部、中國人民銀行、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九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我國第一個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運用銀行信貸政策、直接融資政策及保險政策等手段大力扶持文化產業,使文化產業“融資難”問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對中國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有重要意義[64]。2010年,建設銀行、光大銀行及民生銀行分別向廣東省國有經營文化資產監督辦公室提供100億、30億、80億的貸款,我國目前已經有11支文化產業基金,最大的是由財政部出資、中銀國際管理的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關于風險投資及私募股權對文化產業的投資狀況,2010年,共發生了38起VC/PE投資文化產業的事件,無形資產的交易項目涉及網絡新媒體、網絡游戲、影視、動漫、出版等領域,單個企業投資額落在1000萬到5000萬間。財政部、文化部自2013年起實施文化金融扶持計劃,并于2014年3月聯合中國人民銀行共同頒布了《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提出“探索開展無形資產抵質押貸款業務”,制定文化金融服務標準,規范開展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登記、托管和流轉服務。
資產評估自20世紀開始發展,而無形資產評估則是在20世紀的50年代發端的。到了20世紀90年代,高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知識經濟模式的出現,使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理論與方法產生飛躍式的發展。企業及公眾對無形資產的認知,也從過去簡單的商譽概念,擴大為以知識產權為主要內容的認識。從發展歷史來看,中國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工作發展的時間較短,相關工作從90年代中期才漸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