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所謂文化精神,是指為絕大多數人所接受并尊崇的思想觀念或優良傳統。因為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同,文化精神常被人們當作行為準則和思想準繩。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指中華各族人民所尊崇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行為準則和思維方式等。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既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精髓,也是其他各種文化樣式緊緊圍繞和著力體現的思想。

一、中國文化精神的幾個亮點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中國文化中那些長期受到人們尊崇、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促使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的形成,成為人們行動指南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傳統。換句話說,中國文化基本精神是中國民眾的行為準則和思想源泉,是形成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礎。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人們通過對各種中國文化元素的研究,以中國文化典籍為思想基礎抽象概括出來的,是中國文化的思想精華,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折射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總的來看,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倫理道德思想

倫理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倫理道德思想滲透于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從中國哲學的“天命靡常”,“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尚書·周書·蔡仲之命》),和中國古代史學的“寓褒貶、別善惡”,到中國古代文學的“文以載道”和中國古代教育的“教之道,德為先”,中國傳統文化處處閃耀著倫理道德思想的光芒。

中國文化中的倫理道德思想,主要強調做人的道德修養與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這些,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于道德修養,中國文化強調“厚德載物”,即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中國文化是對道德問題闡述最全面、最透徹的人類文化,其思想涉及人類道德的方方面面。首先,強調做人要想成大器,必須虛懷若谷。關于這一點,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老子說:“江河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莊子的《秋水》將謙虛的美德闡述得更加透徹。其次,強調立志。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再次,倡導博愛精神。從孔子的“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這一思想的體現。第四,倡導“節欲”“制欲”,克制自己的欲望。關于人的物欲與情欲,古代先哲們有比較多、比較深透的論述。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里仁》)。荀子認為,人性“生而好利”,因為好利而不可避免地要爭斗,“爭則亂,亂則窮”(《禮論》)。這就需要節欲,無欲則剛。孔子提倡的安貧樂道就是典型的“節欲”思想。

關于為人處世,中國文化論述得更為深透。首先,強調人與人之間要相互關愛,即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在孔子看來,“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其次,強調換位思考,倡導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就會愛己及人。“仁者愛人”是社會穩定、人際和諧的道德基礎,而換位思考是實現“仁者愛人”的催化劑。

倫理道德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與精髓,因此,人們常常以“仁義禮智信”作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所謂“仁”,就是以慈善之心對待他人。其核心是關愛、呵護與尊重。所謂“義”,主要是指人的行為要合乎道義。古人講“舍生取義”是指為了道義可以獻出生命。如關羽的“義薄云天”就是“義”的最好解釋。所謂“禮”是指對別人的尊重,以及人的行為準則和規范。所謂“智”是指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也就是知。所謂“信”是指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真實的、不虛偽的。這五個方面是對人在德才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憂患意識與發奮圖強的精神

從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從來不乏憂患意識。正是強烈的憂患意識,凝成了中華民族發奮圖強的精神。從上古人們崇尚的愚公移山精神,到20世紀60年代的紅旗渠精神,無一不體現出中華民族發奮圖強、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論是與天地抗爭,還是與外敵斗爭,中國人民從來不屈服,總是頑強地抗爭。

《易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激勵著中華兒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奮進,永不屈從于外來的壓迫。自強不息還體現為一種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國人講名分、重氣節的民族精神。

(三)重穩定,求和諧

和諧是中國文化的主旋律。在中國文化中,和諧的內涵豐富,影響深遠。概括來講,中國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可分為四個層次:以“天人合一”思想為代表,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指出人的行為要符合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這是第一層次;強調人與人的和諧,營造安定團結的社會局面,這是第二層次;強調家庭和睦,其樂融融,這是第三層次;強調個人身心間的和諧,大氣沉穩,寵辱不驚,這是第四層次。

就第一個層次來講,道家的“道法自然”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準則。其要意在于,只有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換句話說,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互得其利,持續發展。就第二個層次來講,中國文化一直強調和諧的人際關系對于人們成就事業的重大意義。關于這一點,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個最好的概括;“孟母三遷”“千金買宅,萬金買鄰”“遠親不如近鄰”這些歷代人們心口相傳的熟語從鄰里和諧融洽的角度強調了人際和諧的重要性。就第三個層次來講,在國人的意識中“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一句話,家和萬事興。就第四個層次來講,中國文化倡導“知足常樂”,強調“心靜”,以期達到身心和諧、安泰的境界。

二、中國文化精神的幾個主題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中,中華民族以其聰明才智,創造、積淀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精神,對于這些文化精神的踐行,鑄就了偉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一)貴和持中

貴“和”持“中”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使得中國人崇尚和諧,做事不走極端;求大同而存小異,使人們相處得更為融洽。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貴和持中是東方文明的精髓,它對社會秩序的和諧安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和合”是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和”的意識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

“以和為貴”是中國文化所倡導的處理內外關系的行動準則。“家和萬事興”“夫妻和而家不敗”“兄弟和而家不分”這些理念不僅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而且成為人們維系家庭關系的準則。從歷代統治者對少數民族的和親政策,到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都足以說明中華民族對和平與安寧的崇尚與追求。

“和合”二字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與精髓,源遠流長。“和”指和諧、和睦、祥和;“合”指合作、融合。“和諧”是“和合”的核心,“平和”與“仁和”是其重要內涵。

在中國,以“和合”為基礎追求社會和諧的思想源遠流長。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論語·學而》)這里的所謂“先王之道”,主要是指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為代表的圣君明主在治理國家時,十分重禮重節,追求社會和諧。孔子認為,先王們的美德就在于他們不論大小事情,都依“禮”而行,使得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認為萬物都包含著陰陽兩個方面,陰陽相互調和,“和”是萬物存在的最佳狀態和生存的基礎。

“和合”思想體現于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中國傳統醫學所強調的“陰陽平衡”“陰陽互補”等;中國古代美學所強調的真善統一、情理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等。中庸之道是中國文化所倡導的為人處世的準則,它在儒家思想體系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作一種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同時,他又說:“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由孔子的論述可知,所謂中庸,主要是指做事要注意尺度,不走極端。中庸之道的真諦在于堅守中正,尋求適度,不偏不倚,無過而無不及。

在“中庸”思想的指導下,中國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有了一種獨特的內涵——和而不同。其基本精神是講究和諧相處,但不強求別人對自己的認同。正是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之下,中國古代思想界一直呈現著百家爭鳴的美好景象。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可謂至理名言:在認識事物的問題上,允許不同的觀點存在方顯君子氣度。即使志不同、道不合,能夠和諧相處者可謂真正的君子。反過來,即使志同道合,以我為尊,對別人過分苛求,也很難和諧相處。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主要強調這么幾層意思:一是凡事追求一種至善的狀態;二是尋求事物之間最和諧的關系;三是要允許處于同一群體中的不同事物保持其原有的個性,而不必苛求舍棄個性。中庸的和而不同,可貴之處就在于它保留了每一種事物的個別屬性,使得世界豐富多彩。

中庸之道強調做人處世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不自高自大。正如老子所說,大海之所以能吸納百川之水,具有蓬勃不息的生命,是因為處在下位的緣故。做人做事也是同理。要把握度,要中和,要講中庸。“中庸”絕不是無原則的一團和氣,中庸是合理地把握規律,掌握度,是一種處世為人的哲學。

中庸之道另一個含義是遇事心平氣和——心平,則氣和;氣和,則人和、事和。

關于貴和持中,儒家提出的“中和”是最好的概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

受貴和持中思想的影響,“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萬事和為貴”等“和諧”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不僅如此,中國古代哲學、文學藝術等處處體現著“中和”精神——中國文藝作品頗多“大團圓”的結局就是很好的例證。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主要體現為尊重自然規律,順應天時,努力做到天不違人,人不違天,即天人和諧。莊子說:“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莊子·達生》)這段話強調遠離俗事困擾,不要苛求人生的轟轟烈烈,一切順其自然,這樣就會身心清爽,精神飽滿,從而達到與天合為一體的境界。《周易·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這段話意在說明真正大智之人能夠感天應地,他們不僅能借天地之氣養其德,而且能掌握天變地化的規律,對天道運行規律把握得十分準確;面對著各種突如其來的自然現象,他們能從容應對。

從另一個角度講,“天人合一”思想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理想,而且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中國文化中的“天”是人格化的,不僅是道德與正義的化身,而且是人們實現道德理想的強大力量。如《尚書·洪范》云:“天乃賜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這句話是說天把九類大法賜給禹,使禹創造了一個和諧的社會。在這里,天是具有法力的人格神,具有幫助人們實現道德理想的偉大力量。《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這段話旨在說明,天是依禮而行的,地是依義而動的,人們做事必須順乎天理,合于地義。在這里,天是道德的化身,是人們行動的楷模,人們做事必須取法于天。

到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家學說雖不乏相異之處,但對“天人合一”思想的認同基本上是一致的。《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這句話強調天道與人性相通,尊重人性就是順應天道。《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無以人滅天”(《秋水篇》)。這里說,天與人本質上統一于氣,均由氣構成,其實質與孟子所強調的“天道與人性相通”基本上是相同的。

到宋代,“天人合一”發展為具有主導地位的文化思潮。張載《正蒙·乾稱》:“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這兩段話中,張載明確提出人性與天道相通,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們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強調通過重人道而實現天道。

從辯證的角度看,“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是強調人類行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一致,顯示了古代思想家對于主客體之間、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之間關系的辯證思考。其積極意義在于:遵循“天人合一”思想能夠得到自然界與人的統一,人的精神、行為與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與自然環境的平衡的統一,以及由于這些統一而達到的天道與人道的統一,從而實現完滿和諧的精神追求。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文化中影響力巨大的一種思想。如中國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提出“天人相應”的命題,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與天地如一。天人同構,人體的小宇宙與天地的大宇宙相對應。書中列舉了諸如“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等。

(三)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做人做事的一個基本原則。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在做事時,首先必須以人為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要關愛人的生命,維護人的尊嚴,解放人的本能,發揮人的創造力,保護人的生存環境,積極改善人的生活條件,不斷提高人的幸福指數等。這一原則不僅適用于個人行為,而且適用于國家行為。

以人為本思想是一個具有集合意義的思想,也可以說是一個小的思想體系。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主要包含四個方面:一是強調人在一切事物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人是世界的主宰。二是強調人的作用,肯定人是一切事業成敗的決定因素。三是重視人心和人生問題,以人為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四是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以安民、富民為根本原則。

1.人是萬物的主宰

自先秦時代始,中國人就已經擺脫了“神”的思想束縛,樹立了人為萬物主宰的思想。《荀子·王制》中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漢代劉向說:“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既已得為人,是一樂也。”(《說苑·雜言》)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除在智慧和力量上具有超人的地方外,他們的情感幾乎被完全性的人格化。在中國古典作品中,神和人一樣,有情有義,見義勇為,是完美人格和道德的化身。如傳說中的“八仙”,他們不僅樂人間之樂,食人間煙火,而且行人間正義之事;人人皆知的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七仙女完全被人格化。這些都說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神不是主宰一切的力量化身,而是完美人格與道德的化身。

2.強調人的價值與尊嚴

中國傳統文化雖然還沒有人主宰一切的理念,但特別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尚書·皋陶謨》有“知人則哲”的說法,強調對人的價值的重視。到了孔子時代,人的價值進一步被強調。孔子說:“天地之性人為貴”。這句話是說天地之間的生命,人是最高貴的,突出強調了人的地位。漢代大儒董仲舒說:“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這段話不僅強調了人是萬物之“本”,而且明確指出人在成就事業方面的作用要遠遠大于天和地的作用。在中國文化典籍中,此類論述不勝枚舉。

3.尊重人性,強調人倫

中國古代圣賢認為:“食、色,性也。”中國文化很少有西方宗教的禁欲主義色彩,摒棄了不合理的清規戒律,肯定人正常情欲的合理性,強調對它的合理引導。

在尊重人性的同時,中國文化強調人倫,即在以“人”為核心的基礎上,強調人的倫理道德修養,倡導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表現了鮮明的倫理道德特色。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不論從事什么職業,都特別重視“經書”[1]的學習。通過經書的學習,使人具備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載物的品質,這樣一來,他就有了堅實的精神支撐,做起事來就有了目標、信心和動力。如唐太宗對其大臣的要求是“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新唐書·虞世南傳》)。這一點,在今天來看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4.充分肯定人的力量

雖然中國的原始宗教也比較發達,但中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神權占統治地位的時期,特別是從周代及其以后,人們開始了對“神”的質疑與否定。《詩經·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癉”。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上天冷酷無情,別指望它體恤百姓的疾苦。《左傳·定公元年》記載,在營建周城的問題上,宋薛兩國發生爭端。宋人以鬼神為據,薛人以人事為據。對此,人們的看法是“薛征于人,宋征于鬼,宋罪大矣”。這里,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

(四)重禮崇德

中國文化特別重視人的精神塑造,不僅強調修心、立志,而且倡導謙和、禮讓與寬容,更崇尚無私奉獻。

關于人的德行,中國文化中的道家學說概括為一個“善”字,“上善若水”是中國文化中最高的道德標準。此語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關于“善”的具體內涵,老子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身處卑微、與世無爭是美德;胸懷博大,內心純凈是美德;以仁愛之心對人是美德;說話講信用是美德;為官清正、廉潔是美德;做事能力強是美德;作為順應時代潮流是美德。人有了這一系列的美德,就可以稱得上“得道”,即可以稱得上“完人”。

關于道德修養與為人處世,道家學說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是做人要虛懷若谷。其典型的論述是“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這段話告訴人們: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谷王”,能使百川歸海,都是因為它具有可肯居人下的美德。老子認為,只有首居人下,才會最終居于人上;只有肯于退居,才會最終進前;只有肯于不爭,才會無人能爭。

二是強調正確地認識自己,戰勝自我。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常言說:“人貴有自知之明。”人最難做到的是正確地認識自己,戰勝自己的情感,因此,老子在這里講“自知者明”“自勝者強”。也就是說,真正的強者是能夠戰勝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人。

三是強調知足常樂。老子說:“知足者富。”這句話旨在強調人要節欲、知足,指出知足常樂者是最富有的人。

四是強調身體力行。老子說:“強行者有志。”能夠堅持力行,勤奮自勉的人是有志氣的人。

五是強調做人要心性平和。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做人只有心性平和才能無憂無慮,健康長壽。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道家關于道德與做人的論述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關于道德修養與為人處世,儒家推崇仁義禮智信,強調禮義廉恥。在中國文化中,“禮”的含義十分廣泛,它不僅包含了忠、孝、節、義等做人準則,而且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被人們視為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的道德基礎,甚至被看作是一切社會秩序的總括,以至于中國社會的一切秩序都用“禮”來衡量。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有其不盡完美的地方,如男女授受不親,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內容,但是“禮”更多地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于今天人們為人處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毋庸置疑,講禮義是人的美德。它是調節人際關系的最好杠桿,有禮有節,大家彼此感到愉快,就是一種和諧。我們每個人天天都講禮義,就增加了和諧社會的分量,就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關于做人,儒家重在強調自律。自律就是講誠信、禮義、謙和、敬業、樂群、責任、兼聽、寬容,并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十分寶貴的是,中國文化在重禮崇德的同時,關注了人的物質需要。孔子一方面贊賞顏回那種“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不改其樂”的安貧樂道的精神,一方面又肯定了對財富的追求——“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關于物質財富問題,孔子的論述比較多,如“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左傳》說:“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這里,正德是提高精神生活,利用、厚生是提高物質生活。《左傳》中還有“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節”和“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這樣的言論記錄。其意是說,生活豐厚,器用便利,然后端正德行加以節制。“三事”之說兼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是比較全面的觀點。

在肯定人的物質追求的同時,提倡重義輕利是中華民族“崇德”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閃光點。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篇第四》)這段話的意思是,追求物質、渴求富貴沒有錯,關鍵是要走正道。

(五)剛健有為,自強不息

中國文化在強調寬容、忍讓、知足常樂的同時,積極倡導剛健有為和自強不息。中國文化中的剛健有為首先強調人生在世要有所作為。孔子極力主張有所作為并身體力行,他“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表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承繼孔子的遺訓,儒家學派的后繼者們,對“有為”和“自強”的學說進一步發揚光大——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荀子的“制天命而勝之”都是關于自強不息精神的論述。《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里,以天憑借剛強勁健之氣周而復始,恩澤萬物的精神,要求人們積極有為、勇于進取。此后,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便一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激勵著中華民族。

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剛健有為,其要義在于敬業和樂業,因為只有敬業和樂業才能有所作為。敬業就是要敬重、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勤勤懇懇,淡泊名利,力求做出樂趣、做出成績。

自強不息包含著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頑強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使人們以積極、樂觀、有為的態度對待人生,使勤勞刻苦成為中華民族的品格,從而維系著民族獨立,推動著民族進步。

三、中國文化精神的價值及作用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遠見與卓識。僅就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來看,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優秀的文化,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堅實的思想基礎。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一切問題,都可以從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找到解決的最佳答案。

假如當初人類都堅持“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還會出現今天全球氣候變暖,人類生存環境惡化的問題嗎?從這個意義上講,“天人合一”思想的確立充分說明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遠見卓識。

今天世界局勢動蕩,沖突不斷。自由競爭發展的結果不可避免地要升級為斗爭,斗爭的結果就是戰爭。不論冷戰、熱戰,結果都是怨恨越積越深,報復一次比一次慘烈。消除沖突,促進世界和平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沖突雙方需要的不是報復,而是寬恕、忍讓和反省。試想,如果世界各國,尤其是世界經濟和軍事強國能夠懷有中國文化貴和持中的思想,具有寬容大度精神,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世界不就一片和諧了嗎?

從另一個角度講,處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的民族應相互尊重。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總統尼克松在訪華時發表演說,其中有這樣一段話:“你們深信你們的制度,我們同樣深信我們的制度。我們在這里聚會,并不是由于我們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們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我們每一方都有這樣的利益,就是維護我們的獨立和我們人民的安全;我們每一方都有這樣的希望,就是建立一種新的世界秩序,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價值標準的國家和人民可以在其中和平相處,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讓歷史而不是讓戰場對他們的不同思想做出判斷。”這一段話正是中國文化精神中“和而不同”思想的最好闡釋。假如世界上幾個大國都能夠堅持“和而不同”的思想,相互包容和尊重而不是一味地指責,世界局勢必定會更加穩定,各種沖突就會大大減少。

當今時代,美國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人們為此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理念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他們開始在中國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事實上,加強對國民,尤其是對青少年一代的道德教育,這一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從以上所舉例證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人類最優秀的精神財富和最博大的思想源泉。要穩定日益動蕩不安的世界局勢,必須從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尋求救世的良方。

當然,產生于中華大地的中國文化對我們這個民族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和更為強大的作用。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這樣和諧、安寧的社會局面不正是世界各國人民都十分向往的嗎?

縱觀中國社會的發展歷史,我們不能不驚嘆于中國文化精神的偉力。從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到萬里長城的修筑,從治理黃河,到三峽工程,中華民族一直在譜寫著自強不息的壯歌;從夸父逐日的神話,到愚公移山的傳說,無一不顯示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信念;從抗日戰爭的勝利,到戰勝三年自然災害,再到戰勝汶川特大地震,無一不表現出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性格。誰說中國文化有軟骨病?誰說中國文化缺乏抗爭精神?只要想一想蘇武,想一想文天祥,想一想朱自清,他就會感到汗顏。一句話,中國文化不乏斗爭精神,不缺少進取意識,中國人從來就不缺少氣節。中國文化中剛健自強的精神,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激勵著人們奮發向上,不斷前進,堅持與內部的惡劣勢力和外來的侵略壓迫作不屈不撓的斗爭。

在中國文化精神的感召下,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在華夏大地上寫下了華章。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到李冰父子率眾修筑都江堰,中華兒女向來不乏無私奉獻精神;從后稷教人稼穡,到中草藥的發現與利用,中華兒女自古就有濟世扶危的美德。

總之,中國文化精神是中國古圣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尊崇和倡導中國文化精神,不論是對于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長治久安,還是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东市| 威远县| 万山特区| 安顺市| 阿拉善盟| 荣昌县| 清镇市| 筠连县| 广西| 宜君县| 贵南县| 襄樊市| 甘肃省| 舞钢市| 松江区| 岑溪市| 孝感市| 肥乡县| 昌乐县| 西宁市| 昭平县| 湖州市| 贵溪市| 益阳市| 泰顺县| 赤峰市| 苍南县| 玛曲县| 察雅县| 青岛市| 华阴市| 清水县| 将乐县| 河北区| 余庆县| 贵德县| 教育| 怀安县| 噶尔县| 武平县| 离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