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亞洲崛起的特征

一、速度驚人

亞洲的發展速度呈爆破性跨越式。其迅速發展的速度,超越了以往且持續時間長,沒有任何一個經濟學家包括美國的經濟學家曾經預測過。日本戰后以驚人的速度在戰爭遺留的廢墟上迅速重新崛起,在1955年經濟就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1964年舉辦了東京奧運會,表示日本正式開始崛起;1970年大阪舉辦了亞洲歷史上第一次世博會(從1961年到1970年的10年間,日本經濟年均增長11.6%);1975年成為G7成員中唯一的一個亞洲國家;1985年日本更是超越蘇聯而一舉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韓國的“漢江奇跡”使得韓國僅用30年時間就走完了西方國家近百年的工業化道路,發展速度甚至超過日本。這個人口不足日本一半的國家,如今在汽車、電子產品和計算機等眾多領域后來居上,競爭力已經超過日本。

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中國的崛起是當前亞太崛起最主要的標志。2000年中國的GDP排在世界的第六位。從2004年開始,一年一個臺階,2004年超意、2005年超英、2006年超法、2007年超德,2010年超日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正式公布的2010年GDP數據是5.47萬億美元,中國則是5.88萬億美元,超過日本4000億美元。以保守算法估計,1984—2010年26年間中國GDP增長了10倍,超過了現代化歷史上的所有國家。歷史上英國在1830年后花了70年才使GDP增長了4倍。對此,世界銀行曾尖銳地做出了自我批評,對中國等國發展的預測全都不準而且相差極大,1985年對中國經濟的預測與后來的實際數據只相當于中國實際1995年經濟總量的一半。當然,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雖然經濟總量很大,人均數量仍然較低,但目前中國人均GDP也在逐漸增長,是美國的19%,而30年前僅為美國的4%。美國基辛格博士稱中國的發展成就“超人類極限”,看“1971年北京當時的樣子,可能完全想不到中國這么多年會發生如此大的劇變,我覺得這的確是超越人類極限的一個夢想”[8]。

二、規模空前

過去300多年西方實現現代化的國家不過30多個,人口、面積僅占世界的12%,是相對的小范圍地區。亞洲國家的現代化數量與規模則均遠遠超過西方。亞洲真正崛起的關鍵是中國與印度。現在中印兩國人口相加近26億,相當于發達國家人口三倍,是美國的十幾倍,歐洲的八倍??梢哉f第三次現代化浪潮的規模與前兩次浪潮的規模不可同日而語。

目前,亞洲經濟在世界經濟中占據的份額不斷加大。1980年,亞太地區的經濟比重僅占世界的14.5%,到1993年,比重就已經達到了24.3%,顯示出了極快的發展速度。以東亞地區為例,1960年,東亞地區GDP僅占世界總額的9.4%,到1994年,這一數字上升到了25.9%。據韓國銀行發表的名為《亞洲經濟的未來》展望報告,亞洲經濟總量在2020年就可趕上歐元區,并與北美自由貿易區三國相當。到2040年,亞洲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據保守估計,更將達到42%,遠高于北美自由貿易區三國的23%和歐元區的16%。

亞洲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1966年亞太地區的貿易總額在全球總額中僅占一成,到1993年已經占了四分之一左右。1990—2003年間,亞洲經濟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從23.8%上升到29.4%。當今,中國貿易額已取代美國居世界第一位。197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在世界貨物貿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9740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43倍。中國政府2014年1月10日公布:2013年全年中國貿易總額為4.160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6%。中國超越美國首次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后,商品進出口總額每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中國年出口額在2009年超越德國躍升為世界第一位。[9]

在吸引外資方面,長期以來,美國是全球吸收外資第一大國。但近年來,美國吸收外資不斷下滑,亞洲卻不斷上升。中國2014年吸收外資規模首居世界第一。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日前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稱,201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達1.26萬億美元,比2013年下跌8%,中國2014年吸收外資規模達1196億美元(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同比增長1.7%,外資流入量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中國吸收外資的速度開始減緩,不再像前三十年那樣高速增長,同時中國國內還出現了一些外資制造業撤離中國的現象,因此國際社會出現了一種“中國不再是外資理想投資地”的論調。但事實上,中國仍是全球范圍內對外國直接投資最具吸引力的經濟體,外商對華投資增長動力未減,有關外商投資企業從中國大規模撤資的說法不實。[10]中國吸收外資速度之所以有所下降與國際經濟環境密切相關,世界經濟整體仍處于緩慢恢復之中,企業對外投資的意向并不強烈,中國吸收外資的速度有所下降也是自然的事情。一些外資制造業撤出中國,原因比較多,有中國勞動力成本、資源成本上升的原因,也有中國主動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的原因,同時還有中國本土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的原因,因此并不能簡單地說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開始下降。要看到的一個事實是,一些外資撤離的同時,更多的外資投入進來,中國的整體環境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最吸引外資的地區。

三、連片崛起

西方發達國家在其發展歷史中也都曾有過快速發展時期,但每個國家出現快速發展時期的時間距離拉得較長,基本上孤立進行。先由英國進行工業革命,很多年之后法國才進行,接著是其他國家,加在一起將近一兩百年時間。亞洲現代化則群雄疊起、此起彼伏。這種勢頭正向縱深發展,現代化浪潮幾乎已輻射到最落后的地區,從東向西、從北向南、從低向高。亞洲現代化正呈現瀑布式或階梯式狀態。下面用幾個國家的例子進行具體說明。

亞洲新小虎:越南

越南戰爭后,越南的經濟一度凋零。但近20年來,越南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經濟獲得高速發展,平均增長達到6.6%,在亞洲僅次于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第二快的國家。2008年越南受金融危機影響,增長一度放緩,2009年為5.32%,但2010年后越南經濟逐步恢復,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近三年又快速發展,2013年增長9.9%。連續三年快過中國。人均GDP達1908美元,超過印度。商品出口額和股市均創新高紀錄。出口達1322億美元,同比增長15.4%。越南經濟發展的很多方面都有學習中國發展方式的影子。

金磚第六國:印尼

印尼一直以來經濟相對落后,在東盟中一度有發展,后來一蹶不振,發展遲緩。但近年來印尼經濟步入穩定發展軌道,印尼人口多且速度相對以前較快。根據摩根斯坦利的報告,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印尼經濟已步入發展軌道,近年保持6.5%的較高增長率,印尼2013年GDP快速增長6.6%,總值達到8200億美元,人均收入增加至3509美元,比印度高一倍多;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3809.2億美元。2011年5月27日,蘇西洛總統正式公布了目標宏偉的國民經濟15年中期建設規劃(2011—2025),國民經濟15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保持在7%至8%,爭取2025年進入世界經濟十強,2050年至少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強國。

高山兩小鷹:尼泊爾與不丹

這兩個國家處于高山之上,海拔均在四五千米左右,宗教非常發達,但長期以來經濟非常落后。和其他亞洲國家一樣,這兩個國家近年來的政治經濟發展相當可觀。尼泊爾人民2008年在印共(毛)領導下發動了自下而上的“人民戰爭”,推翻君主立憲制,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不丹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推行“全民幸福計劃”,以GNP取代國民生產總值(GDP),向全體國民提供免費醫療,開放了衛星電視和互聯網市場。2009年人均GDP為2081美元。2001年旺楚克國王下令結束世襲君主制,建立議會民主制國家,通過民主進程治理國家。旺楚克國王的兒子吉格梅在留美歸國后繼續推進不丹的民主政治進程,國內民眾生活方式也逐漸現代化。[11]

四、全面追超

亞洲在經濟規模、貿易總額、金融外匯、科技、區域合作、政治地位、文化傳播、軍事裝備等方面雖然落后于西方,但在諸多領域全方位追趕發達國家,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超過西方一些國家,下面舉幾個例證。

例證一,金融中心東移,亞洲緊追西方。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報告(2010.9)顯示,倫敦和紐約繼續保持在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的領先位置,且在短時間之內其他城市很難取而代之。但是在亞太地區經濟持續大踏步前進的趨勢下,緊隨其后排名第三到第五的金融中心分別是香港、新加坡和東京這三大亞洲金融中心。北京、首爾和臺北的競爭力指數和排名的上升幅度也十分顯著。在這一期金融中心指數中,亞洲金融中心占據前十位中的四席和前十五位中的六席,數量均超過歐洲和北美洲。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簡稱亞投行,AIIB)的成立標志亞洲在金融體系中已開始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10月2日,習近平主席提出籌建倡議,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2015年3月12日,英國正式申請加入亞投行,成為首個申請加入亞投行的主要西方國家。截至2015年4月10日,法國、德國、意大利、韓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埃及、瑞典等國先后同意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將使亞投行擴圍至57個成員國,涵蓋了除美日之外的主要西方國家,其中38個國家已成為正式的意向創始成員國。亞投行雖名為“亞投行”,其創始成員卻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中國這一倡議獲得了全球認可,掀起了一股“亞投行熱”。亞投行倡議的成功實現,成為標志性事件。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稱:“由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擴容成功,這是中國‘軟實力’的一次標志性勝利?!?span id="wpnsu6d" class="math-super">[12]

除了亞投行這種新設立的組織,在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努力下,原有一些國際經濟組織也在逐步改革。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份額改革完成后,中國的份額將從目前的3.72%升至6.39%,投票權也將從目前的3.65%升至6.07%,地位在增長,超越德國、法國和英國,位列第三,居于美國和日本之后,得到在這一國際組織中的更大話語權。

例證二,制造業趕超西方。發達的制造業是一個國家成為經濟強國的重要標志。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伴隨著制造業中心的轉移。美國制造業已持續116年領先世界(1885年美制造業開始超英,從此軍事上美也開始占據領先地位)。中國制造業2009年商品價值為1.6萬億美元,已超過德日,美國為1.7萬億美元。2011年,根據聯合國統計數字,按照當前匯率,中國制造業產值為2.05萬億美元,超過規模為1.78萬億美元的美國制造業。換言之,美國制造業世界老大的地位已被中國取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的制造業已有相當一部分是高端產品,正在走出低檔制造業水平。據統計,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已有220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位[13],其中鋼鐵、電力、汽車等尤為突出。鋼鐵方面,亞洲鋼鐵業產量現已占世界一半多(57.91%)。發電量方面,早在2011年中國凈發電量就超過美國的年凈發電量4.1萬億千瓦時[14],2013年中國的年發電量達4.8萬億千瓦時,居世界第一位。汽車業方面,亞洲汽車在世界汽車制造業排名中也已名列前茅。2010年世界七大汽車生產國依次是中國、日本、美國、德國、韓國、巴西、印度。其中一些國家具體產量為:韓國351萬輛,巴西318萬輛,印度263萬輛。2000年,中國的汽車產量居世界第十,到2009年,中國汽車產量1379萬輛,不僅成為世界第一,而且剛好超過日本和美國的產量總和(日本為793萬輛,美國為570萬輛),占全球汽車總產量6000萬輛中的22.35%,歐盟27國產量合計為1524萬輛。2010年的中國汽車產量為1800余萬量,數量依然相當可觀。印度是亞洲日本之后最早的汽車制造國。而且,印度汽車90%是自主研發、設計與制造的,自主品牌為印迪卡,汽車的幾個核心部分,比如底盤、發動機都是該公司自主研發的。2009年印度生產汽車263萬輛,占據第7位,已經成為全球的微型車制造基地。

例證三,中國企業在世界舉足輕重。企業是經濟的基本細胞,一個國家的崛起必然伴隨著一批優秀企業崛起。2014年7月7日,美國《財富》雜志發布最新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國上榜公司數量創紀錄地達到100家,連續第11年實現增長,繼續位居全球第二。特別是在新興產業方面,10年前中國互聯網與美相差幾十倍之多[15],但經過十多年發展,全球現有十家互聯網大公司,中國已占4家: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阿里巴巴在美交易所上市,已成全球第四大高科技公司(前三是蘋果、谷歌、微軟)與第二大互聯網公司。

例證四,高科技追趕西方。當今世界,大國之間的競爭已主要變成高科技的競爭。美國之所以至今位居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地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高科技方面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因此,新崛起的國家均將高科技作為重要發展目標,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這里列舉幾個方面,一是高鐵技術。截至2010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達到8358公里,占全世界高鐵運營里程的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一,節省造價一半,超前日歐10年,擁有專利過千。目前,中國是世界上高速鐵路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行速度最快(最高時速486.1公里,超出飛機巡航速度)、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用不到7年的時間走完其他發達國家三四十年的研發之路。目前高鐵項目正在向世界上17個大國輸出,如俄羅斯等,還有和很多國家的合作項目。有分析認為,中國將引領世界進入高鐵時代。

二是軟件、寬帶手機的快速更新換代。經過了僅僅十年的歷程,印度軟件業就繼美國之后,占領了全球軟件市場20%的份額。世界銀行的調查評估顯示,印度軟件出口的規模、質量和成本等綜合指數名列世界第一。中國手機與因特網寬帶網發展在世界排名第一。其中寬帶網在2000年,中國和美國的相對差距是311倍,2008年中國達到了2.7億戶用戶,已經超過美國。2010年中國手機用戶數達7.4億,一半的人口都有手機使用。印度的手機用戶達到5億,已經遠超過了美國。

三是超級計算機技術。超級計算機的應用代表一個國家科學研發的深度和廣度。繼美國之后,中國成為第二個能夠研制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國家并且逐步趕超了美國。2013年中國“天河二號”奪回世界超級計算機的冠軍,而且運算速度是第二名美國“泰坦”的4倍,體積卻只有“泰坦”的1.5倍。截至2012年底,全世界最快的500個超級計算機,其中72個是中國制造,僅次于美國,遙遙領先德、日、英、法這些傳統工業強國。中國在超級計算機的制造總量和實際應用上超過美國只是時間問題。

四是航天技術。按照國際統計的航天指數排名,世界的航天大國排名為:美國、俄羅斯、歐洲、中國、日本、印度。除此之外,韓國、馬來西亞和中國臺灣地區都有自己的衛星。中國是亞洲唯一具有將宇航員送上太空能力的國家。亞洲的航天大國中除了中國,印度近年來的航天事業發展也是蒸蒸日上。2008年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成功發射,這一成就幫助印度躋身到了世界太空五強之列。同時,印度2010年7月成功發射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把5顆衛星送入太空軌道。2013年11月5日,印度成功發射首個火星軌道探測器,正在運行中,2014年9月已進入火星軌道。韓國首枚運載火箭“羅老”號于2010年6月9日升空。

五是深海載人潛水器技術。2012年中國已研制成功7063米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擁有深海載人潛水器,最大工作深度未超過6500米。中國研制的7000米載人潛水器,成為目前世界下潛工作深度最深的載人潛水器。潛水器可用于截獲或剪斷海地通信線纜,回收海床上的外國武器,或者是維修或救援海軍潛艇。加上航天技術,中國可謂已經實現“上天攬月,下海擒龍王”。

六是海洋鉆井技術。未來的世界是海洋的世界,人類未來能源供應將大幅度依靠海洋,向海洋要石油、要能源成為世界各國努力的目標,在這方面中國取得很大成就。中國深水“海洋石油981”號平臺,作業水深能力達3050米,鉆井深度可達1.0—1.2萬米,人類目前在陸地上鉆探的最大深度也不過1.17萬米,綜合技術指標進入世界前列,是中國海洋石油工業走向開發深海油氣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必需重大裝備,堪稱海洋工程領域的“航空母艦”。2014年9月15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宣布,981鉆井平臺在海南深水勘探出第一個重大油氣田,平均作業水深1500米,為超深水氣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县| 四会市| 开原市| 昭觉县| 南开区| 育儿| 清苑县| 凌海市| 抚松县| 涟水县| 柘城县| 年辖:市辖区| 雷州市| 荣昌县| 桂阳县| 远安县| 平度市| 九江市| 黄浦区| 明溪县| 滦南县| 大方县| 兰考县| 扎赉特旗| 东乌| 横山县| 丰顺县| 精河县| 固阳县| 丘北县| 九台市| 水富县| 福安市| 沙湾县| 廊坊市| 涟源市| 灵山县| 无极县| 大田县| 永州市| 荔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