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編
第一章 亞太崛起特征與意義
第一節 亞太崛起概念的界定
一、關于“亞太”
有關“亞太”概念的由來與界定,在《當代亞太政治與經濟析論》中,已詳盡分析[2],這里僅概要說明。
“亞太”概念看似簡單,實際學界與政界有種種解讀,分歧頗大。目前的界定相對混亂,很難有一個相對大范圍公認的確鑿的界定。原因在于:一是“亞太”這一名詞本身的復合型所導致的界定的模糊性。以兩個洲和大洋為基礎定義地理范圍的名詞,“亞太”屬于首例,幾乎沒有人使用“歐大”(歐洲和大西洋)、“美大”(美洲和大西洋)、“美太”(美洲和太平洋)、“非大”(非洲和大西洋)等概念,因而各方都會有自己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理解。二是該地區包含一些本身界定就不甚清晰的地緣大國,如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本身就是屬于兩洋或兩洲國家,難以界定其絕對的屬性。三是“亞太”這一概念已遠超于地理范疇。由于國際關系的發展,“亞太”已融入相當程度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因素。亞太地區的各類國家為謀求其國家利益,往往在亞太概念上作有利于它自身的解釋。日本和馬來西亞就根據自己國家的利益對美國是否屬于該地區有不同的界定。四是現在相對權威性的說法是APEC的范疇,南亞與中亞諸國均未在APEC的范疇,但卻不能否認它們屬于亞太地區。未加入APEC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同樣不能否定其存在。
亞太地區的地域概念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類解釋和界定。
第一類:廣義上的亞太可以包括整個環太平洋地區與全部亞洲。在這一廣泛的地域內共有78個國家和地區,人口總共占世界人口的66%以上,面積占地球的45.6%,涉及四大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第二類:指環太平洋地區,即APEC的范圍,目前該組織成員有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中國、中國臺灣、香港、韓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文萊、墨西哥、智利、俄羅斯、越南、秘魯共21個。加入該組織的成員均為亞太地區經濟上有較強實力或較大發展的國家和地區。該類地區范圍大體上是以太平洋為中心,其周圍的國家和地區屬于“亞太”范疇,它與“太平洋區域共同體”“環太平洋經濟圈”或“太平洋經濟區”說法類似。其面積占地球表面總面積的1/3,這一地區共有30多個國家,集結了全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和人類創造的生產力的大半。在這一地區有1億人口的大國有8個、經濟產值最高的有5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3個。
第三類:范圍更小的一種定義就是東北亞地區和東南亞地區的相加,將亞太的概念限定在亞洲的東部地區,有人稱“太平洋亞洲”(Pa-cific Asia),有人稱“小亞太”或“大東亞”,指的是亞洲太平洋東岸的邊緣和半邊緣地帶,包括亞洲大陸東部、半島與海島,甚至可把南亞即印度半島諸國也包括在內,但主要集中在中國(包括臺灣和香港地區)、日本、朝鮮、韓國以及東盟各國這個范圍內。這大體上是漢字文化圈影響所及地區。[3]這一地區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1/3,面積約占世界面積的1/10多。[4]
總結以上,為了稱謂上的統一,可將“亞太”歸納為:“大亞太”“中亞太”“小亞太”三種稱謂。[5]“大亞太”可以涵蓋整個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靠太平洋沿岸的西部地區;“中亞太”可以包括東北亞(含俄羅斯遠東地區)、東南亞、大洋洲(主要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和北美洲西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靶喬敝笘|亞(東北亞、東南亞)即大、中亞太的核心部分。
隨著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與壯大,特別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亞太”西移趨勢將明顯增強,亞太地域概念無疑已向西轉移,甚而把“亞太”與“亞洲”混為一談或等同。現今談“亞太”多指“亞洲”。本書雖名曰“亞太”,但也重在探討“亞洲”,“亞太的崛起”實質或真正的意義是“亞洲的崛起”。
亞太特征有四:一是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海運發達。二是人種民族宗教繁多。三是政治經濟差異極大、國際格局多極、安全機制無形。四是歷史文化多元,從百年到數千年,核心部分歷史悠久,東亞文化價值觀獨具特色。[6]因此,單就亞洲而言,它與世界其他大陸相比,是最具多樣化和多元性的一個異彩紛呈的大洲。
但亞洲也有獨特共性,該地區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三大文明的發祥地,陸海兩大絲綢之路將整個亞洲聯系在了一起;近代殖民主義列強的掠奪使其衰落幾百年,從而有著相同的悲慘命運;在近代歷史上,亞太在世界上的地位非常低下,是世界的二等公民,這里絕大部分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軍事上遭侵略、政治上受奴役、經濟上被掠奪,在世界事務中幾乎沒有任何發言權。當時的世界是在大英帝國控制下的“和平時代”。但是,20世紀的下半葉,特別是自70年代末期以后,亞洲居然成為國際政治、經濟活動以及輿論的中心。各種有關亞太地區的經濟、文化、教育和研究機構及團體,如雨后春筍,在各國應運而生,各國有關亞太地區和問題的國際會議及有關文件更是層出不窮,有關亞太的學術論文、論著也如過江之鯽不計其數,“亞洲”成為世界各方人士矚目的焦點。世界地圖由以大西洋為中心轉而以太平洋為中心,大西洋則被分為左右兩側。更有甚者,世界各大國政府均紛紛調整過去以歐洲為中心的戰略,轉而把亞太作為其戰略的重心,或向亞太地區傾斜。亞太在世界上的地位之所以發生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究其本質,是亞太國家的現代化取得成功,實現了亞太的崛起。歷史與現實使亞洲由多樣性異常的亞洲變成了統一共存的“亞洲命運共同體”。
多樣性與共性二者是亞洲現在與未來發展的出發點與客觀基礎。
二、關于“崛起”
“崛起”有兩種解釋:一是地勢突起、隆起,二是指興起、奮起,使事物突出,突顯?,F代普遍使用的所謂“崛起”,特指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與政治社會突飛猛進或突起(rise abruptly;rise sharply),迅速追趕或超越其他地區,它與“發展”(develop, progress)概念不同。崛起是發展的最高境界或高速發展。
近年來,“崛起”已成為習以為常的通用詞。“亞洲崛起”特別是“中國崛起”已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網絡熱搜詞,也是國際問題研究學術界探討最多和最熱烈的話題。登錄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輸入“中國崛起”的中文關鍵詞,發現有4224條相關記錄。英文Google搜索引擎共發現包含英文“rise of China”的詞條高達3.37億條。而全球最大的學術信息與商業信息綜合數據庫EBSCO Host發現包含“rise of Chi-na”相關詞條文章共計1.2072萬條。據說,“中國崛起”一度與“奧巴馬”一道成為全球出現頻率最高的網絡熱搜詞。[7]
在歷史上存在暴力型與和平型兩種主要的大國崛起道路,暴力型大國崛起是西方大國普遍采用的方式,即以對外武力擴張、掠奪資源和爭霸為主要動力。后者即“和平崛起”是以內部的經濟增長和制度、技術創新為主要動力。在人類歷史上,后起大國的崛起,往往導致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的嚴重失衡,甚至引發世界大戰。這既是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一個重要觀點,也是西方國際政治實踐的一個重要舉動,在一些西方學者和政客腦海中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同時也有很多相應的政策主張。但這些西方學者和政客并不完全理解中國,中國的傳統和現實都決定了中國的崛起不會重蹈覆轍,不會完全重復西方大國的崛起模式,尤其是不會走一些西方國家依靠武力擴張掠奪資源和市場的崛起模式。中國與亞洲大多數國家正在尋求不同于歷史上暴力崛起的道路,正在實現和平式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