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才訓練十五講(第三版)
- 孫海燕 劉伯奎
- 3530字
- 2019-11-29 17:38:00
二 培養成功心理是心理素質優化的目標
如果說心理素質優化訓練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和養成一種成功心理,那么,從嚴格的意義上理解,這種優化訓練應當從“宏觀”與“微觀”兩個不同角度雙向進行。所謂宏觀角度的成功心理,是指一個人在某一個較長的時間段里,對于自己的目標追求必然成功的自信心理;所謂微觀角度的成功心理,則是指在某一時刻,對于自己的目標追求必然成功的自信心理。二者之間具有一種密不可分的內在的有機聯系:宏觀角度的成功心理是微觀角度的成功心理的基礎。沒有這一基礎的支持,微觀角度的成功心理即使形成,也比較容易受到挫折而煙消云散;反之,微觀角度成功心理即使受到某種挫折,也能夠在宏觀角度成功心理的支持下自行恢復。轉換思考角度,微觀角度成功心理是宏觀角度成功心理的有機組成。沒有一次又一次的微觀角度成功心理的顯現,宏觀角度成功心理的養成也是一句空話,只有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微觀角度成功心理的有效顯現,才能夠真正養成宏觀角度成功心理。
成功心理的“宏觀”“微觀”兩個不同認識角度之間的辯證關系,要求心理素質優化訓練,應當是以“宏觀”的人生目標來促進“微觀”的成功心理的形成,以“微觀”的具體目標實現來強化“宏觀”的成功心理的構建。這也就是將心理素質優化訓練與口才系統化訓練相結合,通過口才系統化訓練來優化心理素質的理論依據。
關于口才系統化訓練中的心理素質優化訓練,其具體把握可以分解為以下四個方面的具體要求。
(一)培養對口才交際成功的渴求與自信心理
時至今日,口才能力應為人生必備技能這一點,尤其是在具有一定文化的青年之中,早已成為一種共識。只是,理性上意識到應該掌握與現實中馬上投入訓練之間,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是即將當眾進行口才系統化訓練之際,懷有畏懼心理并在行為上有所表露,幾乎是一種普遍現象,嚴重的甚至會緊張到要求免去登臺當眾訓練。其實,這一雖有“渴求”卻缺乏“自信”的問題,并不難解決。
因為口才能力(以口才表述為例)本質上是將腦子里已有的思想觀念、情感評析等轉化成口頭語言表現的過程,對于既有一定生活閱歷又有一定文化的青年來說,所缺乏的其實不是內容(說什么),不過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形式(怎么說),或者說一時找不到突破口而已。一個人從小學讀到中學,直至大學,就好比是一座自來水塔,長期以來,只是往里注水,卻不太注意某一出水口是否通暢,時間一久,就難免出現銹澀、堵塞現象,此時如果不去沒法打開,則此出口必然永遠不暢。又因為從未打開過,不知道一旦打開會怎么樣,就難免有些忐忑、畏懼。而一旦勇敢地開了口,邁出了第一步,絕大多數人的口語還是會越說越流暢的。尤其是在訓練初期,只要踏實訓練,常常會出現一個突飛猛進的提高階段,直至達到一定的水平后,才會出現一個停滯期,在繼續堅持系統化訓練并度過了這一停滯期以后,又會出現下一個飛躍階段。這也是符合“波浪式發展”的規律的。
一個人是否具有成功心理的具體標志之一,就是自己是否敢于將已經確立的具體目標付諸行動。成功心理呼喚一種在明確目標指引下的持續進取。具體到口才系統化訓練中,就是自己是否既有“提高口才水平”的渴求,又有“敢于開口”的自信。任何一次口才系統化訓練的目標都肯定是“微觀”的,而這種“微觀”訓練的價值同時還在于,以“微觀”的具體目標的實現來強化“宏觀”的成功心理的形成。
(二)訓練對失敗的承受和防范心理
口才系統化訓練在培養對成功表述的渴求與自信心理的同時,還要注意訓練對失敗的承受與防范心理。
市場經濟體制的構造,使得很多目標追求都已染上“成敗并存”的風險色彩。當然,誰都希望自己不僅是成功者,而且最好是位居第一的成功者,但是,競爭的格局與“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難以全部控制在手,加上意外因素的干擾,使得不論在哪種人生競技場上,都永遠是勝利者少而失敗者眾。奧運會冠軍只有一個,這就決定了奧運會的每一個項目里,都有一大群“失敗者”。而即使是勝利者,也不可能是常勝將軍,諸葛亮已妙算如天神,但也既有失街亭、斬馬謖的失誤,更有六出祁山、壯志未酬身先死的遺憾。由此不難理解,口才系統化訓練在培養對成功表述的渴求與自信心理的同時,更有必要注意訓練對失敗的承受與防范心理。
可以這樣說,一個難以承受失敗的人,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成功者,而更多只能是僥幸取勝。口才系統化訓練在這一點上,和武術訓練有一定的相似性。要想擊敗對手,先要有承受被擊敗的能力,一個經不起“打”的人,能是武林高手嗎?
由此則不難明白,要想切實提高口才能力水平,就必須注意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消除“花架子”,力求貼近現實。在訓練中,即使是對口才基礎相對比較好的人,也要設法將其逼入窘境,使其無言以答地被“晾”在臺上,讓其在承受失敗苦澀的具體感受中去強化自己對失敗的防范意識。
(三)養成百折不撓與及時轉向的辯證心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人生道路上,任何一個有價值的目標追求,一般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并且也不常常表現為一旦開始就很快出現“不是成功,就是失敗”的結局,而是會有不同的曲折、起伏,時而柳暗花明,時而峰回路轉,時而曲徑通幽。因此,心理素質的優化,還同時表現為百折不撓的堅定與及時轉向的調適的辯證統一。一方面,要求對既定目標把握的準確與追求的執著,也就是說,一旦確立了追求的目標,就不要因為追求過程的曲折或偶爾出現的小波折而輕易放棄。但是,從更廣的社會角度來看,實現對目標的追求,固然必須通過追求者的不懈努力,但執著畢竟只是必要條件之一,同時還必須依賴與外部形式多種因素的協調統一。
這就不能不考慮到另一方面,例如,形勢發展已經表明或接近于表明,原定的目標追求可能難以成功,那么能否毅然決然地及時轉向,在順應形勢發展的前提下去追求新的目標,同樣是心理素質優化應當追求的目標之一。
以口才應用的實踐為例:當自己按照原定內容登臺演講或做報告時,臺下卻出現了原因不明的騷動,且不時有人起身離去,此時,究竟是堅持到底,以自己的努力去征服聽眾,挽回局面,還是調整刪節,及時收場?就事論事去看是小事,但它使說話人受到的,卻是一次不容周密考慮就必須當機立斷的訓練,是一次心理調適訓練。
(四)在成功喜悅與失敗懊喪中錘煉最佳心態
如果說在人生與事業的目標追求中,人們得到的不外乎是成功與失敗兩種結局,那么,針對這兩種不同的結局,應當抱有的最佳心態具體而言就是:“勝不驕,敗不餒”。當然,這種心態并不是憑主觀愿望,一廂情愿地想確立就能確立的,它只能是在成功喜悅與失敗懊喪中接受雙重錘煉,歷經“百煉成鋼”式的痛苦打擊,最終達至的最佳心態。而在這一只能是“必須功到,方可自然成”的過程中,心理素質訓練的價值就在于:增強接受雙重錘煉的自覺性,增強雙重心理轉換的自主性。
“勝不驕”在這里具有雙重內涵:一是取得某種具體成功后,不驕矜自得,不留連玩味;二是取得成功后,立即調整好自己的進取方向,確立起自己新的目標,以一種“不斷進取”的心態統領自己的行動。
“敗不餒”在這里也同樣具有雙重內涵:一是某一具體的目標追求未能取得預想的成功,甚至遭到慘敗,但自己能夠控制情緒,坦然面對,鎮定行事;二是遭到失敗后,心境受到影響往往也是難免的,但是,自己能做到不過久地沉湎于懊喪之中,而是迅速地或者不動聲色地又重新邁開新的步伐。
從競爭的角度理解,社會有如一個宏大的“角斗場”,而每一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特定位置上,時時準備迎接挑戰的“角斗士”。古語說得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從高角度、從開闊視野俯視人生,慎待勝敗,才能真正做到勝不驕,成功之后很快又有新的追求;敗不餒,失敗之后迅速重新崛起。這樣,才不會小有成功就故步自封,不可一世;小有挫折就怨天尤人,萬念俱灰。才有可能在處于順境時,英姿勃發,不斷進取;在處于逆境時,埋頭充實,自我強化;才可能一步一個腳印地、一個接一個地取得目標追求的成功。
持之以恒地接受系統化的口才訓練,正是為了在提高口語水平的同時,從雙重角度錘煉自己的最佳心態。
心理素質優化訓練,從嚴格的意義上說,是一種“修煉功夫”的功夫,也就是說,它既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是通過讀一本書或幾本書,或是某位導師點撥、訓練幾次就可以完成的。它和思維素質訓練一樣,將伴隨人的生活實踐,直至生命的盡頭。而理論指導和教學訓練的價值,也就在于啟發對學科理論的掌握與運用,進而引導個人心理素質優化過程不走或少走彎路。由此不難理解,學科理論指導下的心理素質訓練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它主要表現為一種點撥和引導,心理素質的優化最終還是要依靠個人在人生實踐中的磨煉。
在口才系統化訓練的同時進行心理素質優化訓練,其價值在于,既貼近生活實踐,具有明顯的實用價值,又具有訓練所獨有的可不斷重復性,便于提高優化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