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成功心理訓練

心理素質優化訓練所追求的目標就是構建與培養成功心理,而要想構建和培養自己的成功心理,首先要予以明確的是:什么是成功心理?

(一)什么是成功心理?

首先要指出的是,成功心理并不是指某人追求某一目標成功后的自得心理。據說,哥倫布歷經艱難困苦發現新大陸回國后,有一次,在為他舉辦的宴會上,有人當場譏諷說,哥倫布其實并沒有什么了不起,他干的事別人也照樣干得成。聽到此話,哥倫布拿起宴席上的一只煮雞蛋,對此人說,您能讓這只雞蛋穩立不動嗎?那人回答說,這怎么可能?這時,只見哥倫布拿起雞蛋,用尖頭部位對著桌布輕輕一敲,蛋殼破了,雞蛋穩穩地立在了桌布上。那人一見,說道,這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干。哥倫布微微一笑,說道,您確實也能干,但是,您從來也沒有想到要去干。

在這個例子里,我們看到,哥倫布在回擊他人的挑釁時,心境是輕松瀟灑、悠然自得的,但是,這種輕松瀟灑、悠然自得的心境往往顯現于目標追求成功以后。而所謂成功心理,并非指這種于成功后才顯現的心理狀態。具體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過程而言,它是指推動哥倫布決定去尋找新大陸,直至新大陸被發現之前持續顯現于這一過程中的心理狀態。不難理解,在這一相當長的過程中,心理狀態往往相應地表現為一種變化的過程,其中既有興奮,也有消沉,甚至還可能出現過憂郁、絕望,但既然稱之為成功心理,顯然,占主導地位并貫徹始終的,還是對目標追求堅定自信的成功心理。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成功心理也不能等同于決定實施目標追求之前的自信心理。《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寫到,韓信在發跡之前,曾經有過一段無自立能力的寄食生涯。他在最狼狽時,曾連續多日接受過一位在河邊洗棉絮的老婦人施舍的飯食;還有一次遇到潑皮無賴的挑釁,被強迫從其胯下鉆過,而韓信也就從其胯下鉆了過去。

綜觀韓信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韓信在接受老婦人施舍的飯食時,并沒有喪失自己終將成功的自信;在接受“胯下之辱”時,也并非出自怯懦;他始終很看重自己,從不自輕自賤。例如,他曾充滿感激地對給他飯吃的老婦人說:“我將來一定重重報答你!”這就是他對自己充滿自信的明證。但同時我們又看到,此時的韓信無論多么看重自己,在他人生之途的前方卻尚未確立具體的努力目標,因而他在此階段的心理狀態,本質上表現為一種自信心理,而非成功心理。

由此可知,在成功心理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對具體目標追求成功的自信。不難想象,這種自信在很大程度上難免會有較多的一廂情愿的主觀色彩,如上例中韓信對“漂母”的答謝承諾,那時的他雖然自信,但很難說有多少實現自信的依據。因此,我們又可以這樣理解,盡管成功心理中不可缺少自信,但自信心理在成功心理的總體構成中,充其量只屬于要素之一,或者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而已。

由此,我們又不難理解,所謂成功心理,是指人們在對具體事業與目標追求實施以前與追求的過程中,推動人們堅定信念,增強毅力,克服困難,承受挫折,并最終實現既定目標的一種心理狀態。它形成于長期的生活積累,顯現于決定追求事業與目標之際,持續于追求過程之中,結束于完成事業、實現目標追求之際。

從人們追求成功,最后得到的卻可能是失敗的現實角度分析,成功心理與自信心理本質上屬于“敢冒風險”的心理。敢冒風險心理無論在現實生活中曾出現過多么高的成功概率,但在成功之前的拼搏中,其成功希望是全部寄托在一廂情愿的偶然機遇之上的,而成功心理則是將勇氣與行動建立在對主客觀形勢特點全面分析的基礎之上。

正如本書前面已經分析的,成功心理具體地表現為“微觀”與“宏觀”的有機統一。這里,我們不妨對兩種“成功心理”的特點再作辨析:所謂“微觀”,通常是指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某一具體的目標追求過程中顯現的心理狀態(例如人們有時評價某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怎么一上陣就拉稀”);而所謂“宏觀”,通常是指人生各個階段不同目標追求的成功心理的總體顯現(比如人們評價某人“無論干什么,總是那么自信”“不論干什么,總是一臉倒霉相,從來就沒見他精神過”等等,實際上也就是對此人有無成功心理,以及在“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顯現的總體評價)。這兩個不同的角度之間有著內在的有機聯系:“微觀”成功心理的每次顯現都有助于“宏觀”成功心理的形成與確立,而宏觀成功心理的確立又有助于促進“微觀”成功心理的堅定與顯現。“宏觀”成功心理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的每一次顯現,都無不是與具體的目標追求過程有機相聯,因而,它同時也就是“微觀”的;而“微觀”成功心理的顯現,只有服從于人生目標與理想、事業的追求,才具有可貴的價值,因而,它同時也應當是“宏觀”的。

成功心理還表現為一種“發展與優化”的辯證統一。具體而言,發展所追求的是心理的成熟,表現為心態穩定,充滿自信,不浮躁,能夠朝著既定目標穩步前進,不受外部世界陰晴寒暑的影響,并且可以自我控制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即一種相對獨立性。而優化所追求的則是保持心態的年輕,這里的心態年輕,既不是指不諳世事的幼稚可笑,也不是指老天真式的故作稚態,而是指一種對人生理想和目標追求的銳氣和朝氣。在這一點上,心理素質的發展與優化,既與人的生理年齡大致同步,又表現出一種不同步性。它既追求一種“少年老成”,要求在人生途中及時結束那種“心態不穩定”的“幼稚”期,又追求一種“鶴發童心”,要求在人生途中盡量地延長對理想、事業的追求與渴望。這樣,有助于將人生途中對目標與理想追求的“有效期限”大大拉長,以有助于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二)成功心理構成的四大要素

要想從“微觀”與“宏觀”雙重角度構建自己的成功心理,并使其既處于一種持續的發展之中,又能實現不斷的優化,首先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成功心理是由哪幾類要素合成的?

從理論上,我們可以將成功心理視作四大類要素的有機合成,如下圖所示:

第三講 心理素質優化及成功心理培養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自信心理與擔憂心理是一對“相生相克且密不可分”的心理要素。擔憂心理要素的增強,意味著自信心理要素同時在減弱;擔憂心理要素的減弱,則意味著自信心理要素同時在增強。既然自信心理要素是成功心理總體構成中必不可少的前提,而擔憂心理要素的存在又實際上具有否定與動搖自信心理的作用,那么,就不難理解,成功心理的構建過程很自然地就表現為“抑制擔憂心理、增強自信心理”。需要指出的是,“抑制擔憂心理”并不意味著“排除擔憂心理”,而只是要將其控制在一個適度的范圍之內。“擔憂心理”在這里是一個內涵比較豐富的概念,它包含著一組程度不同,從“一般性緊張”到焦慮、煩躁,直至“難以控制的恐懼”的心理成分,并在人們追求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對人們的追求行為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顯然,當人們對目標追求從焦慮、煩躁發展到“難以控制的恐懼”時,自信心理要素就已經被大大動搖,甚至難以存在了。但是,只要擔憂心理并沒有達到上述嚴重程度,而只是“一般性的緊張、擔憂”,那么,在現實的目標追求與理想實現過程中,這種“否定”因素的存在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它有助于加強對目標追求計劃周密性的反復審視、對行為可能性的不斷推敲,最終,有利于按照計劃,逐步地實現目標。

在看到“擔憂心理要素”適度存在的積極意義的同時,還應當看到,自信心理要素在成功心理中不論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其本質上仍然屬于一種主觀性較強、帶有“一廂情愿”色彩的心理構成,并且最終還有待于實踐的檢驗。因此,成功心理的構成,應當是“抑制擔憂心理”,盡可能使其不要對計劃實施出現負面干擾,同時,“增強自信心理”,以確保既定計劃的實施。如果在某一目標追求的實施過程中,真的完全排除了擔憂心理,而將成功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單方面、絕對化了的自信心理,則不僅有可能導致對計劃與行動的審查不夠縝密,而且有可能陷入“盲目自信”的誤區,結果反而不利于充分發揮自身的有利條件,以至于不能取得本應取得的成功,甚至導致“意外失敗”的結局。古語中的“人有失手,馬有漏蹄”“大意失荊州”,思想根源往往正在于此。

“目標定位的準確期待”與“意外挫折的極限承受”同樣也是一對“相輔相成且密不可分”的心理要素。每個人在人生的每一種追求中,都無不希望自己能獲得成功,而且無不希望自己與其他成功者相比,是最大的成功者。但希望不等于可能,可能又不等于現實。因此,在具體的目標追求過程中,能否冷靜理智地審時度勢,對自己的目標追求加以準確的定位,常常就決定了這一目標能否最后實現。

同理,“目標定位的準確期待”既不能等同于目標的實現,也不能等同于追求目標的行動的完全展開。無論定位多么精確,它都只能是根據已經得知的情況要素的總和來進行分析、總結的,本質上,它不能完全包括,也不可能完全包括那些后期出現的將對目標實現產生影響的要素。因此,在確定“目標定位的準確期待”的同時,就有必要注意審視自己對于“意外挫折”究竟具有多大的“極限承受”能力。這里,“一般挫折”的相應承受準備是不夠的,一定要有明確的“極限承受”的界限,并且這個界限要與目標追求的最大值相吻合,也就是說,要想獲得多大的成功,就要準備承受多大的失敗,要想贏得起,先要輸得起。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是不行的,只想大成功卻受不了大失敗更是不行。對于“意外挫折的極限承受”,預計得越充分,所追求的目標一旦因為某種原因不能實現,因遭受挫折而需要的“心理調整期”也就越短,東山再起、重振雄風的日子也就來得越快。“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勝敗乃兵家常事”等古語,也正是對這種心理要素的合理構建的形象表現。

在這一點上,被譽為“東方小巨人”的中國籃球新星姚明,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從國內直接加盟美國NBA球隊,從缺乏同隊隊員都有的前期基礎訓練的不利狀態開始,一躍而成為世界級的明星,和在他之前就已經去美國打籃球,但是至今未能成為熱點明星的巴特爾、王治郅等人相比,無疑是一個幸運兒。但是,仔細分析姚明,我們不難看到,他在美國的狀態表現,其實總體上是一個波浪形的發展曲線。這個波浪形的發展曲線顯示為:他這一場的表現可能杰出得讓人目瞪口呆,下一場卻可能毫無建樹、表現平平,而正是在這種波浪形發展之中,體現出一種宏觀上的上升趨勢。分析姚明的總體表現,在他的心理上,占據主導地位的就應該是這種“既要贏得起,又能輸得起”的“成功心理”。

綜上所述可知,成功心理本質上屬于一種后天養成的心理狀態,其養成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現實生活的多種實踐與錘煉,二是以學科理論為指導的系統訓練,二者的有機結合,是培養成功心理的可靠保證。

(三)培養成功心理是成才的必然要求

優化心理素質,培養成功心理,其實不僅僅是保證口才交際成功的需要,更是社會對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整個中華民族在驟然面對國際社會時,首先感到困窘的,就是口語表達能力不強。還是在80年代初,有一次,三千日本青年來華與中國青年聯歡。在聯歡現場,一些青年言則寡言少語,行則拘謹木訥。其中的難堪,使人感受到極大的震動,提高口才能力,培養成功心理的歷史任務凸現而出。

時至今日,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步步深入,大學生不再包分配,公務員轉崗分流,工人下崗再就業,風險與機遇把提高口語水平的要求再一次推到每個人的面前。人們開始認真考慮如何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如何培養自己的成功心理了。很顯然,在這一新的歷史形勢下,一個人如果不能“以變應變”,人生途中只怕就難免要增加坎坷與挫折了。

與民族心理層面上,個人自主意識逐步覺醒的同時,馬斯洛心理學的理論迅速進入人們的視野。在馬氏心理學之前,弗洛伊德心理學也曾熱鬧一時,只是,弗氏那種無論什么都往“性”上歸結,把所有人都看做有病的理論,顯然是有著一定的局限性的。而馬斯洛心理學符合健康人的發展需求,具有社會層面的普遍指導意義,也有利于推動中國人培養成功心理。

馬斯洛心理學的核心是一種以“需要”作為人的個性核心的人本心理學理論。他認為,人的需要按由低向高的方向發展,共分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嚴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一旦某種需要得到了滿足,更高一層的需要就會出現,并且占據主導地位;而且,只有當前面的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會充分顯示其重要性。

馬斯洛心理學的需要層次理論不僅為人們的發展需求提供了理論指導,更為重要的是,他深刻地指出,只有了解人在特定條件下的特定需求,才能激發其工作熱情。他認為,從管理角度講,主管者應當而且必須為員工創造各種條件,使其最大限度地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勵員工。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我們不難理解,中國要想加快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全國人民的工作熱情,而激發全國人民工作熱情的基本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其“自我實現”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一句話,盡量地創造條件,以激勵人們養成“敢于樹立新的目標,敢于追求新的目標”的成功心理。其實,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等諸多方面不斷出現的種種新的需求,不僅是其自身發展的合理要求,而且是國家作為最高管理者應當予以尊重、保證、引導并促進其提高層次的合理要求。

這種種新的需求,不僅為成功心理的培養明確了具體的方向,而且為培養成功心理的必要性提供了堅實的依據。當國家、社會從宏觀背景上為成功心理與目標追求提供了合理合法的保護以后,個人如何從微觀角度明確目標追求,培養成功心理——這一歷史的要求就擺在了我們每個人的面前。

(四)培養成功心理的幾種途徑

成功心理既是微觀的,又是宏觀的;既處于一種持續的發展之中,又追求不斷的優化。在現實生活中,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們可以從下面的關系圖中找到具體的答案:

第三講 心理素質優化及成功心理培養

從以上關系圖中,我們不難看出,成功心理的培養主要在于人生的錘煉。其具體的途徑主要有兩條: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在社會生活的反復實踐中,確立自己的目標追求,培養自己的成功心理。

例子不勝枚舉,古今中外,政治、文化、科學、教育等方面都有著為數眾多的杰出人才,他們通過讀書,益智明理,開闊胸襟,在自己的事業領域中為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喬爾丹諾·布魯諾,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哲學家、思想家和科學家,就可謂通過“讀萬卷書”以養成自己的成功心理的典范。1548年,他出生于那不勒斯一個貧苦人的家庭。由于家境貧寒,他少年時代就開始做工,17歲被家人送到修道院,當一名見習修士。歷史并沒有給布魯諾成為歷史偉人創造什么有利條件。在修道院里,布魯諾不顧教會的清規戒律,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尤其是自然科學和哲學,由此眼界大開,并進而對宗教神學產生了懷疑。于是,他寫了一篇《諾亞方舟》批判《圣經》。1577年,布魯諾被羅馬教皇判為“異端”,開除出教。布魯諾在國外度過了十六個春秋的流浪生活,在此期間,他從未停止過對科學書籍的閱讀和深入、反復思考。1584年,布魯諾在英國出版了《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一書,在這本書里,他批判了亞里士多德的宇宙有限的思想,繼承、捍衛和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他明確指出:宇宙不僅是無限的,而且是物質的。宇宙既不可能有一個中心,也沒有絕對的邊緣;宇宙由無數星系組成,太陽只是宇宙無數星系中的一顆塵埃;地球環繞太陽轉動,太陽也不是靜止的,它與其他恒星的位置也在不斷地變化著。1592年,羅馬教皇把布魯諾騙回意大利,逮捕入獄,囚禁達七年之久。面對酷刑,布魯諾毫不動搖,直至坦然面對火刑。1600年2月17日,布魯諾在羅馬百花廣場火刑柱上于臨刑前宣告:“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來的世紀會了解我,我知道我的價值!”

通過人生錘煉培養成功心理的例子同樣不計其數。正如前文所述,成功心理本質上具有一種后天養成性,因而社會實踐的過程往往也就是培養成功心理的過程。有的人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機會去讀萬卷書,但只要有認真的人生態度,同樣可以確立正確的目標追求,并養成自己的成功心理。武訓可稱為這方面的典型。

武訓,清朝末年山東宮邑縣柳林鎮武家莊(今聊城)人,1838年12月5日生,1896年6月5日卒,終年58歲。據史料記載,武訓出生于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因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故又稱武七。他7歲喪父,不得已隨母沿街乞討,二十幾歲時開始了“亦傭亦乞”的生涯,并以此為終身職業。武訓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他的名字,是因為他一生鍥而不舍的“行乞興學”事跡。武訓沒有上過學,一字不識,自恨沒有文化,提出“修義學為貧寒”。他通過一生乞討,甚至以向有錢人磕頭下跪、請人踢打等方式,積攢了一筆錢財。再通過放債生息,最后積錢萬吊以上,先后創辦了柳林鎮崇賢義塾、臨清御史巷義塾,并參與籌建了楊二莊義塾,招收了一批窮苦孩子免費入學,而他自己則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后來,武訓得到清政府的嘉獎,被封為“義學正”,賞穿黃馬褂,他沒有接受,最后窮困潦倒,貧病身亡。

至于關系圖中通過口才系統化訓練來培養成功心理,則是從微觀角度提出的另一種成功心理培養形式。

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成功心理培養形式我們不難看出,成功心理不僅與目標追求緊密相連,而且只有通過目標追求才可具體顯現。

時至今日,成功心理已成為人們普遍企盼的,而口才能力也已成為人生不可或缺的追求目標,那么,如果能將二者合而為一,也就是說,在學科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口才系統化訓練的目標追求培養成功心理,同時,通過成功心理的養成提高口語水平,不是“事半功倍”的好事嗎?

(五)成功心理培養過程中的評價與對比

如果說,培養成功心理,首先要求的就是正確評價自我,那么,在一個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面對現實存在的勝敗得失,人們難免要去思考原因,這就要將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這同時就又告訴我們,培養成功心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自我評價、自我定位,有時是在評價他人并將他人與自我作對比的過程中進行的。

由此我們又不難理解,“與他人作對比”,在培養成功心理過程中,顯然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與成功心理相對立的是失敗心理。成功心理與失敗心理,其實都成型于主客觀條件的對比與綜合分析,當然,成功心理形成于正確的對比分析,而失敗心理則形成于不正確的對比分析。

有句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認為一個人如果與他人作橫向比較,越比越會覺得命運不公、社會不公,以至能把人活活氣死。因此,人生在世,最好不要與別人作什么對比。

這句話當然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但從某種角度去看,其中消極的成分未免又多了一點,表現在否定不正確的主客觀對比的同時,也否定了正確的主客觀對比。它實質上是失敗心理的一種反映,所謂“知足者常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這種心態的形象寫照。它所導致的直接后果是放棄競爭,放棄拼搏,而這在一個呼喚競爭與拼搏的時代,顯然是不妥的。

當今時代,既然無法回避與他人作對比,那么索性正視“對比”,對其進行“理性制控”,力求使人們通過正確的主客觀對比和綜合分析,達到“人比人,更鼓勁”的積極效果,這顯然是有助于推動和強化成功心理的形成的。

要實現對培養成功心理的“對比制控”,就要注意做到“四比四不比”,逐一闡釋如下:

1.不比先天條件比后天努力

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后,人與人之間客觀存在的政治地位、經濟實力、文化層次、社會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構成,使得每個人在踏入社會時各有其不同的先天條件。每個人所擁有的諸方面不同的先天條件,不僅使其分處于不同的社會層次,而且也使其目標追求各有不同的成功比率。

享有優越的先天條件是很令人羨慕的,但是,從成功心理培養角度考慮,優越的先天條件其實已經隱藏了不利于成功的另一面,它們往往推動擁有優越條件者產生心理的優越感,直接的效應往往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條件優越者的目標追求之所以易于成功,相當一部分緣于其先天條件,而一旦這些并非出自自身的優越條件轉移或消失,頻頻成功就可能會轉為屢屢受挫,進而導致失敗心理的形成;二是,條件優越者目標追求易于成功,往往容易導致其“過于自信”,一旦陷入這一誤區,失敗的危險也就逼近了。

成功心理作為一種后天養成心理,從根本上說,并不排除任何外部有利條件,但是,它也決不會把成功之希望的重心置于先天的優越條件上,而更多的是放在后天努力上。套用當年一句曾經耳熟能詳的口號,那就是:“我們希望有外援,但是我們決不依賴外援。”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早就注意到了,對先天優越條件的過度依賴不利于成功心理的養成,俗話說“一輩子做官,三輩子打磚”“富不過三代”,其中無不含有某種警示。據報載,西方的富豪中,更是常見有人不將自己的財產留給子女,以促使他們完全靠自己的后天努力取得成功。

注意到前人在這一方面的人生總結是很有必要的。它提醒人們,無論先天條件多么優越,都必須把自己的人生目標追求扎根于后天努力上;無論先天條件多么惡劣,能清醒理智地意識到自己的現實定位,并由此開始扎實的努力,這同時也就是在培養自己的成功心理。

2.不比運氣好壞比扎實進取

天上有沒有往下落餡餅的好事?有,彩票中獎就是一例。但是,和“守株待兔”的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一樣,中一次獎的客觀偶然性,與盼望中獎的主觀想象之間,距離實在太大了。

在體育比賽場上,從同一起跑線同時出發的運動員中,總是方法正確且奮力拼搏的運動員最先到達。但是,在人生的跑道上,即使方法正確,即使奮力拼搏,成功的桂冠卻不一定屬于你,這就是所謂運氣在不同的人身上的不同表現。所謂運氣好,就是說付出了(甚至有時并沒有付出)應該付出的努力,就獲得了意料中的成功;所謂運氣不好,是指自己付出了(甚至加倍付出了)應該付出的努力,卻沒有獲得應該獲得的成功。

運氣的客觀存在,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它有時會表現出這么一種“不公正性”。古語說“天道酬勤”,而運氣則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很顯然,它對于成功心理的構成,具有一定的破壞性。

但是,成功心理面對“運氣不公”的挑釁,也并不是只能束手無策地退讓,而是可以積極應對的。首先,從理論上說,成功心理在實施目標追求過程中,是以連續的“線”或“面”的形式構建的,而運氣不論好壞,一般都是以具體的“點”的形式出現的,即使是禍不單行的厄運,也往往只是連續的“點”。連續的“點”與“點”之間的空白,就是成功心理進行調整并重新振作的機會。再轉而從實踐上看,最后的成功總是屬于那些從不寄希望于撞大運,并且敢于迎戰厄運的人。

我們還可以從歷史驗證的角度來考察,以發家為例,世界上的大小富豪中,有幾個是靠買彩票發跡,而不是靠實干成功的?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撞上中彩票之類的大運后,最終卻因此反遭“福無雙降,禍不單行”的厄運的,并不罕見。

因此,在構建成功心理的對比制控中,不與他人比運氣好壞,而比扎實進取,并不是出自無奈的自慰,而是理智的抉擇。

3.不比勝負輸贏比耐力意志

人生與事業的目標追求,很像體育比賽中的競技活動,實力強、水平高者總是贏家。但是,更加具體地比較,人生與事業的目標追求并不太像短跑,而更像是一場超長距離的馬拉松比賽。

在短跑比賽中,我們看到,比賽的各個環節都必須認真訓練,嚴格把握,從起跑到沖刺,任何一個環節上稍有不慎或失誤,都可能導致失敗。而馬拉松比賽當然也需要逐環節的認真訓練,但它同時又表現為,在某一環節上偶有失誤,有時并不影響最后的獲勝。例如,在馬拉松比賽中發生過運動員跑錯了路線,知道后再轉回頭來回到規定的路線重跑,最后仍然得了冠軍的情況。

人生與事業的目標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也正體現了這種“超長馬拉松賽”的特點。從目標追求的主觀方面分析,任何人都不可能將其生活、工作的節奏精確到“百米短跑”的程度,即使是工作狂也不能例外,所謂“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說的也就是這樣一個道理。何況,從目標追求的客觀方面分析,對情況與形式的不熟悉乃至認識不夠準確,也都可能導致失誤。但是,歷史早已證明,失誤、挫折盡管可能阻擋追求的速度,但從根本上說,它們并不能妨礙目標追求的最后成功。古語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在某種意義上,也正揭示了失誤、失敗后重新崛起的價值所在;至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則更是對于執著追求精神的肯定。

由此,我們又不難理解,由于種種原因出現失誤并導致競爭局面出現勝負輸贏的變化時,從“超長馬拉松賽”的角度去理解,任何勝負都是暫時的,終極目標的實現取決于競爭各方的耐力與意志。

同時,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不以勝負論英雄”的歷史內涵了。這不僅應當是我們對他人實施目標追求所持有的寬容態度,也應是我們構建成功心理時進行“對比制控”的一個有效原則。

4.不比名利高下比成就實績

構建成功心理的第四道“對比制控”,就是不比名利高下比成就實績。在某種意義上,這是最高一級的“對比制控”,成功心理如果能實現這一級別的“對比制控”,也就相當接近宋朝范仲淹在著名散文《岳陽樓記》中所稱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了。

人生與事業的目標追求,在文明社會里,其實是雙重的。第一重是目標追求如何實現,第二重就是目標追求實現后社會如何認定,具體地說,就是社會能否從名與利的角度對目標追求者予以適當的認可。

這雙重目標并不是同時出現在追求者面前的,在時間上常常表現為具有一定的先后差距,第二重目標追求常常是在第一重實現之后才顯現出來。例如,某人搞發明研究,在歷盡艱辛、飽受挫折之際,可以心無二用,埋頭鉆研,一旦成功,甚至還取得了發明權,第二重目標追求,即社會對其研究的回報要求就可能要出現了。

當目標追求的這一二重性表現出“統一”時,對成功心理的構建并無負面影響。例如,某人經過刻苦學習、鉆研醫術,終于實現理想成為醫生,后因其勤奮努力,以至醫術精湛,深得社會好評,成為有名譽有地位的醫學專家,這當中,目標追求的雙重性是統一的。

然而,另一種情況有時卻無法回避,即目標追求的雙重性是不統一的。例如,某項創造發明成功了,社會卻反應冷淡,甚至有人冷嘲熱諷。再如,兩人原為同一項研究的合作者,當一方已投入巨大的勞動并為即將成功而欣慰時,卻發現合作的另一方用不光明的手段將成果據為己有,并已占據了社會的名利回報,自己被冷落在了一邊。此時,是否運用法律等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一回事,而能否保持成功心理,繼續努力,并且不讓這種不愉快的事干擾自己的目標追求,就顯然是另一回事了。當然,這“另外一回事”不是可以輕易略過的。此時,如果一氣之下放棄追求,成功心理隨之瓦解,前期的個人努力也就全部付之東流。

所以,成功心理所呼喚的,正是不比名利高下而比成就實績。失去的既然已經失去,那就讓新的目標追求早日開始。這確實是一種最高層次的“對比制控”,是現實的、理智的,保持成功心理不致瓦解的“對比制控”。

【思考與練習】

1.注意分析一下自己,在與不同的對象進行言語交際時,自己的心理反應及狀態是不是有所不同?自己的口才水平發揮是不是有所不同?試總結出原因,并與同學交流。

2.從多個角度對自己的心理素質進行一次系統的分析,嘗試結合表現實例寫成分析報告,與同學交流,然后再綜合修改。

3.以自我心理分析報告指導自己的言行決策,結合實踐效果來反思自己的心理分析報告,并及時做出修訂,最后得出關于自己的心理素質特點的結論。

4.你有什么辦法克服當眾表達的恐懼心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城县| 巴彦淖尔市| 高邑县| 中超| 若羌县| 蕲春县| 承德县| 沈丘县| 同德县| 进贤县| 措美县| 阜宁县| 安岳县| 七台河市| 兴仁县| 哈密市| 隆林| 淮南市| 德庆县| 思茅市| 久治县| 平塘县| 澄迈县| 宜都市| 伊川县| 新野县| 松江区| 巢湖市| 友谊县| 托里县| 八宿县| 辛集市| 佛坪县| 延长县| 临沂市| 岗巴县| 郸城县| 墨竹工卡县| 定西市| 万山特区| 油尖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