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飲食文化(第二版)
- 何宏
- 796字
- 2019-11-29 17:59:48
第二版前言
著名飲食文化專家、已故哈佛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張光直教授曾說過:到達一個文化的核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腸胃。文化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有人提出了“人類是有文化的動物”的重要命題。飲食是人類生存的本能,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在這一點上,人和動物沒有區別。如果僅僅如此,就沒有飲食文化了。人類在飲食上表現出和動物有著本質區別的地方:同一種食物吃還是不吃、同一種食物吃的方法、食物的口味等,都存在著族群、地域的差別,這一差別就是飲食文化的內容。
約二十年前,我負責籌建蚌埠高等專科學校的烹飪專業,開始接觸飲食文化。當時,國內出版的飲食文化方面的著作我幾乎都買全了,囫圇吞棗地讀了過來。我對飲食文化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和國內一些名家相比差距還很大。我認為高等職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相比,除了提高學生實踐操作的水平外,本質上的區別就在于要使大學生在人文素質上有所提高和深化,其中當然包括和本專業相關的人文知識。在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烹飪系從事飲食文化研究與教學的過程中,我對這一觀點又有了更深的體會。旅游的六要素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吃在旅游過程中是重要的一環。旅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體驗異文化,在旅游中接受他鄉的飲食何嘗不是體驗異文化?學習一點飲食文化的知識,對于旅游類專業(包括烹飪專業)的大學生提高人文素養應該會起到一定作用。
在我以往的教學中,一直都是以中國飲食文化為主體,學習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也是中國飲食文化。200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約寫書稿《中外飲食文化》,確實給我出了個難題。外國飲食文化如何表述?中外飲食文化的差異在哪里?可供借鑒的資料相對較少。好在這一艱巨的任務已經完成,并且在出版后的十多年里得到了各院校的廣泛使用。本書主要把第一版的第一章分為兩章,對其他章節內容進行了數據更新和內容擴充。因作者水平有限,書中不足在所難免,懇請專家予以指正。
何宏
2016年1月于杭州采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