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錢還是要命:《道德經(jīng)》的啟示
- 周南
- 1628字
- 2019-11-29 15:33:30
1-9 自知者明(二):心中有夢可喜,心中有數(shù)可賀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敗。”然而孫子并沒有提到“知彼而不知己”。
我以為,“知彼而不知己”時開戰(zhàn)是不明智的?!爸恕彪m能洞悉敵人之固,“不知己”卻不能明己之弱,以己之弱而貿(mào)然擊敵之固,不啻于以卵擊石。
知己比知彼難。在此借用宋朝詩人蘇軾的七絕《題西林壁》來解釋。詩的前兩句說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講知彼難。廬山峰巒起伏,千姿百態(tài),即使遠觀也是步移景換,撲朔迷離。詩的后兩句即景說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講知己更難。身處廬山,自己成了山的一部分,受視野所限,目力所及的只是一峰一巒的局部景觀,可謂“見樹不見林”。世上萬事萬物往往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所以,醫(yī)者不自醫(yī),算命者不自算,法官不判親友案,都是為避免主觀影響,選擇知難而退。
知己比知彼重要。知彼或可取勝、得江山,知己則能立于不敗之地、保性命。然而,知己看起來簡單,卻難以透徹。對此,唐太宗李世民曾有一番論斷:“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借忠臣。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人想照見自己靠明鏡,君主想知道自己的過失靠忠臣。假如君主自以為圣明,臣下又不去糾正,要想國家不傾危敗亡,怎么能辦得到呢?)(《貞觀政要·求諫》)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保ā兜赖陆?jīng)·第三十三章》)知彼(向外,了解)是才智(intelligence),而知己(向內(nèi),反省)才是明智(wisdom)。能將自己的長處發(fā)揮到極致是“聰”,能正確認識并克服自身的缺點為“明”。要既聰且明,須“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明智的將帥不打無把握之戰(zhàn)。企業(yè)領(lǐng)導也一樣,對外時,企業(yè)是己,外界是彼;對內(nèi)時,自己是己,下級是彼。無論對哪個“己”或“彼”,在沒有了如指掌時就匆忙做決策,都可能致命。而所有的問題中,最可怕的莫過于高估自己,“自我感覺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短”,即使“大勢已去”也不自我修正。這是不是“掩耳盜鈴”呢?
人貴有自知之明。心中有夢可喜,心中有數(shù)才可賀。
有驚無險地跑馬拉松
51歲那年,我首次參加香港的一個全程馬拉松賽事。組委會限定完成時間是五小時。四個多小時后,我順利跑完。
不少年輕人都會擔心42.195公里的遙遠,何況對于一個已年過50的“老頭”。但在賽前我心里已基本有譜,知道自己應該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賽程。
1965年,我考上福建沙縣一中,平時寄宿在學校,周末要回家拿米。當時我家所住的柱源村距離縣城七八公里,大多數(shù)時間都搭不上車,于是習慣了步行。
1966年年底到1967年2月間,我曾從沙縣步行串聯(lián)到上海,全程超過1000公里。途中大多數(shù)時候都背負小被子和衣服步行,有時甚至連續(xù)幾天日行100里左右。負重行軍,我的腳常常打出水泡,但也練就出了硬腳板。
1975年上大學后,我開始練習長跑。福州大學運動場那條標準跑道上時常留下我的身影。我參加土建系的5000米比賽時還曾拿過獎牌。
出國留學后的十多年里,受條件限制,我沒再練習長跑。
1994年到香港后,我常行山,并又開始長跑。
在首次參加全程馬拉松賽事前,我已參加過許多長跑“比賽”。這里將“比賽”加引號是因為其中許多都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比賽,只能算是計時的帶有普及性質(zhì)的跑步活動,這當中包括5000米、10000米、半馬拉松以及半跑半走的50公里長的港島徑“跑”。每一項我都參加過好幾次,每一次也都順利跑完。我曾經(jīng)連續(xù)幾年參加香港城市大學年度校運會教職工組的5000米長跑比賽。這是真正的比賽,我?guī)缀趺看味嫉玫降诙?,而第一名的年齡大多小我二十來歲。
以上的運動經(jīng)歷讓我對全程馬拉松這個“彼”有了一定的了解,“身”“心”都做了多年準備,雖然沒跑時還是“有驚”,好在真跑時“無險”,我感到幸運,也很高興。
我從未參加10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的賽事,因為我對它了解不充分,自知身體條件也不“達標”。
我希望各位在生意場上如同我跑馬拉松一樣做到“知己知彼”,胸有成竹。
祝大家心想事成,也希望將來有機會聽到讀者分享自己跑馬拉松的經(jīng)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