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馬勒”

生于波希米亞的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古斯塔夫·馬勒離開“塵世”倏忽百年,他生命晚期譜寫的《塵世之歌》(俗譯“大地之歌”)是他對這個世界的告別,由于第“九”部交響曲的宿命,馬勒把原本編為“第九號”聲樂與交響樂隊交響曲以“交響聲樂套曲”《塵世之歌》的名義問世。只是接下來必須完成的第九交響曲仍舊沒能逃脫宿命的結局:作曲家生前僅完成了第十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和一堆草稿。
擁有最多馬勒交響曲錄音資源的環球唱片專門為馬勒的2010/2011開通了官網,已經開始一年多的游戲并沒有因“人民選擇的終極版本”的問世而告結束。每一個愛馬勒的人通過網上投票,選出自己的“夢幻樂章”,是不是還要誕生一個終極結果?
“人民的選擇”(The People's Edition)是在每部交響曲的二十個版本提名中產生的,根據票數排列,獲第一的被輯成一套十三張CD,全球限量發行,成為馬勒迷必欲擁有的“Favourite”。
盡管如此,爭議從開始就存在,還異常激烈。當這套所謂“人民評選的馬勒”唱片發布以后,“馬勒迷”們仍然樂此不疲地繼續反復取舍。去年年底,我在“新浪微博”上拋出“我的選擇”之后,也曾引來非常熱鬧的“圍觀”、“評論”和“轉發”。我想,套用“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馬勒”句式應該是成立的,也就是說,從各個維度出發的選擇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而至的“糾結”恰是樂趣和幸福之所在。
第一交響曲的贏家是庫貝利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1968年版。在給出的二十個提名中,這個版本的勝出基本沒有懸念,可以競爭的是阿巴多/柏林愛樂1991年版,這是阿巴多繼卡拉揚之后接掌柏林愛樂的首場演出。當然,從“全本”意識考慮,小澤征爾/波士頓交響1977年錄音補充了被馬勒刪掉的“花之樂章”,而整體演奏水平也是不差的。
第二交響曲(復活)被梅塔/維也納愛樂摘取桂冠至少在音響發燒友當中眾望所歸,我也認為這是梅塔最偉大的錄音之一。但是,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忽略阿巴多/琉森節日樂團在2004年的傳奇演繹;從另一個角度審視阿巴多的“復活”,他1977年指揮芝加哥交響的錄音也頗具競爭力。
第三交響曲給了阿巴多/柏林愛樂1999年的錄音,這個在境界上確實超過從前版本,但若論第二、三樂章的天真爛漫,我還是喜歡伯恩斯坦/紐約愛樂1989年版更多一些。一般我是不會選索爾蒂除第八以外的馬勒的,但他1969年指揮倫敦交響版至少第一樂章無比細膩嬌媚,遠勝他后來的芝加哥交響版。
第四交響曲終于分一杯羹給卡拉揚的馬勒了,我認為給的相當勉強。我個人以為卡拉揚最好的馬勒不是更有名的第九,而是第五。但無論是第九還是第五,競爭都太激烈了。那么我心目中的第四最好的是哪個呢?要么是夏伊/皇家音樂廳樂團,要么是布萊茲/克利夫蘭,第四樂章的女高音我最心儀的是海丁克/皇家音樂廳1969版本里的阿梅玲,卡拉揚版本里的馬蒂絲不能和她比。
雖然伯恩斯坦的馬勒永遠是一道絢麗多姿的風景,若把最著名的第五交響曲交給他,未免缺少創意。正是這個具有馬勒人生與創作“分水嶺”意義的第五,我們特別需要聽出新意。最早的新意來自舍爾欣/維也納國家歌劇院1952年的錄音,即使今天聽來仍然令人興奮。從興奮的角度去衡量,西諾波利/英國愛樂1985年版有十分過度的唯美和神經質,但我會把最重要的一票投向卡拉揚/柏林愛樂1973年版。
有“悲劇”標題的第六交響曲越來越被指揮大師青睞,拔頭籌的伯恩斯坦/維也納愛樂1989年版,在我看來,錄像好過錄音。對這個同樣需要深刻性和超邁性的謳歌死亡之作,目前最具境界的演繹無疑是阿巴多/柏林愛樂2005年的現場錄音,如果讓我選一張具有某種當下客觀性的錄音,我不會忽略我們時代的另一位馬勒大師布萊茲,他與維也納愛樂的1995年版至今依然是我的驚喜所在。
第七交響曲因其“夜樂”的標題而增添了神秘感,它并非一個可有可無的作品。然而,阿巴多/柏林愛樂2002年新版并沒有取代或超越他與芝加哥交響1984年版的本錢。從演奏和錄音的鮮活度來看,夏伊/皇家音樂廳1995年版一直是我聆聽次數最多的。
第八交響曲終于出現了“一邊倒”局面,索爾蒂/芝加哥交響1972年錄音因為擁有超級歌手陣容和頂級的錄音平衡而成為“世紀名版”,綜合指數來看,環球唱片旗下的錄音鮮有超越者,也許在第二樂章的某些段落,我更容易被伯恩斯坦和西諾波利所感動。
第九交響曲肯定是馬勒作品中最具深意的一部,也可以說是最晦澀的一部。盡管卡拉揚的1984年版下了大工夫,伯恩斯坦/柏林愛樂的1992年版堪稱絕唱,但朱利尼/芝加哥交響1977年版實在感人至深,馬勒的交響曲第一次像布魯克納那樣具有宇宙的概念和悲天憫人的情懷,在這一點上,雖說布萊茲和阿巴多(2002年版)達到了一定的深度或者高度,卻都失于情緒的平衡和籠罩全場的悲劇氣氛。
第十交響曲其實比的就是已經完成的第一樂章“柔板”,僅有的七個提名也只有伯恩斯坦和西諾波利可入青眼。在德里克·庫克完成版的兩個候選者中,丹尼爾·哈丁/維也納愛樂2008年版顯得緊張而平庸,因此,夏伊/柏林廣播交響樂團1988年錄音的勝出便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