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作為生成者的‘一’與不同的宇宙生成模式

在《凡物流形》中,‘一’的第一個構造是,它被設定為宇宙生成的本原和萬物的創生者。它是如何做的呢?一般來說,黃老學的這類設定都是在宇宙生成模式中表現出來的。如,在傳世文獻《老子》、《莊子》、《文子》、《列子》和《淮南子》中,在新出土簡帛文獻郭店楚簡《太一生水》、上博簡《恒先》中,我們都看到了‘一’是如何在宇宙生成模式中被設定的情形,《凡物流形》是一個新的例子。只是,黃老學的宇宙生成模式各不相同,分別設定的‘一’自然也有差別。《凡物流形》的宇宙生成模式,集中體現在文本中的這段話上:“聞之曰:一生兩,兩生叁,叁生母,母成結。”《凡物流形》中的‘一’,首先就是在“一生兩,兩生叁,叁生母,母成結”這一生成模式中被設定的。從“一生兩”來說,這一生成模式中的‘一’,是處在整個生成過程的起點和始初,因此,它是被設定為宇宙的生成者和萬物的創生者。從這種意義上說,《凡物流形》中的‘一’,同《老子》第四十二章中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中的‘一’是不同的。在《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模式中,‘道’被設定為生成的本原,而‘一’則是被道生出的次一級之物。也就是說,《老子》中的‘道’與‘一’不在一個層面上。通行本《老子》第十章“載營魄抱一”和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這兩個‘抱一’的‘一’、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中“混而為一”的‘一’、第三十九章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中‘得一’的‘一’,是《老子》中除了“道生一”的‘一’之外‘一’的其他所有用例。古代和現代的一些注釋者,認為‘得一’和第二十二章的‘抱一’的‘一’,是指‘道’;“混而為一”的‘一’,是指混合‘一體’;第十章的‘抱一’的‘一’,是指魂和魄合而為一。(注:參閱陳鼓應氏的《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221、161、127、109頁。)許抗生氏指出,《老子》中的‘一’有三種意義:一是指道;二是指道所產生的最原初的統一物;三是指身。(注:許抗生:《帛書老子注譯與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頁。蔣錫昌認為“混而為一”的‘一’即指‘道’。參閱蔣錫昌氏的《老子校詁》,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8年版,第78頁。)但老子的‘一’也許可以概括為兩種意義,‘一’是指‘道’,亦即‘道’的代名詞;二是指‘道’產生的最初統一體,即“道生一”的‘一’。這種意義上的‘一’,在《莊子·天地》篇中我們也能看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在《莊子》的這一生成模式中,生成的根源是‘泰初’,它的性質是‘無’,既沒有‘有’,也沒有‘名’。‘一’處在‘道’和‘泰初’之下的層次上,而不是同‘道’和‘泰初’異名同謂,這是《老子》和《莊子》中這兩個生成模式中的‘一’。

與此有所不同,《凡物流形》中的‘一’也是‘道’,道也是‘一’,沒有其他不同的用法。在黃老學中,‘道’與‘一’一般是可以互換、互用的形而上學最高概念。在它們被籠統地使用的時候,可以說‘一’即‘道’,‘道’即‘一’。在有的情況下,‘一’被看成是解釋‘道’的最高謂詞,如《黃帝四經·十大經·成法》說:“一者,道其本也。”又如,《韓非子·揚榷》以‘一’來表示‘道’的“獨一無二”之意:“道不同于萬物,德不同于陰陽,衡不同于輕重,繩不同于出入,和不同于燥濕,君不同于群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道無雙,故曰一。”但更多的情況是,黃老學是以‘一’為‘道’,或者以‘一’為‘道’的‘稱號’、‘名字’,或者把‘一’視為‘道’本身。前者如《黃帝四經·道原》說的“一者其號也,虛其舍也,無為其素也,和其用也”。又如,《文子·精誠》說:“道無形無聲,故圣人強為之形,以一字為名。”這兩個例子是以‘一’為‘道’的‘號’和‘名’。后者如《太一生水》的‘太一’。又如《黃帝四經·道原》中說的‘一’:“恒先之初,迥同太虛。虛同為一,恒一而止。”《呂氏春秋·大樂》和《淮南子·詮言訓》中所描述的‘太一’與此類似:“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為‘一’加上修飾性的詞‘太’,意在強調它的“至高無上性”。《凡物流形》同《太一生水》、《黃帝四經》、《文子》中的‘一’和‘太一’是一致的。由于‘一’更容易表現宇宙開始的原初“未分化”的“統一狀態”,又由于‘一’以‘惟一’更容易同‘萬物’之多的數量性對應起來,因此,‘一’本身不僅成了‘道’的名稱,而且又成了‘道’本身。在《凡物流形》中,‘一’也就是‘道’,雖然它主要是用‘一’來建立形而上學。把《凡物流形》中‘一’和‘道’的關系放在生成模式中來看,《凡物流形》直接是以‘一’為生成的始點,其他如《文子·九守》說的“渾而為一”、《呂氏春秋·大樂》說的“太一出兩儀”、《太一生水》說的“太一生水”、《黃帝四經·道原》說的“虛同為一”等,都是以‘一’、‘太一’為創生的起點。

人類的好奇心之一是根源意識,這種根源意識表現社會的起源上,就是設想人類的原始狀態(或“自然狀態”),表現在宇宙的起源上,就是設想宇宙的原始狀態。在黃老學中,我們都能看到這兩種根源意識。這里我們關心的是黃老學特別是《凡物流形》中說的‘一’的狀態究竟是什么樣的狀態。在黃老學中,這種狀態在不同文獻中有不同的描述。《老子》描述的‘道’的原初狀態是:“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恒先》描述的‘原初’的狀態是:“恒先無有,樸、靜、虛。樸,大樸;靜,大靜;虛,大虛。”在《凡物流形》的生成模式中,‘一’作為生成起點,自然是原初狀態。但《凡物流形》對其“原初狀態”的‘一’沒有任何描述。

在黃老學中,由‘一’展開的生成過程,整體上是“由混到分”、“由簡到繁”、“由少到多”的過程,這容易使我們聯想到斯賓塞(Spencer)的宇宙進化論。(注:在關這一問題,參閱鮑勒(P.Bowler)氏的《進化思想史》,田洺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頁。)就《凡物流形》以‘一’為初始狀態和生成起點而設定的創生過程來說,它是非常特別的,但這一生成模式中的宇宙也是一個由‘一’到‘多’的過程。我們先看一個這個模式本身的特別性。整理者雖然對“聞之曰:一生兩,兩生叁,叁生母,母成結”這幾句話的釋文有問題,但他也聯想到《凡物流形》中的這幾句話同通行本《老子》第四十二章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幾句話有類似之處,如都是三字一句;另外,主要都是一層生出另一層(X生Y)。確實,在已有的生成模式中,還沒有一個模式同《老子》的這一模式如此類似,這是大家從直觀上可以看出的。

但《凡物流形》的模式跟《老子》的模式又有很大的差別,除了兩者所設定的生成起點和生成者不同外,其他區別主要是,在《老子》中,生成模式的末端,是“三生萬物”,而《凡物流形》則是“叁生母,母成結”。在其中間階段,《老子》的“一生二”的‘二’和“二生三”的‘三’,同《凡物流形》的‘兩’和‘叁’所指是否一樣,還不好論定。一般把《老子》生成模式中的‘二’和‘三’分別解釋為分化之后的“陰陽二氣”和陰陽相結合而形成的‘和氣’。這種‘和氣’最后產生了萬物。按《淮南子·天文訓》說的“道(曰規)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二’是指“陰陽二氣”、‘三’是指‘和氣’。(注:《文子·九守》雖然也有解釋,但并沒有具體的對應關系。)在《列子·天瑞》篇中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四階段生成模式中,‘一’則是“形變之始”:“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在《凡物流形》中,‘氣’這個術語只出現一次,即“五氣并至”的‘氣’。問題是‘五氣’指的是什么。《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有醫和的“六氣說”。‘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釋名》說:“五行者,五氣也”。曹錦炎氏認為《凡物流形》的‘五氣’即“五行之氣”。如果真是這樣,“五行之氣”與一般所說的“陰陽之氣”不同。《凡物流形》也有‘陰陽’的概念,說“陰陽之序,奚得而固?”不管是‘氣’,還是‘陰陽’,《凡物流形》都沒有將它們同萬物的生成直接聯系起來,因此,它說的‘兩’和‘叁’究竟是不是“陰陽二氣”和‘和氣’,還是一個問題。從道家生成論的大傳統來說,也許仍可以用不同的‘氣’來加以解釋,即‘兩’是‘一’生出的“陰陽二氣”,‘叁’是‘兩’生出的‘和氣’。

接下來的問題是,‘叁’產生出來的‘母’和‘母’成就的‘結’又是什么。‘母’是道家宇宙生成論中的一個比喻性用語,它從人類生育之母親設想宇宙和萬物的生育也有其母,即根源。《凡物流形》的‘母’處在生成的第三層次上,不是老子所說的‘道’為“天地母”的‘母’和《太一生水》以‘太一’“[為]萬物母”的‘母’,而是產生萬物的中間環節,也許可以理解為‘天地’。在道家生成模式中,‘天地’是生成萬物過程中的‘有形’之大者,兩者有時也被認為是“萬物之母”,如《莊子·達生》就有“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的說法。《凡物流形》沒有直接說‘天地’是萬物之母,但也強調了‘天地’的特殊地位。‘母’成就的是最后的‘結’。在黃老學中,‘一’創生過程最后階段設定的多是產生出‘萬物’。如《老子》設定的由道開始的創生的最后階段是“三生萬物”;又如,《呂氏春秋·大樂》模式中說的“萬物所出,造于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萬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淮南子》生成模式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產生出‘萬物’,只是開始階段不是‘一’而是‘道’:“道始于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天文訓》)“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原道訓》)《凡物流形》沒有說‘一’最后生出的是‘萬物’,而是說成‘結’。‘結’的本義是‘締結’。秦樺林氏引《鹖冠子·泰錄》所說的“故神明錮結其纮,類類生成,用一不窮”,認為‘結’有凝聚、聚合的意思。(注:參閱秦樺林氏的《〈凡物流形〉第二十一簡試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1月9日。)如果是‘凝聚’的意思,那就同“散為多”相反。《凡物流形》生成論第四個階段的“母成結”的‘結’,當是萬物的生成,即所說的“品物流形”。‘結’有‘成’、‘完成’的意思。《左傳·襄公十二年》說:“使陰里結之”。由“天地之母”成就的‘結’,可以解釋為萬物的產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定市| 和龙市| 太仓市| 卓尼县| 长治县| 兴隆县| 纳雍县| 休宁县| 壶关县| 大足县| 永兴县| 无锡市| 钟祥市| 隆林| 临邑县| 中超| 松原市| 安泽县| 奎屯市| 邢台市| 上思县| 定安县| 全州县| 河南省| 锡林郭勒盟| 辰溪县| 汶上县| 赞皇县| 天峻县| 利川市| 英山县| 安陆市| 甘泉县| 威宁| 阿城市| 英德市| 巧家县| 比如县| 同江市| 化州市| 万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