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學研究的對象
(一)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
美學研究的對象,在西方美學史上有不同的看法,在我國美學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1)美學研究的對象是美(美的本質,美的規律);(2)美學研究的對象是藝術;(3)美學研究的對象是美和藝術;(4)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關系;(5)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經驗;(6)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
在這幾種看法中,前面五種看法都有一些缺陷。
把美學研究的對象設定為美,它的前提,是存在一種外在于人的、實體化的“美”。但是按照我們現在的看法,并不存在一種外在于人的、實體化的“美”,“美”是“呈于吾心而見諸外物”的審美意象,“美”只能存在于審美活動之中。所以把美學研究的對象設定為“美”在理論上并不妥當。
把美學研究的對象設定為藝術(含文學),一方面失之過窄,一方面又失之過寬。藝術(創作和欣賞)活動是審美活動,但審美活動不限于藝術活動。審美活動的領域除了藝術美,還有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和技術美。過去一般認為藝術美的領域最大,現在看來自然美和社會美的領域也很大。如果說藝術美無所不在,那么自然美和社會美也無所不在。所以把美學研究的對象設定為藝術失之過窄。另一方面,藝術包含許多層面,除了審美的層面(本體的層面),還有知識的層面、物質載體的層面、經濟的層面、技術的層面等等。美學只限于研究它的審美的層面。所以把美學研究的對象設定為藝術,又失之過寬。
國內美學界多數人都贊同把美學研究的對象設定為審美活動。我們也贊同這一設定。這個設定反映了這樣一種認識:審美活動是人類的一項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動,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生存活動,是人性的一項基本的價值需求。前面提到的“審美關系”和“審美經驗”兩種設定都可以納入“審美活動”這個設定。因為“審美關系”是在“審美活動”中生成的。脫離審美活動,“審美關系”就成了一個抽象的、沒有任何內容的概念。“審美經驗”是側重從主體心理的角度表述審美活動(即我們平常說的“美感”)。脫離審美活動,“審美經驗”的研究可能局限于主體的審美心理和審美趣味,美學研究就可能變成純粹的心理學的研究,美學就不再是美學。
既然我們把美學研究的對象設定為審美活動,那么我們這本書的全部內容就是討論審美活動,主要是討論兩個問題:一、什么是審美活動?二、人為什么需要審美活動?美學領域的多方面的、豐富的內容,都將圍繞這兩個問題來展開。
(二)審美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
剛才說,“什么是審美活動”是我們整本書所要回答的問題,也就是說,讀者要讀完我們整本書之后才能對這個問題獲得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但是,為了使讀者對審美活動有一個初步的概念,我們先在這里對“什么是審美活動”的問題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1.審美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是人性的需求。沒有審美活動,人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我國國內學術界曾有人把審美活動等同于物質生產的實踐活動。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審美活動是人的精神活動。這種精神活動當然要在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和存在,這是毫無疑問的(人類的一切精神活動都要以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為基礎),但是不能把審美活動等同于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審美活動是一種精神活動,是對于物質生產活動、實用功利活動的超越,也是對個體生命有限存在的超越。
審美活動并不是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吃飯、穿衣等等),而是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審美活動使人回到人和世界的最原初的、最直接的、最親近的生存關系。這種回歸,是人的精神需求,是人性的需求。杜夫海納說:“審美經驗揭示了人類與世界的最深刻和最親密的關系,他需要美,是因為他需要感到他自己存在于世界。”(注:杜夫海納:《美學與哲學》,第3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人存在于世界,人和世界是融合在一起的(借用中國古代的一個哲學概念就是“天人合一”)。這是一個充滿意味和情趣的世界。這就是海德格爾說的“人詩意地棲居著”。這就是王夫之說的“兩間之固有”的“樂”的境界。這也就是陶淵明說的“自然”。但是世俗的、實用功利的世界(陶淵明所謂“塵網”、“樊籠”)遮蔽了這個原初的、充滿詩意的、樂的境界。這就使人產生了審美的需求,“因為他需要感到他自己存在于世界”,用陶淵明的話說就是“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通過審美活動,返回“自然”,從而確證自己存在于這個世界。所以說,如果沒有審美活動,人就不能確證自己的存在,人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2.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這個意象世界照亮一個本然的生活世界。在這個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體驗活動中,人獲得心靈的自由。在這個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體驗活動中,“真”、“善”、“美”得到了統一。
在5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中,參加討論的人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把審美活動看作是認識活動,因而都從“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出發來討論美學問題。這種看法和思維違背了審美活動的本性。審美活動是一種人生體驗活動。這種體驗活動的對象是意象世界。這個意象世界就是“美”(廣義的“美”)。這個意象世界是在審美活動中創造出來的,而且它只能在審美活動中存在。這就是“美”與“美感”的同一。這個意象世界照亮一個本然的生活世界,這是人與萬物融為一體的世界,是充滿意味和情趣的世界。這就是“美”與“真”的統一。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審美活動是一種人生的體驗活動。在這個體驗活動中,人的心靈超越了個體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義,得到一種自由和解放,從而回到人的精神家園。這就是莊子說的“游”的境界。這也就是海德格爾說的“詩意地棲居”的境界。在這個意象世界的體驗活動中,“真”、“善”、“美”得到了統一:“美”是意象世界,“真”是存在的本來面目(本然的生活世界),“善”是人生境界的提升。
3.審美活動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活動,它在人類歷史上發生、發展,它受人類的文化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因而審美活動具有社會性、歷史性。
任何人都是社會的、歷史的存在,因而他的審美意識必然受到時代、民族、階級、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文化教養、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任何審美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進行的,因而必然受到物質生產力的水平、社會經濟政治狀況、社會文化氛圍等因素的影響。正因為這樣,所以審美活動一方面是個體的精神活動,另方面又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活動,它要受到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和制約。這種影響和制約,在每個個人身上,體現為不同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格調,在整個社會,則體現為不同的審美風尚和時代風貌。這就是審美活動(美和美感)的社會性、歷史性。
總括起來,我們可以說,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它的核心是以審美意象為對象的人生體驗。在這種體驗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種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園。從而確證了自己的存在。
以上我們對審美活動做了三點簡要的說明。這是一個比較概括的說明。我們在后面的各章中,特別在一、二、三這三章中,將會對審美活動做比較詳細的論述。讀者讀完全書,再返過來看這三點說明,就可以從比較抽象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比較具體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