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高情商者的特質

一、保持樂觀,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作家詹姆斯·艾倫在《人在思考》中這樣說道:“一個人會發現,當他改變對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時,事物和其他人對他來說就會發生改變——要是一個人把他的思想朝向光明,他就會吃驚地發現,他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人不能吸引他們所要的,卻可能吸引他們所有的……能變化氣質的神性就存在于我們自己心里,也就是我們自己……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正是他們自己思想的直接結果……有了奮發向上的思想之后,一個人才能興起、征服,并能有所成就。如果他不能奮起他的思想,他就永遠只能衰弱而愁苦。”

個人的心理狀態和情緒,往往會影響自身的行動。悲觀的人越來越悲觀,自信的人越來越自信;膽小的人越來越恐懼,強大的人越來越從容。正因為如此,人們需要保持樂觀。這種樂觀并不僅僅是要懂得挖掘自身的優勢,還要懂得接納自身存在的各種不完美。任何一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但任何一種不完美都是個人追求自我改善的動力。而這種改善首先就需要建立在內心的樂觀基礎上。當一個人足夠樂觀的時候,他才能接納自己的不足;當一個足夠樂觀的時候,才能以豁達的心態面對自身的失敗;當一個人足夠樂觀的時候,他所面對的人生才是充滿希望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任何一個人都會在潛意識中建造一個完美的自我形象:鼻子塌的人希望擁有高鼻梁;成績差的人希望成為高等學府的高材生;貧窮的人總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會變成有錢人……成為一個更完美的自己,無疑是每一個人最常見的心理期待。無論是外在形象、個人的能力和見識,人們都希望自己接近心目中的某個標準。而內心越是沉迷于如何打造完美形象的人,越容易在自我認知中產生強烈的挫折感,越容易討厭自己身上的缺陷,并對自身整體形象產生憎惡。

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不完美,并由此產生挫折感和自卑感時,就容易表現出一些負面情緒,喪失理性分析和判斷能力。這種人遇事缺乏信心,也不愿意表現出合理解決問題的決心。他們更多時候會通過情緒上的不合理爆發來抒發內心的不滿。此外,由于自卑,他們會刻意遠離甚至仇視那些比自己更加出色的人,經常以不好的態度來對待那些優秀的人,為的就是對他人高于自己的地方進行“懲罰”,這種懲罰本質上也是對自己“缺陷”的一種懲罰——他們始終跳不出這種心病的束縛。

由于經常自怨自艾,對生活和工作缺乏熱情,他們給人的感覺就是抑郁、沮喪、失落、消極,不能用正確的、積極的眼光看待生活。而這些消極的情緒很容易影響到他人對生活的感知和體驗,降低他人的幸福感。所以這種人往往會成為群體生活里的破壞者,他們不僅無法給周圍的人帶來舒適感,反而會帶來不好的體驗。

如果人們打算保持一個令人感到舒適的狀態,就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和情緒,主動接納自身的缺點,對自身的不足之處建立一個正確的認知。任何人都是不完美的,用完美主義的標準去衡量自己只會陷入自我貶低的痛苦之中。人們應該去面對自己的缺陷,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規避自身不足的負面影響,同時想辦法改進自我、完善自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個人身上的缺點就像一面鏡子,可以有效反映出個人的生活狀態和處理事情的能力。依據這面鏡子,人們就可以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

有個人不怎么會說話,不僅口齒不伶俐而且說話的水平很低,因此在很多時候,他都會選擇默不作聲,認真地傾聽別人講話。久而久之,大家都對他產生了好感。因為他是群體中唯一一個不會在背后議論別人,也不會喋喋不休地抱怨,是唯一一個愿意聽他人傾訴和表達,且不會插嘴和反駁的人。由于在表達上不會給其他人造成威脅,不會讓人產生厭惡感,他反而成了群體內最受歡迎的人。

很多時候,只要保持正確的心態,認真對待自己的不足,那么個人的缺點往往也會成為一個優點。除此之外,與其總是盯著自己的缺點看,不如多看看自己的優勢,人們必須重視自己身上的優點,展示出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而不是盲目地逃避自我。

有個新來的部門管理者一直受到下屬的質疑,許多人都認為他沒有能力,也沒有高學歷和文憑,根本就不適合領導這樣大的一個部門。下屬們對于公司的安排感到非常疑惑,面對大家的疑惑,這個新來的管理者看得很開,笑著做出回應:“大部分的指令和計劃都已經在高層領導那兒完成了,對于各個部門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執行。而許多部門內的管理者都會顧及情面和人情關系做出一些不合理的安排,讓一些無能的人參與重要的工作。我是新人,根本不存在這種狀況,一切都會客觀地按照指令行事,可以說這正是我在整個執行體系中的最大優勢。”這之后,他立刻得到了下屬的信服和尊重。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會過分關注自己的弱點,并因為這些弱點而感到痛苦。如果能夠轉換立場和角度,多挖掘自己的優勢,多想一想自己擅長什么,或許情況就會變得不一樣。人們需要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就像一些內向者總是認為自己不善交際,沒有魄力一樣。他們或許并沒有想過自己的優勢,比如,更善于思考,感官系統更敏銳,做事更謹慎,獨立性更強。如果他們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優勢,就不會為之苦惱了。

一個高情商的人往往具有正確的自我認知,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他們能夠樂觀且客觀地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不足,并且盡量避免這些不足之處成為激發個人情緒的負面因素。

二、在危機前保持鈍感

一個不成熟的人往往表現得非常敏感,他們對外界的刺激非常在意,對外界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以致自身的情感和情緒、自身的心理活動往往會受到影響。而與情緒敏感相對應的就是鈍感,鈍感是抑制情緒敏感度,提升自我適應能力、調節能力的重要力量。因此,心理學家更愿意將其稱為“鈍感力”。

“鈍感力”的概念最先出現在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鈍感力》這本書中。在書中,他重點提到了“鈍感力”的概念,并且認為這是改變人們生活方式,提升社交能力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按照他的說法,“所謂‘鈍感力’,即‘遲鈍之力’,亦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傷痛,而不要過分敏感。當今社會是一個壓力社會,磕磕絆絆的愛情、如坐針氈的職場、暗流涌動的人際關系,種種壓力像有病毒的血液一樣逐漸侵蝕人的健康。鈍感力就是人生的潤滑劑、沉重現實里的千斤頂:具備不為小事動搖的鈍感力,靈活和敏銳才會成為真正的才能,讓人大展拳腳,變成真正的贏家。”

高情商的人往往具有強大的鈍感力,他們在面對發生的那些突發事件時,會對這些事件進行快速感知。但絕對不會盲目地對這些事件進行判斷,不會立即采取行動來應對這些突發事件,而是先運用大腦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大腦會對身體感官器官傳過來的數據和信息進行處理,運用理性思維分析自己應該如何做出合理應對。鈍感力并不是平時所說的遲鈍,而是大腦中設置的一種理性分析基礎上的緩沖模式。這種緩沖可以讓人們的情緒受到有效的控制和引導,可以讓人們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更大的表現空間。

在鈍感力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實際上存在兩個環節。第一個是抗壓環節,即當外來的壓力和變化刺激到人們時,他們很容易會出現一些言語和行為上的應激反應。這個時候,抗壓能力不強的人往往會直接在情緒上將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抗壓能力是情商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鈍感力當中的第一重保障,可以有效降低個人的情緒敏感度。

比如,很多人受到同事的排擠時,可能會直接回擊,在老板面前打小報告,或者直接當面指責同事。這就是抗壓能力比較小的表現,這種人缺乏承受能力,反應比較激烈。而那些能夠在做出回擊之前保持鎮定,并給自己一些緩沖時間的人,往往表現得更成熟穩重,他們對人際關系的處理往往更加老練。

鈍感力強的人會設置好第一重保障,想辦法提升自己的適應力和抗壓能力。比如,一些高情商的人在受到外界的刺激時,會反復在內心深處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靜,先給自己降溫。這種降溫的方式有幾種,一種是給自己留下更多冷靜的時間,一般為五秒到十秒,這些時間足夠壓制情緒的暴動。還有常見的一種方式就是轉移壓力,比如,暫時離開是非之地,或者去做些其他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適應力,讓自己在刺激下保持穩定的情緒。

第二個就是思考環節,或者說是泄壓環節。通過對自己感知到的事物進行分析,對自己受到的刺激進行推理,人們可以進一步壓制情緒的爆發,同時更好地制訂自己的行動策略。弄清楚自己值不值得發脾氣,應不應該立即做出回應,怎樣表現才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有效避免人際關系受到負面影響。由于外來的刺激和壓力不可能無緣無故消失,這一環節主要的目標是通過理性思維將這些壓力以更為合理的方式發泄掉,避免自己長期受到壓力的影響,這是鈍感力發揮作用的第二重保障。

思考和泄壓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我認知。比如,很多孩子受不了老師和家長的批評,每次只要被批評,就會變得很抗拒、很暴躁,覺得所有人都在和自己作對。但是,如果他們愿意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什么批評他們,嘗試對自身的問題進行分析,對事情的前因后果進行全方面的了解,就會想到,那些批評者也許是關心自己,不希望自己誤入歧途,浪費了大好的青春年華。

運用理性思維分析問題往往能夠促進精神的成長,提升人們對各種壓力的應對和處理能力。他們會嘗試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待別人施加在自身的壓力,能夠更理性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行為。這種理性思考的過程往往包含了幾個方面的內容:刺激從何而來?為什么會發生?對方的意圖是什么?我是否有必要做出應對?不同的應對方式會產生何種結果?我怎樣做才能讓彼此之間更加融洽?多思考一下這幾個方面的內容,人們就可以更好地掌控行動的方向、行動的力度,就能夠保證自己不會盲目沖動行事。

鈍感力很強的人處理生活危機和人際關系危機的能力比普通人更強,也更善于處理情緒的問題。他們并不會刻意去壓制自己的情緒,給自己施加各種壓力。而是以一種更為自然的方式來淡化和引導情緒的發作,使自己在人際關系的危機處理中掌握更為靈活的策略。

三、嚴守自我原則和底線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常常會將高情商理解為“好心”“仁慈”“愿意遷就他人”“不會用規矩束縛他人”“不會指責和批評他人”。在他們看來,高情商的人會遷就他人,迎合他人的想法和行為,他們并不在乎自己有什么想法,也不在乎自己的立場是什么。為了維護人際關系的平衡與和諧,他們愿意犧牲自己。

比如,在管理上有一個著名的戛裨魚式管理模式,戛裨魚是一種原產于印度的胎生小魚,通常會被認為是柔弱的象征。戛裨魚式管理指的是管理者過于仁慈,他們回避競爭,講究人情,甚至不惜違背自己的管理原則。

如果進行分析就會發現,這種沒有原則和個性的管理方式并不是一種高情商的表現,而是一種懦弱的、無原則的行為模式。“高情商”和“八面玲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八面玲瓏的人更加看重的是社會關系或者社交關系的維持,他們往往會為了維持關系而做出一些自己不想做且不應該去做的事情,道德和是非觀念比較模糊。像一些曲意逢迎的人往往比較圓滑,這種人看上去能夠妥善處理各種關系,但實際上他們常常會引起他人的反感。

著名的企業家史玉柱曾經說過:“我對愛拍馬屁的人深惡痛絕,因為幾點:一個有本事、心理健康的人,都不會去拍領導馬屁;心術不正、想不勞而獲的人,往往喜歡拍馬屁。當年我搞巨人大廈瀕臨破產,公司有難,第一批走的人就是那些經常拍馬屁的人。所以我東山再起、做腦白金的時候,公司文化上有一個規定,禁止上級在場的情況下,兩人及兩人以上的場合,公開說上級好話,否則發表該言論者一次罰款五百元。這次我跟劉偉、學鋒說,巨人(巨人網絡)也實施三個月,拍馬屁的當場罰款五百塊。因為拍馬屁會把領導給寵壞。”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這樣寫道:“我們的安全感,不像其他以人或事為基礎的系統,受制于頻繁的變動,我們了解正確的原則是永恒不變的,因此我們大可放心仰賴之。原則不會對事情反應,不會亂發脾氣,不會以多重標準對待我們,不會跟我們離婚或與我們最好的朋友私奔,不會捉我們的小辮子……原則是深遠而根本的真理,是正統的事實,是緊密交織著正確、一致、美德和力量的尼龍繩,貫穿著你我的生命結構。”和這段話所描述的一樣,原則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永遠不能拋棄的。

真正高情商的人不會隨意取悅他人,不會拿自己的原則作為迎合他人的籌碼,不會毫無底線地滿足他人的需求。他們有更為堅定的意志、更加理性的人際關系處理方法、更為成熟的處事方式。高情商的人更加注重維護自身的良好形象,他們會在意他人的想法,適當照顧他人的需求和想法。但絕對不會做一些違背道德和法規的事情,也不會為了取悅他人,做一些違背原則的事情,盡管他們意識到有時候讓他人感到身心愉悅很有必要。

很多時候,他們會有比較明確的主張和立場,表現出是非分明的特性。這種特性使得他們能夠更好地把握做事的方式和分寸,展示自己的界限。這種界限既能夠約束他人的行為,也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讓雙方處于一個比較穩定的、和諧的狀態。

展示自我原則和界限并不是生硬地拒絕那些違背原則的人,并不是直接去反對和批評那些不按規則行事的人,而是需要以更加婉轉的方式來暗示對方“這樣做不合規矩”。比如,有個人為了盡快調到心儀的部門,就給上級送禮,想要走后門擺平這件事,上級領導知道這個人的想法后說:“呵呵,你的工作能力很不錯的,怎么對自己這么沒自信呢,我覺得你有很大的機會實現夢想。不過現在我還是沒有辦法幫你,畢竟這樣做對其他人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樣地,如果下次有其他人也求我這樣做,對你也是不公平的。”

高情商的人善于對那些違反規則的現象保持警惕和防備,但他們會委婉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和原則,以一種更為溫和的方式展示自己強硬的一面。他們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會在堅持原則的時候降低自己的殺傷力。許多人往往能夠在一種非常緩和的狀態下化解他人對自身原則的侵犯,避免產生更大的沖突和矛盾。

某導演在拍攝電影時,為了追求真實的效果,建議讓演員拍一場真實的被老虎追逐的戲。雖然這些老虎都是馬戲團里經過特殊訓練的老虎,基本上不會胡亂傷人,可是對于演員來說,他一直都非常害怕動物,更別說老虎這樣的猛獸,沒有誰能夠保證老虎不會突然失控。可以說從業十幾年來,他自己也根本沒有接觸過任何類似的電影,平時生活中也從不養寵物。正因為如此,他準備回絕導演的建議,但又擔心被導演說成不敬業,而且害怕會給拍攝進度帶來影響。所以在同導演談論這件事時,演員非常客氣地說道:“我覺得您設計的這場戲真的非常不錯,而且整部戲的確有必要追求真實的效果。但就目前的情形來看,我們要不還是先問問老虎吧!總之先讓老虎弄清楚劇情后再拍戲也不遲。”導演聽出了演員話中的意思,微微一笑,于是放棄了這個片段的設計。

任何一個人都應該打造一個健康的個人情緒邊界,不健康的、模糊的個人邊界容易引起他人侵犯性的舉動,并且導致雙方情緒上的對立。健康的個人邊界是人們明確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同時明確暗示他人要對他們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它是人們進行自我保護和維護和諧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措施。

高情商的人有時候比其他人更堅持自己的原則。當然,堅持自己的原則或者明確自己的界限,并不意味著就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如果人們總是認為自己“應該”怎么樣,那么在多數情況下,就很容易封閉自我。因為任何一種“應該”都會讓人失去其他的選項,這不利于人際關系中的靈活操作。因此,他們會想辦法對相關的場景進行認真分析,正確的原則會堅守,對一些錯誤的或者不是很重要的原則,則會適當放松尺度。

四、積極自我調節,學會釋放壓力

高情商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強大的自控力。這種人遇事不會慌亂,不會害怕困難,對他們來說,困難是人生經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成長過程中一種重要的養料。因此,他們愿意以更加成熟冷靜的心態來面對這一切。但是高情商并不是刻意壓制自己的情緒,而是想辦法找到一種更為合理的自我調節方式。

從醫學的觀點來說,壓抑個人的情感、情緒會增加心臟的負擔,長期壓制的話,會對心臟功能造成嚴重的傷害,并容易誘發心臟病。有人曾做過這方面的調查,他們在對六百四十四名冠心病患者進行調查的時候發現,人們對憤怒這種情緒存在很大的誤解。一般來說,人們會覺得憤怒會傷害身體,尤其是增加心臟的負擔。但是調查研究表明,憤怒本身對心臟病的影響并不大,真正對心臟造成傷害的是壓抑憤怒。調查人員發現壓制憤怒會導致心臟病的發生概率增長三倍。

壓制個人的情緒宣泄還會影響個人的個性,對人際關系造成嚴重的損害,也會導致人們進一步喪失處理生活危機的能力,喪失面對競爭的勇氣。從個人的身心發展來看,壓制情緒也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因為情感本身就是人的動力之源。就像人們從事某項工作往往是出于熱愛,人們討厭和反感某些東西時,也會借助情緒反應來激活自我保護機制,避免自己受到傷害。作為人最真實的一部分,人們需要想辦法給予情緒更暢順的發泄通道,給自己一個釋放自我、展示自我的機會。盡管有時候可能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誤會,但在很多時候,過度壓抑情感反而會讓自己迷失。

其實,很多人之所以害怕情緒發泄,就是因為他們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始終以有色眼光看待情緒。而人們對自身情緒的批判、恐慌和壓制,往往體現出人們在處理自我問題、自我關系時的稚嫩。心理學家胡慎之被人稱為“最懂關系的心理學家”,他對高情商有著獨到的理解,他曾將高情商總結為三種關系,即“我和我自己的關系;我和他人的關系;我和社會的關系”。在這三層關系中,最容易被人忽視的就是“我和我自己的關系”。一般來說,人們都會將重點放在處理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而忽略了自身的感受,忽略了如何與自己打交道。

比如,有個人總是喜歡幫助朋友解決問題,而自己有什么困難的時候喜歡隱藏起來,避免被朋友知道,也害怕讓朋友來幫忙。有時候朋友知道事情后伸出了援手,他反而會感到不好意思,認為自己虧欠對方很多,并暗下決心要在下一次回報朋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人具有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往往很不錯,也容易成為社交群中受人歡迎的一員。但他卻不善于處理和自己的關系,他從內心深處就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值得他人為之付出的人,認為他人沒有必要對自己那么好。在面對自己的時候,他會顯得有些自卑,并且總是告誡自己:“如果我不好好表現,不能幫助朋友解決更多的問題,不多做一些對他人有利的事情,朋友就會拋棄我。”

人們常常會忘記更好地對待自己和接受自己,容易將自己忽略和貶低,而這也使得他們在面對自身的情緒時感到恐慌、內疚和自責。這個時候,由于沒有處理這類關系的經驗,他們就會粗暴地采取“堵”的方式來壓抑自己,以免自己的負面情緒會傷害到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但一個人如果不能處理好和自己的關系,又如何去面對他人與社會呢?

所以,人們應該正視自己的情緒,并加以正確的疏導,確保自己不會在壓抑中迷失自我。

有個著名演說家在某一次巡演活動之后,被一位記者攻擊為騙子。這個記者在報紙上歪曲事實,將演說家描述為一個打著“知名人士”頭銜而到處圈錢的惡棍。這對演說家來說是嚴重的污蔑,他非常生氣,尤其是考慮到自己的巡演活動非常成功,如果因為一些負面因素而影響個人的形象,恐怕會對自己的事業產生毀滅性的打擊。因此他準備還擊,準備打電話給報社,告訴對方的領導“必須刪除這些不負責任的報道,而且還要進行公開的道歉”。

可他最終還是先將事情放在了一邊,給自己一個緩和情緒的機會。到了第二天,就在他準備打電話的時候,他突然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有些小題大做了。首先,這個記者這樣做無非是為了制造一些社會話題,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自己如果糾纏于這件事,恐怕會讓事情越鬧越大,對自己而言最終沒有任何好處。其次,這份報紙其實并不出名,在眾多報紙中只能吸引很少的一部分觀眾。顯而易見,在所有喜歡看報紙的人當中,也許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會看到誹謗自己的那篇文章。即便有人看到了報道,恐怕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會將其當成重大新聞來對待。畢竟相比之下,人們更喜歡看政治人物的報道,喜歡看炒股和投資的介紹,喜歡看社會明星的新聞。在那些真正讀到這篇報道的人當中,恐怕也會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幾周之后將事情忘得一干二凈。對他們來說,這種類似于小報紙上的新聞每天都會大量出現,根本沒有人會認真計較,既然如此,自己就更沒有必要放在心上。

這種方式更接近于冷處理。冷處理是避免自己在事情發生之后,或者正在氣頭上的時候做出決定,先將相關事情放在一邊,給自己激動的情緒一點兒緩沖和冷靜的機會。善于冷處理的人往往能夠給自己設定調節的時間,給理性思維騰出一個正常的運作空間。

除了冷處理之外,轉移壓力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式。人們可以想辦法將自己無法消化掉的負面情緒轉移到其他事情上發泄出來。例如,運動、閱讀、購物,這些都可以幫助人們減輕壓力。對高情商的人來說,生活本身就帶有娛樂和解壓的功效,因此,他們能夠充分利用各種生活方式來緩解壓力,轉移壓力。

不僅如此,他們會保持良好的心態面對負面情緒,并認為這是表達自我情感的需求和主動權。只不過,他們從來不會任由這種需求來操控自己的選擇。

五、高情商的最佳策略是保持真誠

每個人都有多種不同的特質,但究竟哪一種特質更受人歡迎呢?為了解開這個謎題,1968年,國外一些心理學家開始了一項大調查。他們在一萬八千個形容特質的詞中,特意選出五百五十五個主要用于描述個人穩定特質的形容詞,然后讓大學生按照自己的喜愛程度進行排列。結果在排名前十的形容詞中,“真誠”排名第一,“誠實”排名第二,“忠貞”排名第四,“老實”排名第五,“可靠”排名第六,“踏實”排名第八。可以說這些詞都和“真誠”有著密切的關聯,也證實了“真誠”這一特質在人們心目中的受歡迎程度。

不僅如此,心理學家還調查了人們最討厭的特質。結果排名前十五的形容詞中,“不值得信任”排名第二,“不誠實”排名第三,“不說實話”排名第七,“不可靠”排名第八,“虛偽”排名第十一,“說謊”排名第十二。

而這份調查在中國展開時,情況也差不多,人們對真誠的人向來存有好感,更喜歡和這樣的人接觸和交往。也正因為如此,真誠常常被當成高情商的一個重要表現。很多心理學家甚至認為:“在周圍人都很聰明的情況下,所謂情商高,或者說和人相處的最優策略,是誠懇。”在多數情況下,保持真誠是最佳的社交策略,或者說高情商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保持真誠。因為人與人在交往的過程中,往往非常看重對他人信息的把握,這是社交安全感的一個來源。如果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他人,掌握更多真實的信息,那么在社交中將會更放心。

當一個人表現得足夠真誠時,人們會感受到這份善意、這種豁達,會意識到這個人行事簡單。而行事簡單的人往往讓人可以預知,他們是什么性格的人,將會有什么行動。了解對方的做事方式、處事原則,就可以知道對方一般會怎么做,以及什么事情不會去做。

高情商的人總是會想辦法營造一種讓自己和他人都感到舒適的狀態。而保持真誠可以有效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并且簡化溝通的方式,使人們不需要相互猜測,不需要過多地使用技巧和策略來了解他人的想法。真誠是一種正面社交模式,它往往會收到正面的、積極的反饋。

比如,有兩個人準備向朋友推銷自己公司的產品,第一個人每次都會刻意設置一些聚會或者其他活動。每次一聚會,他就迫不及待地推銷產品,而且經常將產品夸得天花亂墜。這樣的舉動讓朋友感到不滿,他們非常反感這種以聚會為名,推銷產品的做法。

第二個人也希望向朋友推銷自己公司的產品。每一次他都會直接推銷自己的產品,不會強迫朋友購買自己的產品,也不會夸大自己的產品功效,總是實話實說。這樣的表現讓朋友們感到非常舒適,他們為了幫助他提升工作績效,經常會購買產品,而且還會推薦朋友購買。

高情商的人更加喜歡以真誠的態度與人交往,他們會將復雜的不可捉摸的社交文化簡化成一種更為密切的值得信任的交往模式。在這個簡化版的溝通體系中,溝通雙方之間沒有太多復雜的暗示或者猜測,一切都以最簡單、最明了的方式進行,讓對方能夠感受到誠意和善意。

馬云是一個情商很高的企業家。不管和誰在一起,和誰進行溝通,他都可以體會到他人的感受,能夠依據他人的想法和需求找到最佳的談話切入口,然后進行愉快的、順暢的深入溝通。相比其他人,馬云總有辦法突破和打開他人的防御機制,走進他人的內心深處。

有一次馬云去香港發表演說。在演說之前,同事們就提醒馬云不要說教,因為香港的年輕人并不喜歡這樣。馬云上臺后直接說了這樣一段話:“我講的不一定是對的,但我希望我講的能給大家一點兒思考,我同事已經在我上臺前不斷提醒我別教訓香港年輕人,香港年輕人不要聽你的教訓。我自己覺得我是一個創業十五年有很多的經歷的人,更像一個大哥在創業了十多年經歷了很多挫折以后,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這種真誠的表達讓在場所有人起身鼓掌,他們都覺得馬云更像是一個可愛的互聯網教父。

著名的心理學家包約翰曾寫過一本書叫《為什么我不敢告訴您我是誰》,在書中他特意提到了溝通的五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例行公事一樣地打招呼,像“最近還好嗎?”“吃過飯沒有?”“你準備去上班嗎?”這一類談話方式都屬于打招呼的形式,但并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只是單純的一種禮貌性問候。

第二個層次是陳述他人身上的一些事。這類溝通通常以第三者的談話為引子,通過第三者的表述引申出相關事實,可以有效避免因為評論他人而產生矛盾。

第三個層次是提出意見和判斷。這一類表達方式往往以滿足他人的需求為主,給予他人自由表達以及提出不同意見和想法的權利,并且在表達時尊重他人的想法。

第四個層次是表達感受與情緒。人們可以主動分享隱藏在意見和判斷內部的一些個人感受和情緒,主動表達自己的感情,并努力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第五個層次是坦誠溝通、形成默契。在這一層次中,人們需要主動告訴對方自己在想些什么,然后利用真誠的態度來說服和打動別人。即便發生了分歧,雙方也能夠回歸到事實層面上來解決問題。

對人們來說,坦誠溝通的態度就是高情商的一種表現,而真誠的第一步就是說真話。人們可以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和立場表達出來,可以直接表達自己對相關事件的看法,說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議。除了表達那些真實的感受之外,真誠的人還會將一些對方不知道或者容易誤解的事實陳述出來,避免引發誤會,而這些都可以讓雙方保持一個和諧的溝通狀態。

六、保持獨立意識,不盲從他人

1890年,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一書中提到了“自我”的概念。之后一百多年時間里,心理學家對這個概念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拓展,其中黑澤爾·馬庫斯提出了“獨立型自我”和“依賴型自我”的概念。按照馬庫斯的說法,依賴型自我的人往往喜歡依賴群體生活,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總是離不開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人。他們往往更加傾向于群體生活,而且在群體生活中必須適當壓抑自己的個性,約束自己的某些獨特品質,甚至確保自己的立場和原則能夠迎合群體內其他人的觀點。在很多時候,為了營造一種更加和諧的氛圍,他們不得不犧牲自己的想法。又或者他們會因為過于迎合其他人,而導致自己缺乏立場和獨立判斷、獨立分析的能力,遇事只會盲從其他人。

獨立型自我的人更加傾向于自我思考、自主分析和判斷。他們做事的時候帶有比較明顯的個人主義特征,通常會獨立地看待某一件事,并且想辦法獨立解決這個問題。這種類型的人往往具有自私、自信、充滿創造性、充滿獨立精神的一面,他們是那種依靠自己來解決問題,并且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的人。在遇到事情時,他們不喜歡盲從他人,也不會輕易受到他人觀點和立場的影響,自始至終都認為自己才是解決問題及獲得成功的關鍵。

依賴型自我和獨立型自我的人都各有優缺點,而高情商的人往往會將這兩種特質完美結合起來,他們在為人處事的時候更加老練、更加睿智。在遭遇問題的時候,他們會尊重他人的想法,有很強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協作意識。與此同時,他們也會保持獨立意識,不會輕信他人,輕易被他人的觀點脅迫,也不會被他人情感綁架。保持獨立意識與團隊合作意識并不沖突,可以說想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出集體主義的價值,每一個群體內的參與者都需要保持獨立思維,做好本職工作。

許多人會認為高情商的表現就是迎合他人、依賴他人,就是想辦法讓所有人都感到滿意,甚至不得不犧牲自己。這樣的理解顯然是片面和狹隘的,真正高情商的人必定有著完善的人格,有著自己的一套成熟的思維和情感模式。他們善于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平衡,但并不會盲從他人,完全被外界環境牽著走。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判斷和分析模式,也掌握自己的決定權。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強調:“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情感的奴隸’:我們需要為他人負責,讓他人快樂是我們的義務。第二個階段是‘面目可憎’:為他人的情緒負責,犧牲自己去迎合他人,這會讓我們覺得很憋屈、很憤怒,因為我們不再愿意為他人負責,但是我們還心存疑慮,所以態度會變得生硬。第三個階段是‘生活的主人’:我們開始認為幫助別人是一種自由的、快樂的行為。幫助他人,是出于愛,而不是出于恐懼、內疚或慚愧。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我們不能對他人負責。”

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而負責就要承擔起思維上的責任,就需要以最理性、客觀的方式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避免出現最壞的結果。高情商的人不會主動迎合他人,而是在彼此之間建立一種平衡與和諧的關系,以獲得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保持主觀意見和獨立的思維很有必要,它是人們養成對事件負責的態度的一個重要信號。

有個企業家表示,每次公司做重大決定的時候,其他人都會跟著應和、投票,根本不做任何深度思考,也不會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愿行事。他們缺乏獨立思維,也沒有真正的集體意識,只是單純看誰的觀點最受歡迎,或者誰和自己最親近,他們更像是形勢上的觀察者。這種沒有獨立思想的做法讓他倍感挫折,覺得自己的團隊成員對工作漠不關心,對自己的權利視若無睹,對他人也沒有絲毫的尊重。

有人也曾表示,自己結交的很多朋友都缺乏主觀意識。每次做了什么決定,其他人都會說好,沒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也沒有人在乎決定是對是錯。對這些朋友而言,他們能做的就是順著說話,以免引起尷尬,他們甚至都不知道這些決定究竟所為何事。在面對這樣的朋友時,他感到非常不安。

當人們過于迎合他人時,往往會給對方帶來一種不適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潛在的破壞因子,會對彼此之間的信任產生影響,很多人都不太喜歡和那些沒有主見的人打交道。因此,人們需要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識,讓自己的思維和行為獲得獨立,確保自己能夠更合理地盡到自己的責任,可以保持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優勢。

那么該如何培養獨立意識呢?首先要積極地進行獨立思考。在面對某一事件或某一話題時,人們需要多問自己幾個問題:“這件事情究竟是因為什么引起的?”“如果換成是我,應該如何去做?”“別人的想法是怎樣的,他們為什么會這么想?”“這種事會產生什么影響?”……人們可以對有關事件進行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找到其中的影響因素,這種思考和分析本身就能幫助自己實現獨立。

其次,人們可以嘗試獨立解決問題,不要總是將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按照他人的想法和指示行事。凡事可以嘗試獨立執行,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要求助于人,這樣就能夠有效提升自信心和獨立意識。

獨立的人往往具備強大的自我意識和自信。但他們不會將獨立當成自負,將獨立當成排斥他人的理由,而是將獨立意識當成社交的一個基本原則。這一原則會展示出自己更好的形象,也會給他人帶來更多的安全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长宁县| 廉江市| 汉阴县| 外汇| 汉寿县| SHOW| 泸水县| 托克逊县| 洛阳市| 大英县| 英超| 遵化市| 凌海市| 昌乐县| 普安县| 台东市| 报价| 龙游县| 南投县| 岑巩县| 鞍山市| 东辽县| 林西县| 朝阳市| 大安市| 光山县| 长汀县| 应用必备| 潮安县| 板桥市| 三河市| 绥棱县| 思南县| 德钦县| 怀安县| 宝应县| 台北市| 灵寿县| 宁城县| 乌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