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口腔異常與疾病判斷

嘴唇燥裂脾胃熱氣太盛

本節名詞

1核黃素 2足陽明胃經

嘴唇燥裂,是指口唇出現裂隙或裂溝,古稱“唇裂腫”、“唇燥裂”。中醫認為是脾胃熱盛或陰虛火旺引起。現在醫學一般認為是核黃素注1缺乏或脾胃熱盛及陰虛火旺的征象。

注1:核黃素 即維生素B2,是在自然界分布廣泛的一種維生素,是哺乳動物必需的營養物,其輔酶形式是黃素單核苷酸和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脾胃熱盛會引起口唇紅腫有裂溝,伴有大渴引飲,多食易饑,口臭,大便秘結,脈象洪大或滑且跳動迅速、沉實,舌質紅,苔黃厚。多因熱邪入里或多食辛辣厚味所致。唇為脾之外候,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胃經 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胃經。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某些病癥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癥。挾口環唇,脾胃熱盛,唇失滋養,故可產生唇裂。臨床上多伴有煩渴、易饑、口臭等陽明實熱表現。治療時當清泄脾胃實熱,用清涼飲或滋唇飲,使上下清涼,火熱自消。《石室秘錄·唇裂》論唇裂治法時說:“火盛之極……大渴呼飲,雖非傷寒之證所得……白虎湯亦可救,但過于太涼,恐傷胃氣,往往有熱退而生變,仍歸于亡。故白虎湯不可輕投也。我有一方,名曰清涼散。元參二兩,麥冬一兩,甘菊花五錢,青蒿五錢,白芥子三錢,生地三錢,車前子三錢,水煎服。此方妙在元參為君,以解上焦之焰:麥冬為臣,以解肺中之熱:甘菊、青蒿為佐,以消胃中之火;尤妙車前子、白芥、生地為使,或化痰,或涼血,盡從膀胱以下瀉其大熱之氣。”

陰虛火旺會引起唇赤干裂,顴紅,潮熱盜汗,虛煩不眠,小便黃,大便秘結,舌質紅,苔少,脈象細數。多由于急性熱病耗傷陰液,或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過服溫燥劫陰之藥,導致陰虛火旺,火炎灼口,出現唇裂。并兼有顴紅唇赤,潮熱盜汗,虛煩不眠,舌質紅,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本癥與脾胃熱盛唇裂,雖皆為熱象,但本癥為虛熱,彼為實熱。治療時應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對于實熱治療時應清之泄之;對于虛火的治療原則,是“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藥方可用滋陰地黃丸。

診斷流程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尉氏县| 项城市| 大方县| 黄陵县| 乡宁县| 泾川县| 惠东县| 察雅县| 舞阳县| 尚义县| 江孜县| 扶余县| 大同市| 东丽区| 抚松县| 宁晋县| 深水埗区| 马边| 枝江市| 镇雄县| 海晏县| 庆安县| 南平市| 靖安县| 陆丰市| 洞口县| 修武县| 古浪县| 拉萨市| 仁化县| 安顺市| 嵊泗县| 武鸣县| 祁门县| 卫辉市| 乌兰察布市| 佛学| 昔阳县| 尖扎县| 宁阳县| 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