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面部的臟腑反射區
臟腑在面部的反射區
本節名詞
1熱病 2眥 3薄澤
面部可以反映身體各部位的生理信息,因此面部是身體完整的縮影。面部的各部又分屬不同的臟腑,這是面部望診的基礎。清朝醫學家陳士鐸說:“看病必察色,察色必觀面,而各有部位,不可不知。”
《靈樞·五色篇》中將人的面部比喻為一座宮廷院落,鼻居中央,地位最高,故曰明堂。其余各部,皆形象化地予以想象:眉間稱闕,額稱庭(顏),頰側稱藩,耳門稱蔽。正如《望診遵經》所說:“首面上于闕庭,王宮在于下極,五臟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這是面部臟腑分布的總規律。
面部各部分與五臟均有對應關系:庭候首面,闕上候咽喉,闕中(印堂)候肺,闕下(下極)候心,下極之下(年壽)候肝,肝部左右候膽,肝下候脾,方上(脾兩旁)候胃,中央(顴下)候大腸,挾大腸候腎,明堂(鼻端)以上候小腸,明堂以下候膀胱、子宮處。
《素問·刺熱篇》把五臟與面部的相關部位劃分為:左頰候肝,右頰候肺,額候心,頦候腎,鼻候脾。并說:“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雖然這是從熱病的角度來劃分的,但后世醫家,已把它擴展推廣到對一切疾病的望診上。
《靈樞·五閱五使》中說:“五官者,五臟之閱也。”所謂閱,是見于外而歷歷可察之義。據此,喘息鼻張是肺病,眥青者是肝病,唇黃者是脾病,舌卷短而顴赤是心病,顴與顏黑是腎病。腎開竅于耳,當為耳黑。臨床上,可以將此作為望面色的補充,且可據五臟與五體的聯系,以診斷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例如《靈樞·衛氣失常篇》中說:“色起兩眉薄澤
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
面部反射區
《黃帝內經》對面部的分區
《黃帝內經·靈樞·五色篇》把人體面部分為:鼻部稱為明堂,眉間稱為闕,額稱庭(顏),頰側稱為藩,耳門稱為蔽。

面部反射區
人體面部是一個全息圖,不僅臟腑在面部有分布,人體各個器官也按照一定的規律分布在面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