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列舉

使用列舉很方便,在沒有想到其他情況時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根據列舉法,你要在文章一開始就列出文章中的所有要點,然后挨個對其進行講述。例如,你可能會寫一篇文章,講述住在大城市的主要優勢。

住在大城市的主要優勢包括:可以得到更好的小學教育,擁有更多的社交機會,也可以了解和認識更多人。

那么你在第一個段落就可以寫教育優勢,第二段寫社交機會,第三段寫認識更多人。在現實生活中,與書面文章相比,這種方法更常被用于口頭辯論(例如律師發言),但它對這兩種情況都有很大的幫助。在使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你的文章中各個話題的出場順序要與開頭的那句話相同。因為讀者有這種預期,同時也做好了這種心理準備。因此,你要是變換了順序,就會打亂讀者的思路。以下就是采用這種方法的例文。該篇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有些突兀,那是因為它只是從一篇長篇文章中摘錄的內容,因篇幅有限,所以無法在此展示全文。本章之前的《書籍》(A. C.本森)中的摘錄內容也使用了列舉法。

人類對待“永生”的態度

G. L.迪金森

我必須面對一些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態度,因為態度源于不同的經歷和性格。我會對這些態度加以回顧、區分和評論,每位讀者也可以在此過程中思考一下自己對這些態度的看法。

我所說的這些態度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三種,它們分別是:人們不提永生,害怕永生,以及渴望永生的態度。

1.我認為大多數人的態度屬于第一種,或許只有在遭遇人生的重大變故時才會例外。人們對待死亡的一般態度是漠不關心或者避而不談。他們并不想自尋煩惱,不想為此神傷,也討厭旁人提及這個話題。我相信,這也正是那些名義上信仰基督教,以及拒絕信仰任何宗教之人的想法。英國詩人弗雷德里克·邁爾斯曾經說過一個故事,我認為它非常有啟發性。他在一次晚宴后的對話中,向主人追問了一個不太讓人感到舒服的問題:“人死后會發生什么事情?”對方回避和抵觸了幾個回合后,終于不情不愿地擠出幾句話:“當然,如果你非要我回答不可,我只好說我相信我們都會進入‘極樂世界’,但我希望你不要再討論這種讓人不愉快的話題了。”我相信這就是大多數人的想法。他們并不想庸人自擾,如果實在是逼不得已,他們也會拒絕接受人死后就會“灰飛煙滅”的想法,他們也實在談不上向往“永生”。即使是在臨死前的一刻,他們的這種想法似乎也沒有發生什么變化。所以奧斯勒教授才會寫出下面的話:

“我仔細記錄了大約五百人臨死前的癥狀,特意研究了有關死亡方式和‘瀕死體驗’的情形。‘瀕死體驗’是我們這些人最關心的問題。有九十人臨死前遭遇了生理疼痛或某種悲痛,有十一人出現了精神上的恐慌,有兩人呈現了真正的恐懼,有一人表現出了欣喜若狂的模樣,還有一人陷入了痛苦的悔恨。但大部分人并沒有表現出什么征兆,就好像出生時那樣,死亡對他們來說不過是一次長眠和遺忘。”

2.那么,我想“多數人渴望永生”這種說法并沒有什么根據。他們在正常的情緒下,甚至是在臨死前的那一刻,對這個問題始終保持冷漠的態度。但多數人在某種情緒之下,的確會去思考這個問題,并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向往“永生”,還有些人則始終有此念頭。但在這些人之中,并非所有人都渴望“永生”。有些人不但根本不想“永生”,甚至極度渴望死亡;他們發現自己大難不死的時候,不但沒有喜色,甚至還會絕望。這兩種態度是有區別的。一方面,人可能會在一生都沒有遭遇任何挫折的情況下,產生厭生的情緒,情愿一死了之,無牽無掛。用俄國生物學家梅契尼柯夫的話來說,這屬于那些沒經歷過“瀕死體驗”的人的一般態度。他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這個概念。這似乎就是某些人對待死亡的態度,甚至是在當前的條件下也不例外。英國詩人蘭德著名的墓志銘,就出自他那膾炙人口的詩文: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另一方面,還有些人不僅默認死亡,甚至還很渴望死亡。那是因為他們從哲學或者其他角度出發,相信任何生活都不值得留戀。這些就是所謂的“悲觀主義者”,他們常遭到普通人的道德譴責。對于天性樂觀的人來說,他們的心態似乎就該遭到否定。但人們或許也會認同,“樂觀主義者”普遍不如“悲觀主義者”有深度。其實我們都清楚,無論生活有何希望可言,即使是對于那些從公正客觀的角度來看待生活的人來說,它都難免有可怕、不公正和殘酷的一面。如果任何可能存在的“往生世界”仍然和現在這個現實世界相同,并沒有更自由,也沒有更多希望,更沒有更充實的成就,那么只能說這些“悲觀主義者”的確很有先見之明。而這對我們的重要啟發就是,人們對“來生”的向往必定要取決于它的特點,正如人們對現世生活的渴望也必有一定的前提。所以很有必要問問那些默認或渴望死亡的人,如果他們的“來生”很有保障,他們是否還愿意接受“永生”。

3.現在我們來討論第三種情況,問問那些渴望“永生”的人,他們究竟在渴望什么,那些東西究竟是否值得向往。我們可以用同一種措辭來概括許多不同的概念。首先,這世上有些人就是不想死,有些說著向往“永生”的人,其實是在表達自己“不想死”的這種感覺。據我觀察,老年人在這方面的執念往往比年輕人更深。但如果讓他們平心而論,我猜他們未必會說自己希望永遠持續這種生活,畢竟他們的身體已經一天不如一天了。再也沒有比延長這種每況愈下的生活更可悲和可怕的事情了。我們關愛老弱病殘,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美德。但對那些人來說,持續享受他人的關懷,而非撒手離世,真的是一種美德嗎?我還想深入說明,抓住生命中的任何一個時期,即使是最美好的時期,例如最為青春煥發的少年時期,最躊躇滿志的成年人時期,也不會是任何一個理智之人所追求的“永生”目標。至于生命的價值,無論我們對它的定義是什么,都無法回避生命走向衰老這種變化。我們也不應該寄希望于延緩此生的任何一個過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盟| 罗甸县| 长葛市| 永寿县| 高淳县| 沧州市| 类乌齐县| 南昌县| 永顺县| 临澧县| 女性| 石家庄市| 樟树市| 南康市| 江津市| 博客| 晋中市| 门头沟区| 竹山县| 揭西县| 南平市| 西安市| 莫力| 密云县| 雷波县| 眉山市| 漳平市| 深水埗区| 乌鲁木齐县| 玛纳斯县| 年辖:市辖区| 星座| 天峨县| 海城市| 莎车县| 临潭县| 邹城市| 林西县| 阿克苏市| 汉寿县| 嘉峪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