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捏捏脊背防治頸肩痛

捏脊療法就是連續捏提脊柱部分肌膚,以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捏脊療法具有調和陰陽平衡,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正常運行,改善五臟六腑的功能,以及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對頸椎病的治療和預防具有顯著的效果。

本節名詞

1 足太陽膀胱經

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從內眼角開始(睛明),上行額部(攢竹、眉沖、曲差;會神庭、頭臨泣),交會于頭頂(五處、承光、通天;會百會)。

2 胞宮

胞宮又稱女子胞、胞宮或子宮,位于女性的小腹中,是定期產生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器官。女子胞與腎和沖任二脈的關系最為密切。

3 齦交穴

中醫針灸穴位之一,隸屬督脈。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

捏脊的部位為脊背的正中線,即沿著督脈的循行路線,從長強穴直至大椎穴。其理論依據是人體內督脈總督諸陽,背部足太陽膀胱經1第一側線分布區又是臟腑的背俞穴所在位置,與五臟六腑關系密切,所以用捏脊療法能振奮陽氣、調整臟腑功能,從而緩解頸椎病的癥狀。用于中老年人,效果更為顯著,能提升中老年人的脾胃功能。

按摩方法

要求患者取俯臥位,捏脊者兩手沿著脊柱兩側,從下而上連續夾提肌膚,邊捏邊向前緩緩推進,自尾骶部長強穴開始,一直捏到項部的大椎穴為止,也可延長至風府穴。

捏脊法1:首先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拇指指腹和食指、中指指腹夾起肌肉,然后對合,肌肉對合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食指、中指緩緩向后捻動,同時拇指要向頸項部緩緩推動。

捏脊法2:手握空拳,拇指指腹要與屈曲的食指橈側部對合,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挾持肌膚。而后拇指向后捻動,食指向前推動,邊捏邊向頸項部推移。

注意事項

1.脊柱及其周圍的皮膚存在破損,或患有疥瘡等皮膚病者,不宜使用本法。

2.有高熱癥狀、心臟病患者或者有肌膚出血傾向者慎用本法。

3.飯后不宜立即捏拿,飯后半小時內禁用本法,需休息2小時或更長時間后再進行,最好在空腹時進行。

4.捏脊時最好在室內進行,室溫要適中,手法要輕柔,不宜過重。

5.一般一天或兩天捏脊一次,每次在5分鐘之內。

督脈諸經穴圖

督脈起自小腹內胞宮2,下出會陰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著脊柱,經風府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頭頂百會穴,并經前額下行經過鼻柱至鼻尖到素髎穴,過人中,直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山市| 丰宁| 泽州县| 桐乡市| 渭南市| 琼海市| 青田县| 马鞍山市| 沂源县| 梁平县| 池州市| 牟定县| 邢台县| 静乐县| 永德县| 门头沟区| 资中县| 曲阜市| 丰宁| 牡丹江市| 理塘县| 宁化县| 长武县| 左贡县| 金川县| 保靖县| 和林格尔县| 来安县| 昭苏县| 桦川县| 祁东县| 大荔县| 华容县| 鹿邑县| 博客| 平远县| 荥经县| 仲巴县| 金山区| 本溪市| 普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