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脊療消百病一學就會
- 趙鵬 鄭書敏
- 1757字
- 2021-03-19 21:39:13
18 指撥療法 簡便易學的手法
指撥療法是依照“以痛為腧、不痛用力”的原則,在穴位上進行手指平推扣撥法,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對一些常見的脊背部疾病有著明顯的療效。
“以痛為腧”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根據中醫學原理,當人們因外力損傷、用力體位不當、局部肢體過度疲勞時,就會使經絡循行受阻、氣滯血淤,身體某些部位也會產生痛覺,以至于運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谶@一理論,歷代醫師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以痛為腧”的原則,即在患者的疼痛點施行推拿、針灸等治療方法,化不通為通,變痛為不痛。由于這種治療方法是在痛處施術,并通過被動的撥伸、旋轉等運動,使肌肉的痙攣、錯位得以改善,療效十分顯著。但是,這種在痛點施力的方法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施術時會有明顯的痛覺,有的患者會感到劇烈的疼痛,一些年老體弱者和痛覺過敏者甚至不得不中止治療。針對這種情況,中國醫師經過反復實踐,終于總結出了指撥療法,不僅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也滿足了醫學發展的需要。
在“以痛為腧”的基礎上,“不痛用力”的指撥法得以出現。當醫者用拇指螺紋面按壓患者某一體位最疼痛的一點后,可同時轉動患部肢體,在這一運動過程中,醫者需要找到指面下的痛點由痛變為不痛的新體位,并要以輕柔、均勻的指力,平推或扣撥原痛點,從而達到減輕或消除疼痛的目的。這是因為患者的軟組織損傷之后,會使患部的肢體保持一種被動的體位,進而使病灶周圍的各種正常組織如肌肉、韌帶等,也保持一定的被動狀態。而“不痛用力”則是針對這一問題,抓住運動過程的薄弱環節,克服病灶周圍的阻力,減輕了治療中的不利因素,最終達到用力少、收效快的目的。
正在“以痛為腧、不痛用力”原則的指導下,指撥療法以平緩的方式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對一些常見的脊背部疾病,如扭傷、落枕、腰腿痛等軟組織損傷的病癥有明顯的療效。尤其與針灸等療法相比,指撥療法不僅簡便易學,而且痛苦較小,日益為患者所接受。
指撥療法的操作示范
在脊療中,指撥療法主要側重于按壓痛點,因此對一些軟組織損傷的病癥頗有療效,如踝關節扭傷就可以用此療法來進行治療。
step1

踝關節扭傷者取坐位,醫者囑咐患者做踝關節活動。
step2

至疼痛明顯時,醫者用手指按壓患者踝關節的痛點。
step3

醫者撥伸患者的腳掌,至痛點不痛為止。
step4

醫者要在原痛點做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
●辨證施治——指撥療法
在指撥施術中,醫者都遵循著固定的步驟,其具體內容主要是:首先詢問患者的痛處,然后醫者用一手手指指腹按住患者的痛點,另一手則握住患者的肢體做撥伸、旋轉等活動。當患者的痛感轉輕或不痛后,醫者用按住原痛點的手指做向下、向外輕柔的平推或扣撥,再囑咐患者稍微活動一下,之后再按照前法繼續施術,繼續找出新的痛點,如此反復數次,直至患者的疼痛減輕、活動障礙消失為止。目前,經過實踐證明,這種治療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無論是從中醫還是現代醫學的角度也都有一定的依據。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當人們受到外力損傷后,經絡循行會受到阻礙,氣血會積滯化淤,從而不能正常運行。而在指撥治療后,患者的經絡得以疏通,氣血也得以正常運行,特別在痛點轉變成不痛時,如果對局部進行指撥推拿,更能行氣活血,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當人們患有損傷性疾病后,其肌肉、韌帶纖維就會出現痙攣、肌腱錯位,或保護膜的牽拉、壓迫現象,從而使身體某些部分產生疼痛、麻木等感覺。而在指撥治療后,痙攣會減輕,痛點會轉移或消失,其保護膜也會被破壞,疼痛也就得到了緩解,炎癥也就會好轉。
在指撥的操作中,會出現痛點向四周轉移的現象,一般這種移位是在體表呈帶狀分布的區域內發生,大多不會超過6厘米。如能及時觀察、利用轉移的痛點,因勢利導地進行治療,會有顯著的療效。
在進行指撥治療后,應對原痛點進行固定,同時應囑咐患者減少局部活動,切忌再用外力隨意按壓原痛點,否則可能會使經指撥解除后的軟組織痙攣復發,已消失的疼痛也易復發。但是對于已形成的保護膜患者,則應囑咐患者做必要、適量的活動,以加速保護膜的進一步破壞。
專家提示
在指撥推拿后,應堅持不增加局部活動、不按壓局部病灶的原則,也不應在局部加用其他療法,以免影響指撥推拿的療效。
指撥的常用手法
在指撥療法中,有一些手法經常被使用,其中最重要的手法有兩種,分別是拇指平推法和扣撥法。
拇指平推法

扣撥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