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7 捏脊療法 中國傳統的醫術

捏脊是一種連續捏拿脊柱部肌膚以防治疾病的治療術,尤其對臟腑器官有很好的調節作用,常被用來治療兒科疾病。


捏脊又稱“捏積”,是連續捏拿脊柱部位的肌膚、以防治疾病的治療術,屬于中國傳統的治病方法之一。早到晉代,葛洪就在《肘后備急方·治卒腹痛方》中記載:“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指出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從尾椎一直捏到頸椎的捏脊法,這也是捏脊見諸文獻的最早記錄。此后,捏脊術經過歷代醫家不斷的臨床實踐,得以不斷發展。

從理論基礎和治療原則而言,捏脊主要是以中醫的陰陽五行、衛氣營血、臟腑經絡學說為指導,并以中醫的辨證施治為原則,通過對督脈和背俞穴的刺激,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捏脊時,醫師通過推捏脊柱部位的肌膚,對脊背的神經進行刺激,來整體調整內臟功能,以疏通經絡、調整陰陽、促進氣血運行、增強身體抗病能力為目的。尤其在健脾和胃方面更有顯著的功效,臨床時常用于治療小兒疳積、食積、厭食、腹瀉、便秘、咳喘、夜啼等,對成人的失眠、神經衰弱、胃腸疾病以及月經不調、痛經等病癥也有一定療效。

在捏脊時,兩手要沿脊柱兩旁,由下而上連續地捏提肌膚,一般從尾骶部開始,捏到枕項部為止,這是第1遍捏脊。然后再由下往上進行第2遍,在重復3~6遍后,再按揉背俞穴3~5次。如果想要加強療效,可以使用“捏三提一法”,即在捏3遍后,再提拉1遍。

一般而言,捏脊的具體操作姿勢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握成半拳狀,拇指橫抵于皮膚,以三指捏拿肌膚,將皮膚捏起交替前進;另一種則是用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膚處,以中指、食指捏拿皮膚,邊捏邊交替前進。

在脊療的諸多手法中,捏脊療法對臟腑器官有很好的調節作用,不僅簡單易行,而且療效確切,痛苦較小,因而深受人們歡迎。特別在治療兒科疾病時,此療法針對兒童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手法來刺激兒童的經脈和背俞穴,能較有效地治療兒科疾病,又不會給兒童帶來很大的痛苦,因此深受家長的喜愛。

捏脊的常用穴位、注意事項及禁忌

捏脊的常用穴位

在運用捏脊療法時,施術人常使用一些固定穴位來治療常見病癥,以加強針對性的治療效果。

捏脊的注意事項

在捏脊過程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如果對這些問題不多加注意,很可能影響捏脊的療效。

1.捏脊宜在室內進行,應注意室溫適中。在冷天捏脊,室內的溫度應該要暖一些,以免著涼;在熱天捏脊,則應注意通風,但不能使風對著患者。

2.捏脊一般要在空腹時進行,最好的時間是早晨,捏脊后不宜馬上進食,飯后也不宜立即捏拿。

3.在捏脊中,兩手用力要均勻,捏拿肌膚要松緊適度,沿直線從下往上捏。

4.捏脊時,小兒和年老體弱者手法宜輕,體質較好的年輕人手法可略重。

捏脊的禁忌

脊柱部位的皮膚破損,或患有癤腫等皮膚病者,不可使用本療法。有高熱、心臟病或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集眾家之長——捏脊八法

在脊療的常用方法中,捏脊是以手法取勝,其常用手法有捏、拿、推、捻、放、揉、按、滾8種,如能正確運用,就能順利完成捏脊的操作過程,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捏法

用拇指和食指提捏起皮膚,然后逐步向前推進。所提皮膚要適量,提捏過多不易推進,提捏過少不易用力。

拿法

捏法的進一步動作。當拇指用力下壓時,食指要向前推進,用兩指揉捏起皮膚,一般與捏法相互配合進行。

推法

食指的第2、3節緊貼皮膚,與拇指配合,均勻地向前推動。推進速度應適當,過快容易滑脫,過慢則不易推進。

捻法

食指向前上用力,拇指向后下拿捏,然后從內前向外后捻動皮膚,一般與推法相互配合,使皮膚在手中不斷地通過。

放法

提起皮膚后,然后輕輕放松。在捏、拿、提、捻手法中,都有松放的動作,通過一放一捏,才能呈波浪形推進。

揉法

用雙手拇指按壓腧穴或皮膚之后,然后進行適當的揉動。一般而言,揉、按持續8~10秒鐘,然后起手。

按法

用雙手在腧穴按壓,通過適當的壓力來刺激腧穴。在實際操作時,常與揉法一起進行。

滾法

手臂連續做旋前、旋后動作,使手背在施術部位連續往返滾動。

●健康貼士

除了常見的8種手法外,捏脊的手法還有推脊法和按脊法,其中推脊法是用食指和中指從大椎穴直推,由上往下推時有清熱祛火的效果,由下往上推時有滋補的效果;按脊則是捏脊八法中按法的單獨運用,其主要功效是刺激臟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湘市| 铜川市| 古蔺县| 邯郸县| 策勒县| 盐山县| 甘肃省| 新密市| 伊通| 青铜峡市| 阿克| 水富县| 定结县| 多伦县| 巴中市| 崇礼县| 蛟河市| 万全县| 永新县| 安吉县| 南涧| 满洲里市| 新河县| 玉龙| 淮北市| 桂阳县| 涪陵区| 龙门县| 珠海市| 从化市| 章丘市| 鱼台县| 蒙山县| 阳春市| 新郑市| 鹤岗市| 淮安市| 马关县| 兰溪市| 扎囊县| 新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