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封建制度與封建社會(前1027—前771)
一 封建政治
公元1027年,周滅殷,又用三年時間平定各地的叛亂,接著,大封子弟功臣,以姬姓貴族為主。最重要的封國有:衛(wèi),武王弟康叔的封國,都朝歌(今河南汲縣北);齊,太公姜尚的封國,都營丘(今山東臨淄);魯,周公旦的封國,周公旦在周室輔政,他的兒子伯禽就國,都奄(今山東曲阜);宋,歸順的殷貴族、商紂異母兄弟微子啟的封國,都商丘;燕,召公的封國,都薊(今北京);晉,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國,都唐(今山西翼城西)。分封諸侯,加上制定禮樂制度,協(xié)調了貴族中的等級關系,社會得以穩(wěn)定,國家由半封建的殷商部落王朝進化到純封建的成周邦國王朝。
此時周朝政治的組織較以前復雜,王的地位在理論上極高,在事實上也較殷王重要。殷商是一個宗族國家,以宗族體系為基礎,殷王是諸侯之長,相當于聯(lián)盟的盟主,但這個聯(lián)盟是松散的和不穩(wěn)定的,殷王的權力大小也視其實力而定。到了周朝,王權得到了強化,周王的地位及其控制天下的能力顯著提高。周王又稱“天子”,意即天帝之子,在周人看來,他秉承天意君臨天下。基于這種認識,周王的地位至高無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王被視為天下的共主。
從外部形式來看,王朝與王畿的制度日趨周密。諸侯大都是姬姓,與王室有著天然的血緣,異姓諸侯則多是周王室的姻親功臣,他們名義上都受王封,并須經過固定的封建儀式,表示他們?yōu)樘熳拥钠练L熳优c諸侯的關系,最少在理論上,有很清楚的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