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氏春秋(國學大書院)
- (戰國)呂不韋
- 6321字
- 2020-06-12 11:07:19
孟夏紀
勸學
※原文
先王之教,莫榮于孝,莫顯于忠。忠孝,人君人親之所甚欲也;顯榮,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親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義。不知義理,生于不學。學者師達而有材,吾未知其不為圣人。圣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在右則右重,在左則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于道。其人茍可,其事無不可。所求盡得,所欲盡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學。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疾學在于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師者不化;自卑者不聽,卑師者不聽。師操不化不聽之術,而以強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遠乎?學者處不化不聽之勢,而以自行,欲名之顯、身之安也,是懷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惡濡也。
※譯文
先代圣王的教化中,沒有比孝順更榮耀的了,沒有比忠誠更顯赫的了。忠誠和孝順,是君主和父母都非常想得到的;顯赫和榮耀,是每個大臣和兒子都想要得到的。然而君主和父母沒有得到想要的,大臣和兒子沒有得到自己希望的,這是由于不知道理義造成的。不知道理義,是由于沒有學習。學習的人遇到的老師比較通達,自身又有才華,我沒有聽說這樣的人不能成為圣人的。圣人所在的地方,就天下太平了。圣人站在右邊,右邊就顯赫榮耀;圣人站在左邊,左邊就顯赫榮耀,所以古代的圣王沒有不尊敬老師的。尊敬老師就不應該計較他的高貴、低賤、富有、貧窮。如果這樣,就能名聲遠揚,德行顯耀了。所以,老師教育學生,不應該計較他的貴賤貧富,而應計較他的道義。這個人若是可以,就沒有什么不可以的。想要得到的都能得到,想要成功的都能成功,這是由于圣人出現了。圣人是由學習產生的。不學習而能成為杰出的人,是從來沒有的。努力學習的關鍵在于尊敬老師。尊敬老師才能聽從老師說的話,才能明白道理。所以沒有找學生的老師不能教化學生,學生也不能被老師教化;自卑的老師不能使學生信服,看不起老師的人不聽信老師。老師拿著不能使人信服、不能教化他人的學說,卻勉強教化學生,想要道義得到實行、自身受到尊重,那不是相差太遠了嗎?學習的人處于不可教化、不聽信老師的狀態,而是自行其是,卻要名聲顯赫、身體安逸,這簡直就是揣著腐臭的東西卻要聞到香味一樣,進入水中卻不愿意被水沾濕一樣。
※原文
凡說者,兌之也,非說之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說之。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也。使世益亂、不肖主重惑者,從此生矣。故為師之務,在于勝理,在于行義。理勝義立則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驕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慚。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遺理釋義,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難乎?故師必勝理行義然后尊。
※譯文
大凡說教,就是使人心悅誠服,而不僅僅是說話。世上的說客,大多不能使人心悅誠服,而只是說話。不能使人心悅誠服而只是說話,就好比拯救落水的人反倒用石頭使他沉下去,好比救治病人卻讓他飲用毒草水一樣。讓世道更加混亂、讓沒有才能的君主更加疑惑,都是這樣產生的。所以老師的作用,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身體力行地遵循道義。事理辨明,道義確立了,老師的地位才會尊貴,即使王公貴族也不能怠慢,上至天子,朝見時也不會慚愧。大凡遇到,就會合在一起,相互間的和諧不可強求。如果丟掉事理和道義,來追求不必要的東西,卻想要別人尊重自己,不是太難了嗎?所以老師一定要明辨事理、實行道義,這樣才會得到尊貴的地位。
※原文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師者可知也。夫無父而無師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師之猶事父也。曾點使曾參,過期而不至,人皆見曾點曰:“無乃畏邪?”曾點曰:“彼雖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顏淵后,孔子曰:“吾以汝為死矣。”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顏回之于孔子也,猶曾參之事父也。古之賢者與,其尊師若此,故師盡智竭道以教。
※譯文
曾子說:“君子在路上行走,可以看出來誰是父親健在的,誰是有老師教導的。那些沒有父親和老師的人,怎么能比得上啊!”這句話說的是對待老師應該像對待父親一樣。曾點派曾參辦事,過了預期的時間沒有到達,別人見曾點說:“莫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吧?”曾點說:“他即使遇到了什么事情,我還在世,他怎么敢先死?”孔子被困在匡地,顏淵落到了后面,孔子說:“我以為你死了。”顏淵說:“您還在,我怎么敢死?”顏淵對待孔子,就像曾參對待父親一樣。古代的賢者啊,他們尊敬老師到這種地步,所以老師才會竭盡全力地教導他們。
※讀解
學習是君子修身養性的第一要事,所以孔子在《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就要求自己的弟子好好學習。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荀子在《勸學》中也說:“學,不可以已。”此篇也高度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
“盡信書不如無書”,完完全全聽從書上的見解,那么還不如不知道書上見解的好。趙國的趙括就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將軍,最終導致長平之戰兵敗、趙國幾乎滅亡的災難。
※事例
趙括紙上談兵終大敗
趙括從小學習兵法時,就自以為天下無人能及。他曾與父親趙奢談論兵法,趙奢即使難不倒他,也從不夸他有才干。趙括的母親詢問原因,趙奢說:“帶兵打仗,性命攸關,而趙括說起來卻不把它當一回事。趙國不用他當大將便罷了,否則讓趙軍吃敗仗的一定是趙括。”
趙括行將出征之際,趙母急忙上書,指出趙括不能擔此大任。趙王問道:“為什么?”
趙母說:“當年我侍奉他父親,后來他身為大將時,親自捧著飯碗去服侍的有十多人,所交的朋友有上百人。大王和宗室王族給他的賞賜,他全都賞給將士。而且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理睬家事。反觀趙括,才剛做了大將,就向東高坐,接受拜見,軍政官員都不敢抬頭看他。大王賞給他的金錢綢緞,他全數拿回家里收存,而且每天忙于察看良田美宅,只要有合適的就買下。大王您以為他像他父親,其實,父子兩人的心性迥異,請大王千萬不要派他去!”
趙王不聽,說:“老人家,你不必多說了。我已經決定了。”
趙母說:“萬一趙括出了什么差錯,請大王不要株連到我而治我的罪。”趙王同意了趙母的請求。
在長平之戰中,紙上談兵的戰略不管用了,趙括窮急,便下令進攻秦軍營壘,想派出四支隊伍,輪番進攻,到第五次,仍無法突圍。趙括親自率領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趙軍于是全線崩潰,四十萬士兵全部投降。白起說:“當初秦軍已攻克上黨,上黨百姓卻不愿歸秦而去投奔趙國。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會有后亂。”于是使用奸計把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個年歲小的回到趙國,前后共殺死四十五萬人,趙國大為震驚。
尊師
※原文
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嚳師伯招,帝堯師子州支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贄,湯師小臣,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師管夷吾,晉文公師咎犯、隨會,秦穆公師百里奚、公孫支,楚莊王師孫叔敖、沈尹巫,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師范蠡、大夫種。此十圣人、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
※譯文
神農拜悉諸為師,黃帝拜大撓為師,帝顓頊拜伯夷父為師,帝嚳拜伯招為師,帝堯拜子州支父為師,帝舜拜許由為師,大禹拜大成贄為師,商湯拜小臣為師,文王和武王拜呂望、周公旦為師,齊桓公拜管夷吾為師,晉文公拜咎犯、隨會為師,秦穆公拜百里奚、公孫支為師,楚莊王拜孫叔敖、沈尹巫為師,吳王闔閭拜伍子胥、文之儀為師,越王勾踐拜范蠡、大夫文種為師。這十個圣人和六個賢能的人,沒有不尊重老師的。地位沒有皇帝尊貴,智力沒有圣人聰明,卻不想尊重老師,怎么會達到皇帝和圣人的功業呢?這就是五帝絕跡、三代不再現的原因。
※原文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子張,魯之鄙家也;顏涿聚,梁父之大盜也;學于孔子。段干木,晉國之大駔也,學于子夏。高何、縣子石,齊國之暴者也,指于鄉曲,學于子墨子。索盧參,東方之巨狡也,學于禽滑釐。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于學也。
※譯文
況且上天創造了人,并使人的耳朵能夠聽,若不學習,還不如聾子;使人的眼睛能夠看見,若不學習,還不如瞎子;使人的嘴巴可以說話,若不學習,還不如啞巴;使人的心可以感知事物,若不學習,還不如癲狂。所以,大凡學習,不是能夠增加什么,而是通達天性。能夠保全上天造就的本性而不毀壞,就叫作善于學習。子張是魯國地位低下的人,顏涿聚是梁父山上的大盜,他們都跟隨孔子學習。段干木是晉國市場上的經紀人,跟隨子夏學習。高何、縣子石是齊國的暴徒,被鄰里指責,跟隨墨子學習。索盧參是東方的大騙子,跟隨禽滑釐學習。這六個人都是應該受到刑罰、砍頭、遭人唾棄的。現在他們不僅僅被免于刑罰、砍頭、遭人唾棄的下場,還成為天下的名望之人,最后壽終正寢,王公貴族都跟隨他們并以禮相待,這都是從學習中得到的好處啊!
※原文
凡學,必務進業,心則無營。疾諷誦,謹司聞,觀歡愉,問書意,順耳目,不逆志,退思慮,求所謂,時辯說,以論道,不茍辯,必中法,得之無矜,失之無慚,必反其本。
※譯文
大凡學習,一定要致力增進學業,這樣內心才不會有疑惑。要努力背誦,注意聽老師講解;愉快地看書,詢問書中的真意;順從耳目,不違背老師的意志;回去認真思考,尋求真諦;時常辯說,來討論道理;不隨便辯論,一定要合乎法則;有所收獲的時候不要自夸,有錯誤的時候不要慚愧,一定要返回到本性上去。
※原文
生則謹養,謹養之道,養心為貴;死則敬祭,敬祭之術,時節為務。此所以尊師也。治唐圃,疾灌浸,務種樹;織葩屨,結罝網,捆蒲葦;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澤,取魚鱉,求鳥獸。此所以尊師也。視輿馬,慎駕御;適衣服,務輕暖;臨飲食,必蠲潔;善調和,務甘肥;必恭敬,和顏色,審辭令;疾趨翔,必嚴肅。此所以尊師也。
※譯文
老師活著的時候就小心奉養,奉養老師的方式,以奉養心神為最好;老師死了就要恭敬地祭奠,祭奠的方式,以遵循四時的節令為最好。這是尊敬老師的方法。整治場圃,辛勤澆灌,種植樹木;編制麻鞋,編織羅網,捆扎蒲草葦子;到田野中去,致力耕耘,種植五谷;到山林中去,到河水里去,捕撈魚鱉,尋求鳥獸。這是尊敬老師的方法。仔細查看車馬,謹慎駕車;在穿著方面,一定要輕暖;在飲食方面,一定要干凈整潔;調和五味,一定要甘美;一定要恭恭敬敬,和顏悅色,謹慎說話;行走要有節奏,一定要嚴肅。這也是尊敬老師的方法。
※原文
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聽從不盡力,命之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之于朝,君子不與交友。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知之盛者也。義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學。身成則為人子弗使而孝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為人君弗強而平矣,有大勢可以為天下正矣。故子貢問孔子曰:“后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廟祭先圣,則齒嘗為師者弗臣,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譯文
君子的學習,說話議論一定要引用老師的話來論說道理,聽從老師的教誨必定盡力發揚光大。聽從老師的教誨卻不盡力發揚光大,就叫作“背”;說話議論不引用老師的話,就叫作“叛”。背叛的人,英明的君主不會讓他進入朝廷,君子不會與他交朋友。所以,教育的意義非常重大,學習是求知的重要手段。最大的仁義,莫過于給別人利益,給人利益莫過于教育人;求知沒有比成為君子更好的,成為君子莫過于學習。成為君子,作為兒子不用指使就會孝順;作為大臣,不用命令就會忠誠;作為君主,不用強制就會天下安定,得勢的時候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所以,子貢問孔子:“后世將會怎么稱贊先生呢?”孔子說:“我有什么值得稱贊的?如果一定要稱頌,就是喜愛學習而不滿足,喜愛教育人而不厭倦,大概就是這些了吧!”天子進入太廟拜祭先祖,就與曾經是自己老師的人并排站著,從中可以看出他敬重學習和尊敬老師的程度了。
※讀解
尊師重道是我國的傳統優良品德,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就已經形成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學校的老師是學生終身的老師。老師對于學生來講,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人,而且是道德、品質的引路人,什么樣的老師就會教育出什么樣的學生。所以,現在很多家長在自己的孩子一開始上學的時候,就一定要挑選出認真、負責、有責任心的老師來教育。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還沒有出世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胎教”,這都是重視教育的表現。
但是,現在對老師的尊重還遠遠不如古代的人。現在有的老師只是在上課的時候講解課本的內容,等到一走出教室,就不在乎什么是教師該做的事情,什么是教師不該做的事,所以,這樣的老師是不會受到學生歡迎的。學生對于這樣一個自身品德不高的老師,怎么會產生尊敬之情呢?看來,在這個方面我們還要向古代人學習啊!
※事例
韓愈憤世著《師說》
在唐朝的時候,沒有人愿意拜師,對老師不尊敬。韓愈卻不管三七二十一,收了一位徒弟,還寫了一篇《師說》,提出尊師重道的觀點,在當時的士大夫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全文的意思是這樣的:
古時候求學問的人一定有老師。所謂老師,就是傳授道理、授予專業知識、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道理、有知識的,誰能夠沒有疑難問題呢?有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便終究不會得到解決了。在我前面出生的,他懂得道理應該比我早,我跟他學習;在我后面出生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學習。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用得著管他出生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論地位高貴還是低賤,不論年齡大還是小,道理在哪里,老師就在哪里。
唉!從師學習的傳統已經失傳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很困難!古時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夠遠了,尚且跟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遠不如圣人,卻不好意思去從師學習。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這個原因吧!人們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們;對于自己呢,卻不好意思去從師學習,這真糊涂。那些兒童們的老師,是教會兒童們讀書和學習書中怎樣停頓的,不是我所說的那種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一種情況是讀書不懂得怎樣停頓的,一種情況是疑難問題不得解釋的,有的不懂句讀就從師學習,有的疑難問題不得解釋卻不向老師請教,小事學習,大事反而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明白道理的地方。巫醫、音樂師、各種手工業者,不把相互從師學習當作難為情。讀書做官這類人,一提到叫“老師”“學生”等稱呼,就許多人聚集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這樣,他們就說:“他和他年紀差不多,學問也差不多。”稱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可恥,稱官位高的人為老師,就近于拍馬。唉!從師學習的傳統為何不能恢復,從這里可以知道了。巫醫、音樂師和各種手工業者,是所謂上層人士所不屑與其為伍的,現在這些上層人物的明智程度反而不及巫醫等人,豈不是很奇怪嗎?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請教過。郯子這些人,他們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及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高明多少。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業務各有鉆研與擅長而已。
李家的兒子名叫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注全都學了,不受時俗的拘束,來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代的傳統,因而寫這篇《師說》來贈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