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作戰篇
- 孫子兵法(國學大書院)
- 孫武
- 10466字
- 2019-11-14 16:53:17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忌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譯文
孫子說:大凡用兵作戰的通常規律是,動用輕車千輛,輜重車千輛,征召將士十萬,同時,還要遠道千里運送糧草。至于前方后方的費用,諸如招待來賓使節,補充維修兵器的費用,供給各種車輛和盔甲的費用等,每天得付出千金之巨,然后,十萬大軍方可出動。
以十萬大軍出征作戰,貴在速勝。戰爭曠日持久,就會導致士卒疲憊,銳氣受挫。攻打城池會使兵力耗盡;軍隊長期在外作戰會使國家財力難以為繼。士卒疲憊,銳氣挫傷,實力耗盡,財力枯竭,就會招致其他諸侯國乘機入侵。到那時,即使是足智多謀的人,也無法挽回危局了。
所以,在用兵上,只聽說有指揮拙笨但要求速戰速決的,從未見過指揮靈巧而要求戰事曠日持久的。長久地對外用兵而能對國家有利的,從來沒有過。所以說,不完全了解用兵之害的人,也就不可能完全了解用兵之利。
善于用兵的人,他們不會再次征兵,軍糧也不用多次從國內征收。軍用器材物資從本國取用,糧食給養在敵國籌集,這樣,軍隊的糧食就會夠用了。
國家之所以因為用兵而導致貧困,就是由于遠道運輸。遠道運輸,就會使百姓陷入貧困的處境。在靠近大軍集結的地方,物價必定會上漲,物價上漲就會造成國家財力枯竭,國家財力枯竭便會加緊向百姓征收賦役。這樣,人力耗盡,財力枯竭,就會使國內十室九空。百姓的收入將要耗去十分之七,國家的財產,也會因為諸如車輛的損壞,馬匹的疲憊,盔甲、箭弩、戟盾、大櫓的補充,以及大牛大車的征調,而耗去國家財力的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將帥總是務求在敵國境內籌集糧草。消耗敵國一鐘糧食,相當于從本國運送二十鐘;消耗敵國一石草料,相當于從本國運送二十石。
所以,要使將士們英勇殺敵,便要激發他們同仇敵愾的士氣;要使士卒勇于奪取敵軍的物資,就必須借助于物質獎勵。在車戰中,凡奪得敵方戰車十輛以上的,應獎賞首先奪取戰車的人,并且要更換上我軍戰車上的旗幟,混合編入自己戰車的行列。同時,還要善待俘虜,保證他們的生活供給。這就是所說的既戰勝敵人,又能增強自己軍隊的戰斗力。
所以,用兵作戰貴在速戰速決,而不可曠日持久。懂得用兵的將領,是民眾生死的掌握者,也是國家安危的主宰者。
評論與點評
本章從戰爭對人力、物力、財力等物質條件的依賴關系出發,指出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對國家造成的危害,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因為出兵打仗要耗損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拖久了會使軍隊疲憊、銳氣挫傷、財貨枯竭,別的諸侯國更會乘機進攻。從速勝的觀點出發,孫武反對以當時簡陋的作戰武器去攻克堅固的城寨,也反對在國內一再征集兵員和調運軍用物資,而主張在敵國就地解決糧草,主張用財貨厚賞士兵,主張優待俘虜,主張用繳獲的物資來補充壯大自己。他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保持自己的實力,迅速克敵制勝。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軍事謀略的闡釋與應用
在古今戰爭中,每一位軍事家都強調“兵貴神速”“速戰速決”的作戰道理。特別是進攻性作戰,軍需消耗巨大,運輸任務艱難,久戰不下必然造成“國用不足”“屈力殫貨”。這樣勞民傷財,不久將國庫空虛。不僅國家的經濟負擔加重,而且還會使士氣銳減,導致軍心渙散,給敵人以可乘之機。一旦到了這種地步,各地諸侯將會乘虛而入,如此一來,腹背受敵,只有滅亡了。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曾以戰無不勝的智慧而著稱,但是誰想得到他也曾經吃過敗仗。他打敗仗的原因不是因為他智謀不夠,而是因為他違背了《孫子兵法》中一個基本的軍事原則,即“久則鈍兵挫銳”。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聽說吳國軍隊在石亭(今安徽潛山)大敗魏將曹休的部隊。鎮守關中的魏國大將張鄰等人被調往東部地區支援,整個關中一帶兵力空虛,于是趁機率軍數萬人出散關(今陜西寶雞西南),進入關中西部,圍攻戰略要地陳倉(今陜西寶雞東)。陳倉守軍不過千余人,但在守將郝昭的率領下,堅持抵抗,誓死不降。諸葛亮認為魏國援軍短期內難以到達,便令蜀軍用云梯、沖車迅速攻城。可是卻久攻不下,諸葛亮并沒有率軍撤退,而是又極盡其智謀,想盡各種辦法攻城,但卻收效甚微,而他又不甘于吃敗仗。蜀軍有計策,魏軍有對策,最后蜀軍死傷甚眾。相持二十余日,陳倉仍未攻下,而此時蜀軍糧草將盡,魏國援軍亦將到達,蜀軍只好無功而去。
諸葛亮雖然滿腦子的智慧,可是卻違背了戰爭的基本原則,所以他吃敗仗是必然的。再精干強壯的軍隊,也承受不了一連串的挫折,銳氣自會大減。幸虧諸葛亮撤退得還算及時,否則的話,魏國的援軍一到,蜀軍就會腹背受敵,就算諸葛亮再聰明,也只有束手就擒的份了。
公元226年,魏文帝死,孟達以為魏國大勢已去,準備歸順蜀漢。其意圖暴露,被仇敵告發,他惱羞成怒打算舉兵反叛。司馬懿準備偷偷出兵討伐,將領們勸其先觀察孟達與吳、蜀的動靜,而后用兵。司馬懿認為應當促使孟達倉促迎戰,然后速戰速決。在司馬懿進攻之前,孟達曾與諸葛亮通信說:司馬懿大軍一個月內不可能到達,吳蜀不必急于派兵支援。可是司馬懿正是抓住了孟達的這一心理,火速派兵到達孟達城下,然后又阻擋了吳蜀援軍,順利攻下城池,殺了孟達。
司馬懿不愧老謀深算,他出其不意,趁孟達驚魂未定,火速出擊,截斷援軍,一舉平叛。這就是所謂的“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商戰謀略的闡釋與應用
對于企業來講,競爭的核心問題就是時間的競爭。時間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也是一種稀缺的資源。所以在商業活動中一定要爭分奪秒,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把握稍縱即逝的商機;否則錯過了商機,不僅會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而且還有可能使企業陷入危險的境地。
1875年,美國亞默爾肉類加工公司的老板菲力普·亞默爾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說是在墨西哥,最近發現了類似瘟疫的病例。他馬上想到,墨西哥的瘟疫肯定會從加州或德州邊境傳到美國,而這兩個州是美國的肉類主要供應地。這兩個地區一旦發生瘟疫,肉類的供應就會緊張,而肉類的價格也會隨之猛漲。消息被證實后,亞默爾立即集結所有資金從這兩個州購買了大量的豬肉和牛肉,并迅速運到美國東部。果然不出所料,瘟疫很快就從墨西哥邊境蔓延到美國西部的幾個州。為了避免瘟疫進一步蔓延,美國政府下令嚴禁從這幾個州外運一切食品,當然也包括肉類。如此一來美國國內肉類奇缺,價格飛速上漲,亞默爾趁機把事先貯存好的肉類逐步脫手,短短幾個月,他便獲得了高額的利潤,發了一筆不大不小的橫財。
亞默爾有非常敏銳的市場觸角,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及時、有效地把握市場先機,所以他成功了。反過來講,如果他發現這個市場先機后猶豫不決,沒有及時采取行動,那么這種發財的機會就有可能白白地從他身邊溜走。
從政謀略的闡釋與應用
在中國古代,仕途不是一條平坦的大道,它充滿了荊棘和險惡,因此很少有人能在政治舞臺上終其一生。明智者,會審時度勢,急流勇退,因此他們得以安度晚年;愚鈍者,當退不退,垂死掙扎,或者身敗名裂,或者身首異處,下場極其慘烈。
唐朝玄宗時,有一名宰相叫蕭蒿,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受唐玄宗賞識。這使他遭到另一名宰相的妒忌,因此處處受到排擠。他勢單力薄,無力反擊,只好上書皇帝,請求還鄉,唐玄宗很納悶,問他:“我并沒有厭倦你,你為什么要還鄉?”蕭蒿說:“我蒙受陛下的厚恩,任職宰相,富貴已到了極點,趁陛下還未厭倦我的時候,我尚能平安退下。等到陛下一旦厭倦我了,我的頭顱都難以保住,到時恐怕回都回不去了。”唐玄宗覺得他言之有理,于是答應了他的請求。
他回鄉后,修園造林、修身養性,得以安度晚年。如果不知及時引退,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他的性命也難以保全。
取用于國,因糧于敵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
軍事謀略的闡釋與應用
孫子在前面主要論述戰略戰術問題,而在這里則論述了后勤保障和糧草供應問題,提出了“因糧于敵”的寶貴軍事思想。眾所周知,在古代戰爭中,糧草是最主要的軍需物資,如果糧草供應不上或者出了問題,那么必定人困馬乏、軍心大亂。如此一來,戰爭就幾乎沒有勝算的把握了。這也是歷代兵家一貫主張“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根本原因。既然糧草這么重要,那么糧草的運輸也成了一個大問題。對此,孫子還明確提出了運糧和用糧的原則,“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在當時交通運輸條件十分落后的情況下,遠道運輸不僅勞民傷財,致使兵饑民疲,而且還會加重國家的經濟負擔,最后使得“中原內虛于家”。因此解決糧草問題的最好辦法是要“因糧于敵”。
劉邦攻昌邑而取陳留,正是利用了這一戰略原則。公元前208年,劉邦率兵西進,準備深入秦軍腹地作戰,但是孤軍深入,糧草后勤補給成了一大難題,這令劉邦一籌莫展。這一天他率軍路過高陽,當時的謀士酈食其求見。他一語道破劉邦的苦衷,為劉邦獻上了“因糧于敵”的計策。他告訴劉邦附近的陳留縣城就是一個現成的大糧倉,他建議劉邦發兵攻取陳留,因為陳留是交通要道,軍需物資豐饒,而且“進可戰、退可守”,劉邦采納了他的建議,與酈食其里應外合,一舉攻下陳留,解決了糧草等軍需物資的供應問題。有了充足的后勤供應,劉邦解除了后顧之憂,迅速攻克了咸陽,子嬰請降,秦朝滅亡。
劉邦起家之初,兵力相對較弱,而要滅掉曾經強大一時的秦國,又必須深入其腹地作戰,這時糧草的供應和運輸便成為當務之急。劉邦正在一籌莫展之際,酈食其勸其“因糧于敵”,攻取陳留,從而使軍隊有了充實的后勤保障,而且還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真可謂一舉兩得,絕妙至極。這是“因糧于敵”這一兵法思想最生動的戰例。
商戰謀略的闡釋與應用
“因糧于敵”在商戰中也是一種重要的戰略思想。精明的企業家最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以戰養戰”“借錢生財”,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特別對于實力較弱的小企業、小公司來說,若能靈活掌握“因糧于敵”的技巧,借助外界之力,實現自己的經營計劃,往往能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美國商場上的“混世魔王”丹尼爾·洛維洛就是善于“借錢生財”的大富翁。起初,洛維洛在商場上折騰了幾年,以失敗而告終。后來他悟出了一個道理:要發財,最好先用別人的錢來賺錢。他遵照這一商業規則,白手起家,后來竟然真成了美國億萬富翁。他先是貸款買了一條普通的舊輪船,然后將它改裝為油船,包租出去。后來他又用這條船做抵押,到銀行又借得另一筆貸款,買下另一條貨船,改裝成油輪后出租。如此不斷發展,若干年過去了,洛維洛不斷地貸款、買船、出租,生意越做越大。他的生意從美國做到了全世界,他本人也由擁有一條船的小商人變成了美國的億萬富翁。
之所以稱洛維洛是“混世魔王”,是因為他曾經一無所有,卻依靠別人的錢做起了“滾雪球”的生意,而且越做越大,最后竟然成了美國的億萬富翁。說起來這簡直就像一個神話,其實洛維洛成功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因糧于敵”。
從政謀略的闡釋與應用
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統治國家,一定要想辦法利用當地資源,就地取材,不要“遠輸”。“遠輸”不僅會使“百姓財竭”,而且會使國力遭受嚴重損失。
秦始皇經過多年征戰,統一六國后,并沒有與民休養生息,而是拒絕丞相李斯的建議,派將軍蒙恬率30萬大軍進攻匈奴,奪取漠南的黃河河套地區,然后又接著修筑長城、戍守邊塞。戍邊將士風餐露宿,苦不堪言,十多年中死傷無數。為保障邊塞軍民生活,朝廷還征發百姓往邊疆運送糧草,由于路途遙遠,運送到的糧食所剩無幾。全國上下男耕女織、拼命勞作,供給軍需,許多百姓因此而傾家蕩產,秦王朝的國力也遭到極大削弱。秦始皇病逝后,其子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秦二世繼續征發百姓戍邊,終于導致了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的爆發,秦朝統治從此土崩瓦解。
秦始皇勞民傷財是導致秦統治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秦始皇攻打匈奴奪取河套后,雖然無力再奪取匈奴的資財來發展秦國,但是他本來可以動員戍邊將士在邊塞地區發展農業生產,以農養軍。可惜他偏偏要從千里之外的關中運送糧草,致使“百姓財竭,中原內虛于家”,不僅沒有達到目的,反而葬送了自己的統治。
智將務食于敵
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忌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軍事謀略的闡釋與應用
古代軍隊的糧草運輸,往往耗資巨大,還必須派兵保護糧道,這不僅給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而且還會分散作戰精力。因此,歷代的兵家都明白“因糧于敵”這個道理,他們經常采取從敵人處獲取糧食,以戰養戰的策略,這樣不僅有助于減輕本國沉重的經濟負擔,減少運輸的資源耗損,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敵國的實力,這是一舉兩得之策。
公元231年2月,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四出祁山攻伐魏國,司馬懿率將迎戰。諸葛亮兵至祁山,見魏軍早有防備,便秘密派兵搶割隴上的麥子,而自己則率軍攻打另一戰略要地。司馬懿率軍趕往祁山,并不見蜀軍出戰,心中生疑,后識破諸葛亮的計謀,立刻派兵前往增援。而諸葛亮借此計調開了司馬懿的大軍,又派精兵3萬,把隴上的新麥一掃而光。司馬懿得知上當后,企圖回頭搶奪,諸葛亮早有防備,司馬懿差點被圍。他突圍后堅守險要、拒不出戰。蜀軍無奈,諸葛亮見搶來的糧草將盡,只好下令退兵。
此戰雖未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但是諸葛亮“因糧于敵”,搶割了魏國的小麥,不僅避免了斷糧的危險,而且還給魏國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也不失為一次有意義的戰事。
商戰謀略的闡釋與應用
在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很多企業的發展壯大,正是通過“食敵”這一思想來實現的。很多跨國公司擴大海外業務,并不是直接向國外銷售產品,而是利用當地的廠房、原料、人力等生產要素生產、加工產品,然后就地銷售。如此一來,一方面可以減少關稅,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運輸費用和其他損耗,從而有效地降低了產品成本,使產品以低廉的價格進入市場。
日本吉田興業社享有“世界拉鏈王國”的美稱,它的發展歷程就是很好地利用了“食敵”這種思想。吉田興業社的創辦人和總經理吉田忠雄頗有戰略眼光。創業之后,國內的市場有限,吉田忠雄就把目光轉向了國外。吉田忠雄不辭辛勞,周游各國去考察,并大膽地在外國投資建廠,這在當時的日本還是比較少見的。經過幾年的努力,吉田忠雄先后在印度尼西亞、印度、新西蘭等國建立起了分廠,他的海外市場也隨之進一步被打開。吉田興業社在世界各地45個國家中建有50多個拉鏈工廠,雇用外籍員工9000多人,而其年銷售額達到10億美元。
吉田興業社從一家小公司做到了“世界拉鏈王國”,其最主要的成功經驗,就是“務食于敵”,也就是利用國外市場的人力、物力等因素,直接在國外開設分廠。這樣做不僅充分利用了當地廉價的勞動力,而且降低了生產成本,減少了貿易摩擦,還加強了與當地人民的友好關系。吉田忠雄不愧為一位精明的企業家。
從政謀略的闡釋與應用
“智將務食于敵”,在政治上,就是指要善于運用對手的力量達到自己的目的。它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政治手段。
唐代,西川地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治安混亂、盜賊猖獗,居民常常受到侵擾。前幾任地方官員治匪不力,百姓怨聲載道。
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崔安潛就任西川節度使。他上任后考察前任的不足之處,制訂了一套新的捕盜方案。他拿出500兩銀子讓屬下分別放置在幾處鬧市,并張榜公布:有能告發并逮捕一個盜賊者賞200兩銀子,若盜賊告發同伙或逮捕同伙者不僅可赦免其罪,而且還可以和平常人一樣領賞。這一招果然靈驗,告示貼出不久,便有人捕獲了盜賊,送到官府。有一次,同為盜賊的兩個人,其中一人首先指認了他的同伙,結果這個人立即得到賞錢,而被捕的那個人則被當眾砍頭,百姓見后皆拍手稱快。此舉傳出后,諸盜賊與他們的同伙終日互相猜疑,惶恐不安,結果,有的逃出西川,有的自首了事,從此西川的治安有了根本性的好轉。
崔安潛可謂是一個機智過人的為官者,他懲治盜賊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善于“食于敵”,即讓盜賊揭發盜賊,利用這種方式解決了前任解決不了的頑疾,真是技高一籌。
殺敵者,怒也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軍事謀略的闡釋與應用
孫子前面提出了軍需供應問題,接著又提出了鼓舞士氣的方法。即用“怒”和“貨”來激發士兵在戰斗中英勇作戰,繳獲敵人物資的手段。這其實是“因糧于敵”這種軍事思想的延伸。因為取敵之貨,得敵戰車,也是用敵人的軍需物資來壯大自己、削弱敵人的一種極為有效的軍事手段。
高明的將領不僅善于激發部隊對敵人的仇恨,使大家同仇敵愾,在戰場上勇往直前,而且善于利用敵軍物資,獎賞立功者,以激發斗志,提高戰斗力。不僅如此,孫子還主張善待俘虜,對他們要“善而養之”,不僅以精神感召來消除他們的敵對心理,有效地瓦解敵方的斗志,還可借此壯大自身的力量,這同樣是“因敵而制勝”的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田單復國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公元前284年(周赧王三十一年),燕王以樂毅為將,命樂毅率領韓、趙、魏、秦、燕五國聯軍進攻齊國,在擊破齊軍主力之后,深入齊國腹地,連連攻克七十多座城池,最后集中兵力將齊國僅剩下的莒(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兩座城池包圍起來。在隨后展開的城邑攻防戰中,即墨的守城將領戰死,城中官兵百姓寧死不降,紛紛推舉頗有軍事才能的田單為將軍,堅守城池。田單用反間計使燕王召回大將樂毅,轉而派出一名無能的將軍前來指揮五國聯軍。接下來田單又故意揚言,齊國士兵最怕割鼻子、挖祖墳。燕國軍士中計,便割去被俘齊兵的鼻子,齊國軍民見到被俘的同胞受此大辱,個個義憤填膺,紛紛要求與五國聯軍決一死戰,報仇雪恥。田單見時機成熟,用“火牛陣”,借助旺盛的士氣揮師出擊,大敗燕軍,收復全部失地。
燕國派大將率五國聯軍,攻打齊國。以軍事實力而言,齊國只有滅亡的命運,更不要說什么收復失地了。可是齊國守將田單在敵國大軍兵臨城下的危險處境中,能夠充分運用《孫子兵法》中“殺敵者,怒也”這一軍事思想,積極創造條件,變不利為有利,想辦法激勵了守城將士的士氣,最終扭轉了戰爭的局勢,堪稱戰爭中的奇跡。
商戰謀略的闡釋與應用
孫子關于“怒”和“貨”的思想,用在經濟管理中就是人力資源的管理問題。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當然也是經濟活動的主要要素。因此,人力資源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對于企業來講,通過何種激勵手段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最大潛力便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
臺塑企業是臺灣民營企業中經營效益最好的企業。它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好成績,是與公司總裁王永慶制定的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分不開的。在所有的管理制度中,臺塑的激勵獎金制度是最讓人稱道的。臺塑的獎金,有年終獎金和改善獎金,即使遇到經濟不景氣時,臺塑企業照樣給員工發獎金。除了這些普通的獎金外,對于有特殊貢獻的員工,公司還會額外發給“紅包”。此外,為鼓勵員工積極參與管理,臺塑還建立了“改善提案制度”,改善提案若獲得通過,還可以根據考核,將預期效益的一部分用于獎勵。臺塑的這些激勵制度,充分調動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從而也為臺塑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對于企業來講,要想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采取有效的激勵手段,實行公平合理的獎勵制度,再重要不過了。臺塑的王永慶正是緊緊抓住了這一點,才使得企業贏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從政謀略的闡釋與應用
政治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它少不了群體力量的參與。對于這項活動的組織者來說,如何使群體力量協調一致,發揮最大的潛能,是一門學問。這里所說的“殺敵者,怒也”,便是通過“激怒”的方式來激發群體的潛能。
春秋時,衛靈公與趙國結盟,按照規矩,結盟雙方均要歃血為盟,可是因為趙國提出一些苛刻條件,衛靈公有些猶豫,趙國使臣涉佗見衛靈公遲疑不決,竟拽過衛靈公的手強行用刀劃出血來,滴在酒內,衛靈公當眾受到了侮辱,不久便病倒了。眾大臣得知這一消息后,十分氣憤,紛紛主張攻打趙國,殺掉涉佗。可是有一位大臣卻認為,兩國剛結盟就彼此發生戰爭,會失信于全國百姓。
衛靈公聽后有些無奈,也很失望。這時有一位大臣王孫商向衛靈公獻上一計:“既然趙國提出了很多無理的要求,那么在這些條件中可以再加上一條,對全國百姓說趙國同我國結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每家必須出一個人去趙國做人質,這樣百姓們必定會怨恨趙國,大王便可以有借口攻打趙國了。”衛靈公聽后十分高興,連聲說妙,遂令全國動員出兵攻趙。百姓們當然都希望合家團聚,所以極力支持衛靈公攻趙。趙國聽說衛軍大舉進攻,難以倉促應戰,只好斬首涉佗,向衛靈公謝罪。
衛國的大臣王孫商在這場政治斗爭中運用的就是“殺敵者,怒也”的兵法策略,他深知作為一名國君要想發動一場戰爭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想讓老百姓信服,并積極去殺敵就沒那么簡單了,因此他向衛靈公提出了激怒老百姓的策略。
兵貴勝,不貴久
故兵貴勝,不貴久。
軍事謀略的闡釋與應用
“兵貴神速”,歷來為兵家所推崇,所以古今中外的軍事家都強調“速戰速決”的作戰思想。在戰爭中,時間就是勝利的保證,誰搶先占領了戰爭的先機,誰就最有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孫子在開篇就詳細論述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對國家和民眾造成的危害,因此提出進攻作戰應該速戰速決,寧可“拙速”,不可“巧久”。這種速戰速決的作戰原則,無論在古代戰事還是在現代戰爭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清朝末年,社會矛盾激化,云南各地農民起義風起云涌。當時,清朝新任云貴總督張凱嵩、新任云南巡撫劉岳昭分別滯留四川、貴州等地,鎮壓貴州起義軍。1868年初,滇西起義軍領袖杜文秀見清軍兵力較為分散,趁機領兵10萬,分路并進,圍攻了昆明城。此時起義軍與城內清軍相比明顯地占據優勢,但杜文秀等人卻做出了錯誤的決策,列兵城下,挖壕筑堡,準備“坐困”昆明城中的清軍。由于杜文秀實行了這種持久作戰的方針,給清軍以喘息之機,清軍借機調整力量,調派援軍向滇西起義軍反撲過來。3月,云南布政使岑毓英帶著3萬清軍增援昆明,并且以最快的速度為昆明城內清軍疏通了糧道。另一路清軍則配合抄襲了起義軍的后路。5月,清朝新任云貴總督劉岳昭又率2萬清軍來解昆明之圍。城內清軍也趁機殺出。起義軍四面受敵,陷入重圍,在清軍的內外夾擊下,于1869年9月,起義軍全軍敗退。
起義軍攻城之始,兵力與城內清軍相比占有一定的優勢,但是他們并沒有抓住有利戰機,傾力攻城,而是企圖以打持久戰的方式,將清軍困死在城中。而這一點正是違背了“兵貴勝,不貴久”的作戰原則。此時城內的清軍見起義軍并沒有馬上攻城,便火速請求各地清軍支援,結果起義軍腹背受敵,陷入重重包圍,不但沒有困死城內清軍,反而差點全軍覆沒。滇西起義軍功敗垂成,給后人以深刻的教訓。
商戰謀略的闡釋與應用
“兵貴神速”,在戰爭中,時間是取勝的關鍵因素。在商戰中,商機稍縱即逝,時間因素十分重要。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市場行情瞬息萬變,如果稍有遲緩,就有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從而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在商戰中一定要有強烈的時間觀念,要能夠對市場信息以及市場環境變化迅速反應,制定出應對策略,從而避免損失。
健力寶飲料曾經輝煌一時,想必很多人還記得它。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成功來自于速度。1984年4月,健力寶飲料剛剛試制成功,尚未裝罐。此時,廠長李經緯獲得了一個重要信息:亞洲足球聯合會將在廣州舉行會議。李經緯決心抓住這個契機,把健力寶推向世界。可是距會議召開還剩不到10天,時間十分緊迫。但是李經緯深諳“兵貴神速”“時間就是金錢”的道理,他火速從香港買進一批空易拉罐,又請深圳百事可樂的工人利用空閑時間將健力寶迅速裝罐,終于搶在亞足聯會議召開前把100箱裝幀精美的易拉罐健力寶送到了會議桌上,健力寶飲料果然受到了與會國際友人的好評。就這樣,健力寶輕而易舉地就打入了國際市場。
健力寶的成功似乎有些傳奇色彩,然而它的成功卻并非偶然,它與李經緯廠長迅速捕捉商機,并且善于利用商機的經營思想是分不開的。
從政謀略的闡釋與應用
時間因素,無論在軍事斗爭中還是在政治斗爭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時候,爭取了時間,就等于把握了勝利。
五代時期,后唐軍在中都大敗后梁軍,抓獲后梁軍統帥王彥章,后梁的主力部隊只剩下大將段凝所統率的一支生力軍。天平節度使李嗣源建議后唐國君李存勖避開段凝,直取大梁,擒住梁主朱友貞,就能迫使段凝投降。李存勖采納了李嗣源的建議,并命他率先頭部隊連夜出發,馬不停蹄,直撲大梁。
李嗣源行至曹州,后梁守軍以為后唐軍自天而降,大開城門,不戰而降。這時,部隊已十分疲勞,將領們也紛紛要求稍作休息。李嗣源卻讓將士們繼續堅持,拿下大梁后再作休息。
曹州被后唐占領的消息迅速傳到大梁,朱友貞急得團團轉,只好命段凝回師急救,卻杳無音信。李嗣源率后唐軍迅速逼近大梁。朱友貞聽說后唐軍已到,絕望之中,自殺身亡,大梁城不攻自破。后來,段凝接到告急書后,慌忙回師大梁,未及大梁,就已得到朱友貞自殺身亡的消息。段凝國破家亡,只好投降了后唐。
后唐滅掉后梁,時間是取勝的關鍵因素。試想,如果不是李嗣源力主將士們連夜直逼大梁,后梁還不會這么快就滅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