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規制工具研究
- 段禮樂
- 4593字
- 2019-12-06 14:01:58
二、市場規制工具與市場規制法的體系生成
市場規制工具與市場規制法中的很多范疇都具有密切的關聯,這種關聯使市場規制工具成為基本的邏輯連接點,串并起市場規制法的很多理論范疇,從而使市場規制法成為有機的理論體系。所以,可以通過市場規制工具整合市場規制的基本范疇和理論框架,使其更加有機統一。考慮到目前市場規制基礎理論研究的薄弱狀況,可以以市場規制工具為中心,在市場規制的理論框架中理解市場規制工具的體系地位,從而形成有機的市場規制法的理論體系。
1. 市場規制工具與市場規制目標
在市場規制中,任何規制行為都以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為最終目標,即使是對公平、正義等價值的追求,也要通過價值權衡以實現市場績效的最大化。在市場規制中,針對不同的市場問題,具體目標存在差異,但效益最大化則是所有市場規制的最終目標。
就市場規制而言,如果市場規制目標過于宏大和抽象,則較難以確定合適和具體的規制工具,所以,必須將抽象的規制目標予以分解。規制目標包括消除不完全信息、促進公平競爭、解決市場中的外部性問題等,這些是市場規制中的具體目標。當然,市場規制目標具有層次性,這些是基礎性目標,市場規制目標還包括矯正市場中的利益失衡、穩定市場秩序等更高層次的目標。低層次目標受高層次目標的引導,高層次目標有賴于低層次目標的支撐。不同層次的目標需要通過不同的規制工具予以實現,應當根據這些具體的目標確定合適的規制工具。
經濟績效的最大化是規制的終極目標,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往往存在很多經過分解的具體目標,比如,在具體的規制領域,通過規范規制機構的規制行為提高市場績效,或者以抑制被規制者的機會主義行為為具體的規制目標。這些經過分解的目標更可操作,使市場規制工具的選取和運用更有針對性。任何目標的實現都需要一定的工具,而市場規制目標的實現則需要規制工具予以支持。由于規制目標的層次性,在不同的市場規制中,需要不同的規制工具來實現可能的規制目標。而規制目標又會反過來制約規制工具的選擇,因為任何規制工具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和優劣,也有其難以克服的內在缺陷,只有在規制目標引導下選擇的規制工具才是合適的。
以食品安全監管為例,食品領域監管的最終目標是確保食品安全,維護消費者利益,但在實際的監管中,這個目標應進一步具體化。比如,如果將食品安全監管的目標設定為消除食品安全領域的信息不對稱,那么食品安全規制的工具選擇和規制過程就應當圍繞著如何發現并披露食品安全領域的信息來展開,監管重心和與此相應的制度設計就應該以信息披露為中心,即如何獲得更多和更真實的信息,從而消除食品安全領域的不完全信息狀態,提高相關主體的認知能力,促進食品安全問題的有效解決。根據這一具體目標,可以將食品安全監管中的規制工具確定為以信息工具為主的規制模式,監管過程就圍繞著如何選擇和運用信息工具為中心。
食品作為特殊的商品,其中內含著復雜的信息,工業化生產和科技含量的提高加重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認知負擔,從而為食品生產經營者利用信息不對稱損害消費者利益提供了誘因,加大了消費者權利被損害的風險。同時,我國中小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眾多,聲譽約束機制對他們很難產生作用,而規制機構資源有限,面對有限的監管資源和無限的監管負擔之間的矛盾,就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制度設計來提高公權主體的制度能力,在不弱化公權監管的前提下減輕其執法負荷,這就需要解決信息不足時如何實現有效監管的問題。因此,在食品安全領域,就提出了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模式,通過多元化的治理主體分擔監管負荷,提高食品安全治理績效。比如,通過懸賞舉報制度使知曉相關信息的人將信息披露出來,從而增強規制機構的監管能力,而《食品安全法》中設定的10倍賠償同樣是促進信息披露的規制工具之一。所以,在食品安全規制中,核心問題是信息的生產、披露和傳播,規制工具的選擇和適用也應當以信息工具為中心,同時輔以其他類型的規制工具以實現預期的規制目標。
如果將食品領域的規制目標確定為整頓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行為,那么,規制工具的選取就應當圍繞著食品生產經營者的市場準入、食品安全標準的確定等方面的規制工具為中心。所以,不同的規制目標需要通過不同的規制工具予以實現。
規制工具的選擇和運用受規制目標的引導,在不同的規制目標下,規制工具的選擇和運用是不同的,從而也會影響規制工具的匹配性。規制目標引導規制行為,如果沒有明確的規制目標會導致對市場的任意干預,從而損害市場預期和市場秩序,所以,規制目標構成市場規制的基本要素之一,這一要素決定著規制的合理性。而規制工具也會制約規制目標,如果沒有合適的規制工具,即使存在規制目標也難以啟動規制。只有在對規制工具做出評估的基礎上,才能決定規制目標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從而實現規制工具與規制目標的契合。
在市場規制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規制目標的選擇會制約規制工具的選擇。規制目標的選擇應當結合市場規制的本質特征,不能過于粗疏和空泛,應當將市場規制目標落實到具體問題上,以實現規制目標的可實現、規制工具的可操作、規制過程的可控制和規制績效的可評估,防止過于空泛的規制目標影響規制工具的準確性和匹配性。
2. 市場規制工具與市場規制權
與宏觀調控行為相比,市場規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主要表現為市場規制主要是對微觀市場行為和具體市場主體的干預,它能夠直接解決微觀市場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成為與宏觀調控相并列的解決經濟問題的手段。市場規制權以其內蘊的調整方法的直接性、調整內容的法定性和調整領域的特定性而自成一體。(34)與市場規制相關的規制機構和市場規制權都具有獨立的理論意義和政策意義。由于我國深度規制傳統的延續,規制機構傾向于通過強制性手段干預市場,規制工具的選取和運用缺少科學性評估和判斷,規制機構的規制實踐和市場規制權在我國具有特殊的表現。從規制工具的角度研究規制機構的規制行為和市場規制權,對實現科學規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市場規制權體現了規制機構對市場的威懾能力,這種威懾能力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種方式就是規制工具,所以,規制工具構成市場規制權的重要外在形式。從我國規制機構的規制實踐來看,仍然主要采用命令控制型規制工具,以體現規制機構的權威地位和規制過程的強制要求。但在市場轉型的背景下,命令控制型規制工具已不能滿足市場規制的要求,需要根據變化的經濟情勢采用多樣化的規制工具,因此,越來越多的合作治理型規制工具和制度激勵型規制工具進入規制過程。伴隨著規制工具的多樣化,規制機構的權力也日益分散,市場規制權的內涵和外延出現變化。規制工具的選擇和運用是市場規制權的外在體現,而規制工具的變化也體現出市場規制權內涵和外延的變遷。
通過市場規制工具可以理解市場規制權的嬗變,從而把握市場經濟條件下規制的具體特征。在當前放松規制的背景下,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主體參與到市場規制過程,比如,行業協會、NGO等組織,以及消費者個體也可以作為重要的社會治理主體來影響規制過程,所以,市場規制不僅僅是監管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更是治理過程,體現了協同治理和社會共治的理念。治理主體都可以分享或者影響市場規制權,從根本上改變了市場規制的操作流程乃至制度設計。
3. 市場規制工具與市場規制行為
市場規制行為是市場規制法的核心范疇,所有的規制都是與市場主體行為相關的過程和結果,以規制行為為基礎的規制研究具有堅實的實證基礎,同時也為規制實踐指明了方向,從而優化政府的規制設計,提高規制績效。規制工具是規制行為的基礎,規制行為就是選擇和運用合適的規制工具以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的活動,所以,市場規制工具與市場規制行為也有內在聯系。市場規制行為不是規制機構隨心所欲對市場采取行動的過程,而是根據相應的規制目標、采用合適的規制工具提高市場績效的過程,所以,在市場規制中,規制行為應當圍繞著規制工具的選擇和運用來展開。在理論研究中,規制行為研究是規制工具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市場規制行為的啟動受很多因素的干擾,比如,規制機構的能力、市場問題的辨識度、規制工具的可選擇性等。事實上,可以將所有的因素歸并到市場規制工具之下,即當存在合適的規制工具時,可以考慮啟動規制從而引發規制行為,當規制工具的成本較高或缺少合適的規制工具時,暫時不予規制,以此建立以市場規制工具為中心的規制行為體系。在規制過程中,可以根據市場環境、被規制者機會主義行為等因素的變化來調整規制工具的使用,從而使規制行為契合市場運行要求,避免對市場的不當干預。市場規制行為與市場規制工具的聯系建立在規制實踐的基礎上,對市場規制行為的研究可以避免單純的理論解說。
市場規制行為主要是指規制機構的行為,但對規制行為的認識不能忽視市場主體的對策行為,市場主體的對策行為可以影響規制行為的效力,在對市場規制行為的認識中,需要將被規制者的行為一并納入考量。“經濟決策的傳統方法主要有五大局限:①政府對經濟結構和未來風險了解有限;②公司和家庭并不是放大鏡下的螞蟻任人擺布,他們有自己的策略,并對經濟政策措施做出反應和預期;③政策制定者可能不能取信于民,讓公眾相信他們會按照承諾去執行,而這會影響私人行為;④政策制定者可能沒有決策所需要的信息;⑤政策制定者可能并不追求公眾利益。”(35)
在當前的市場規制研究中,越來越重視被規制者的行為模式和利益偏好,基于此進行制度設計,以提高規制效果。比如,“助推式”規制模式就是從被規制者的認知模式和行為規律展開的規制設計,這一規制模式能夠精準把握規制對象的利益偏好,有利于降低規制成本,提高制度的可遵從性。“在不對稱信息博弈均衡中,參與人不能只按照自己的信息采取最優行動,還必須根據對他人行動的觀察進行推斷(更新其信息)。”(36)所以,規制工具的選取和運用不能僅僅關注規制主體的市場規制行為,還需要對被規制者的行為有所考量。
4. 市場規制工具與市場規制法
市場規制工具與市場規制法存在遞進關系,市場規制工具構成市場規制的基礎。在當前的理論框架和制度體系中,市場規制法是由《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廣告法》《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組成的法律體系。如果不能將不同的制度統合起來,會導致條塊分割的碎片化制度形態,影響對市場規制法的體系性認識和制度化建構。這些法律之間存在的理論關聯和制度關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予以解說,市場規制工具是重要的視角之一。
市場規制工具是市場規制法體系建構的支點,也是解釋市場規制法體系的邏輯視角。如果從市場規制工具的角度加以解釋,可以打破不同領域的制度壁壘,實現市場規制的有機統一。這是一種問題導向性的理論研究思路和制度建構模型。所以,可以以市場規制工具為基本的分析視角,將市場規制法領域涉及的問題納入市場規制工具的視野,以市場規制工具的選擇和運用為主線,打破不同市場領域的隔膜,進而形成市場規制法的理論體系。所以,市場規制工具與市場規制法是一個層層遞進、逐層演繹的關系,在這種演繹中,可以實現市場規制法的體系性建構。
市場規制目標、市場規制權、市場規制行為與市場規制法構成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而這一邏輯關系是由市場規制工具予以支撐的。市場規制需要確定合適的規制目標,進而引發規制機構的規制行為,規制機構通過規制工具的選擇和運用實現良性規制,從而實現最佳的市場績效。所以,可以以市場規制工具為中心,串并起市場規制法的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