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3 中國的封建制經濟與人口變動

中國封建制經濟是從公元前475年春秋戰國之交開始的,到公元前5世紀末,就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封建經濟形態。這是由于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以致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終代替了奴隸主土地國有制的結果。春期戰國時期是中國奴隸制經濟解體、封建制經濟產生時期,這一過程大體上是從戰國開始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為止。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是中國奴隸制經濟向封建制經濟轉變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奴隸制經濟體制逐漸解體,封建制經濟關系逐步確立,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逐漸被新出現的私人土地所有制所替代,平民和奴隸的反抗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奴隸主貴族勢力的衰落,這一過程使新興的地主階級逐步取代了奴隸主貴族階級的特權地位,成為新的統治階級,而奴隸和下層平民擺脫了奴隸制的束縛,成為依附農民、半依附農民和自耕農,從而使中國封建制經濟體制逐漸形成和擴大。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生產力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生產力的發展主要表現在鐵器的出現和牛耕的推廣以及在生產中的普遍使用上。

中國鐵器的使用大體上是從春秋中期開始的,但煉鐵、鑄鐵差不多是同時出現的。中國當時已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生鐵是在1150°C~1300°C的條件下被冶煉出來的,出爐時呈液態,可以連續生產,可以澆鑄成型,含碳量高,質地比較硬。這就使冶煉、成型效率以及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都大為提高。所以由塊煉鐵到生鐵,是煉鐵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從出土的文物看,江蘇六合程橋春秋晚期的吳國墓、湖南常德德山楚國墓以及山西侯馬北西莊遺址等出土的鐵器,都是春秋晚期的遺物。其包括鐵塊、鐵條、鐵削、鐵鏵、鋼劍等。這些鐵器,有的是用塊煉法煉出的熟鐵鍛造的,有的是用生鐵鑄造的。春秋晚期,鐵農具已在相當范圍內得到了使用。雖然鐵器的使用在春秋時期還處于初期階段,但它卻標志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到了戰國時期,由于冶鐵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鐵礦的開發,鐵制工具已經在當時的各種生產領域中得到了普遍應用,特別是用鐵農具耕作已成為農業生產中最普遍的現象,鐵制農具有耒、耜、犁、銚、耨、鋤等。鐵制手工業工具有刀、斧、鑿、鋸、錐、錘等。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取代了木、石農具,取得了主導地位,這就便利了砍伐樹林、興修水利、開墾荒地和深耕細作,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除了鐵器的普遍使用外,在農業中,牛耕也普遍使用起來,用牛拉鐵犁可以提高幾倍的效率,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伴隨著牛耕的使用,農業技術也有了顯著進步。戰國時期已經重視選擇優良品種進行耕種,人們已開始對土壤進行研究,主張先分辨土性,挑選適宜種植在某種土壤里的農作物來播種。農業的顯著進步,開創了中國農業精耕細作的傳統。當時的農民已經知道用人力來改變土壤的現狀,通過精耕細作使單位面積產量有所提高。在播種方法上,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已逐漸摸索出經驗,逐漸掌握了保證農作物通風、吸收陽光、促進農作物茁壯成長的先進耕作方法,并在戰國時期為當時農民普遍重視。

這一時期盡管農業經濟有所發展,但人口卻呈現出大幅度減少的趨勢,連綿不斷的兼并戰爭成為遏制戰國時期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國的人口總數大約從公元前474年的3000萬人減少到公元前221年的2000萬人,與戰國時期的峰值相比,減幅至少達到30%。而人口下降的主因是因戰爭引起的大規模的死亡現象,公元前364—公元前245年,僅秦國在戰爭中斬首、坑俘的人數即達182萬人。人口的急速減少導致勞動力人口的嚴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發展的速度。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重視農業生產和水利建設,推廣鐵器和牛耕。鐵農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戰國時代所修建的都江堰、鄭國渠及其他大小陂池溝渠都在發揮作用,在此基礎上又修建了許多新的水利設施,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東漢時期還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西漢時期,冶鐵業非常發達,不但能生產鐵制長劍、長矛、環首大刀,而且也廣泛使用鐵制的生活器皿和雜用工具,如在西漢中期的遺址中發現的燈、釜、爐、剪等,這說明漢代鐵器的使用已相當廣泛。冶鐵業分國營、官營和民營三種類型,到了東漢,冶鐵業由社會自營,加上水排的發明,冶鐵業更加發達。冶銅生產也相當發達,據考古挖掘出的銅器,種類有鼎、壺、鐘、熨斗、勺、盤、盆、熏爐、鏡等,其花紋精細優美。

漢代的紡織業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以絲織和麻織為最多。山東臨淄和京師長安是當時的紡織中心。漢代的絲織品已經使用提花機,而且染色技術也很高,能織出精美的花紋,呈現出萬紫千紅的顏色。漢代紡織品以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和湖北江陵秦漢墓出土的絲麻紡織品數量最多,花色品種最為齊全,有耳杯形菱紋花羅、對鳥花卉紋綺、隱花孔雀紋錦、凸花絲織品。毛織品有龜甲四瓣紋罽、毛羅和地毯等名貴品種,并首次發現蠟染印花棉布及平紋棉織品。

西漢早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但由于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還是比較發達的。當時許多商品都是通過商業和市場進行流通的。如山西的木材、玉石、山東的鹽、漆、絲;江南的金、錫、姜;北方的馬、牛、羊以及銅鐵礦石等;還有經濟作物和果品等行銷全國各地。漢文帝時期,在貴粟政策下,商人競買爵位,擴大貿易領域,促進了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其地位才得以提高。西漢時期,全國已有數個商業中心,如長安、洛陽、邯鄲、江陵、吳、壽春、番禺、成都等。到東漢時期,中原地區商道線路發達,各地貨物往來更加頻繁。

西漢時期對外貿易也十分發達,有名的“絲綢之路”就是這時形成的,絲綢之路是當時世界最重要的商路。當時漢王朝的對外貿易有陸路貿易和海上貿易兩種,但以陸路貿易為主。特別是漢武帝時,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更開辟了通往中亞的道路。從中國運往西域的貨物以絲織品和金屬品為主。中國的絲織品還通過中亞的商人運轉到歐洲的羅馬帝國,這條絲綢之路全程長達7000多公里,是古代最長的商路。

在秦漢時期封建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口增長出現了巨大的波動。秦始皇滅六國后,人口總數達2000多萬人。經歷秦始皇的暴政和秦末戰爭至漢朝初期時已減至1300萬左右。西漢時期,經濟發展較快,人口開始恢復增長,據《漢書》記載,到西漢平帝時期,全國戶數超過1200萬戶,人口5900多萬人。王莽統治初期,社會尚未開始動亂,人口依然在緩慢增長,到公元13年,中國人口增至6000多萬人。據《后漢書》記載,東漢桓帝統治時期,盡管人口有所下降,但東漢人口極盛時期達到5700萬左右。東漢末期,經過黃巾兵亂后又遇群雄割據的混戰,中國人口從5700萬左右銳減到1660萬人,其減幅達71%。人口銳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經濟發展。

到三國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1年)中期,由于戰亂破壞和朝代不斷更迭,土地荒蕪,官田數在總耕地面積中的比例增加,但并未改變大土地私有制的基本形式。但公元5世紀末,以私有土地為主體的制度發生了變化,這個時期內實行的均田制使私有土地的范圍大為縮小。公元485年北魏暢行均田制,是自秦廢井田以后2000年內最重要的一次土地制度變革。晉室南遷后,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國的長期混亂狀態。由于戰爭中的傷亡及人民的逃避,使農村出現大量荒田,很多農民流落城市中,變成不從事生產的游民。為了解決荒田和游民以及使豪強向國家繳納賦稅的問題,北魏在公元485年下詔實行均田制。

均田制的基礎是土地國有化。北魏政府把無主的荒地、產權不確定的農田以及有主的私有土地一概沒收化為公地,然后按勞動力的多寡分配給農民耕種。男丁受露田26 664平方米,休耕之地加倍,另外桑田13 332平方米作為世業;女子受露田13 322平方米,此外另有麻田及宅地。北魏以后,北齊、北周、隋及唐初,各朝政府都沿襲均田制,但是在具體規定中有若干變動。均田制下的露田或口分田是國家的公田,國家掌握這些土地的所有權,但并不直接使用或經營,而是分派給農民去耕種。除此之外,歷朝政府還掌握了許多公田,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直接使用或經營。均田制在300年的實施中逐漸暴露出嚴重的缺點,再加上外在的破壞因素,使其終于在唐朝中葉崩潰。促使均田制崩潰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國內全部耕地面積趕不上人口的增長速度。

這一時期,由于大規模的戰亂多發生在北方并且時間持續很長,使得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則相對穩定,使得南方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這樣南北經濟開始趨于平衡,以北方黃河流域為中心的經濟格局開始改變,商品經濟總體水平較低。一方面,由于戰亂,不少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加上南方剛剛開發,商品經濟發展緩慢。另一方面,在三國中后期,人口開始自低谷回升。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后統一全國,又采取了一系列較為積極的經濟措施,不久人口就恢復到4000萬人左右。但好景不長,從公元291年八王之亂(公元291—306年)[9]起,國家又陷于動亂,人口急速下降,到公元306年僅為1200萬人左右,達到春秋戰國時期以來的最低點。

隋唐五代時期(公元581—960年),中國封建制經濟在秦漢封建經濟建立和發展的基礎上又達到了更高的發展階段。當時主要的農業經濟生產迅速發展,其重要的原因是鐵犁和牛耕進一步推廣。在黃河流域乃至甘肅、新疆地區,鐵犁牛耕已普遍用于農業生產。這時在江南地區也推廣牛耕,并使用曲轅犁。曲轅犁比直轅犁輕巧,犁轅上躬,便于深耕,牽引點低,犁架平穩,犁轅短,回轉方便,其是古代步犁中最先進的類型。農業生產工具鋤、鏟、鐮、犁都有大的改進。水利設施得到了修復和新的開鑿,因此更為廣泛和完善。長期積累的從犁地、播種、施肥、灌溉等一整套的農業生產經驗得到了推廣,良種的普遍使用使經濟作物得到了發展。在灌溉工具方面也有進步,如轆轤、桔槔、翻車等傳統汲水工具已被普遍使用。此外還在江南水田地區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其中主要的有水車和筒車,它安裝在有流水的河邊,因為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動木葉輪不停轉動,將地槽里的水通過竹筒提升到高處,倒入天槽流進農田中進行澆灌。水車在北方也有推廣,水碓、水磨、水碾也被廣泛使用。

唐代的手工業無論是私營手工業還是官營手工業都很發達,它構成了唐代高度發展的封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手工業主要是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很不發達,但到了隋唐時期,雖然官營手工業仍占主要地位,但私營手工業已經有了很大發展,私營手工業主要是農村的家庭手工業,其產品在納稅后自用有余時也在市場上出售。唐代城市中也有很多私營手工業區,稱為“坊”,有紙坊、氈坊、酒坊、銅坊、染坊、綾錦坊等,有的作坊規模很大。

官營手工業在唐代手工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央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高機構是工部。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在市場上出售,只供皇室和官府消費。官營手工業中的勞動者有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官營手工業分布地區比較廣泛,生產規模很大,產品質量也高,分工較細,又有高超技術的工匠從事生產,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提高,但官營手工業強制性勞動的特點突出,束縛了工匠們的勞動積極性。

唐代的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等。紡織業中以絲織業和麻織業最為重要。當時紡織技術也很發達,敦煌千佛洞發現的唐代薄絹,用作千佛洞絹幡,兩面都繡有佛畫,掛起來不阻礙光線。絲織品的主要產地仍在今河北、河南一帶,主要品種有絹、綾、錦、羅、綺、紗等,花色繁多,圖案精美,色彩鮮艷,織造精巧。當時生產的布絕大多數是麻布,麻織品盛產于南方,黃州的貲布是其中的上品。毛織品主要產于今西北地區。棉織品主要產于高昌和嶺南一帶。在印染技術方面也很出色,已經出現夾纈、蠟纈、絞纈等印染方法。夾纈是用兩塊木板雕刻成同樣的花紋,著色加染色;絞纈是絲織品染色方法,染前先將絲織品用縫、扎等方法加以絞接,保留其底色,再進行染色,染色后解去縫、扎的線,即可出現花紋等圖案,印染的花紋十分精美。夾纈、蠟纈、絞纈等印花工藝被廣泛使用,使唐代絲織品的紋飾色彩更加斑斕。

陶瓷業在唐代有很大發展,制瓷技術也有很大進步。唐代創新的花釉瓷、絞釉絞胎瓷、釉下彩繪瓷及三彩釉陶等,以新的工藝技法展現了唐代陶瓷裝飾多樣化的特點。越州的青瓷類——玉類冰;邢州的白瓷類——銀類雪;昌南鎮的青瓷、白瓷;四川大邑的白瓷都很有名。陶器以唐三彩最為著名,它是一種造型生動、色彩艷麗的鉛釉陶器,因主要是青、綠、黃三色,故名三彩。

唐代采礦業比較發達,主要礦產有金、銀、銅、鐵、錫、鉛、礬、水銀、朱砂等;鑄造業的規模以鑄錢業為首;唐代的金屬制造加工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一些精美的金銀器,采用了鑄造、切削、拋光、焊接、鉚、鍍、刻鑿等工藝。鑄造精良的銅鏡等也顯示了唐代手工業發展的成就,當時已有了手搖腳踏的簡單車床。

唐代私營手工業除了紡織業外,在造紙、印刷、制茶等方面也很發達。造紙業的重要產地多在南方,如益州的麻紙、浙東的藤紙、韶州的竹簡、宣州的宣紙、揚州的六合箋、臨川的滑薄紙等都是著名產品;制茶業在唐代后期有很大發展,茶樹的種植遍及南方各地,制茶業具有相當的規模,如歙州祁門縣有70%~80%的人以種茶、制茶為業。唐德宗在位時開始收茶稅,后來茶稅成為政府的重要稅收。

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也迅速發展,從首都長安到全國各地,形成了一些大的城市,在這些城市,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商業店鋪。長安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業城市。城內有工商業區,共有108坊和東西兩市。市內出售貨物的店鋪稱“肆”,經營同類貨物的肆集中在同一區域,稱“行”。東市有220行,數千肆,四周還有許多為商人存放和批發貨物的邸店。西市比東市更繁華,而且外商云集。當時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數縣的治所都設有市。洛陽是陪都,其繁華程度不亞于長安。除了兩京外,當時的杭州、成都、廣州等地都是商業繁榮的大都市。到了唐朝后期,南方商業的發展尤為顯著。長江流域的城市比以前更多,更繁榮。揚州是漕米、茶葉、海鹽等的集散地,許多波斯、大食等國的外商在此經營珠寶等奢侈品,商業十分繁榮。益州是西南的經濟中心,西南地區生產的絲織品、紙張、瓷器等,大多由此運銷外地,商業也很興旺。洪州、鄂州則是長江流域經濟繁榮的城市;蘇州、杭州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在沿海,除廣州外,泉州和明州也開始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城市。唐朝中期以后,商業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夜市、儲蓄和支付錢幣的“柜坊”、類似匯票的“飛錢”以及“行”的組織等,為以后宋代封建經濟的高度繁榮創造了條件。

唐代的對外貿易也很發達,富庶強大的中國是當時世界、特別是亞洲各國經濟交流的中心。隋唐時期的中國與世界的貿易聯系進一步加強,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市,在長安有各國的商人與中國從事國際貿易往來,有胡人所開的店鋪。隋唐都有中西交流的絲綢之路,隋唐時期,尤其在唐朝,中國與中近東、印度、日本、南洋群島的聯系大大加強,商人、使臣來往不絕。滿載貨物的商船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揚帆航駛,大隊的駱駝、馬匹奔馳在絲綢古道上,中國的絲綢、瓷器、造紙術、印刷術西傳,印度、中亞的各種物產也紛紛傳入中國。當時對外貿易主要有兩條路線,即西北的陸路貿易和東南沿海的海路貿易。陸路貿易由洛陽、長安經河西走廊、西域,通往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此路線在唐朝時最為繁榮,路上商人絡繹不絕。東南海路從廣州、揚州、登州、楚州、明州等港口可達東南亞各國以及新羅、日本、波斯、大食等國。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口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根據《舊唐書》記載,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有180萬戶;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有219萬戶;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有304萬戶;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有360萬戶;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有380萬戶。據《通典》卷七《食貨》載,到唐玄宗(公元685—762年)在位時,即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全國有907萬戶,共計5288萬人,這時唐代的人口規模已超過隋朝極盛時的水平。從人口分布看,當時全國有15道,秦嶺淮河以北有人口3000萬人,人口最多的是河南、河北兩道及淮北地區,這些地區合計人口接近2000萬人。其中,首都京兆府長安人口達到196萬人;東都河南府洛陽則有118萬人;隋唐大運河沿岸的交通樞紐城市魏州也有人口110萬人;河東道和關內道的人口分別為372萬人和150萬人;隴右道人口最少,僅53萬人。南方各道中,江南東道人口最多,有661萬人;其次為劍南道,有409萬人,其中成都府人口有92萬人。江南西道、淮南道、嶺南道則分別為372萬人、227萬人和116萬人。人口位居全國之末的是黔中道,僅16萬人。

宋朝(公元960—1279年)處于中國封建社會成熟時期,當時中國封建經濟走向繁榮,它是歷朝歷代中經濟最發達的,其手工業、農業、商業等的發展水平都超過了唐朝。同時,這一時期也完成了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宋朝的手工業比較發達,從行業上看,造船、紡織、制瓷、造船、造紙、茶鹽、制糖等都比唐代先進得多。宋朝的手工業除了擴大產地以外,技術提高也是非常明顯的。比如冰糖的生產技術、“單筒井”的開鑿、宋瓷的精良等,都反映了技術的成熟和創新,而手工業的興起解放了大量束縛于土地的農民,使他們能投入手工業。北宋時期就已經開始大量開采金、銀、銅、鐵、煤等礦藏,而且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經濟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造船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火器廠和各地的官窯等,由此可見當時的手工業興旺發達。

早在北宋時期,中國已懂得燒煤、煉鋼,大型手工業主則雇傭有數百名全職的產業工人。在宋朝的手工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造船業,其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北宋時期定都開封,東南漕運十分重要,船只是不可缺少的運輸工具,加上海外貿易興盛,更促進了造船業的發展。官營作坊以造漕船為主,同時造座船、戰船、運兵船等;民營作坊則制造商船及游船。以漕船為例,宋真宗時年產量達二千九百多艘;北宋船只的體積和載重量相當大,宋徽宗時制造的出使高麗的大海船,稱為“神舟”,據估計可裝載20 000石以上的貨物,載重量約為1100噸。宋代不僅能造出大的海船,而且在海船上已使用了指南針來測定航向。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其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場作用下能保持在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位置中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南宋時期,造船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帶是主要的造船地,明州、泉州、廣州等造船業中心能夠制造大型海船。內河航運中最大的船稱“萬石船”,可載漕糧數百噸,從在福建泉州灣發掘出一艘南宋末期的海船看,根據其長、寬、高計算,載重量應當在200噸以上。這艘船的造型和結構都與宋代文獻中的記載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船艙竟多達13個。民用遠洋海船稱“客舟”可載粟百噸左右,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海船。南宋時期還普遍制造車船。車船裝有輪子,用腳踏輪可激水而行。

北宋時期紡織業也很發達,西北地區流行毛織業,四川、山西、廣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織業非常發達。到了南宋時期,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西南部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兩浙和川蜀地區絲織業最發達。開封設綾錦園為皇室織造高級絲織品。宋朝政府還在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設立織錦院,其中蘇州、杭州、成都三個著名的官營織錦院各有織機數百臺,工匠數千人,規模宏大,分工細致,絲織品種類繁多,單是錦一項就有40多個花色品種,產品精致美觀。與其相關的印染業也因此發達起來,印染品已發展成為泥金、描金、印金、貼金與敷彩相結合的多種印花技術。南宋時期,絲織技術有新的提高。南宋紡織業中最重要的成就是棉紡織業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棉花種植的推廣,棉紡織業逐漸普遍起來。由于新的紡織工具的出現,已能織出帶有細字、小花卉的花布。從浙江蘭溪市南宋古墓中出土了一條隨葬棉毯,說明江南地區不但能織布,而且能織毯,反映了棉紡織業的高度發達。

印刷業自唐朝傳入后,到北宋已經廣泛使用。宋朝的印刷業分三大系統,官刻系統的國子監所刻的書被稱為監本,而民間書坊所刻的書被稱為坊本,士紳家庭自己刻印的書籍屬于私刻系統。東京、臨安、眉山、廣都等都是當時的印刷業中心。當時坊刻書中以浙江最好,稱浙本;四川次之,稱蜀本;福建的刻書以量取勝,稱建本;其中尤以建陽麻沙鎮最多,世稱麻沙本。北宋初期,成都刻印《大藏經》13萬板,國子監所刻印經史十多萬板,可見當時印刷業是很發達的。在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年),北宋平民發明家畢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制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活版印刷術的人,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畢昇發明的活版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當時世界上還沒有此技術。畢昇發明泥活字是活字的開端,之后又發展了錫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對后世影響較大。宋朝時期,主要的造紙材料包括絲、竹、藤、麻、麥稈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紙產地。四川的布頭箋、冷金箋、麻紙、竹紙,安徽的凝霜、澄心紙、粟紙,浙江的藤紙等都聞名于世。紙張的大量生產與活字印刷術為印刷業的繁榮提供了基礎。

制瓷業也很發達,不僅有高級瓷器,而且一般日用瓷器也大量生產。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在制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當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河南禹州的鈞窯、河南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弟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瓷窯,以及分布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繡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近年來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南宋制瓷業的規模宏大。景德鎮是著名制瓷中心,產品遠銷各地。浙江龍泉所產傳統青瓷,也屬當時上品。此外,礦冶、造紙業、絲織、航海業等也都相當發達。

宋朝時期,在技術改進與租佃制的推動下,農業生產獲得顯著發展,隨著北宋的統一,南北農作物品種得到交流。水稻的優良品種在北宋時已不少,如占城稻是其中之一。占城稻的特點是穗長、無芒、抗旱、早熟。它“不擇地而生”,適于普遍栽種。當時,南方農民普遍使用龍骨翻車來灌溉,同時,比龍骨翻車運轉力更大的筒車也用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宋代還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許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現,例如梯田、沙田、架田等。這樣大幅度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積。到天禧五年(1017—1021年),全國耕地面積增加到5 247 500余頃。各種新的農具在宋朝出現,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秧馬。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度增長。宋代農民還很注意積肥和施肥。他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糞肥。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農業發展也很迅速。一些北方農作物粟、麥、黍、豆可以在南方種植。

宋代商業也有較大的發展。城市中,商業十分繁榮,尤其北宋都城開封是最繁華的城市,市內手工業作坊眾多,街道兩旁商店、旅舍、貨攤林立,人來車往,十分熱鬧。市場上的商品既有來自國內各地的商品,也有來自國外的商品。營業時間不受限制,除白天營業外,還有夜市和曉市。城內另有固定市場和定期集市。市內還出現了歌舞場所、酒肆和茶樓,還有說書、演戲的,成為娛樂的中心。宋人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就是當時城市商業繁榮的藝術反映。北宋時期,由于舊坊制被打破,城市中行業分區性逐漸消失,因此行會的地位更顯重要,組織更加嚴密。宋代城鎮商業繁盛,商品種類繁多,既有奢侈品,也有日用必需品。唐代時期,有些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北宋時期更加發展。農村中還有定期開放的小市。在草市的貿易中,農產品和布帛竹木器等日用品占大宗,也有一些生產工具的交易。南宋都城臨安是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從浙江及其他州郡前來的貨船,絡繹不絕。此外,平江、建康、鄂州、江陵等沿江城市,手工業和商業都很發達。墟市則比北宋更加普遍,僅廣東一路就有墟市800多個,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商業的繁榮。

在金融商業領域,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宋太宗時期,每年鑄幣80萬貫。到宋神宗熙寧六年,已達600余萬貫。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宋真宗時期,成都16家富戶主持印造一種紙幣,代替鐵錢在四川使用,稱為“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流行的紙幣。宋仁宗后改歸官辦,并定期限額發行。宋徽宗時期,改交子名為“錢引”,并擴大了流通領域。南宋由于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貨幣鑄造供不應求。在對外貿易中,銅錢又大量外流。紙幣日益代替銅錢,成為主要的交換手段。除交子仍在四川地區使用稱為川引外,還發行了會子。南宋政府發行紙幣,主要是為了彌補財政虧空,而將大量紙幣投入流通領域。

在封建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口增長有所波動。宋初年(公元960年)僅有戶650萬左右。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元豐年間(1078—1085年),全國有戶1600萬。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崇寧元年(1102年)增至2000萬戶。女真南侵后,中國再次出現了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的現象。這次南遷有兩波。第一個高峰是從“靖康之難”到《紹興和議》,第二個高峰則是在金朝皇帝完顏亮南侵期間,南方人口因此大量增加。根據估計,南宋在人口峰值階段,全國人口達到8500萬。宋朝的城市人口大量增加,10萬戶以上的城市有50個,杭州人口超過120萬,開封人口過10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城市。

從整個經濟的循環來看,宋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也就是交子。而宋代商業繁榮的基礎是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同時宋代城市興盛,與唐代相比,打破了以往地域限制和時間限制,官府對商業活動也不再嚴格監控,這使得城市的經濟職能增加。隨著私營手工業規模的擴大,農村家庭手工業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經濟呈現繁榮景象。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絲織業、印刷業和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的迅速發展使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經濟中心。另外,中唐以來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也有所松動,這也是宋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元朝(1271—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其疆域北到蒙古、西伯利亞、越過貝加爾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東部,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總面積超過1500萬平方千米。元朝的封建制經濟大致上以農業為主,其整體生產力水平雖然不如宋朝,但在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廣泛種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發展。蒙古可汗進入中原之初,殘酷的屠殺和劫掠給北方地區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破壞。蒙古人原來是游牧民族,草原時期以畜牧為主,經濟單一,無所謂土地制度,而游牧的生活方式需要大量的牧地,因此在元朝統一中國過程中曾對土地進行掠奪,并把占有的土地變為牧地。元朝統一中國后,把所掌握的官田一部分作為屯田,一部分賞賜王公貴族和寺院僧侶,余下的則由政府直接招民耕種,收取地租。其屯田的數量極大,遍及全國,其中以河北、河南兩省最多。其中民屯是役使漢人屯墾收租,軍屯則分給各軍戶,強迫相當于奴隸的“驅丁”耕種。私田是蒙古貴族和漢族地主的占地以及少量自耕農所有的田地。元太祖成吉思汗(別名孛兒只斤?鐵木真)在位時期(1206—1227年),開始注重農業生產。孛兒只斤?窩闊臺(1229—1241年在位)以后,為了鞏固對漢地統治,實行了一些鼓勵生產、安撫流亡的措施,農業生產逐漸恢復。特別是經濟作物棉花的種植不斷推廣,棉花及棉紡織品在江南一帶種植和運銷都在南宋基礎上有所增加。經濟作物商品性生產的發展就使當時基本上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在某些方面滲入了商品貨幣經濟關系。

手工業生產有所發展,絲織業的發展以南方為主,長江下游的絹在產量上居于首位,超過了黃河流域。元朝的瓷器在宋代的基礎上也有所發展,著名的青花瓷就是元代的新產品。青花瓷器造型優美,色彩清新,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造船業十分發達,還有起碇用的輪車,并已經使用羅盤針導航。元朝的印刷技術比較發達。活字印刷術不斷改進,陸續發明了錫活字和木活字,并用來排印蒙文和漢文書籍。由于元帝集中控制了大量的手工業工匠,經營日用工藝品的生產,官營手工業特別發達,規模很大,官營手工業主要有礦冶、制鹽、紡織和軍器制造等行業,而對民間手工業則有一定的限制。

元代的商業比較發達,這與元代封建政權的經濟政策有關。特別是孛兒只斤?忽必烈在位時期(1259—1294年)實行經濟改革,一反漢人政權的“抑商”政策為優惠政策,并實行保護商賈安全、減稅、救濟困難商賈等政策,使元代的國內商業和對外貿易都獲得很大發展,商品經濟繁榮,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相當富庶的國家。而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也成為當時聞名世界的經濟商業貿易中心。為了適應商品交換,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善的紙幣流通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善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元朝版圖遼闊,橫跨歐亞,中國紙幣流通很廣,然而因濫發紙幣也造成了通貨膨脹,對元朝的封建制經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明代時期(1368—1644年),中國封建制經濟在元代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工商市鎮不斷增多,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特別是手工業各個部門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量不斷增加,不少工藝流程和技術得到改良,一些生產部門中還出現了規模化生產的萌芽,技術也有所提高。如絲織業中改進了提花織機,使絲織品檔次提高,更加富于變化。采礦業較多地使用火藥爆破技術,冶煉業則廣泛利用煤為燃料,并使用活塞式木風箱,煉鋼業由灌鋼冶煉法發展到蘇鋼冶煉法,效率明顯提高。制瓷業中使用旋坯車,不但提高生產效率,而且使旋出的瓷坯更為精細和規格化,施釉方式以吹釉法代替刷釉法,使施釉更加均勻光澤,有利于燒制大型瓷器。印刷業中銅活字的普遍使用,套印、拱花技巧的發展,可以印出精美的彩圖。明代手工業部門很多,其中規模較大、進步較快的有礦冶、紡織、陶瓷以及造船等。明代中后期,在手工業各部門普遍發展的條件下,許多手工業部門中出現了建立在雇傭關系基礎上的規模化生產的萌芽,這在絲織業、礦冶業等部門中最為明顯。

隨著商品經濟繁榮發展,明代商業十分活躍,全國各省區都有不少人脫離農業生產,轉而從事工商業,大小商人的數目迅速增長。這些商業經營者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及海外,江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運河沿岸地區尤為商賈聚集之處。明代中葉以后,還崛起了一些地區性的商幫,如徽州商幫、山陜商幫、廣東商幫、福建商幫、江西商幫、洞庭商幫、龍游商幫等,這些商幫以地域為中心,以血緣、鄉誼為紐帶,以會館為聯系場所,互相支持,縱橫馳騁于商界,操縱著某些地區和某些行業的商業貿易,越做越大。他們經營的對象品類繁多,有鹽、糧食、木材、棉布、絲綢、茶葉、陶瓷、紡織品、文房四寶以及金融典當等。

明代商業發展的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工商業市鎮的崛起。除了出現蘇州、南京、天津等許多商業性城市外,大量的工商業市鎮也在不斷興起,并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如松江府的朱涇鎮、楓涇鎮、七寶鎮,蘇州府的璜涇鎮、南翔鎮、婁塘鎮等,都是著名的棉織業市鎮,而蘇州府的盛澤鎮、震澤鎮,湖州府的南潯鎮、烏青鎮、菱湖鎮,嘉興府的濮院鎮、王店鎮、王江涇鎮等,則都是著名的絲織業市鎮。顯而易見,明代中葉以后,江南市鎮的勃興所表現出來的鄉村都市化過程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這些市鎮充分發揮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大大促進了地區間的經濟分工與合作,加強了地方市場與全國市場的聯系,推動了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明代的貨幣體系也發生了轉變,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銀在正統以后取代紙鈔和銅錢成為主幣。白銀的廣泛使用既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又反過來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海外貿易的發展在明代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明代前期,朝廷嚴禁私人從事海外貿易,朝貢貿易成為對外貿易的唯一合法途徑。這種貿易形式在永樂至宣德年間臻于鼎盛。明成祖即位后(1402—1424年在位),在永樂年間,派遣著名的航海家鄭和(1371—1433年)率遠洋船隊七下西洋,共歷時28年,滿載瓷器、茶葉、鐵器、絲綢、金銀等各類商品,同亞洲、非洲各國進行商品交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在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下,海外各國紛紛與明廷建立朝貢關系。隆慶元年(1567年)部分解除海禁,一直被視為走私的私人海外貿易取得了合法地位,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從中國輸出的商品,有生絲、絲綢、瓷器、銅器、鐵器、食品、各種日常用具以及牲畜等,其中尤以生絲、絲織品、瓷器為大宗。輸入中國的商品,則以海外各地的特產和香料為主,也有暹羅紅紗、番被、嘉文席、西洋布等少量手工業品。

農業也比較發達,無論在糧食產量還是在農具、耕作技術、灌溉技術方面,均比元代都有所進步,特別是農作物品種的增加、農民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等方面,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旱地、山地等處皆可種植,因此得到廣泛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增長對土地造成的壓力。煙草、花生等新的經濟作物的引進豐富了農產品結構。在江南等經濟發達地區,傳統的農業單一經營方式被突破,多種經營興盛,經濟作物棉花、麻、桑、茶樹、蔬菜、果木、花卉等品種的種植日益廣泛,產品大量流入市場。在農業賦稅制度方面,實行了“一條鞭法”。這種方法的實行簡化了賦役項目和征收手續,使賦役負擔比較均衡合理。另外,“一條鞭法”實行賦役折銀征收,既反映了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的結果,又反過來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封建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口呈現了先增后減的趨勢。明朝初期,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全國的農業生產在元朝時代因長期大規模戰爭而遭受極大破壞的背景下得到了恢復,加上洪武年間大規模向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蕪之地、墾荒填充移民,使人口得以穩定增長。到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人口達到6500萬人。明朝人口的峰值出現在明朝后期,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有1.6億。隨后由于農民戰爭、饑荒等原因,明朝人口逐漸呈現下降的趨勢。據估計,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人口降至1.4億左右。從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到清世祖順治七年(1650年),由于饑荒和瘟疫等造成中原地區死亡加大,特別是由于北方鼠疫和旱災的爆發、以及八旗入關掠殺和為防范漢人而進行有計劃的遷移,造成人口大量減少,從原來的1億人口減少到近5000萬人。人口的減退導致勞動力人口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的經濟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部县| 玉溪市| 星子县| 金山区| 堆龙德庆县| 京山县| 花莲县| 南乐县| 荔浦县| 桐梓县| 怀安县| 将乐县| 涡阳县| 和林格尔县| 遂溪县| 安陆市| 大同县| 漳平市| 武邑县| 甘孜| 东乡族自治县| 嵩明县| 宝应县| 金阳县| 海盐县| 哈尔滨市| 于都县| 灵宝市| 运城市| 河北省| 固安县| 富川| 孝昌县| 玉屏| 南丹县| 桐乡市| 炉霍县| 新民市| 沂水县| 曲麻莱县| 邵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