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工業與工業組織
中世紀的工業就數量而言雖然遠低于農業,但在經濟發展中是不可忽視的部分。在當時流行的自然經濟與莊園經濟條件下,工匠的工作與農民區別不大,而工業活動基本上局限于莊園內。在莊園內部設有最基本的設施,包括磨坊、面包坊、釀酒坊等,農奴中有一部分人從事專門的手工業活動,如鐵匠、木匠、鞋匠等。通常由領主和教堂管理這些設施,在這種自給自足的莊園生活中,工業的作用是極其微小的。
從10世紀以后,手工業[10]是隨著城市的興起而逐步發展起來的。隨著商品交換、貨幣經濟的發展和手工業技術的進步,那些有熟練手藝的農奴越來越不愿承受莊園對他們的束縛,他們借機逃出莊園,在交通便利而又較為安全的地方聚居起來進行生產。他們將手工業品賣給農村,再買進農村的糧食和原料。這樣,獨立的手工業開始在城市及其附近發展起來,作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城市也不斷成長起來。11世紀以后,工業組織發生了一些變化,商業經濟的興起刺激了手工業的復興。商人作為中間人,不僅為手工業者提供了資金和原料,還為他們開辟了市場。這種工業首先出現在城市和城市周圍。此外,商業的復蘇開始帶動工業的發展。西歐的工匠相繼到東方的城市學習工藝技巧,再回到西歐生產制造。隨著消費和交換范圍的擴大,在城市里出現了手工業作坊。最初的工匠在家庭中從事某些不需要高度專業化的生產,隨著訂貨的增加,有的工匠開始雇工,這樣就產生了作坊。中世紀手工業的組織形式以手工作坊為主。在作坊內部基本上沒有分工,每一件產品都由一個手工業者獨立完成。工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生產的復雜化是通過分工體現出來的,也就是說行業分工發達后,有越分越細的趨勢。
從13世紀起,工業的規模開始擴大,在少數特殊行業中和國際貿易發達的地區,如意大利出現了規模較大的工業。這些工業不少是為國際市場而生產產品的,例如佛羅倫薩的織布工業、威尼斯的絲織品工業等。有些企業家或行會出面對工業進行指導,將這種工業發展提高到較高的水平。例如英國托斯卡納的羊毛工業公會,在12—13世紀壟斷了英國的羊毛和來自佛蘭德斯的紡織半成品,并進行加工、染色,然后出口到地中海市場進行銷售。
這時,企業內部已經有了一定的分工,出現了簡單的管理者和專門管理者。此外在這一時期,工業擴展到采礦業、冶金業、皮革業以及造船業等部門。
在中世紀工業發展的過程中,紡織業是歐洲最大、最普及的工業,到11世紀,歐洲的一些地區成為專業生產地區。這些重要的地區有佛蘭德斯、法國北部的周邊地區、意大利北部、英國的南部和東部地區。因不同地區生產的布料種類和質量不同,廣泛的貿易才在歐洲發展起來。除了羊毛制品外,許多地方還生產亞麻布。絲綢和棉織品僅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穆斯林。紡織業作為這一時期西歐最主要的手工業,它的發展與紡織技術方面的革新是分不開的。踏板織布機的發明使普通布的生產速度大大加快,以致一個織布工能使好幾個紡紗工忙于供應棉紗,還出現了靠水力發動的漂洗作坊,這時的勞動力生產效率與古代相比提高了數倍。
與此同時,人們開始把水力運用到手工業生產的各個行業。在水力被廣泛運用的同時,機械設計方面也有了顯著的進步。杠桿、滑輪、齒輪機構、傳動裝置等機械構件在這一時期被歐洲的工程師們極為精巧地組合利用,創造出一系列令人稱嘆的機械裝置,從而使得“自然力”成為一種主要的動力來源,進而對歐洲工業未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梢哉f,歐洲工業的發展是靠更為強大的風力和水力引擎驅動的。這場機械革命的巔峰可以說是機械鐘表的出現,計時的精確化對工業的進步起著重要的作用。
采礦和制鐵也是中世紀手工業的龍頭。在中世紀后期,冶金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盡管它們的規模比紡織業小。那時英國已有較大規模的鐵礦,尤其是諾丁漢一帶。鐵礦剛挖出來時是成塊狀的,把礦石連同褐煤扔進大坑,點火燃燒,熔化的鐵水從槽子流出。燃燒的過程中,增加了鐵的硬度,成為半鐵半鋼的海綿鐵。鐵器制品在中世紀以后越來越便宜,用途也越來越廣泛,除了加工武器外,還可用于加工工具和其他實用物品。冶金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是密切相關的,特別是水力帶動的風箱和大型杵錘的使用。14世紀初期出現了第一代的現代鼓風爐,替代了所謂的加泰羅尼亞鍛爐,大大提高了冶鐵的生產效率。
這一時期,采礦業的發展也較快。在低地國家的煤礦或者某些英國北部礦井里,采礦越來越普遍,深度都達到46米左右。更深的坑道——在卡尼奧拉的伊德利亞和西班牙的阿爾馬登都挖到了122米深,為的是采集朱砂[11]。雖然中世紀晚期工業的發明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在采礦方面并沒有取得巨大的突破。盡管如此,礦產量仍有大幅度增加,因為新的淺礦層仍然不斷被發現。采礦業首先在中歐的工業發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鉛礦如薩克森的施內貝格堡,礦產量在15世紀80年代達到了頂峰。大多數采礦地區在16世紀初期繁榮起來。采礦業的快速發展不僅僅限于中歐,在瑞典和阿爾薩斯,盡管銀產量小于薩克森、波西米亞,甚至匈牙利,但增長速度和它們相當。意大利則在新興的明礬制造工業方面領先,主要作坊分布在托爾法。
14—15世紀西歐的手工工場開始出現,它們基本上是通過兩條途徑產生的。一條途徑是在行會制度發展的基礎上,從行會手工業中分化出資本主義手工工場。行會組織的建立,其目的原本是為了避免競爭和防止分化。但是商品生產和商業貿易不斷發展的結果卻使行會手工業者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分化,從而使資本主義生產得以產生。手工業者不斷分化之后,少數富裕起來的行東為了求得更大的發展,開始突破行會的規章制度,他們設法添置生產工具、增加雇工人數、使用新技術、極力擴大生產,并且按照自己的需要采用更有利的銷售形式。此外,他們還吸收破產的手工業者和失去土地的農民,使這些勞動者成為自己的雇工。這樣,原先行會作坊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逐漸成為資本家使用雇傭勞動的手工工場,這就是近代資本主義企業的萌芽。
由于手工工場的產生有不同的途徑,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手工工場形式。大致說來,手工工場可以分為分散和集中兩種形式。14—15世紀,尼德蘭南部的佛蘭德爾分散的手工工場較為普遍。以毛紡織為例,在這種分散型手工工場,商人們先到市場購買大宗的羊毛原料,然后交給分住各處的家庭手工業者梳洗紡線、織成毛呢;收取成品后,再組織染色和包裝以及出售。這些分散型的手工工場,由于生產者經常從事某一生產環節的勞動操作,技術日益熟練,因而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的提高。而這一時期,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毛紡織手工工場大多具有集中型的特點。集中型手工工場由于勞動分工和協作的具體形式不同而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類是不同工種的勞動聯系起來的手工工場;另一類是同一工種的勞動,只是按工序的差別而分工聯合的手工工場。這些手工業工場在集中生產的基礎上,也往往將部分工序分散給破產的手工業者進行加工。
另一條途徑是商人資本控制小生產者,把他們變成為雇傭工人,從而形成由商人掌握的手工工場。中世紀城市的手工業者一般都被組織在行會之中,但在城郊及廣大農村地區還散布著許多小手工業者。這些手工業者的生產規模小,生產又不是很穩定,生產效率低下。為此,在城鄉之間逐漸產生了包買商人。這些包買商人直接從鄉村的手工業者手中收購產品,同時向他們供應原料。隨著市場的擴大和競爭的加劇,包買商人不但提供原料、收購產品,而且為鄉村的手工業者提供生產工具、資金以及生活必需品,以保障生產穩定進行,從而逐漸把原料、手工業者與市場的聯系完全切斷。這樣,小手工業者實際上已成為領取原料、計件領取報酬的勞動者,包買商則成為控制生產和銷售的資本家。這種分散的家庭手工業的性質同樣是資本主義手工工場。
16世紀以后,西歐的手工業生產繼續向前發展,且速度大大加快,但在手工業發展的地區分布上卻有了顯著的變化。這是因為15世紀末16世紀初美洲的發現和到東方的新航路的開辟所造成的西歐對外貿易擴大,以及西歐本身的人口增長,而城市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使西歐手工業產品的市場大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