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行為控制情緒
在人們的觀念中,常常認為情緒是控制行為的驅動力。事實上,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通過行為,也可以控制情緒。眾所周知,人的情緒非常敏感,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然而,情緒是人的綜合感受,正如人們常說的“心若改變,世界也隨之改變”。只要調整好心態,青少年就可以有效地控制情緒。當然,情緒并不是純粹的唯心論,很多情況下,當有目的性地改變行為時,人的情緒也會發生改變,這一點可以從日本人的生意經上得到論證。很多年前,日本人雖然擅長做生意,但是在經營方面始終沒有起色,還常常被作為生意伙伴的西方人詬病,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日本人非常嚴肅,總是不茍言笑,哪怕是面對合作伙伴,談判的時候也總是一本正經。這樣的情緒狀態,給西方國家的合作伙伴很大的壓力。為此,西方國家的合作伙伴無法容忍日本人的刻板,也往往因為對于日本人沒有好印象,所以放棄與日本人合作。細心的日本人很快發現了問題的根源所在,為此,他們當即著手改變自己。公司負責人規定員工要延遲半個小時下班,而加班的內容就是在嘴巴里橫著含一根筷子,這樣一來,就變成了標準的露齒笑——露出八顆牙齒。日久天長,每個員工都形成了微笑的好習慣,在與西方國家的合作伙伴合作時,總是面帶笑容,讓人感到親切和善。笑得時間久了,日本人的情緒也改變了,變得越來越輕松,與西方國家的合作伙伴相處得和諧融洽,生意自然水到渠成。
那么,到底是情緒影響了行為,還是行為影響了情緒呢?在傳統觀念中,人們認為是情緒影響行為,實際上最新的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行為也會影響情緒。正因為如此,才有人提議在心情郁郁的時候,不妨假裝高興,因為假裝的時間久了,情緒就會真的高昂起來。丹麥心理學家格蘭和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也曾經提出,情緒是對身體變化的一種感知能力,由于身體變化而引起情緒反應,又在情緒的驅使下,使得身體發生生理反應。由此可見,情緒與行為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而并非人們曾經誤以為的那樣——只有情緒才會影響行為。
基于這個理論基礎,人們近年來開始研究行為與情緒之間的關系,最終發現如果人在盛怒之下努力地擠出笑容,心情真的就會變好。對于青少年而言,當感到情緒緊張或者憤怒的時候,要想管理好情緒,不妨通過改變行為來調節情緒。常言道“六月的天,孩子的臉”。青少年情緒容易激動,行為變化很大,就更應該讓行為和情緒起到相互穩定的作用,從而保證自身獲得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