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政策下的應激反應
前段時間網絡上流行一個段子,大概意思是父母們只要看著孩子寫作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癥狀和疾病。例如,有的父母因為著急犯了腦溢血,有的父母因為生氣突發心臟病,還有的父母與孩子吵得不可開交,打得雞飛狗跳。沒有孩子的人看到這樣的段子一定會覺得夸張:讓孩子寫個作業,真的有那么難嗎?的確,這都是沒有孩子的人才會產生的想法,實際上有孩子的父母都能理解這樣的狀態,甚至也曾經成為那個被氣到去醫院的父母。
如今太多父母都陷入了教育焦慮狀態,他們對孩子的未來沒有信心,因此把不安轉移到對孩子的教育上,以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將來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學,有一份好工作,也能收獲成功的人生。且不說這樣的推理關系是否成立,對于孩子而言,父母這樣轉嫁壓力原本就是不公平的。為了學習,原本母慈子孝的家庭氛圍,轉瞬之間變成了雞飛狗跳;原本和諧友好的親子關系,眨眼之間變得緊張惡劣。尤其是很多父母非常固執,他們只顧著實施自己的安排,而不愿意傾聽孩子的心聲,考慮孩子的需要。為此,親子矛盾大爆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變得水火不容。其實,換個角度來想,這么緊張的親子關系不但給父母帶來了諸多煩惱和巨大壓力,也給孩子們的成長帶來了很多困擾。
父母總是說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殊不知,父母也不知道孩子對于父母的依賴和信任。對于孩子而言,父母是他們的依靠,父母營造的家庭環境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主要環境。作為父母,不要一味從自身望子成龍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還要從孩子的立場出發思考問題。當父母對孩子怒不可遏、表現得歇斯底里的時候,孩子一定會感到特別緊張和恐懼。實際上,孩子不是不想學好,可以說每個學齡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可以出類拔萃,取得傲人的成績。但是每個孩子學習的天賦不同,自律力也不同。這就決定了有些孩子可以自主學習,有些孩子總是貪玩,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成績自然不理想。就像成年人在工作中會有不同的表現一樣,孩子在學習中的表現也各不相同。作為父母,既然從不要求自己在工作上遙遙領先,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必須在學習上拔尖呢?所謂以恕己之心恕人,正是告訴父母只有寬恕孩子,理解孩子,才能有效改善親子關系。
有一天下午,媽媽接到老師的電話,說小朵不但沒有完成作業,而且在課堂上也不認真聽講。媽媽怒火中燒,當即就恨不得批評小朵一通。好不容易挨到下班回家,媽媽板著臉等著小朵回家,小朵剛剛進門,媽媽就大聲質問:“你的作業為什么沒有完成?”小朵自知理虧,小聲說:“我忘記了。”媽媽怒吼道:“忘記了?吃飯你怎么不忘記呢?”小朵無言以對,媽媽繼續說:“你不止一次犯這個毛病了,我可以理解為你在故意逃避寫作業嗎?你看看人家樓上的愛華,學習那么好,真是給父母長臉啊!我呢,我的臉面都被你丟盡了!不要吃飯,去門外站著反思,直到你認識到錯誤為止。”
爸爸回家時,看到小朵站在門口,也支持媽媽的做法。忙著忙著,他們居然把小朵忘記了,直到一個多小時之后做好飯,媽媽才想起小朵。去門口一看,小朵根本不在門口,媽媽不由得慌了神,趕緊喊爸爸去樓下找。爸爸把整個小區找了一大圈,也沒有發現小朵的蹤跡,媽媽在家里給小朵的同學打電話,也沒有同學知道小朵去了哪里。媽媽急得哭起來,無奈之下,爸爸只好報警,但是不到24個小時是沒有辦法立案的。不過,警察同意先調看監控錄像。監控錄像顯示,小朵乘坐公交車去了長途汽車站。一行人于是奔赴汽車站,才打聽到小朵購買了去奶奶家的車票。車站調度室馬上聯系了長途車司機,得知小朵還在車上呢,爸爸又緊急聯系奶奶去車站接小朵。媽媽的心這才放下來。小朵到了奶奶家,無論如何也不想回家,還說要留在奶奶身邊上學。
在這個事例中,小朵之所以突然離家出走,就是因為媽媽對她嚴厲的、口不擇言的批評傷害了她的自尊心,才使她臨時決定去找奶奶。可想而知,小朵對于媽媽不由分說的怒吼是很排斥的,在這樣的應激狀態下,她不能理性思考,也不想繼續被爸爸媽媽批評,所以就采取了離家出走的逃避行為。
如今,很多父母都會因為學習和孩子產生各種爭執和矛盾,甚至對孩子大打出手。而一旦孩子出現各種問題,父母又會后悔不已。其實對于孩子而言,學習固然重要,但是身心健康愉悅發展更加重要。就像一棵樹要想長大,必須先深深地扎根在泥土之中,才能往上生長。如果一棵樹連根部都沒有扎穩,一陣風吹過就搖搖欲墜,還如何成長為棟梁之材呢?在教育和引導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不管多么憤怒,都要保持清醒和理智,一旦父母失去理智,就會給孩子帶來深深的傷害。父母還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陷入誤區,更不要總是從主觀角度出發把孩子當成年人對待。唯有了解孩子心理狀態的父母,才能真正做到引導孩子,疏導孩子的情緒,也才能有效地改變孩子對于學習的態度,讓孩子從厭學到樂學,這樣才可以真正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