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中國夢與中國道路(3)

  • 中國夢
  • 周天勇
  • 4458字
  • 2013-09-06 10:22:09

綜合上面三次產業生產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分析,實際上是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后。而城市化滯后卻導致人口居住的分散,消費方式和市場容量的問題,使服務業發展緩慢,從而使第一產業中過剩的勞動力無法向第三產業轉移。而勞動力就業不足,使勞動在GDP中的分配率下降,資本和國家分配比率上升,結果引起一系列的投資與消費比率失調,國內消費不足使國民經濟對外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經濟發展水平、企業規模結構、每千人口擁有企業數量之間的偏差和扭曲。從世界各國企業規模結構與就業的規律看,一國企業的97%到99%為中小企業,勞動力的65%到80%在中小企業就業。這一點在中國也是如此。但是,中國與世界其他一些國家的差距在于,每千人企業數量將5個個體戶折成一個企業,再加上注冊登記的企業計算,2007年按照國家工商總局的數據計算,中國每千人口只有11個,而發達國家和地區一般在50個左右,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在25個左右;中國大學生畢業后創業率前幾年僅為1%,這兩年上升為3%,但比發達國家的20%要低得多。

中國大學生畢業創業率低和每千人口企業數量少的原因在于,大項目、大資本、大企業、大的基礎設施等,對于GDP和地方財政稅收的貢獻要比小企業來得快和規模大,地方黨政領導重視大企業的發展,而忽視小企業的發展;政府管制和稅費負擔方面對小企業發展不利;由于中國社區小銀行發展不足,小企業融資非常困難,幾乎沒有融資的渠道;大學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嚴重脫節,學習內容中畢業后沒有用的知識較多,學生接受的大多是灌輸式的教育,而不是案例式的教育,創業和創新能力都較差。

企業規模結構上,由于能大量吸收和容納勞動力就業小企業數量相對較少,導致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緩慢,城鎮實際失業率較高,勞動要素在GDP創造和分配的比率較低,居民收入增長比資本和財政收入增長慢,農業剩余勞動力多導致城鄉收入差距較大,因失業而低收入和貧困的人口多而居民間的收入差距也較大,勞動要素分配比率低又導致消費能力弱,投資和消費的比例失調,生產的出口依賴性較高。

經濟發展總量與產業競爭力之間的偏差。中國的GDP總量雖然在2010年已經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根據IMF2010年發布的數據,日本人均GDP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6位,而中國是99位。2010年日本人均GDP為39573美元,大概是中國的10倍。中國2009年人均GDP達到3677美元,與阿爾及利亞并列世界第99位。非洲有11個國家人均GDP超過中國。2009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為22072.7億美元,對外貿易額總額占全球貿易總額的排位在第三,2010年超過德國。2009年中國外匯儲備達到2.399萬億美元,占全球儲備比重達到30.7%。作為G7成員國的日本,外匯儲備約有1萬億美元,是第二豐厚儲備的國家。而美國的外匯儲備只有454億美元,較尼日利亞(430億美元)僅多出24億美元。

但是,中國的經濟總量與質量和競爭力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偏差。一是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40%左右,比發達國家的65%左右仍然差距較大,一些企業的研發水平,專利儲備,技術工藝,裝備程度,集合能力等等,比國外同類企業,差距也很大。整個工業的總體技術水平還有待于提高。二是在產業組織上,一些應當提高集中度的行業,存在小散亂的情況,與國外沒有競爭優勢。比如,我們的鋼鐵行業,平均企業生產規模比世界發展國家水平低得多,在與鐵礦資源進行價格等方面的談判時,沒有整體議價地位和力量。三是工業體系在標準化方面水平也還很低,國內產業標準建設方面也滯后,在對外貿易中,常常被國外同類產品的標準體系所阻礙,出口競爭的標準競爭力較低。四是國內工業中大量使用農業轉移的勞動力,文化、技能和智能等素質都較低,導致生產規程、標準不能很好地被執行,生產和產品的質量由于勞動者的素質較低而受影響。這些偏差致使中國在世界貿易中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較少,出口產品總體上附加價值較低,出口容易受標準、低碳、環保等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不利影響,還有一些產品消耗了我們的資源,污染留在了國內,貿易還不平衡,人民幣相對升值和美元的相對貶值,致使出口順差外匯受損。

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結構問題,但其中有的也是上述四個結構偏差和扭曲的關聯和衍生問題。

(二)過去中國發展道路的失誤和風險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道路,或者叫中國發展模式,有一系列的問題:資源消耗過大,生態環境惡化,高投入和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從未來看,必定不可持續;第三產業沒有得以相應的擴張,勞動密集型的小企業發展不足,使得GDP比率日益下降的農業領域中,以及一部分工業領域中,窩積了巨額的剩余勞動力;農村人口大量地向城鎮流動,但是,進得來,安居不下,人口在城鄉間劇烈流動,到進城農民“80后”和“90后”的青年人,甚至到“21世紀中期后”,他們農村回不去了,城市中又沒有貧民窟,而體面的住宅房價太高而購買不起,將會形成大規模最危險的漂移人群;城鄉收入、居民收入和地區之間發展等三大差距持續擴大,至今對其形成的原因和對策,沒有達成共識,也還沒有什么很好的解決方略;從對外關系看,雖然我們通過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利用了大量剩余的勞動力資源,變成了經濟財富,但同時,由于美元等國際性貨幣發行的鑄幣稅效應,加上美國對高技術產品的封鎖,我們消耗勞動力、土地、生態環境,以及高耗能和高排放形成的出口產品,相當部分只能以發行的美元來平衡,我們再去購買美國的債券,將其借給美國投資和消費,而長期來看人民幣處于升值趨勢,美元又處于貶值趨勢,導致出口導向型戰略的代價也很巨大。

回過頭來理性地看,在過去的發展道路中,我們也無意識地造成了全局性,積重難返和影響深遠的四個重大的失誤:(1)沒有及時推進城市化。沒有認識到發展就是人口在地理上集中和城市化的過程,沒有及時地解除人口流動的制度約束,甚至一定程度上有意無意地阻礙了城市化的進展,導致在人均GDP3500美元的發展水平上,比其他同樣發展程度的國家,城市化水平滯后了20%到25%,并且今天30%的農村勞動力和54%的農村人口分配10%的GDP,城鄉差距日益擴大;農村人口的分散使得服務業難以發展,增加值占GDP比例滯后20個百分點,就業比例滯后30個百分點;雖然農村人口凈減少6000余萬,30年來村莊擴大卻又占用了2億畝耕地;而人口的分散居住、生活和生產,包括生活和生產的化學化,對生態環境形成了巨大的破壞。(2)改革選擇了一種在客觀上剝奪農民利益和推高房價的土地和房屋制度。集體土地征用為國有的不平等體制,使同地不能同價,農民利益受到侵害;高度行政寡頭壟斷型的賣地制度,加上“招拍掛”,以及一次出讓70年的體制,使得地價輪番上升,財政收入長遠看不可持續,并且使地方政府財政依賴不斷在土地面積上擴大城市;使城鎮需要房屋的人群,85%到90%買不起住房,結果是農村人口的城市化進得來,留很難,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未來會形成80%以上的無房產人租房交租和20%以下的有房出租食利的兩個階級。(3)對能解決中國最頭痛的就業問題的小企業的發展,一開始沒有引起高度重視,體制和政策上沒有支持,甚至加以種種限制。由于意識形態方面的逐步解放思想,開始對小企業,也即個體私營經濟加以限制,后又作為補充,后來又改為引導發展,最后到黨的十六大時,才確定為各種所有制共同發展。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2008年,國有經濟就業崗位從8000余萬個減少到了3000萬以內,集體經濟(即國有企業附屬的大集體、街道企業、城市中的第二輕工企業、供銷合作社等)崗位從5600萬個減少到了600萬個。勞動合同法實施后,由于勞動成本的上升,許多企業用機器替代勞動力;大工業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用越來越少的勞動力,推動越來越多的資本。而觀念、戰略、體制和政策對小企業的發展極為不利。到2009年6月,中國每千人口擁有的企業數量,只有12個,而東亞的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卻為50個左右。30年來,小企業發展,包括99%以上是小企業的服務業的發展,與中國大規模從農村中轉移出來的,大規模從中高等學校畢業的需要就業的勞動力人口相比,極不適應。以至造成了今天我們實際失業問題非常嚴峻的局面。中國30年發展道路與東亞其他國家發展道路的比較,小企業發展緩慢,以及與之相關的服務業的發展不足,是非常大的失誤和偏差。(4)在保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集中的政治體制的同時,沒有設計和建立“預算—編制”聯動體制,沒能從制度上控制住需要供養的黨務行政事業機構和人員規模的擴張,沒有將黨務行政事業的收錢和花錢管住。其結果是,政府財政實際全部收入占GDP的34%左右,高出發展中國家財政收入應占GDP比例上限約9個百分點;黨政以及行政性事業支出占財政支出的44%左右,比發展中國家行政公務支出最高限19%,竟然高出25個百分點;稅收痛苦指數排在全球第二位,企業的稅費負擔很重。關鍵是,這樣沉重的稅費,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創業、投資、經營,特別是嚴重抑制了小企業的發展,以至于就業容量難以有效地擴大,實際失業率很高,中等收入的人群相對較少,因失業而貧困的人口較多,收入差距擴大和貧富兩極分化很難加以控制。而未來,農民工中的“80后”、“90后”,特別是以后的“21世紀后”,再回農村種地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將會在城鎮中形成大規模的無業并居無定所的漂移人口,對社會穩定方面造成非常危險的隱患。

不難看出,未來我們需要對發展方式,也即中國過去的發展道路進行重大的調整,選擇較為科學的發展道路,并且堅決推進重大的比如財稅體制的改革,才能在2040年,特別是本世紀中葉時,建成一個資源節約、社會安定、國強民富,并具有全球競爭力和生態環境良好的現代化國家。

學界在總結中國模式,或者中國道路時,有各種各樣的論述。實際上,30年前就在發展經濟學的意義上規劃一條較為科學的“中國道路”,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目前學界總結的中國模式,只是因為它獲得了高速的增長,也不過是中國在前30年發展過程中正確的選擇方面。實際上,社會隨著技術進步、人口流動、教育進展、文化交流,不斷發生變化;在發展的不同階段上,人們的需要也不同。因此,新的社會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日新月異,新問題層出不窮。人們在發展道路的認識和調整方面,也是無窮盡的。然而,一些要害的問題認清后,人們可以對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較長時期的發展道路進行大體的設計和規劃。

三、十字路口的深度調整

我們到了一個發展道路的十字路口。十字路口,就是運動物處在要選擇方向的路口中間,或者向東,或者向西,或者向北,或者向南。什么叫現代化道路的十字路口?就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在它現代化進程一些關鍵的時刻,在發展模式、體制機制、制度模式等方面,可能有數個選擇的方向,對于它來說,關鍵在于,是不是意料到需要進行方向性的調整?往哪個方向進行調整?如何實現方向性的調整?這將深刻影響我們的中國夢,關系到我們的中國夢能否實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南县| 盐源县| 洞头县| 手机| 科尔| 岚皋县| 丹凤县| 墨江| 南宁市| 新泰市| 高淳县| 武川县| 舟山市| 阿拉尔市| 龙胜| 华蓥市| 高安市| 读书| 珲春市| 彭阳县| 肥西县| 利辛县| 五常市| 泉州市| 政和县| 徐州市| 苏尼特左旗| 温泉县| 雷州市| 正定县| 巫溪县| 焦作市| 博湖县| 云梦县| 留坝县| 牙克石市| 潮州市| 阿拉尔市| 商丘市| 莲花县|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