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國夢與中國道路(4)
- 中國夢
- 周天勇
- 5863字
- 2013-09-06 10:22:09
如果在這樣一個十字路口中間選擇不當,就會跌入發展模式的陷阱。學者們大量地討論了發展的“拉美陷阱”。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其發展的“陷阱”,就是因發展道路的選擇不當,跌入長期的經濟低速增長、社會動蕩、秩序混亂、人民困苦、國家陷入矛盾重重之中。那么,如果現代化道路選擇不當,未來是不是有一個發展的“中國陷阱”呢?我認為,可能是有的。那么,發展的“中國陷阱”是什么樣呢?與“拉美陷阱”不同和相同的:一是如果繼續偏重工業發展,偏重大企業、大資本、大項目對增長的推動,忽視服務業的發展,由于中國人口眾多,剩余勞動力規模很大,將會形成比拉美更加嚴重的失業率高企和社會劇烈動蕩的局面;二是如果城市化進程繼續滯后,如果農村人口和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慢,而農業生產增加值占GDP比率下降速度過快,再加上資本分配能力較強的大工業和大企業發展過多,而能增加就業和增加居民收入的小企業發展不足,加上不開征財產稅,則基尼系數會上升到與拉美一樣的水平,甚至最終會超過拉美,分配不公將引起社會的極不穩定;三是如果目前的房地產局面得不到改善,與拉美不一樣的是,由于居住成本太高,農民進得來,但留不下,向城市轉移的農民,青年時到城市工作,居住條件很差,人口在城鄉之間劇烈流動,中老年時失去工作能力回農村,農村老齡化將快于城市;四是中國與拉美不一樣的,中國國土面積較大,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如果在平衡地區發展差距方面沒有有效的辦法,地區發展差距繼續拉大,則地區和民族矛盾沖突會激化和加深;五是與其他跌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一樣,經濟發展方面,可能發生中斷,或者大起大落,陷入長期的低速度增長,甚至停滯,人民收入增長速度緩慢;財政金融體系方面,可能負債很高,赤字高企,形成房地產泡沫,潛伏很高的金融風險,發生金融動蕩和金融體系的崩潰。
我們需要對中國現行發展道路和模式進行識別和診斷。道路,或者模式識別,是對不同途徑,或者不同模式,從發展角度講,就是對發展格局組合,發展道路等,進行比較和歸類。比如,中國發展模式,中國發展道路就是在城市化、工業化、產業升級、對外開放等前面所述的幾個方面,既有與世界其他國家共同之處,也有中國自己的特點。中國必定走自己的道路,需要借鑒他國的道路。但是,有時候以為是中國特色的,或者是別國已經走過的道路,并不一定是正確的,或者是最優的。這就需要對發展模式進行診斷,看發展的格局組合是不是合適,發展的道路有無偏差,是不是最優的。以此為據進行校正。我在《中國向何處去》一書中,就中國發展模式,既從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的組合、資源配置體系的轉型、產權制度的改革、對外開放等方面分析了1978年到2008年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來源,也從城市化進程和道路、土地和房屋制度、就業與中小企業、供養規模與稅費負擔等方面進行了討論,診斷其可能會導致就業、住房、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重大問題和后果。認為,目前發展的中國道路已經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之中,需要調整。
那么,怎么調整呢?調整發展模式重要的是,進行發展格局組合和發展道路方面的思路考慮和戰略設計。模式調整,也就是在模式識別、模式對比和模式診斷的基礎上,發展格局組合和發展道路的調整,首先,需要有個調整的大的思路。思路是根據診斷而來的,要科學和清晰。因此,對發展模式最重大問題的深層次分析,最為重要。分析不透,甚至分析錯誤,思路就會發生問題,發展模式的調整,就可能會發生方向性的錯誤。比如,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一種思路是對農村、農業加大投入,忽視城市化的推進,就農村和農業本身為重點來解決問題;另一種思路是推進城鎮化,通過轉移過剩農業勞動力和人口,從而一方面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一方面減少農村剩余人口,讓他們轉移到其他產業中去。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思路。從世界各國一、二、三產業變動的規律來看,農業生產增加值占GDP的比率是不斷下降的,工業和服務業增加值,特別是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率是不斷上升的。這是一個人們無法抗拒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因此,從人口和勞動力的結構看,也需要不斷地向城市轉移,在工業,特別是在服務業中就業的勞動力比例要不斷地上升,以適應這樣的客觀規律。如果我們在思路上只注重加大對農村和農業的投入,而不注意轉移農村和農業中的人口和勞動力,如前所述,就會發生生產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偏差。
科學的思路確定之后,就需要根據思路,制定綜合性的發展戰略,包括發展道路調整的戰略。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有時候,發揚民主,會得到科學的結論、戰略和政策;有時候,發揚民主并不一定就會得到科學的結論,可能會選擇不科學的發展模式。比如,在印度,當政者、學者,甚至普通群眾,都知道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對處理印度人口、資源、生態和環境等方面的關系大有益處,但是,因為文化傳統和民主體制而實行不了。再比如,拉美的福利早熟導致金融危機,但是,在民主選舉制度下,候選人一味地承諾,用來拉選票,明知過度地搞福利是不科學的,但也得順著這條路走下去。因此,在發展模式的選擇上,或者實際進程中,民主并不一定導致科學的結論或者結果。但是,政治體制集中時,如果決策不科學,或者決策帶有某種不合理的利益傾向,也會發生重大的方向、道路、戰略和政策問題。
道路選擇及調整,最終要落實到戰略上來。比如,要選擇城市化的道路,制定推進城市化的戰略。(1)一個國家總的發展道路的選擇,及其發展模式的調整,應當是整體的,應當是綜合性的。模式選擇也好,模式調整也好,整體上應當選擇包括城市化、工業化、發展對外關系、農業現代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并以此制定諸方面的發展戰略。一個國家科學和可行的發展模式,或者模式調整確定后,先是將其落實為總體戰略和協調的分戰略,也就是說要根據所選的發展模式制定發展戰略。(2)需要指出的是,道路調整,發展戰略的綜合性是非常重要的。綜合性,就是不同方面的發展方向、發展道路、發展戰略,需要相互銜接,互相協調和配套。許多國家發展模式的問題,往往出在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矛盾、相互錯位上。(3)需要提醒的是,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常常發生這樣的問題,即所選擇的發展道路與每個階段和第一年的發展戰略、規劃和計劃相脫節。實施所選擇的發展道路,包括對發展模式進行重大調整,需要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發展戰略和規劃去落實;一個階段中,需要一年一個計劃地去落實階段的發展戰略和規劃。
道路確定,包括道路調整,在制定戰略,有規劃和計劃后,很重要的是需要有相關實施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并且,要有組織執行。因此,執行組織、計劃、措施、檢查、評價反饋、再調整等,必須有后續的程序,執政黨、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黨政需要有執行力。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缺陷在于,可能他們也知道某種道路是正確的,或者制定了模式調整的構想和戰略,但是沒有執行力,落實不了所選擇和所調整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落實不了發展模式的調整。從中國來看,比如,我們看到建設創新型國家,鼓勵自主創新,提高中國經濟和其他方面的國際競爭力,是中國發展道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整個國家,在落實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方面,可能還存在著體制機制和政策不到位的問題。這就是人們說的“說的多、說的好,但做得少,實現得少”現象。也就是說,執行力不到位。
總之,我們需要對我們正在運行的發展模式,我們正在走的發展道路,進行評估、比較、識別、論斷和調整。而未來30年中國發展模式,即各方面發展組合的格局,發展的道路,要進行深度調整。首先,需要總體的思路和戰略設計;其次,需要制定總體的發展戰略、各方面協同配套的分戰略、各階段的發展戰略,以及年度實施計劃;而且,還需要有實施模式調整、發展戰略、發展規劃和計劃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這是一個有機聯系的體系,缺一不可;否則,要么發展模式不清晰,要么確定模式調整、戰略、規劃、計劃后,落實不了,即執行力太弱。
四、中國道路路線圖
將視角從歷史投向未來,中國未來將如何前進,中國道路將如何展開,中國夢將如何實現?中國未來道路,概述來講,需要從發展、資源生態環境、民生和改革等四個領域去考慮。包括關鍵點、邏輯鏈線,以及時間進程表。
(一)發展道路路線圖
中國發展道路路線圖為:農業現代化—城市化—產業結構升級—技術進步—小企業的發展—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和加速第二次現代化。農業現代化與城市化之間互為因果,只有城市吸收剩余的農村人口和農業勞動力,將農村人口和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出去,才能真正給農業現代化提供規模生產條件;而農村人口和農業勞動力給城市和城市中的產業發展提供相對便宜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獲得的利潤再積累,形成源源不斷吸收農業勞動力進入城市的產業空間。城市化的推進,給工業發展提供了聚集經濟、規模經濟、分工協作、降低交易成本等條件,而人口的聚集,也給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消費的規模經濟條件,使國民財富和就業結構中農業增加值和勞動力的比率日趨下降,工業增加值和勞動力的比例先升后穩定,而服務業增加值一直上升,最后穩定到75%—80%左右。產業結構的升級,特別是工業內部的結構升級,離不開技術進步,實踐證明:除了大企業外,小企業是技術創新的活力所在。重要性的是,中國需要選擇趕超型的科學技術進步戰略,以增強中國產業和經濟在未來世界格局中的競爭力。而小企業的關鍵性在于,它大量地存在于服務業和輕加工工業之中,成為吸收勞動力和城市新增勞動力就業的最大領域,將勞動力資源通過產業和企業形式轉化為財富。
在中國發展路線中,由于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滯后于發展水平,加速推進城市化,是中國未來發展道路中最為重要,最為核心的任務。而且在城市化過程中促進小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大量小企業存在的服務業的發展,是加速推進城市化,以及工業資本有機提高后,吸收和平衡勞動力就業的關鍵。城市化決定中國未來的發展,小企業決定中國未來的民生和穩定。
(二)資源生態環境道路路線圖
中國資源生態環境道路路線圖為: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的發展方式—節儉、低碳和宜居舒適的生活消費方式—節約和保護資源生態環境的技術進步—形成生態良好、環境清潔和資源可永續利用的社會。生產是消費的基礎,但是,消費反作用于生產方式。因此,在這個路線中,形成節儉并舒適的消費方式,是處理中國人口眾多和資源環境稀缺矛盾的關鍵。
怎樣理解節儉并舒適的消費方式?在飲食結構上,要繼承中華民族以素食為主的優良傳統,并力求營養平衡。在居住結構上,要節約土地,并節能環保和保溫隔熱。在出行方式上,要以節能節地減排的公共交通為主。在行政和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都要形成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的公務消費方式。用這種節儉、低碳、宜居消費方式形成的需求,來引導經濟結構和生產、交換、消費方式的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一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社會。當然,需要提出的是,克服資源環境瓶頸的技術進步因素也非常重要。
(三)民生道路路線圖
從我們的宗旨來看,我們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而是為了民生而發展。因此,在“十二五”、未來十年,乃至未來三十年中,中國道路選擇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民生的考慮。中國民生道路的路線圖為:鼓勵人們創業—充分就業—絕大多數城市居民有自己的住房—良好的公共服務和完善的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和財富分布較為公正—形成既有創業活力,又能體面、安全生活的社會。
這個路線圖中的關鍵有兩個方面:一是民生首要途徑是,鼓勵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把就業作為民生和富民的根本和基礎。一個不鼓勵創業、不重視就業的社會,政府不可能將大多數人的生活和富裕包下來,特別是在13億到15億多人的中國,必然會形成大多數人民群眾貧窮的狀況,結果也可能將是一個收入分配和財富公布差距非常大的社會。二是在民生道路中,市場和政府起什么樣的作用?哪些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由政府包下來,社會保障體系怎樣建設,特別是政府能包得起未來近8億人的住房需求嗎?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是,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進而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要未雨綢繆,防止我們未來的社會失去創業和工作的活力,防止我們的社會背上沉重的債務,防止我們的社會跌入過去拉美和現在歐洲發生的福利陷阱。
(四)改革道路路線圖
中國未來改革的路線圖為:突出財政稅收體制改革重點,協同理順資源價格體系,改革和創新土地制度,打破金融體制的壟斷,進一步深化國有經濟改革。從改革的實踐看,在時間進程上,單項改革推進,往往由于其他改革的不配套而以失敗告終。因此,無法確定這幾項改革哪個在前面,哪個在后面,只能是突出重點,綜合考慮,配套改革,協同推進。
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之所以特別重要,一是容納大量勞動力就業的個體、微型和小企業能不能有個寬松的環境,與政府收費和稅收結構的改革、調整、減輕其稅費負擔關系密切。二是財政稅收體制的改革,是中央與地方事權清晰劃分,并且地方政府行為合理化的基礎。三是許多改革是聯動的,如國有企業改革與財政預算體制改革聯動,土地制度改革與稅收體制改革聯動,黨政公務機構和人員及其支出的控制等改革與財政預算體制改革聯動。四是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特別是財政收入和支出的民主化,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還有許多改革都與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相關聯。
曾經有這樣的教訓,一個專業部門制定的改革方案非常理想,非常周密,但是,在實踐中卻行不通。為什么?原因在于體制和事物在橫向之間、上下之間、前后之間,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內在聯系,不把一個部門的改革,與其他有關方面有什么樣聯系,會引起什么樣的變數等搞清楚,在實踐中就會顧此失彼。因此,一個國家的改革往往需要綜合設計,配套改革、協調推進,才能成功。
當然,各領域之間的統籌兼顧是關鍵點。比如,城市化過程中,要使進入城市的人口購買得起住房,需要讓農村的資產流通變現,需要鼓勵創業和就業,需要收入的增長快于房價的增長,其中民生、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促進小企業發展等之間是需要有效統籌兼顧。再比如,要建設一個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首先需要資源型產品價格體系的改革,還需要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并且也離不開新能源、材料等技術的進步。還有,小企業的發展,從融資方面需要對壟斷的金融及其監管體制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否則,根本就無法打破抑制容納大量勞動力小企業發展的融資瓶頸,等等。因此,發展是為了民生,民生離不開發展。發展方式的轉變,結構的調整,創業活躍,小企業變多,技術進步,都離不開改革。生活方式合理化,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又離不開發展方式轉變、結構調整,也離不開價格和稅收體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