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發達國家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歷史階段性劃分

世界歷史經驗證明,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符合庫茲涅茨曲線的劃分,在人均國民收入未達到10000美元之前,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是相分離的;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10000美元之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逐漸開始融合,表現出以下四個階段的歷史進程:

(一)生態和發展矛盾初現期(18世紀末—20世紀初)

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為生態和發展矛盾初現期。18世紀中葉,機器被引入紡織業、運輸業、礦藏業等,導致了機器發明、技術革新等一系列連鎖反應。自此,工業革命開始進行。瓦特在1785年發明蒸汽機并投入使用是機器大量普及的契機,工業生產由手工操作向機器生產過渡,傳統的手工市場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新生產模式——工廠生產開始迅速發展,這不僅提高了生產率,還改革了生產關系。工業革命使傳統的手工工具被大規模的機器代替,還有化石燃料的產能替代,提高了生產效率。

工業革命時期,煤為主要燃料。截至1900年,煤炭在世界五大先進國家(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的產量已經達到了6.641億噸。煤炭作為主要燃料對工業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為蒸汽機等機器運轉提供了動力燃料,還為人類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煤的大量燃燒會釋放出很多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壓力。此外,礦藏工業在一些先進國家的迅速發展,如淘金等,也污染了大氣、土壤和水域。還有化學工業的發展、水泥工業與造紙業等,都是此時期內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英國作為最早進入工業革命的國家,燃燒煤炭導致的大氣污染問題十分嚴峻,而且英國的水污染問題也不容小覷。19世紀末20世紀初,除英國外,美國的芝加哥、匹茲堡等工業中心城市,煤炭燃燒的問題也十分嚴重。接著是德國,灰黃色的煙籠罩著德國,變黑的晾掛在外的衣服和枯死的植被,讓社會成員很是擔憂。并且,德國的水體質量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例如,玻璃制造廠在穆格利茲河附近排出大量的廢水,致使河水被染成紅色;哈茨地區的河流被污染使河中所有魚類死亡。根據庫茲涅茨環境曲線可知,此時發達國家的經濟處于起步期,雖然已經發生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但污染物還是比較單一的,污染問題還處于較少的階段,人類也并沒有普遍意識到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

(二)生態和發展矛盾加劇期(20世紀20—40年代)

20世紀20—40年代,生態和發展矛盾加劇。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加快,對于煤炭等能耗的使用量也越來越多。據40年代統計,每年工業和家庭燃燒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達到了幾千萬噸,污染范圍進一步擴大,由燃燒煤炭引起的事故也越來越頻繁。比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發生在比利時,60人直接死亡,是由于被工廠排出的有毒氣體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長期凝聚在地表附近霧氣中,另外有上萬只禽類死亡、幾千人中毒,后果相當嚴重。但是當時正處于世界經濟大蕭條時期,大家都陷入經濟的恐慌之中,就沒有關注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此外,從20世紀20年代以來,有機化學(如石油、天然氣等)在西方國家迅速發展,雖然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是有機化學卻對土壤、水質等環境造成了污染。

此時,被稱為“公害發展期”的時期開始了。由于污染范圍及程度越來越嚴重,新的污染源、更為復雜的污染物開始出現,導致了患病人數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根據庫茲涅茨環境曲線可知,此時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越來越迅速,在工業化進程加快的同時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社會成員開始認識到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

(三)生態和發展矛盾爆發期(20世紀50—70年代)

20世紀中葉以后,為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矛盾爆發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各國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使得經濟持續高速穩定增長,但是這種增長模式帶來的卻是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因為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進程加快,一方面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另一方面使得工業生產和城市生活產生的廢棄物排向土壤、河流和大氣之中,質變引起量變,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頻發,為世界生態環境蒙上了陰影。

比如,“水俁病”被發現在1953年水俁灣附近,日本政府在1968年9月確認,人們長期食用含有毒物質的魚貝類因此得了水俁病,使得腦中樞神經和末梢神經受到侵害。在靠近陸地海灣發生的海洋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尤其工業發達地區的海域受污染極為嚴重如歐洲的波羅的海、地中海北部、美國東北部和日本的瀨戶內海等。

到了這個階段,環境污染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海洋污染更是越來越嚴重。根據庫茲涅茨環境曲線可知,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達國家經濟日趨成熟,但是環境污染問題卻不斷加深,此時正處于曲線“拐點”處,生態和經濟發展之間矛盾達到了頂峰,人類生活在一個資源環境逐漸衰竭的地球之上,地球環境危機重重,為此必須使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相協調。

(四)生態和發展融合發展期(20世紀70年代至今)

20世紀70年代后,生態問題日益變成人們越來越關心的話題,發展經濟同時注重生態保護,使生態與發展和諧共進。各發達國家成立了生態環境保護機構,制訂了節能減排方案,加大了環保資金補助力度。

1970年3月9日,在日本東京召開了“公害問題國際座談會”,“環境權”要求也在此會上被提出。許多機構也開展了各種環境問題的活動,社會各界對環境問題關注度日漸高漲,刮起了公眾對環境的熱潮,生態環境問題成了焦點。

隨后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希望通過政府和各類國際組織更好地治理環境問題,減少環境問題的危害。會議發布的《人類環境宣言》指出:“人類環境問題是決定世界和諧相處與經濟發展的核心,各國政府有義務對此采取措施。”《人類環境宣言》倡議人類保護環境同時也在保護人類自己,人類生存環境與人類自己息息相關,還要求人們與生態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境應該是與經濟發展被同等關注的。這次會議讓環境問題成為人類的共識,是被寫入歷史史冊的濃墨重彩的一筆,擴大治理環境問題范圍,讓全人類打破邊界一起共同面對生態問題。在治理環境上,提出提前防治比事后彌補治理更為重要,建設一系列對排放物和環境指標的檢測系統。20世紀七八十年代眾多發達國家對于環境污染的治理都下了血本,越來越多的資金被投入到保護環境的問題上來。許多針對環境問題的明文條例法律法規被先后制定,凈化環境、還原生態已成為舉國上下的重中之重,他們也試圖通過科技的手段改善這一問題,用科學技術的進步減少污染。自此,西方國家終于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有效解決了污染問題,其中英國的情況具有代表性。英國上空煙塵在20年間減少了7/8,20世紀80年代英國眾多河流已經沒有了大的污染問題,絕跡已久的大馬哈魚又重新暢游在治理過后的河流中了。根據庫茲涅茨環境曲線可知,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進入繁榮期后,環境問題得到了逐步的改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呈現出倒U型關系。

發達國家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進程表明,人類對于自然環境的了解經歷了從否定到肯定,隨著工業文明突飛猛進,生態文明已然成為產業發展后期的高級形態,綠色生態文明將戰勝白色工業文明。人類對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將從不科學到科學,逐漸明確生態問題對于人類自身的重要性,以生態優先為根本原則,發展綠色產業,才是最好的協調生態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有效途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汾县| 周至县| 大安市| 澳门| 永和县| 枣强县| 德化县| 富源县| 江都市| 亚东县| 寿阳县| 双桥区| 清水县| 乌苏市| 伽师县| 收藏| 长沙市| 乌鲁木齐县| 托克逊县| 雷州市| 龙山县| 横峰县| 长沙县| 万盛区| 始兴县| 外汇| 桂平市| 漳州市| 扶沟县| 霍州市| 始兴县| 宜良县| 华蓥市| 东莞市| 水富县| 普宁市| 梓潼县| 盘锦市| 监利县| 昌乐县| 日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