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我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歷史階段性劃分

改革開放40年來,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快達到10000美元,正處于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期,國內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關系大致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一)生態與經濟發展的基本協調期(1978—1989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上來,于是我國開始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使經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如圖3-3所示,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總體呈上升趨勢,經濟持續增長,1989年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404美元,是1978年的1.8倍,我國經濟呈現高速發展狀態。

圖3-3 1978—1989年中國人均GDP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201&sj=1978.

從產業結構來看,我國農業和制造業的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而第三產業總體比重上升,從1978年僅占24.6%上升到1989年的32.9%,但是仍然以第二產業為主,如圖3-4所示。

圖3-4 1978—1989年中國產業結構圖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201&sj=1978。

我國地大物博,資源總量在世界范圍內名列前茅,我國經濟剛起步發展之時是在生態經濟圈之內的,在環境資源可承受的范圍內,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還沒有對資源造成較大的浪費,沒有對環境造成較大的破壞,如表3-1所示,此時生態與經濟處于基本融合發展期。

表3-1 1978—1990年中國能源消耗量及結構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201&sj=1978。

(二)生態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初現期(1990—2007年)

第二階段在20世紀90年代初到黨的十七大召開之前,是生態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初現期。這個階段我國的經濟正超高速發展,2006年人均GDP是1990年的6倍,且2000年我國成為世界七大經濟體之一,如圖3-5所示,但是經濟的迅猛發展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已經超出了生態資源能夠承受的范圍,生態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沖突逐漸顯現出來。

圖3-5 1990—2006年中國人均GDP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201&sj=1990。

我國是塑料生產和消費大國,因此“白色污染”在我國是個很嚴重的環境問題。中國1995年的塑料消費總量約為1100萬噸,并進口近600萬噸,其中有211萬噸塑料包裝。大部分塑料包裝被隨意丟棄,而聚乙烯等白色污染物又難以分解,毒害了生態環境,老百姓對此意見較大。

再如,我國的三峽水電站——我國最大的工程項目,它在防洪、發電、航運、旅游、供水灌溉等方面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收益。大量研究表明,自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以來,基本上可以滿足庫區生活和生產的需求,但干流水體水質污染程度卻相對嚴重,加上庫區的水土流失加劇了農業污染,致使干支流水質更進一步地惡化;絕大多數植被因難以適應冬水夏陸交替型生態環境而導致了滅絕(6)。120科358屬550種植物被175米蓄水淹沒。世界上僅三峽庫區有分布的特有群落巫溪葉底珠和荷葉鐵線蕨,大部分已被淹沒;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狹葉瓶爾草和松葉蕨也被完全淹沒(7)。由此可見,三峽工程給經濟帶來了突出貢獻,但是也帶來了巨大的生態壓力。

此外,我國煤炭探明總儲量居于世界第三,達到9000億噸以上。低價的煤炭是我國用于發電的重要能源,且我國煤炭儲藏量多。據統計1995年中國約有70%的能源來自于燃煤,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通過煤炭燃燒釋放到空氣中,對大氣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形成了酸雨等環境問題。1999年根據對106個城市的pH值監測結果表明,有43個城市pH值都小于5.6為酸雨,占統計城市的40.6%,煤炭的燃燒帶來的環境問題不容小覷。

在144個國家和地區中,“環境可持續指數”(ESI)——評估世界各國(地區)環境質量指數,據調查2005年1月中國排名倒數(第133位),自然資源貧乏和對資源的管理不當是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8)

根據庫茲涅茨環境曲線,我國處于經濟發展初期,逐步暴露出生態環境問題,領導人開始注意到這一問題的危害性,并開始予以解決。國務院1996年召開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啟動了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生態保護重大工程。2007年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

(三)生態與經濟發展的矛盾爆發期(2007—2012年)

第三階段是生態與經濟發展的矛盾爆發期(2007—2012年)。這個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2010年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中GDP超越了日本僅次于美國,2012年達到了6250美元。多年來的GDP增速的背后,雖然我國經濟得到大大發展,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卻以犧牲生態環境資源為沉重的代價。這些年,我國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9),使得我國很多資源損耗嚴重。2011年11月,據環保局統計,我國的地表水嚴重被污染,劣五類水質占比40.1%,約有1.5億畝的耕地被污染,3250萬畝灌溉耕地重金屬超標嚴重。由于我國人均耕地面積本來就嚴重不足,地表水和土壤又遭到嚴重污染,導致的后果就是農產品被污染。近年來,我國食品經常發生問題,而隨著我國環境污染的加劇,這導致很多食物在源頭上就已經被污染,蔬菜在萌芽時就已經受到重金屬等的毒害。

此外,工業發展與霧霾問題成為社會一個十分突出的矛盾點。隨著以工業化為主導來發展經濟,能源消耗在工業上的逐漸增多,再伴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霧霾問題越來越嚴重。據統計,在近二三十年,大城市平均每年霧霾天數超過100天,有些都已超過200天,且污染強度也越來越大,能見度只能達到一到兩千米(10)。王躍思對2012年中國強霧霾污染原因進行分析得出,由于煤、石油類燃料燃燒所排放的氮氧化物加速了氣態二氧化硫的轉化,即霧霾形成的主要原因(11)。霧霾的出現帶來的不只是生態環境問題,更給身體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影響與危害。霧霾被吸入人體后,甚至還會產生哮喘、肺氣腫等癥狀,如表3-2所示。霧霾還對交通運輸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如霧霾會使機場、高鐵、輪渡等延誤,還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的發生率。

表3-2 霧霾直徑和危害對比表

再有,我國是輪胎生產大國,產量居于世界第一,而這必會導致廢舊輪胎量的增加,從而帶來的黑色污染也日益嚴重。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的統計,我國廢舊輪胎量從2008年的750萬噸到2012年年底攀升到了1000萬噸。而廢舊輪胎在我國的回收利用率不及西方國家的1/3,對資源造成了嚴重浪費。我國采取原始的輪胎回收方式如焚毀或填埋等方法,或是隨意丟棄。被丟棄的廢輪胎不但占用了土地資源還對土壤造成了嚴重污染,甚至存在火災隱患,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而對輪胎進行焚燒,也有很嚴重的后果,其因燃燒而產生的有毒氣體嚴重污染空氣。廢舊輪胎百年也不會降解,填埋也無法解決其污染問題,毒害了生態環境。21世紀的頭10年,我國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期,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趨惡化,達到了巔峰值,我國此時處于生態與經濟發展的矛盾爆發期。

(四)生態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協調解決期(2012年至今)

第四階段為黨的十八大以后至今,為生態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協調解決期。十八大我們黨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十九大在現代化建設目標體系中納入了“美麗中國”,自上而下地做好頂層設計,開始一系列生態文明的改革。

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2017年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9261美元,接近發達國家的10000美元。近年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節能減排形成了有利條件,2013年第三產業首次比重超過了第二產業,且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如圖3-6所示。

圖3-6 中國產業結構圖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201&sj=2012。

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節能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占全球總量的24%,新增裝機占全球增量的42%,我國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節能與提高能效、優化能源結構等方式,在改善氣候變化方面卓有成效。據統計,2014年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了6.1%,比2010年累計下降了15.8%。

中國政府在2015年確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動目標,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60%~65%。此外,中國近幾年加大了環境污染治理的投資額,高度重視環境污染問題,努力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問題,如表3-3所示。

表3-3 2012—2016年中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201&sj=1978。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2)。黨的十九大以后我國越加重視生態文明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要想生態、經濟、社會一起進步,三者和諧協調地穩步前進,生態系統必須占據舉足輕重的優先地位。

2016年1月,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這一思想的提出,無疑是歷史性的、開創性的。它打破了保護和發展只能相對立的固有思想,首次將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相結合,將生態保護與發展統一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不僅為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方向,也為其他地區的生態經濟發展提供了借鑒。新發展思想提出后,各個地區紛紛積極做出響應,如貴州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核心理念,建立起了更多的生態文明試驗區,以促進生態綠色發展。湖北則提出要將生態優先作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首要方針,致力于保護長江經濟帶的水資源、防治水污染,將低碳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作為主要任務。我國為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思想落地生根,構建起了生態優先的制度框架,并逐步完善了綠色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其完整鏈條如下:生態優先理念—環境法規制度—綠色發展政策—實踐操作機制,這對我國最終實現綠色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與此同時,環境保護督察巡視工作于2016年進入到實踐環節,這表明了中央政府對生態優先,發展綠色產業的強烈決心。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不斷深化實踐,為中國生態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也為加快發展我國生態經濟提供了科學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门市| 金川县| 铜陵市| 连云港市| 贡觉县| 明光市| 元阳县| 教育| 瑞昌市| 柏乡县| 连州市| 芦溪县| 罗山县| 互助| 岢岚县| 定远县| 闻喜县| 罗田县| 恩平市| 大新县| 隆回县| 丰顺县| 洛南县| 宜兰市| 墨玉县| 沁源县| 阿克| 曲水县| 临桂县| 沂源县| 东台市| 宁城县| 广德县| 陕西省| 钦州市| 伊春市| 绥滨县| 孟津县| 基隆市| 林州市| 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