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 峻峰 峻峰
- 6601字
- 2019-11-29 22:22:41
第三節 相關概念及測度
在本研究中,主要涉及經濟、制度、政策等方面的相關概念。為更好地進行深入研究,本節對相關概念予以厘清和界定。
一、基本概念
(一)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
在城鄉劃分的基礎上,根據居民戶籍所在地,可以把居民劃分為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兩種類型。城鎮居民包括市和鎮兩級行政區的人口,凡戶籍在市和鎮的居民統稱為城鎮居民,否則為農村居民。當然,目前中國人口的流動性比較大,以戶籍所在地劃分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會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在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的情況下,出現這種偏差的可能性更大。但是,現有的統計資料中缺乏較為權威和連續的對流動人口的統計,我們只能以戶籍所在地作為劃分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標準(胡晶晶,2013)。我國的戶籍制度把戶口硬性地分為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改革開放以前,在嚴格的戶籍制度下,非農業戶口的人(以下簡稱非農戶口)集中在城鎮,農業戶口的人(以下簡稱農業戶口)集中在農村。農村的非農戶口和城鎮的農業戶口都相對少,非農戶口和城鎮人口、農業人口和農村人口幾乎沒有區別。改革開放以后,雖然許多農村人口涌入城鎮進行勞作與生活,但是絕大部分仍然是農業戶口。在戶籍調查的過程中,許多進城的農業人口在調查時仍以農村住戶的身份作為調查對象,而不是城鎮住戶。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農村家庭收入來源來看,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調查是依據戶籍進行的。因為統計年鑒對常住人口的定義是“全年經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個月以上,而且經濟和生活與本戶連成一體的人口”,外出勞作人口在家居住時間雖然不足6個月,但收入主要帶回家,經濟與本戶連為一體,仍可以被視為家庭常住人口。因此,本研究對城鄉居民的劃分也是以戶籍作為主要劃分依據,城鄉居民收入的劃分也以此為依據。
(二)居民收入的口徑
一般而言,收入口徑有三個層次(李實、羅楚亮,2011):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中的城鎮可支配收入和農村純收入;Khan等(1992)定義的收入,是在國家統計局定義的收入基礎上加上公有住房的租金補貼、私有住房的歸算租金和各種實物收入(如單位發放的食品、日用品等實物和有價證券)的市場價值;福祉含義的收入,是在Khan等(1992)的基礎上再加上能夠給城鄉居民帶來實際福祉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市場價值。
Khan等(1992)定義了農村家庭可支配收入,由八項構成:所有家庭成員的工資、退休金和其他報酬,包括從工作單位獲得的實物收入;除了勞動報酬以外,從鄉、村、合作社、國家和其他企業獲得的收入;農業或者其他工業、副業所生產旳產品的銷售凈收入;自己消費的農產品的總價值;財產性收入,包括租金和利息收入;房屋的租價;轉移性收入;其他收入。城鎮家庭收入也由八項構成:所有工作的家庭成員的現金勞動報酬;退休后繼續工作的成員的收入;非勞動成員的收入,包括退休金和福利津貼;由家庭成員經營的個體戶和私營企業的收入;財產性收入;實物收入和凈補貼;自有房屋的租價;其他收入。
一直以來,對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的估算存在兩種不同的聲音。有的學者認為是低估了,因為沒有將城鎮居民的隱性補貼考慮在內,而這些補貼在城鎮居民收入中占據了不小的份額。城鎮居民獲得的隱性補貼占到可支配收入的53%,而農村居民享受的補貼只占到純收入的9%,因此如果加上這些隱性補貼,城鄉差距會更大。也有學者認為是高估了,因為城鄉之間存在生活費用的差異,城鎮生活成本往往更高。蔡昉和楊濤(2000)提出,在進行城鄉消費和收入比較時應當注意以下三點:第一,對受教育、培訓和工作經驗等人力資本衡量的勞動力質量作出調整;第二,要以實際水平為依據;第三,城鄉生活費用差別也應剔除。關于低估問題,主要的解決方法是將收入調整到城鄉可比的口徑下。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課題組(1994)采用城市非工資性收入的信息來彌補城市生活費用和農村純收入之間口徑、范圍的不一致問題。雖然非工資性收入沒有統計在城市家庭調查之中,但他們獲得了總量數據,從而在城鎮居民生活費收入的基礎上減去稅收、調查補貼、生產費用支出,加上住房補貼、消費品價格補貼、實物收入和部分勞保福利費用,得到了可支配收入。他們發現補貼等隱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近30%。蔡昉和楊濤(2000)也采用了這種調整方法。李實和羅楚亮(2007)采用了“福祉含義的收入”定義,是較為全面的收入口徑。具體而言,就是在國家統計局的可支配收入(或純收入)的基礎上加上公有住房的租金補貼、私有住房的歸算租金、各種實物收入、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市場價值,同時扣除城鄉生活費用差異。經過這樣的調整后,他們發現:考慮各類隱性補貼后,城鄉收入差距上升37%;考慮城鄉生活費用差異后,城鄉收入差距下降28%;綜合而言比未經任何處理的城鄉收入差距略低。其中,自有住房估算租金采用了Khan和Riskin(2005)的估算,城鎮居民自有住房租金占總收入的10%,為1723元;農村居民自有住房租金是重置價值與房屋債務差價的8%,大約為450元。在隱性補貼方面,公有住房補貼是實際租金與市場租金之差,若市場租金不可得,采用回歸來得到預測值;醫療補貼是報銷總額除以城鎮人口;教育補貼采用生均教育支出與生均學雜費之差;社會保障補貼是單位繳費與個人繳費之和;實物收入根據住戶調查直接計算,城鎮為192元。生活費用差異的調整方法采用了Brandt和Holz(2006)所計算的地區生活費用指數。Brandt和Holz(2006)首先確定了一籃子生活商品及購買數量,這些商品覆蓋了農村生活用品的40%,城鎮的60%;接著搜集籃子中所有商品1990年的價格,從而得到城鄉的生活費用。按照每年的CPI進行調整,就可以得到城鄉生活費用的時間序列。由于缺乏房屋租金的數據,他們以建造房屋原材料的成本,而不是住房的市場價格為基礎來估算住房成本,因此生活費用差異可能存在低估問題。
(三)城鄉居民收入
收入(Income)是指由于出售商品或勞務而得到的金錢或金錢等價物,或指從資本或勞動或從這兩種的結合中得到的收入。(3)居民收入分為純收入和毛收入。純收入就是指除去成本和費用后的利潤。毛收入是指不除去成本和費用的收入。當純收入高的時候一般居民的收入就高,所以社會的整體消費水平就得到提高。當純收入低下時,居民的收入就低,消費就減少。
國家統計局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純收入給出的定義為: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指家庭成員得到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其他非義務性支出以及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總收入扣除交納的個人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以及記賬補貼后的收入。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指農村住戶當年從各個來源得到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所發生的費用后的收入總和。純收入主要用于再生產投入和當年生活消費支出,也可用于儲蓄和各種非義務性支出。農民人均純收入是按人口平均的純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個地區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一般來講,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主要包含以下四大類:勞動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及轉移性收入。因此,從統計口徑上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可比。不同的是由于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處于不同的經濟和體制環境下,同一大類下的具體內容可能會存在差異。例如,農村勞動者的收入主要是農民從事經營性活動的收入,而城鎮居民的勞動性收入則更多地來自企業及行政事業單位。又如,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制,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這種城鄉分割的狀況有所改善,但傳統二元經濟體制的根基依然存在,導致城鎮居民轉移性收入的項目必然多于農村居民。盡管如此,它不會影響我們將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進行綜合,并以此來測算全體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平等系數,并將城鎮與農村的居民收入進行比較分析。我們使用的數據主要來自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毋庸諱言,我國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有不十分準確的地方。(4)原因一是我國的個體和私營經濟、鄉鎮企業及農戶的會計和稅收制度不健全,導致相當程度的瞞報和不報;二是統計制度本身不健全導致出現某些漏統或錯統現象,如由于多種原因,城鎮居民住戶收入調查中有些市的調查資料不全,影響了住戶數據的搜集。本研究主要采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純收入兩個收入口徑,其他收入口徑下的收入數據不會影響本研究的結論。
(四)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可以分為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絕對差距是指以貨幣或實物表示的不同群體和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的絕對數,通過絕對差距可以發現差距的大小,但不能了解它們之間的差別程度。相對差距是指用收入相對份額來表示的不同群體(或個人)之間的收入差別。
相對差距與絕對差距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其聯系在于當收入水平一定時,二者的變動方向是一致的,即當絕對差距擴大時,相對差距也擴大;其區別在于絕對差距只能反映收入差距的絕對數,不能反映收入差距的相對程度,不利于對收入分配差距進行比較。
為更好地理解收入差距概念,我們有必要認識另一個概念——貧富差距。貧富差距主要是指社會成員實際占有財富的多與少之間的差距,一般可定義為:某一時點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由于所處的具體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地位和環境不同,從而形成的占有社會財富的多與少之間的差距,表現為一定數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通常用物質財產和精神財產來表示。前者包括現金、存款、有價證券、個人擁有的企業、土地和住房等固定資產以及家庭貴重生活用品、交通和通信工具等;后者包括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科學技術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養、知識產品、知識產權、社會知名度。它還能夠通過社會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身體健康水平等多種因素綜合反映,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關系的反映,主要屬于社會問題。
二、測度方法的分類和使用
城鄉收入差距的測算指標要能夠充分反映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之間收入水平的差異,就目前的收入差距測度指標來看,主要有收入比、基尼系數、泰爾指數等。每個指標都有優缺點,只有對其優缺點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選擇最為合適的指標。“好”的指標能夠有助于得到關于城鄉收入差距的正確認識,而“差”的指標不僅無助于對現象的認識,有時甚至會給出錯誤旳信息。本部分主要比較城鄉收入比、基尼系數、泰爾指數三個指標的優缺點,并重點比較城鄉綜合基尼系數的測算方法。
(一)城鄉居民收入比
朱玲(1991)在探討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時最先采用了“城鄉比”這一指標。(5)城鄉居民收入比是度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時最常用的指標,一般而言采用的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城鄉居民收入比公式為:

上式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分子,表明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間的倍數關系。
城鄉居民收入比的優點就是計算非常簡便,但是也存在兩個較大缺陷。一方面,不能識別城鄉因素的“純粹”效應,因為城鄉收入差距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稟賦差異、要素回報差異等;另一方面,它忽略了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分布結構及其動態變化(羅楚亮,2006)。
結構相對數是一種從總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總體中所占比重的角度來衡量收入差距的相對系數??梢詮娜司杖氲慕嵌瓤疾斐青l居民收入的結構相對數(用人均收入就不考慮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口比重),用它也可以表示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具體公式如下:


其中,ηu和ηr分別表示城鎮居民收入的相對系數和農村居民收入的相對系數;Iu和Ir分別表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當ηu=ηr=0.5時,表示城鄉之間不存在差距;當ηu和ηr偏離0.5時,表示城鄉之間存在差距,偏離越多,表明城鄉差距越大。
(二)群間不平等指標
通常用來度量收入差距不平等的指標有基尼系數、泰爾指數、變異系數、阿特金森指數等,但這些指標度量的是總體收入差距,因而也被稱為群內不平等指標(intra-income inequality ratios)。而本研究所關注的城鄉收入差距,是將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各自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兩者之間的收入存在多大的差異,這就需要對總體不平等進行分解,得到群內不平等和群間不平等,而群間不平等就可以作為城鄉收入差距的表征。經濟距離只能反映城鎮每一個居民收入比農村居民收入高的概率,而無法反映城鎮居民收入到底高了多少。鑒于經濟距離和包括阿特金森指數在內的福利測度方法應用較少,因此,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這兩個指標是最常用的不平等指標。
1.基尼系數(Gini Cofficient)
基尼系數是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C. Gini)根據洛侖茲曲線提出的判斷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標(見圖1-1)。假設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和收入分配絕對平等曲線之間的面積為A,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右下方的面積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這個數值被稱為基尼系數或洛倫茲系數。如果A為0,則基尼系數為0,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為0,則系數為1,表示收入分配絕對不平等。該系數可在0和1之間取任意值。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洛侖茲曲線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數也越?。皇杖敕峙湓绞勤呄虿黄降龋鍋銎澢€的弧度越大,基尼系數也越大。

圖1-1 洛侖茲曲線
基尼系數描述的是按人口分布所形成的收入平均差距與收入總體期望值偏離的相對程度,它給出了反映居民之間貧富差異程度的數量界線,較為客觀和直觀地反映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警和防止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采用,是國際公認的衡量貧富差距的權威指標。如果將人口分成N個等分組,即每組人口占總體的比重相等,且已知相應等分組收入的均值為yi,則基尼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G為基尼系數,μ為各等分組總體收入的期望值,N表示觀察值數,yi表示個體i的收入。
由于種種原因,數據并非總是按照等分組的形式出現。為此,Thomas、Wang和Fan(2000)提出了非等分組的基尼系數計算公式:

其中,Pi表示組i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基尼系數的經濟含義是: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嵯禂到橛?~1,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絕對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一般認為,基尼系數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
2.泰爾指數(Theil Index)
泰爾指數是當今國內外學者研究收入差距問題時使用較為廣泛的指標。泰爾指數的定義公式為:

其中,yi代表個體i的收入占總體的比重,可看作事件y的期望信息量為1,其最大值為logN,上式可看作事前概率為
、事后概率為yi的期望信息量,即將收入差距的測度解釋為人口份額轉成收入份額的信息和期望信息量(Theil,1967)。
利用泰爾指數可以將總體的收入差距變動在不同區域之間或不同人群組之間進行分解分析,即分解為組內差距變動和組間差距變動,從而為觀察和揭示組間差距和組內差距各自的變動方向和變動幅度,以及各自在總差距中的重要性及其影響提供了方便。在對人口進行群組分解分析時,需要將總體按一定標準分成若干個組,在考慮城鄉收入差距時,可以分為城市和農村兩組,總體收入差距隨之分解為組內差距和組間差距。泰爾指數的分解公式為:
總體差距=組內差距+組間差距

其中,i代表城鎮和農村(i=1,2,分別與城鎮和農村相對應);j表示城鎮或農村居民收入中的各個分組。Yi是第i組的平均收入占全部人口平均收入的比例,Pi是第i組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Yij表示第i大組中j組平均收入占i組平均收入的比例,Pij表示第i大組中j組人口占i組人口的比例。
3.基尼系數與泰爾指數的差別
第一,關于指標的含義?;嵯禂岛x的明確性是其他指標無法企及的,從原始公式上看,基尼系數代表了兩兩比較的收入差距;從幾何意義上看,它表示了人口份額與收入份額的匹配程度。泰爾指數雖然也反映了將人口份額轉換成收入份額的消息所含的期望信息量,這一點與基尼系數所反映的人口份額與收入份額的匹配性類似。但是信息量這種概念在理解上有些困難。而且,由于沒有與泰爾指數對應的幾何圖形,在理解上遠沒有基尼系數那么直觀。
第二,關于指標的分解。泰爾指數滿足可加可分解性(Ocks,1980),而基尼系數則不一定滿足,它取決于子群收入是否存在重疊。不滿足可加可分解性的后果就是子群分解不能分解成群內差異貢獻加上群間差異貢獻的形式,會出現剩余項。因此,以往,泰爾指數是城鄉收入差距分解的首選指標。而且泰爾指數在分解時,群內不平等和群間不平等要么都采用收入份額作為權重,要么都采用人口份額作為權重,權重是一致的,但基尼系數并不如此。
第三,關于指標的敏感性?;嵯禂祵χ械仁杖氲淖儎用舾?,而泰爾指數則對低收入的變動比較敏感(洪興建,2008)。由于不同指標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在實際測算城鄉收入差距時就會得到不同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