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 峻峰 峻峰
- 6491字
- 2019-11-29 22:22:41
第二節 研究現狀
一、文獻綜述
(一)收入的概念及其核算方法上的分歧
收入差距問題的研究,首先應該澄清如何定義城鎮與農村地區的居民收入。由于城鄉居民的收入來源、收入構成、消費結構、社會保障與社會保護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中國的城鎮與農村地區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像其他國家那樣具有直接的可比性。目前,多數研究者都遵循了國家統計局對收入的定義。國家統計局對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定義為:指調查戶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其他非義務性支出以及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收入;計算公式為: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交納個人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記賬補貼。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定義為:指農村住戶當年從各個來源得到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所發生的費用后的收入綜合;計算公式為:純收入=總收入-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調查補貼-贈送農村內部親友支出。
然而,近年來,研究者們都意識到國家統計局給出的收入的定義無法直接運用到實際的研究當中。例如,李實和羅楚亮(2007)認為,國家統計局對城鄉居民收入的定義中存在著三個方面的重要缺陷:第一,收入概念中未將自有住房估算租金納入其中;第二,許多城鎮居民所享有的實物性補貼與社會保障沒有計入城鎮居民收入之中;第三,沒有對生活費用指數差異進行調整。Sicular等(2007)在他們的研究中,對收入作了較多的修訂,使用了一個更為全面的收入的衡量。首先,在收入中加入了業主自有住房及公有住房估算租金價值、教育、醫療保健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服務領域的家庭消費價值;其次,提出并限定了居民生活成本的空間差異;最后,將居住在城市地區的未注冊的流動人口的數據考慮在其研究中。通過對收入的較全面的衡量,發現這種對收入的調整顯著降低了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和差距對不平等的貢獻。當然,差距仍然很大,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還有所擴大。
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研究的意義在于收入差距一旦擴大可能會危及社會穩定,阻礙經濟的長期增長。因而,研究的出發點常常是為這一社會現象找到其產生的內在原因,并為縮小這一差距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議。若是這樣,也許研究者們更關心的是居民的財富差距。正如陳彥斌(2008)所提出的那樣,財富差距研究尤其是我國城鄉財富分布的對比研究要比收入差距研究更具價值。首先,財富作為經濟變量比收入更具理論價值。財富是存量,而收入是流量,存量要比流量更加適合作動態模型的狀態變量。其次,財富要比收入更加客觀。家庭是依據其財富水平而不是收入水平決定其最優消費和投資數量的。對于很可能存在的財富較高而收入較低的家庭,若使用收入作為變量,其有規律的基于財富的消費函數就會被人為地扭曲為沒有規律的基于收入的消費函數。最后,財富涉及資產和負債,因而要比收入蘊含更多的財務信息,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貧富差距的原因。陳彥斌(2008)在文中給出了財富的核算方法,即家庭財富等于總資產減去總債務。
(二)收入差距衡量指標上的分歧
要想客觀地判斷收入差距水平、性質及其影響因素,首先必須對某些關鍵性收入差距指標進行定量的測度。在現有文獻中,常用來度量城鄉收入差距的指標有三種:
第一種是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人均純收入之比,即城鄉居民收入比。該指標的缺點是沒有反映城鄉人口所占比重的變化(許芳,2015;魏君英等,2015;肖曉軍,2015)。該指標具有計算簡便的特點,但由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城鄉經濟呈現出顯著的二元結構,農村人口占比較大,因此這一度量方法不能準確度量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
第二種是基尼系數。基尼系數可以客觀反映居民之間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能夠較好地體現出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是國際公認的衡量一國收入差距的權威指標(劉瀑,2015)。特別是國外學者們的研究中用的幾乎全部都是基尼系數。這是由基尼系數相對于其他收入差距指標而言所具有的一系列優點所決定的。但基尼系數將總人口劃分為不同的收入階層,因而所度量的是總的收入差距而不是城鄉收入差距。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基尼系數的經驗研究中有不少有價值的文獻,但同時也存在重要的缺憾,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目前大部分文獻都只關注農村或城鎮內部基尼系數,對全國總體基尼系數的定量研究極為有限;第二,對全國總體基尼系數與農村和城鎮內部基尼系數的關系缺乏了解;第三,所有研究都只涉及少數年份,改革開放以來連續時間序列的農村、城鎮和全國總體基尼系數研究幾乎是空白。造成這種缺憾的原因,既有數據方面的,也有方法方面的。由于目前統計部門調查的收入數據都是城鄉分離的,根據這些數據,利用現有的方法無法準確計算全國總體基尼系數。全國總體基尼系數與農村和城鎮基尼系數的關系涉及基尼系數的組群分解問題,這是基尼系數相關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但至今還沒有得到完善的結果。程永宏(2007)放棄Bourguignon和Shorrocks對組間差距指標的個別不合理的限制,實現了基尼系數的城鄉分解。該分解式的結構與泰爾指數分解式類似:組內差距的權重等于各組收入份額,這使得分解式經濟意義更明確。該分解方法最顯著的特點在于,不是從抽象的原則出發討論可分解性問題,而是直接利用計算基尼系數的一個新公式,以演繹推理的方法合乎邏輯地導出基尼系數分解公式,從而將總體基尼系數分解成組間差距和組內差距兩個部分,并重新定義了一個城鄉差距指標。該城鄉差距指標符合Blackorby、Donaldson、Auersperg關于組間差距指標的觀點:它將各組內部差距(城鎮和農村各自內部差距)納入組間差距指標(城鄉差距指標),但納入的方式與Blackorby、Donaldson、Auersperg不同。程永宏(2007)已經較為充分地論證了這一城鄉差距指標的合理性。
第三種是泰爾(Theil)指數。近年來國內學者在度量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時常用該指標。泰爾指數是各地區的收入份額與人口份額之比的對數加權和,不僅充分考慮到人口的作用,而且對階層兩段收入的變動比較敏感,因此能很好地厘清泰爾指數的變化是由低階層收入變動引起的,由高階層收入變動引起的,還是由城鄉人口比例變動引起的(楊森平等,2015)。用泰爾指數來衡量收入差距的最大優點是可以將總地區差距分解為組內差距和組間差距,從而可以衡量組內差距和組間差距對總收入差距的貢獻度。
(三)收入差距的成因上的分歧
近年來,關于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存在的主要分歧在于,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和擴大了我國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教育這一因素是絕大部分學者認同的造成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Sicular等(2007)的研究發現,教育是造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具地域性的最大共性特點。2002年城鄉地區之間的教育水平差異對收入差距的貢獻為1/4。相比之下,其他家庭特點,如人口的多少、家庭組成、土地所有權、黨員身份以及稟賦等,就顯得不那么重要。Su和Heshmati(2013)的研究結果表明,教育和職業是家庭收入水平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他們的研究發現,在城市地區,教育為高收入人群加碼,而在農村及牧區,專業化和大專教育使貧困家庭受益良多。在所有職業類型中,農業活動顯示出比其他職業更低的教育回報。徐舒(2010)認為,教育回報率的變化是我國勞動者收入不平等擴大的重要原因。勞動者收入不平等的擴大具有不對稱性,體現在城鄉差別上就是,低收入農村勞動者的收入不平等受到教育要素的影響程度比相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勞動者更大,而高收入農村勞動者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較同等收入水平的城市勞動者受教育要素的影響程度更小。李俊青和韓其恒(2011)的研究認為,中國農民與牧民同時受到教育不平等和金融不平等的雙重約束。在農村與牧區金融市場更加不完善的影響下,傾向城市的教育投入政策對中國居民收入影響會更大。曲兆鵬和趙忠(2008)的研究也認為教育是影響我國農村與牧區家庭之間消費不平等的主要因素。他們認為,教育的確起到了減小不平等的作用。
除了教育這一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外,學者們提出的其他影響因素并不一致。Wan等(2007)根據面板數據,利用Shapley分解法,指出全球化是影響區域間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且其貢獻率呈上升趨勢,國內資本已成為影響區域間收入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私有化對區域間收入不平等的影響也在快速增長。Yu等(2011)在Wan等(2007)所用方法的基礎上,結合聯立方程探討了1990—2005年海外直接投資中國股票對區域間收入不平等的影響,發現海外直接投資對收入差距的貢獻并不大,而省際的人均實物資產、地理位置以及教育水平對收入差距的貢獻是顯著的。曲兆鵬和趙忠(2008)提出,除了教育這一主要的影響收入的因素外,對于農村牧區的居民而言,勞動經驗和家庭規模等特征的差異都是影響現階段我國農村及牧區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但是,他們的研究還發現,收入的不平等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迅速增加。雖然目前老齡化直接的不平等效應還小,但人口老齡化與不平等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這一情況仍不容忽視。鐘笑寒(2008)考慮了城鄉移民(農民工進城)因素對收入差距的影響,其研究結果表明,農民工進城并不總是減少收入不平等,特別是在城鄉移民早期,很可能增加收入不平等。
近年來,有關城鎮化率如何影響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備受實務界和理論界的關注。余菊和劉新(2014)認為,就全國而言,城市化率和社會保障支出這兩個解釋變量都與城鄉收入差距正相關,但影響效應的方向及大小存在地域差異。許芳(2015)也認為,城市化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具有明顯的時空差異,其研究結論為我國城市化率和城鄉收入差距在空間上分別呈現出“從東部向中部、從西北向西南遞減”和“從東到西、從北到南上升”的對比分布格局。還有一種說法是,城鎮化率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呈倒“U”形關系。如楊森平等(2015)通過測算1995—2012年的時間序列數據與各省面板數據,根據數據計算得出泰爾指數與城鎮化率值后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城市化率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確實存在倒“U”形關系。
(四)數據來源方面的不同
大多數研究者在衡量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時,都采用了國家統計局的收入數據,中國社會科學院(CASS)主持下進行的住戶收入調查數據,由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卡羅來納人口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共同收集的中國營養與健康調查數據(CHNS),中國居民收入分配課題組和中國城鄉勞動力流動課題組(RUMIC)的抽樣調查數據等數據。
Sicular等(2007)的研究運用的數據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在1996年和2003年進行的兩輪家庭收入調查,以1995年和2002年為基期進行調整。這些調查是在研究小組的指導下進行的,這些研究小組由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和其他國家的研究學者組成。數據用國家統計局項目研究小組設計的調查工具收集。中國社科院所作的這兩次調查在地區覆蓋上有變化。第一次抽樣調查包括了28個省份,而第二次抽樣調查只包括19個省份。農村樣本包括安徽、北京、甘肅、廣東、貴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遼寧、江蘇、江西、吉林、山西、山東、陜西、四川、云南和浙江。城市樣本包括安徽、北京、甘肅、廣東、河南、湖北、江蘇、遼寧、山西、四川和云南。由于城鎮居民在1995年過度采樣,而在2002年欠采樣,給城鎮和農村子樣本加以權重,以便使他們的人口比例等于國家統計局的人口普查數據。調整之后,樣本在農村和城鎮地區的分布與官方人口分布相一致。大多數中國家庭調查數據的缺陷是農村到城市的流動人口沒有被包括在內。
李實和羅楚亮(2011)的研究中采用的住戶調查數據來自中國居民收入分配課題組和中國城鄉勞動力流動課題組于2007年進行的抽樣調查。調查樣本大體上可分為三種類型:傳統意義上的城鎮(戶籍)居民戶、農村居民戶以及進入城鎮的農村(戶籍)流動戶,其中進入城鎮的農村(戶籍)流動戶只包含城鎮里長期穩定的農村外來人口。前兩類樣本來自國家統計局的常規住戶調查的大樣本,收入和支出指標也來自統計局常規住戶調查的記賬數據;城鎮中的農村流動人口樣本由課題組委托一調查公司獲得,抽樣方法和調查問卷由課題組設計;城鎮流動人口調查中,沒有住戶記賬數據,因此收入信息是根據被調查人對分項收入的回憶得到的。夏慶杰等(2007)利用中國家庭收入調查項目(CHIP)數據,分析了我國1988—2002年城鎮貧困的變化趨勢和模式。研究表明在樣本期內,我國城鎮居民的絕對貧困顯著減少,但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劇。徐舒(2010)利用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數據研究了1991—2006年我國工資收入不平等程度在時間維度上的縱向變化特征。該縱向調查數據涵蓋了八個年份: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和2009年。其樣本住戶從黑龍江、遼寧、山東、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和貴州九個省份隨機調查而得。該項調查采用了多階段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分別對城市、城郊、縣城和農村的住戶進行了調查。此外,CHNS還對家庭收入數據進行了價格水平的調整,剔除了價格波動的影響,提高了收入數據的準確性。
(五)工資收入不平等的分解方面的不同
對收入差距研究的另一個活躍領域是對工資收入不平等的分解。縱觀對中國收入差距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研究采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將兩個不同群體的收入差距分解為勞動力個體特征(如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的影響,借此探索不同社會群體在工資收入上存在差別的原因。常采用的方法有:基于線性回歸的瓦哈卡—布林德(Oaxaca-Blinder)分解、Juhn等(1993)的方法,以及Machado和Mata(2005)提出的基于分位數回歸的分解方法等。Sicular等(2007)的研究中使用了瓦哈卡—布林德分解。該方法不能夠識別一些特定的政策如戶籍制度等對收入差距的貢獻,但是它可以給出這種收入差距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家庭特點,而不是簡單地反映城市和農村地區之間的差異。從政策角度來講,這些信息是有用的。例如,如果城市和農村地區之間教育特點的差異對收入差距具有顯著影響,那么,政策制定者可能希望把注意力集中于教育水平在城鄉地區的決定因素和后果。徐舒(2010)采用Firpo等(2007)發展出的基于再中心化影響函數回歸的收入分解方法,將反映收入不平等的不同統計指標分別刻畫出教育的要素結構效應與要素報酬效應對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影響。許慶等(2008)應用近年來才發展起來的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分解法研究了土地細碎化對農民收入不平等的影響。這一基于回歸方程的分解法,能夠克服簡單回歸分析和常規指數(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分解的局限,得到一種理論上可能的影響因子對于收入差距的具體貢獻大小和位置排序。
二、文獻述評
有關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的研究成果已經相當豐富。本部分將近年來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從收入的概念及其核算方法、收入差距的成因、數據來源、工資收入不平等的分解等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梳理,發現中國城鄉收入差距領域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該研究領域在以下幾個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和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間:
首先,與經濟發達地區城鄉收入差距研究的蓬勃發展相比,對少數民族地區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的研究顯得非常薄弱。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個關鍵原因是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數據的可得性。為數不多的幾個涉及少數民族收入差距問題的研究成果,如李實和古斯塔夫森(2002)的研究,也只對農村地區少數民族居民和漢族居民的收入差距進行了對比研究,而且其樣本地區也并不是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地而展開。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對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的研究也應該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其次,研究中國居民的收入差距問題,應首先厘清收入的概念。收入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目前,學術界對這一概念還沒有一致的定義。如果能夠提出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收入概念,將對該領域的研究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最后,現階段制約收入差距問題研究的另一個主要的障礙是收入數據的可獲得性。對于任何收入差距問題的研究而言,收入數據都是關鍵,因為收入差距問題的研究是依賴數據的。然而,中國的居民收入方面的很多數據是無法獲得的,或者說長期時間序列數據無法獲得。雖然現在有些研究機構正在致力于收入數據的收集工作,但是它們的力量還不足以為深入和全面研究中國各地區收入差距提供充足的數據。這些收入數據的提供,具有明顯的公共物品的性質,需要政府對全面的、高質量的收入數據和信息進行公共投資,才能確保研究人員在該領域獲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總而言之,為了不讓研究理論、方法的片面性誤導對中國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現狀的估計,研究者們還需要在該研究方向上繼續努力,而本課題正是基于微觀、中觀、宏觀三個方面來研究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