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會計是對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資金運動進行核算和控制的一種管理手段。由于生產與經濟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資金運動也必然是多層次多步驟的復雜過程,會計是隨著生產和管理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必須對會計核算和控制的空間范圍、時間界限、會計對象以及計量手段等加以限定,會計只能在一定的環境中,運用一定的工具(或手段),對一定的對象進行核算和控制。一定的環境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環境,既包括社會與經濟條件,也包括時間和空間范圍的環境;一定的對象是指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的經濟活動。因此,在進行會計核算時,首先應明確會計核算的前提條件。當前,會計界認識比較一致的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也叫會計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
一、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也稱會計實體,是指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是會計工作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為了向財務報告使用者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提供與其決策有用的信息。會計核算和財務報告的編制應當集中于反映特定對象的活動,并將其與其他經濟實體區別開來,才能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
在會計主體假設下,企業應當對其本身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反映企業本身所從事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明確界定會計主體是開展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首先,明確會計主體,才能劃定會計所要處理的各項交易或事項的范圍。在會計工作中。只有那些影響企業本身經濟利益的各項交易或事項才能加以確認、計量和報告,那些不影響企業本身經濟利益的各項交易或事項則不能加以確認、計量和報告。會計工作中通常所講的資產、負債的確認,收入的實現,費用的發生等,都是針對特定會計主體而言的。
其次,明確會計主體,才能將會計主體的交易或者事項與會計主體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項以及其他會計主體的交易或者事項區分開來。例如,企業所有者的經濟交易或者事項是屬于企業所有者主體所發生的,不應納入企業會計核算的范圍。但是企業所有者投入到企業的資本或者企業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潤,則屬于企業主體所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納入企業會計核算的范圍。
會計主體不同于法律主體。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必然是一個會計主體。例如一個企業作為一個法律主體,應當建立財務會計系統,獨立反映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是,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例如,在企業集團的情況下,一個母公司擁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雖然是不同的法律主體但是母公司對于子公司擁有控制權,為了全面反映由母子公司組成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就有必要將企業集團作為一個會計主體,編制合并財務報表。再如由企業管理的證券投資基金、企業年金基金等,不屬于法律主體,但屬于會計主體,應當對每項基金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
作為會計主體,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具有一定數量的經濟資源;(2)進行獨立的生產經營活動或其他活動;(3)實行獨立核算,提供反映本主體經濟情況的會計報表。
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在持續經營前提下,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
一般地說,企業的存在狀態有兩種類型,一是能夠在長時間內生存發展,即持續經營;二是有明顯證據表明企業即將破產清算。雖然這兩種情況隨時都會存在,但相對而言,持續經營是較為普遍、大量和重要的情況,而后一種情況則屬于個別或較為特殊的狀態。因此,把日常會計核算的基礎確定在企業能夠持續經營這一前提下是合理的。
企業是否持續經營,在會計原則、會計方法的選擇上有很大差別。一般情況下。應當假定企業將會按照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明確這個基本假設,就意味著會計主體將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資產,按照既定的合約條件清償債務,會計人員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原則和會計方法。如果判斷企業會持續經營,就可以假定企業的固定資產會在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過程中長期發揮作用,并服務于生產經營過程,固定資產就可以根據歷史成本進行記錄,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提取折舊,將歷史成本分攤到各個會計期間或相關產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斷企業不會持續經營,固定資產就不應采用歷史成本進行記錄并按期計提折舊了。例如,某企業購入一條生產線,預計使用壽命為10年,考慮到企業將會持續經營下去,因此可以假定企業的固定資產會在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過程中長期發揮作用,并服務于生產經營過程,即不斷地為企業生產產品,直至生產線使用壽命結束。為此固定資產就應當根據歷史成本進行記錄,并采用折舊的方法,將歷史成本分攤到預計使用壽命期間所生產的相關產品成本中。
如果一個企業在不能持續經營時還假定企業能夠持續經營,并仍按持續經營基本假設選擇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原則與方法,就不能客觀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
會計核算上所采用的一系列會計處理方法都是建立在持續經營前提的基礎上。例如,在持續經營的前提下,才能運用歷史成本計量企業的資產,并按照原來的償還條件償還它所承擔的債務。正是由于持續經營前提在會計工作中得到肯定,因而會計核算所收集的經濟數據和所運用的各種會計程序、方法所提供的信息,才能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三、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又稱為會計期間,是將會計主體連續不斷的經營過程,人為地劃分為若干個連續、等分期間(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以便分期結算賬目,按期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會計分期是從持續經營前提引申出來的,它是持續經營前提和及時提供會計信息的客觀要求。會計分期前提規范了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時間范圍。
企業的經營活動從時間上看是持續不斷的,按理企業最后的盈虧要等企業經營活動全部結束后才能計算出來,而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需要定期掌握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這就要求會計必須將企業持續不斷的經營過程人為地劃分成若干連續、相等的期間,分期確認、計量和報告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由于會計分期,才有當期與其他期間的差別,從而出現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區別,進而出現了應收、應付、預提、待攤等會計處理方法。
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歷起訖確定。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如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作為統一計量單位記錄和反映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貨幣計量假設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貨幣是商品一般等價物,是衡量商品價值的共同尺度,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點,其他計量單位,如重量、長度、容積、臺、件等,都只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無法在量上匯總和比較,不便于會計計量和經營管理;二是貨幣幣值是相對穩定不變的,對于貨幣購買力的波動不予考慮。因為只有在幣值穩定或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不同時點的資產價值才能客觀、可靠的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
在我國,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日常經營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的企業,也可選用某種外幣為記賬本位幣,但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時,應折算為人民幣反映。在境外設立的中國企業向國內有關部門報送的財務會計報告,應折算為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