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戰略研究
- 王建國
- 3231字
- 2019-11-29 21:39:51
第二節 機遇和有利條件
一、“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意味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首先,“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順應了我國對外開放區域結構轉型的需要。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在內的5個經濟特區,開發和開放了14個沿海港口城市,相繼開放了13個沿邊、6個沿江和18個內陸省會城市,建立了眾多的特殊政策園區。但是,對外開放重點在東南沿海,廣東、福建、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成為“領頭羊”和受益者,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始終扮演著“追隨者”的角色,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東、中、西部的區域失衡。“一帶一路”由中西部地區作為新的牽動者承擔開發與振興占國土面積2/3的廣大區域的重任,與東部地區一起承擔著中國走出去的重任。尤其是對河南這樣一個“不沿海、不沿邊、不沿江”的內陸省份來說,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將會推動連接東西、溝通南北區位優勢的進一步發揮,給鄭州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商都、發揮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內陸對外開放門戶功能、打造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和亞歐大宗商品商貿物流中心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其次,“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我國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對外開放主要是以引進外資、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為主。現在,盡管國內仍然需要大規模有效投資和技術改造升級,但是,國際產能合作成為主流。“一帶一路”倡議恰好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新趨勢,將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將我國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優質的過剩產能輸送出去。“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將為河南進一步拓展優勢產業境外發展空間提供可能,并為鄭州與中原城市群內部城市之間的產業整合提供機遇,從而加快鄭州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過程中的產業轉移。
二、中部地區崛起新十年規劃制定實施
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經過10年發展,中部地區在全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提升。中部地區崛起新十年規劃,在繼承原有定位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了“一中心、四區”的戰略定位,即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中部地區崛起新十年規劃,首先給鄭州帶來的重大機遇就是明確提出支持鄭州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并在具體規劃中,進一步明確推動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進一步提升鄭州的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和綜合服務功能,加快建成連通全球的國際物流中心;實現與周邊城市群的高效銜接和互動發展,在整個中部地區,與武漢南北呼應,共同支撐中部崛起戰略目標的實現。中部地區崛起新十年規劃制定實施,將推動鄭州建設智能終端產業基地、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生物醫藥基地;推動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建設,加快建設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加快鄭州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強化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加強機場建設,增強區域樞紐功能,新增一批支線機場,加快通用機場建設,拓展航空運輸網絡;支持鄭州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完善樞紐綜合服務功能,優化中轉設施和集疏運網絡,強化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無縫化銜接等。這有利于鄭州加快建設成為國際性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樞紐、中西部對外開放門戶、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國際物流中心、國家區域性現代金融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原創新創業中心,實現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中心的“一樞紐一門戶一基地四中心”目標,打造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引擎,更好地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三、城市發展思路更加清晰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這是推進我國“十三五”乃至未來一段時間城市發展的“時間表”與“路線圖”,從五個方面對河南城市發展的總體思路進一步具體化、清晰化。在城市發展觀念上,強調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要求發展必須兼顧融合經濟、產業、空間、社會等多個領域;在城市發展方向上,強調更加尊重人本和自然,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都要更加人性化;強調城市發展的再生態化過程,讓城市發展更自然、更生態;在城市發展藍圖上,強調要著力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守護城市記憶,減少隨意性、盲目性,以系統思維進行城市規劃建設,預防與杜絕“千城一面”的現象;在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上,強調以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努力依托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網絡化城鎮空間結構,改變過去依靠單一點狀城市的發展模式,增強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在城市工作的系統性上,強調堅持集約發展,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著力提高城市土地、水、生態等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程度,著力優化城市土地利用結構,更多地將資源向改善城市居民生產生活環境方面傾斜,從而增強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中央的指導使鄭州的城市發展目標和發展思路更加清晰,指明了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方向和重點,有利于鄭州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從人民群眾最關注、發展中最迫切的領域做起,推動城市轉型發展取得良好效果。
四、國家戰略規劃平臺疊加
自1954年河南省會從開封遷至鄭州以來,到2017年初,鄭州面臨著諸多國家戰略疊加的歷史機遇。對于鄭州來講,國家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既是賦予鄭州一個新的國家戰略,也是諸多國家戰略規劃和戰略平臺融合疊加的必然結果,是鄭州在全國區域格局功能與作用的集中體現。國家戰略疊加效應將給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帶來新的綜合性紅利:一是改革紅利,利用國家戰略所賦予的先行先試政策,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聚焦突出問題深化改革、克難攻堅,形成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新優勢;二是創新紅利,利用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國家戰略,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業態創新、協同創新、模式創新等全方位的創新體系構建;三是開放紅利,以河南自貿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為代表的國家戰略,將進一步拓展開放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塑造對外開放新優勢;四是載體紅利,即有利于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過程中集聚優勢資源、培育發展新動能。
表3-2 鄭州在十大國家戰略中的功能定位

續表

續表

五、鄭州自身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條件
鄭州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其自身也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條件。一是發展腹地廣闊。鄭州的發展腹地,可以依次擴展為河南全省、中原城市群(中原經濟區)、中部地區和“一帶一路”延伸到的國內外區域。二是區位優勢突出。以鄭州為核心、以相鄰的新鄉、焦作、開封、許昌等城市構成的鄭州都市區,是我國經濟地理的中心,是我國東部產業轉移、西部資源輸出、南北經貿交流的橋梁和紐帶,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向、南向和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會點。三是綜合交通發達。鄭州是國內高速公路網絡的重要樞紐,鄭州機場可以實現與國內外主要樞紐機場的快速聯通,“米”字形高速鐵路網和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格局正在加速形成,鐵海聯運、公鐵聯運加快發展,鄭歐班列無論是向周邊區域輸送歐洲產品,還是作為歐洲輸入貨物的分撥地,其核心價值都無可替代。同時,空中絲綢之路初具規模,以鄭州為亞太物流中心、以盧森堡為歐美物流中心的覆蓋全球的航空貨運網絡加快形成。四是人口紅利持續。近年來,人口紅利拐點理論開始影響我國生產力布局,但是作為1億人口大省省會城市的鄭州,從2011—2015年,人口凈流入量達到185萬人,僅比深圳少1萬人,在全國各大城市中排第7位;鄭州人口密度達到1285.1人/平方公里,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位列第3位,僅次于廣州、長春。因此,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不僅有充足的人口數量紅利,而且隨著高端人才的集聚,也擁有豐富的人口質量和人口結構紅利。五是政策資源豐富。從2011年至今,鄭州先后多次在國務院及中央各部委重要文件中出現,2016年呈密集的匯聚之勢,10余項國家戰略規劃和戰略平臺疊加,政策紅利效應凸顯,“馬太效應”不斷顯現,城市的影響力、知名度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