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戰略研究
- 王建國
- 1544字
- 2019-11-29 21:39:52
第三節 挑戰和不利因素
一、國家中心城市定位競爭更加激烈
“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最早在2005年提出。原建設部(現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依據城市規劃法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時,提出“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近年來,我國各省份、各大城市都紛紛意識到中心城市對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支撐、服務、輻射、帶動作用,爭相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一方面著眼于進一步增強本區域核心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期待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后,能夠優先獲取國家配置的各項資源。隨著國家中心城市不斷擴編,到2016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正式批復,國家發改委發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規劃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至此,我國先后在國家相關文件中明確了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重慶、沈陽、南京、武漢、成都、西安、杭州、青島、鄭州、廈門共15座國家中心城市,各大城市對國家中心城市的爭奪日趨激烈,如果鄭州不加快將國家戰略規劃平臺疊加等優勢轉換為發展優勢,將會喪失政策紅利。
二、高端要素相對缺乏
國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要聚集一定空間范圍內的要素,主要表現在集聚人口、集聚資金、集聚技術、集聚企業,能夠產生規模集聚效應,特別是具有高級化的產業結構,形成經濟勢能高地。但是,與其他國家中心城市相比,鄭州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明顯不夠。以金融資源和科技資源為例,截止到2015年12月底,鄭州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16936.3億元,低于武漢市3000億元;截止到2016年8月,滬深A股上市公司數量對比中,北京、上海、深圳上市公司數量均在200家以上,武漢、長沙分別達到47、46家,鄭州僅為21家;鄭州和武漢相比,每萬人高校在校生人數、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百億元規模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專利授權數等方面,武漢均遠遠領先于鄭州,這反映出鄭州存在綜合創新能力較弱、創新主體不多、投入產出不匹配、高端人才流失等問題。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弱,已成為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過程中必須突破的瓶頸。
三、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
鄭州作為河南省會城市,是2011—2015年全省唯一的人口凈流入地區,外省流入河南人口的37%和省內流動人口的60%均流入鄭州。大量的凈流入人口,讓鄭州保持創新活力、維持人口紅利的同時,也讓鄭州處于交通擁堵、房價飛漲、環境惡化、管理失效的發展陣痛中。從城市常住人口、人均建成區面積、人均道路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每萬人醫院床位數等指標與北京、上海、武漢、長沙、太原、成都對比的情況看,鄭州處于嚴重超載狀態。同時,隨著大量人口不斷聚集,鄭州的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環境質量改善程度與人民群眾的期待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四、文化影響力明顯不足
國家中心城市是各種創新資源的集聚地,是各種創新成果的發源地。鄭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必須具有較強的吸收創新能力,在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向周邊擴散的過程中,發揮承上啟下、承外啟內、合理嫁接、消化創新的作用。文化創新與影響也是國家中心城市創新引領功能的重要體現,雖然鄭州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但是從近現代以來的歷史地位看,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天津等中心城市在清末民初早已屬于經濟重鎮和行政中心,工業、金融業發達,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鄭州的城市影響力明顯弱于這些傳統國家中心城市。即使和省內的洛陽、開封、安陽等歷史文化名城相比,鄭州的文化特色也不突出。因此,鄭州迫切需要在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過程中,整合現有資源,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實施精品文化工程,積極培育發展文化產業,構建形成與國際商都相適應的多元包容文化,努力推動各類人文合作交流活動,實現國際化、常態化、品牌化,增強其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