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
- (日)加藤陽子
- 21字
- 2019-11-08 22:44:51
第一章 甲午戰爭:“侵略與被侵略”以外的視角
一 對列強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
日本與中國相互競爭的故事
大家好,從今天開始,課程終于要進入正題了。今天我們要講1894—1895年間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而且會對甲午戰爭之前的歷史也一并加以分析。
各位閱讀過的教科書等書籍,對于江戶末期到明治初期的這段歷史都是如何說明的呢?對這段歷史的大多數敘述都向讀者揭示出這樣一種歷史走向,即日本在目睹了清朝在鴉片戰爭(1840—1842年)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中的敗北之后,也受到歐美列強的壓力而被迫打開國門,然后開始以列強為目標,開展自己的現代化進程。
這種觀點本身并沒有錯,但這種敘述方式容易讓讀者忽視歐美與中國、歐美與日本之間的聯系,特別是同樣受到歐美列強壓力的中日兩國之間的關系。由此,讀者在腦海中總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這樣一種簡單的對比關系,即漸趨落后的中國與逐漸成長的日本。今天,我希望能夠避開所謂“落后的中國與成長的日本”這種千篇一律的觀點,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當時的中日關系。
衰弱的中國與強大的日本是描述那段歷史時一種常見的敘事方式。當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策劃并發動“九一八”事變時,蔣介石與張學良通過訴諸國際輿論的方式來避免與日本的直接武力沖突。這種做法是為了在遏制中國共產黨等國內反蔣介石勢力的同時,與日本進行對抗,可以說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從當時日本的立場出發,往往會認為中國方面是因為“弱小”才選擇訴諸國際聯盟。不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這樣的解釋都在世界上廣為流傳。但這種衰弱中國與強大日本的對照,其實并不適用于直到甲午戰爭為止的明治時代,以及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的大正時代。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一下這方面的歷史吧。
其實,已經有一位學者很切實地闡述了在思考中日關系時必須注意的問題,他就是美國歷史學家沃倫·F.金博爾。他曾經負責將英國首相丘吉爾與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往來書信編輯成書。羅斯福與丘吉爾作為同盟國的國家元首代表,他們之間的書信被印制成書讓人閱讀,這真是歷史愛好者夢寐以求的事呢。但是很可惜,這一資料還沒有日文翻譯版。金博爾老師對中日關系是這樣描述的:
對日本人和中國人來說,戰爭與斗爭都只是施與受(give and take)的互動形態而已。對日本和中國來說,圍繞著由哪一方來領導兩國之間均勢的漫長競爭,存在于文化、社會和經濟等各方面,也包括“知識領域”。
學者的表達有點不容易理解。簡單地說,他認為圍繞著東亞地區的領導權,中日兩國長期處于競爭關系當中,這種競爭在文化、經濟、社會、知識分子的思想及意識形態等各個層面展開,軍事沖突只能算是其中之一。因為在中日戰爭以后,日本以軍事手段侵略中國這一事實人盡皆知,不容置疑,所以當日本人讀到金博爾老師的論點時,不禁會感到驚訝。
不是從日本侵略中國這一視角來看問題,而是從日本與中國互相競爭的角度來審視過去。我這樣說絕對不是要否定日本的戰爭責任,只是在單純的侵略與被侵略這一視角下,有相當多的問題難以被清晰地闡明。因此,在這里我希望通過比較分析中日兩國在19—20世紀前期的文化、社會、經濟戰略,來闡述這一時期的中日關系。
什么制度支撐著貿易
接下來,我們暫時將時間倒退回到英國、美國以及俄國進入東亞的19世紀后半葉。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列強開始積極地進入中國市場。請大家先假設自己是東亞最知名的英國貿易公司之一——怡和洋行的員工。說起怡和洋行,因長崎的哥拉巴宅邸而聞名的托馬斯·布萊克·哥拉巴,正是在1859年(安政六年)作為怡和洋行的代理人來到長崎任職的。
假設大家接到怡和洋行總部的指示,前往日本和中國采購當地出產的銅礦。在進行交易時,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希望日本與中國“可以維持穩定的價格和產量,并且對各國一視同仁,以相同的條件進行交易”。怡和洋行員工應該以什么為基準判斷日本與中國達到了這樣的條件呢?這一基準是某種法律,請想一想貿易中不可缺少的法律是什么?
——法律的名稱?
嗯,應該說是法律的類別。
——……
只要能了解這一點,就可以對長期以來讓日本苦惱的修約等問題有所認識了。
——要為英國的購買創造比較好的條件。
哦?這是在考慮如何才能在貿易中規避日本的高額關稅吧?這是與關稅相關的問題。請大家想一想1858年(安政五年)幕府時代簽訂的《美日修好通商條約》。這是一項不平等條約,內容包括:1.開放神奈川、長崎、新潟及兵庫等港口;2.自由通商;3.在開港地設置外國人居留地,讓一般外國人居住于該處,并禁止前往日本國內旅行;4.承認對于居留在日本的該國國民的領事裁判權(治外法權);5.日本不具有決定關稅稅率的權力(失去關稅自主權)。除美國以外,幕府也與荷蘭、俄國、英國及法國簽訂了相同的條約。
因此,如果把首先迫使對手簽訂不平等條約作為前提條件的話,確實是這樣的。不過,我想問的不是這個。
例如,像足尾銅山這樣日本國內為數不多盛產銅礦的礦山,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流入附近的河道,使得田地荒廢,無法耕種,農民因此向政府請愿陳情。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面對民眾的抗議,不得不對銅礦污染問題進行調查,銅礦的生產就有停止的危險。那么,身為英國怡和洋行的員工應該用什么方法脅迫日本政府,從而使其頂住人民的不滿而繼續生產呢?讓大家扮演這樣討人厭的員工,真是不好意思。(笑)
——警察。
哦哦,使用警察的力量嗎?那就是動用警力來監督管束附近居民這樣的相關規則了。如果制定了這樣的法律,那就稱之為“取締法”好了。明治政府確實曾經聘請法國的法學家布瓦松納,讓他以法國法律為藍本起草各種法典,并在1880年(明治十三年)先于憲法公布了《刑法》與《治罪法》(即《刑事訴訟法》)。在憲法頒布之前制定刑法的想法,可以說與歷史是一致的呢。雖然在出現農民暴動的情況下可以出動警察,但作為企業來說,最基本的還是應該從經濟層面入手,保證銅礦的產量吧。如果要說是刑事還是民事方面的話,那應該是民事。那么,什么樣的法律可以保證這樣的目的呢?
——《商法》與《民法》。
啊,答案終于出現了。只要有這兩種法律,就可以用契約之類的手續來完成交涉。如果只是單純要求維持產量的話,只要經營足尾銅山的古河礦業與怡和洋行單獨進行溝通就可以了。沒錯,就是《商法》與《民法》。
但是,不論《商法》還是《民法》的制定,進展都相當緩慢。政府為了修改條約,加緊進行著《商法》與《民法》的起草工作,在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公布了《商法》《民法》《民事訴訟法》以及《刑事訴訟法》,日本終于有了一個法治國家的樣子。但是,《民法》頒布之后,受到了部分學者的批評,他們認為這部《民法》破壞了諸如家族道德等日本的傳統倫理。就日本政府的立場而言,為了修改不平等條約,自然希望能夠早日制定《民法》,但在國內輿論的壓力下,制定的《民法》卻一直未能真正施行。直到1898年7月,《民法》才得以施行。《商法》的施行,更是要等到近一年后的1899年6月。
在日本不斷要求盡快廢除不平等條約時,列強則表示:“請制定《商法》及《民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確實是正當的主張。當然,列強通過強加于對方的不平等條約,的確能夠獲得可觀的利益,所以列強自然也不會簡單地配合進行修改條約的交涉。但只要制定了《商法》和《民法》并遵照實施,貿易就可以相對穩定安全地進行,列強也不能否認這一點。
剛剛的內容,大家都理解了吧。當列強想要從中國和日本獲取經濟利益時,他們高度關心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平等待遇”。接下來,我們再來說一說這個問題。如果日本基于與英國是友好國家等理由而給予英國優惠的貿易條件,卻不給法國相同的待遇,這種行為就會使得未被平等對待的國家與日本產生糾紛。因此,只對英國實行運費優惠等措施是絕對不行的。
如此一來,英國就會這樣考慮:并不需要將日本變成英國殖民地,因為如果將其作為英國殖民地的話,就需要在日本駐軍,以防日本受到俄國等其他列強的影響。這不僅需要相關費用,還有可能引發與其他列強的紛爭。因此,英國只需向日本要求在港口稅收及運費等方面享有與其他列強相同的條件。如果明治政府具有能夠在列強之間保持獨立,并平等地管理列強利權的能力,那英國就不需要直接控制明治政府;如果是擁有這種能力的國家,就不需要耗費各種成本,將其殖民化并進行直接統治。英國這種充滿自信的觀點,可以說是建立在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海軍力量基礎上的。
作為安全保障的華夷秩序
英國認為,俄國以東亞為目標南下這一行動,不利于自身的整體利益,因此要求日本以能夠不被卷入列強間對立及紛爭為目標,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日本也確實如英國所預期的那樣,經過一系列前期準備,在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
有一個國家則選擇了與日本完全不同的道路,那就是中國。甲午戰爭后,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定各自的勢力范圍,以至于多個列強的利權并存于中國國內。但19世紀中期的中國,還遠未淪落到半殖民地的境地,中國當時擁有的“華夷秩序”這一資產,對列強而言極富魅力。
大家知道什么是華夷秩序嗎?
——和朝貢貿易一樣嗎?
看來大家大致上都有所了解呢。東京女子大學的茂木敏夫教授對華夷秩序做了這樣的定義:作為世界和文明的中心的中國,以“德”來感化周圍的地區,并依據周邊地區被感化的程度所形成的從屬秩序便是華夷秩序。其中,規范中國與其他周邊國家關系的國際秩序,就被稱為朝貢體制。
雖然僅僅聽一次可能很難想象,但琉球王國的例子特別能說明華夷秩序中,與基于土地的“屬地”相對的“屬人”這一特點。因為琉球當時向清朝朝貢,因此自然被劃入清朝的華夷秩序當中。但琉球同時也對日本薩摩藩進行朝貢。如果就被國境線環繞的土地來說,這種關系是難以想象的。但是如果換個角度,即并非由琉球國,而是由琉球國王向清朝皇帝進行朝貢,那么這種兩屬關系(同時歸屬清朝和薩摩的關系)也是可以成立的。
對于列強而言,這種以中國為中心、以交易和禮節為基礎的東亞秩序,是一種相當方便的系統。例如,不論是當時被稱為安南的越南,還是朝鮮半島的李氏王朝(國號為大朝鮮國),列強如果想與華夷秩序下的國家和區域進行貿易,為了能夠順利開展后續的工作,第一步就可以先與清朝進行溝通。從列強的角度而言,如果在朝貢體制的基礎上可以更容易地與李氏王朝或者安南進行商談的話,也沒有理由不加以利用。
在這種意義上,朝貢體制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廉價的安全保障措施”。身處朝貢關系中的國家只要老老實實地向中國履行禮儀方面的手續,中國方面就不會干涉朝貢國的內政與外交;只要遵守被規定的禮儀體系,就不會有不必要的緊張情況發生。中國與朝貢國的關系也不會讓雙方承受不必要的軍事負擔。進一步來說,中國、朝貢國以及列強間,都不需要承受這種不必要的負擔。
——具體而言是什么樣的廉價安保措施呢?有點沒聽明白。
如果把中國比喻成房東那樣的角色,應該會比較容易理解吧?只要列強向中國說聲“拜托了”,就可以通過中國與其他國家進行商談。
讓我們想象一下,例如,英國與俄國圍繞朝鮮半島的某個優良港口陷入了緊張狀態。當英國想要使用朝鮮半島的港口時,就可以向中國表達這一意圖,而中國就會向俄國及朝鮮政府轉達這一情況。中國會向他們表示:“英國這次不是為了建立艦隊基地而進行港灣調查,而是因為如此那般的具體情況。”而當俄國想要進行朝鮮半島東海岸的調查時,也可以向中國傳達自己的意圖,并由中國轉達給英國。對于朝鮮半島,通過中國這一華夷秩序的中心來進行溝通,可以極大地提高效率;而對于安南(越南),列強也只要向中國傳達相關意圖就可以了。當時,中國通過華夷秩序,扮演了類似房東的角色,而對列強而言,這就提高了效率。
19世紀80年代左右,日本與中國各自有著可以讓列強安心的秩序模式。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日本和中國在這一時期都實現了一定的成長。接下來,我們討論一下中日兩國之間的競爭是在什么樣的契機下開始激化的,并最終使得日本得以取代中國在亞洲的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