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
- (日)加藤陽子
- 3986字
- 2019-11-08 22:44:51
五 歷史的誤用
出類拔萃的精英們錯了嗎?
回顧前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當需要做出政治方面的重要判斷時,人們從歷史事件中得來的錯誤評估和經驗教訓是如此之多。最后,我想通過介紹美國歷史學家歐內斯特·梅(Ernest Richard May),來談一談歷史的誤用。梅教授是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他在1973年出版了《歷史的教訓》(The Lessons of the Past)一書。對比英文書名就知道,“歷史”一詞只是譯者的翻譯,實際上是指過去的經驗教訓,或者說是關于過去的一堂課。
梅教授是在什么樣的契機下,決心要寫《歷史的教訓》這本書呢?他的“問題”又是什么呢?大家能想到嗎?提示一下,這本書是在1973年出版的。
——石油危機。
嗯,這個點不錯。再想一想受到石油危機影響的事件,就能得出答案了。
——越南戰爭的結束。
對,非常好,就是越戰。越戰結束于1975年,而1973年是美軍從越南撤軍的年份。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策劃了與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和平協議,并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梅教授當時在做什么呢?他因為編纂越南戰爭史的緣故,暫時待在政府機關里。
梅教授當時懷抱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美國會如同掉進了泥沼中一般,深陷越南局勢之中?”越戰的相關政策是由美國政府機關中被稱為“最好和最聰明的人”(The Best and Brightest)所制定的,這些出類拔萃的精英們為什么會做出跳進泥潭的決定呢?梅教授在閱讀史料與相關記錄的時候,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并進一步將其整理成三個命題。
1.外交政策制定者(makers of foreign policy)常常會受到他們所相信的歷史所給出的教訓或預測的影響。
2.政策制定者(policy makers)則經常會誤用歷史。當他們準備制定政策、思考那些自己必須做出判斷的問題時,會一邊承受著壓力,一邊拼命地希望從歷史中找出類似的案例。過去的人們面對相似的問題是怎么做的?當時的政府又是怎么做的?但是,關于當時的歷史往往還有很多事實沒有被完全闡明,而且人們所能想到的歷史,范圍其實是非常有限的。我們的思維很容易被自己首先想到的案例所局限,即便是最優秀的政策制定者,要在盡可能廣泛的歷史事件中找出類似的案例,也是非常困難的。梅教授首先認定,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即決策者)所陷入的歷史的誤用,就是在這樣的框架下產生的。
當人們必須做出重大決定時,會無意識地把自己所知范圍內的過去的事件用自己的解釋,將“這件事、那件事,還有那件事……”進行參照,并互相聯系,同時在腦海中極其快速地進行整理比較,找出哪件事可以作為參考,哪件事與這次的問題具有“一致性”。當大腦進行這種工作時,思考范圍的廣度及對于過去經驗教訓所進行的解釋的真實性,都會對正確使用歷史作為經驗教訓產生影響。因此,研究歷史時就不應該有偏左或偏右的觀點,如果一味偏向一方,那么存儲在腦海中的關于經驗教訓的“歷史”索引就無法正常運作,也就沒法得到恰當的答案了。
反過來說,在做出重要決定時,那些更有可能在最后做出正確決定的人,就是能夠在頭腦中廣泛地將大量過去的事件與其接近真實的解釋相聯系進行思考的人。最后,讓我們來看看梅教授的第三個命題。
3.政策制定者可能會有意識地對歷史進行選擇性的利用。
簡而言之,梅教授想說的就是,請為政府指引方向的政策制定者們多多閱讀歷史吧。梅教授為了讓政府的決策者們能夠仔細傾聽自己的主張,非常翔實又生動地講述了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冷戰后、朝鮮戰爭時以及在越戰的局勢中,都是如何誤用歷史的。接下來,讓我們來稍微談一談梅教授所舉的誤用歷史的案例。
要求無條件投降的原因
梅教授認為,美國在選擇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方法時,很明顯地誤用了歷史。那是指什么呢?其實就是“無條件投降”這件事。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總統為何堅持要求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等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呢?這一點是否推遲了二戰的結束?如果觀察當時德國、意大利及日本三國的國內狀況,就會知道,上述三國實際上都已經出現了希望結束戰爭的動向。梅教授思考的是,在只接受無條件投降與有條件投降這兩種狀況下,哪一種更能降低對美國國民的損害,是不是像到一戰為止的所有戰爭一樣,由參戰各國商討投降條件反而會更好。
順便提一下1945年(昭和二十年)7月26日對日本發出的《波茨坦公告》。根據現在的研究,雖然鈴木貫太郎首相確實對記者們說了“不對《波茨坦公告》進行回應,繼續戰爭”這樣的言論,但美國在發表《波茨坦公告》的時候,其實已經認可了對原子彈的使用(此時的總統是接替當年4月逝世的羅斯福而成為第33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所以,這樣的假設實際上是不成立的,即如果日本方面更明確地向同盟國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意思,就可以讓廣島和長崎免于被原子彈轟炸。
總而言之,根據梅教授的解釋,羅斯福總統堅持要求無條件投降,就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方式這個歷史教訓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中。羅斯福認為,“無論如何就是不能妥協,1918年就是因為妥協才失敗的”。大家知道羅斯福所指是什么嗎?
第一次世界大戰首先是以停戰的形式結束的。當時,德國方面認為,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和平原則”可以接受,所以就考慮在1918年11月停戰。因為德國接受了“十四點和平原則”,一戰也最終得以停戰。然而,在1919年于巴黎召開的對德和會中,威爾遜所提倡的理想主義和談方案卻因為英國和法國的反對而化為泡影。因此,美國也不免受到德國關于停戰條件與最終和約不同的指責。
“當時沒有同意停戰就好了”,這種強烈的不滿情緒在卡爾老師所說的危機的20年間持續地在德國國內蔓延。由此,美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學到的教訓就是,不能與敵國商量停戰的條件。
梅教授除了考慮美國國民的犧牲,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冷戰局勢進行了思考,并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如果對大戰末期蘇聯的態度以及斯大林的發言等加以考量,就應該充分預料到在德國與日本戰敗后,蘇聯會在東歐和東亞地區施展自己的影響力。因此,為了牽制蘇聯在戰后的影響力,也應該放寬德國和日本的投降條件。
戰爭無法停止的理由
美國誤用歷史的第二個例子,是關于美國深入越戰的理由。美國到底被什么樣的經驗教訓,或者說創傷束縛住了呢?第一個例子,是一戰時的威爾遜的亡靈束縛住了二戰時的羅斯福,那么在越戰時,又是什么樣的亡靈束縛住了美國呢?
——雖然不太敢肯定,但感覺是朝鮮戰爭在雙方依然處于緊張狀態下停戰的事。
朝鮮戰爭的經驗束縛住了美國嗎?確實是這樣。當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突然越過“三八”線向南進攻的時候,美國其實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另外,美國也沒能預料到中國會派出志愿軍參戰。從某種程度上看,也就是因為開戰初期的這種近乎天真的樂觀,使得美國直到最后都沒法掌控戰爭的節奏,而1953年7月27日簽訂的也只是停戰協議。美國是不想在越南重蹈朝鮮戰爭的覆轍了吧,即在未能取得勝利的狀態下停戰。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強硬要求對手無條件投降,結果是讓德國和日本實現了民主化。因此,美國只要鼓起干勁去推進,總會得到成果。
美國在“9·11”事件后對伊拉克戰爭的有關想法,可以說就是來自對占領日本這一成功案例的思考。通過堅持強硬的手段來結束戰爭,美國確實讓德國與日本成功地民主化了。這些討論倒是可以幫助了解如今美國這種“十字軍”式的做法的本質,但美國無法從越戰的泥潭中抽身,應該是源于過去更大的教訓。
——(美國國內)曾經存在“紅色恐慌”,在麥卡錫主義下搞得人人自危,因為對共產主義的恐懼而不得不變得強硬。
這是對美國介入越南局勢的時代背景有著充分理解的回答。對美國而言,雖然蘇聯是第一個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但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友,是與美蘇兩國人民的共同敵人納粹德國作戰的同盟,蘇聯在打倒納粹的過程中有相當大的貢獻。因此,美國對越南局勢的恐懼可能又和對于蘇聯共產主義的恐懼有所不同。如果美國對越南的革命,或是胡志明們的影響力置之不理的話,正在非殖民化進程中的亞洲各國恐怕會漸漸走向社會主義。
雖然大家舉了許多例子,而且已經很接近答案了,但是我設想的答案還是沒有出現呢。這是在戰后反倒容易被遺忘的視角,那就是美國“失去中國”這一經驗。
二戰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代表中國參加反法西斯同盟對日作戰,中國因此成了戰勝國之一。但在中國之后爆發的內戰中,直到1949年10月中國共產黨勝利為止,美國都對中國局勢無能為力。在“九一八”事變和中日戰爭時期,美國擔心中國的龐大市場會被日本獨占,“門戶開放”政策無法維持,因而支持國民政府。但美國在好不容易打敗了日本,且戰爭期間對國民政府進行了巨額援助的情況下,卻眼睜睜地看著國民黨在1949年丟掉了政權。
對于這種結果,美國估計是扼腕嘆息的吧。關于中國市場,以前人們常常開玩笑說:只要讓10億中國人每人買一支高露潔牙膏,那就是10億支的銷量。但在1949年之后,直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為止,外國資本都無法進入這個有著誘人經濟前景的市場進行商業活動。“失去中國”的回憶給美國留下了相當巨大的陰影,這一陰影使美國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即在他國發生內戰之時,不如徹底介入并扶植自己所期望的政權。因此,當越南民主共和國與南越對峙時,美國不僅將南越傀儡化,試圖間接地影響越南民主共和國,而且直接出手,試圖推翻越南民主共和國政權。
以上就是歐內斯特·梅所舉出的美國在介入越戰之際,誤用歷史的案例。在美國轟炸越南民主共和國并捏造(frame-up)了東京灣事件后,面對來自國際社會和美國國內的強烈批評,總統也曾經多次考慮停手。但是,鑒于之前眼睜睜地看著中國這個鄰近蘇聯,又擁有龐大人口的國家倒向共產主義的經驗,他最終抑制了這種想法,“失去中國”的經驗強烈地束縛著美國對于越南局勢的態度。
回顧今天所講的內容,大概會有一種盡管人類一再地考慮各種情況,但是仍舊無法避免慘禍發生的感覺。我們無法隨時獲得所有的信息,但是我真心地希望大家能夠在所得到的有限信息中,盡最大的努力去廣泛地回想過去的事例,從中找出最適當的部分,從而在這樣的基礎上,對歷史加以選擇和利用。學習歷史并加以思考,這將是我們今后在決定自己如何生存、如何選擇時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