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政策論壇(第五輯)
- 嚴勵
- 652字
- 2019-11-22 16:40:36
論我國適用被判刑人移管制度之現實困境及出路分析
周凌 趙金金[1]
摘要:被判刑人移管是一種較深層次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方式,具有其他制度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我國在適用該制度的進程中陷入諸多困境,究其原因,除司法實踐中有關部門消極應對之外,現有雙邊條約存在諸多缺陷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故我國要成功構建被判刑人移管機制,就應將移管合作視為履行國家義務之手段,掌握其主動權;同時在此政策取向的指導下,對現有雙邊條約予以補充完善,并以港、澳作為試點,積累移管經驗,為國家間的移管合作提供具體操作示范。
關鍵詞:被判刑人 移管 現實困境 出路分析
被判刑人移管(Transfer of Sentenced Person),意指一國將在本國受到審判的囚犯移交給另一國行刑監管,以使其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服刑改造、重返社會。被判刑人移管制度是伴隨著跨國犯罪的出現而逐漸形成的,1998年3月Drazen Eredemovic一案判決的執行開創了被判刑人移管的先例,此后,它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有學者甚至指出它與證據和程序等問題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2],雖然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有夸大之嫌,但不可否認的是被判刑人移管在司法協助方面確實具有其他制度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它不僅有助于實現審判后對管轄權沖突的調和,而且有利于實現三方共贏、人權保障;對我國而言,這一制度可彌補現階段的立法空白、推動海外反腐,因此受到司法實踐的特別關注。但是由于現有雙邊條約和實踐操作存在諸多問題,阻礙了被判刑人移管在我國的適用。本文著眼于該制度存在之價值,重點分析當前立法和司法實踐中面臨的障礙,并從政策取向和具體操作兩方面為構建我國被判刑人移管制度進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