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政策論壇(第五輯)
- 嚴勵
- 3468字
- 2019-11-22 16:40:33
二、我國社區矯正執行及檢察監督中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社區矯正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社區矯正制度法律尚不夠健全,程序保障不足
目前社區矯正的法律依據主要是2011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中有關社區矯正制度的規定和2012年3月1日“兩高兩部”出臺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社區矯正法還未制定實施。各地區根據上述法律文件的指示,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以安徽省為例,根據《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安徽省有關司法部門為指導本省的社區矯正工作,陸續發布了《安徽省社區矯正試點工作方案》、《安徽省社區矯正對象考核獎懲辦法(試行)》,合肥市有關政法部門也聯合出臺了《合肥市社區矯正審前調查評估實施辦法》、《合肥市社區志愿服務行動實施方案》等等文件,以上辦法的實施對當地社區矯正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但由于部分還是試行規定,對于試行時間、評估結果沒有明確規定,出現了先后發布的地方實施細則與《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不協調的情形。例如,關于假釋犯相關法律文書的送達時間問題。2006年試行的《安徽省社區矯正工作流程》中明確規定“應在出監之日起7日內送達戶籍所在地的司法局”,但在《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中規定“應在其判決、裁決生效起三個工作日內送達至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兩個法律文件內容的矛盾導致地方機關執法沒有統一的依據,[8]使得實踐工作銜接不當,權責不明,甚至脫管、漏管現象。另外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導致后續工作中出現執行力、監督問題難以得到解決,嚴重阻礙了社區矯正制度的持續發展。
2.社區矯正制度的實施主體不夠明確
社區矯正制度的實施主體,由社區矯正機構和社區矯正機構的工作人員構成。但在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實施主體權限缺乏法律的明確授權,導致主體不明。譬如,與之相似的人民法院審判權是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等法律所賦予,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法律賦予的職權范圍內實施其相應的行為。而對于社區矯正制度的實施主體,《刑法修正案(八)》刪除了原刑法中由公安機關執行的規定。也就是說社區矯正的具體工作不再由公安機關執行,那么正常情況下,應由司法行政部門承擔。然而司法行政部門的執行權限卻沒有得到法律的確認。[9]雖然《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中對于司法行政機關執行社區矯正制度的職權有相關的規定,但《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并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的法律,因此,司法行政部門的執法權限仍未得到明確,這使得在社區矯正制度的執行實踐中主體模糊、管理分散,監督工作難以開展。
3.社會矯正制度缺乏社會認同且適用率較低
社會矯正制度缺乏社會認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首先是受重刑主義思想的影響。《刑法修正案(八)》中明確規定,對于管制、緩刑、假釋必須進行社區矯正。但是受傳統的重刑主義思想“治世用重刑”的影響,在人民群眾的心中,如果一個人觸犯了法律,卻沒有受到監禁刑類型的處罰,是違反公平正義的。只有處以重刑,才能震懾犯罪、懲罰犯罪分子以維護社會穩定。圖3為我國2013-2014年進行社區矯正的人數統計,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進行社區矯正的人數較少,與我國一百多萬的服刑總人數相比是非常少的。這種慣性思維的存在,使得人們很少將人道主義與刑罰的目的聯系起來,導致社會矯正制度缺乏社會認同感,公眾參與率低,給社區矯正工作的實施效果帶來了負面影響。同時,深受重刑思想影響的不止大眾,刑事執法者亦然。在實踐中,很多司法工作者寧愿判重不判輕,唯恐懲罰力度不夠,導致社區矯正制度適用率低,與社會發展程度不匹配。其次,公眾對社會矯正制度認識不足,對社區矯正工作不支持。由于宣傳力度小、法律知識普及程度低,人民群眾對社區矯正缺乏了解,認為犯罪分子存在于自己生活的小區中,使個人的生命與財產安全難以得到保障,即使社區矯正對象有些罪行極輕,但大部分人仍不理解更不接受社區矯正對象,這種薄弱的社會基礎嚴重影響非監禁刑的發展。
圖3 2013-2014年我國實行社區矯正人員分類統計
(二)檢察機關在社區矯正執行監督中的問題分析
1.檢察機關的監督方式和監督程序缺乏法律的明確規定
我國目前實行社區矯正的主要法律依據為《社區矯正實施辦法》,該《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制定,規定了司法和行政部門關于社區矯正執行的工作分工和配合。從該《辦法》的內容來看,大部分的篇幅都在于規定基層司法行政機關即司法所的工作內容和程序,關于人民檢察院的職責只做了簡短性、概括性的規定。《辦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人民檢察院對社區矯正全過程實行檢察監督,但并未規定具體的監督方式和程序。《辦法》第37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可以提出口頭糾正意見、制發糾正違法通知書或者檢察建議書,未對檢察機關可以提出意見的對象做出規定。而《辦法》第26條則明確規定了司法行政機關提出收監執行的情況,且規定了批準、決定機關作出決定的期限。相比之下,檢察機關在社區矯正執行中則處于可有可無的尷尬地位,[10]在社區矯正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社區矯正作為刑罰執行的一種重要方式,應當屬于司法機關的工作內容,而實踐中,由于社區矯正的社區性,司法行政機關承擔了社區矯正執行的主要內容,司法機關的作用常被忽視,人民檢察院作為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在社區矯正中的作用應當被重視。
同時,《辦法》未對社區矯正執行中出現的職務犯罪作出具體規定,只是在第三十八條概括性的指出應當依法給予處分或追究刑事責任,而且該條中僅指出司法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未提及司法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違法責任,這顯然與社區矯正日常工作由司法所負責的規定難以呼應。職務犯罪的偵查權屬于檢察機關,而普通違法行為檢察機關并無權偵查,僅靠機關的內部監督顯然力度不夠。因此,該《辦法》對于社區矯正執行過程中的職務違法行為的防治規定明顯不足,應當由檢察機關負責的職務犯罪也未明確指出。
2.檢察監督手段單一、剛性不足,難以實現監督實效
《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中明確規定的檢察機關對社區矯正監督的方式為違法糾正通知書與檢察建議書,監督手段單一。如前文提到的遼寧省西豐縣檢察院的監督舉措,雖然看起來方式多樣,但最終落到實處、能夠產生實效的只有糾正違法通知書。而法律并未對違法通知書的反饋做出強制性規定,《辦法》中也未對執行機關對糾正違法通知書的反饋時間、反饋結果做出強制性規定,如果執行機關認為自己不存在違法行為如何反饋,執行機關確實存在違法行為時如何改正及改正期限,執行機關改正后檢察機關是否進行復核等,法律都未作出規定。因此,檢察機關所作的違法糾正通知書與檢察建議書的剛性明顯不足[11],對于執行機關的糾正作用也難以實現。
其次,目前檢察機關對于社區矯正執行的監督僅限于事后監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2]同時,人民法院、公安機關、監獄等社區矯正的決定機關與人民檢察院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辦法》第五條規定,社區矯正的判決、裁定生效起三個工作日內,將法律文書的副本抄送響應的人民檢察院,但由于《辦法》但法律層次較低,強制力不足,且未規定未及時移送的法律后果,使得通知檢察院成為了決定機關的自律行為,結果造成了人民檢察院的監督漏洞,不利于開展社區矯正的預防性工作,也容易滋生徇私枉法等職務違法犯罪行為。此外,若是社區矯正的決定機關未通知檢察院實行社區矯正的人員情況,執行機關也選擇了針對性的隱瞞,使得社區矯正人員逃脫了檢察監督,則會造成難以估量的后果,不僅使矯正人員不能接受正確的矯正,更造成了對法律權威的損害。
3.檢察機關內部的溝通、銜接效果不佳
在實踐中,對于部分社區矯正的檢察監督需要不同檢察機關之間的溝通、配合。如對于犯罪分子的審判有時為犯罪地人民法院,若人民法院作出社區矯正決定,則應由犯罪地的人民檢察院對該決定進行合法性監督,而接受社區矯正則是在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社區,此種情況下關于矯正人員的社區矯正監督機關法律未做明確規定。通常情況下的做法為,由社區矯正執行地人民檢察院對服刑人員進行監督,如社區矯正人員羅某因協助組織賣淫罪被北京市豐臺區法院判處緩刑,在山西省陽高縣實行社區矯正,[13]此種情況不僅涉及矯正人員檔案的移交工作,還包括矯正地人民檢察院是否有權提出收監建議等問題。由于目前尚未建立跨行政區域的檢察機關溝通機制,導致社區矯正執行中可能會出現種種問題。這些具體工作,需要不同地區的檢察機關之間相互銜接、配合,才能使檢察機關的監督作用落到實處,而由于檢察機關的相關工作職能細則中規定不足,造成不同地區檢察部門之間的配合困難,具體工作人員工作時無章可循。在今后的法律法規制定過程中,這類問題應當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