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習慣和棘輪效應
老張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由于工資不高,所以每次都是在地攤上或是普通的店鋪里買幾十塊錢一件的衣服,而且買一件就穿上一年半載,買衣服的頻率也挺低的,能不買就盡量不買;平時幾乎不在外邊吃飯,除了午餐在公司吃外,早餐、晚餐都是自己做;也不出去旅游,同事聚會都很少參加,夏天熱的時候也都是買一塊錢一瓶的礦泉水喝,給家里寄錢也是大半年寄上兩三百塊錢。
后來隨著收入不斷提高,他的消費水平也開始不斷提高,衣服和鞋子越買越貴,而且每個月都要買上那么一兩件,現在幾乎不在家吃飯了,每頓飯都是在外邊吃,而且吃得還不錯。除此之外,一年固定出去玩兩次,一次國內游,一次國外游,每個月都給父母打2000塊錢,同事聚會每次都少不了他,礦泉水也早就不喝了,現在喝的都是那種很貴的保健飲料。這樣的高消費水平讓他跨入了“月光族”的行列,雖然收入很高,但是積蓄卻不多。
前段時間,老張老婆因為懷孕辭了工作在家養胎,這下子家里的收入立刻減少了不少,他媽媽從老家過來照顧他老婆,這樣家里就又多了一份開支,錢馬上就不夠用了。
怎么辦呢?他先是很不好意思地將每個月給家里寄的2000塊錢減為1000塊錢,可是事實證明這1000塊錢并不能從根本上改善他們家面臨的窘境,這時他媽媽提出就別給家里打錢了,而且還要求他盡量節省一些,同事聚會能不參加就別參加了,衣服、鞋子也別買那么頻繁了,老婆懷孕了就先別出去玩了,等等。老張答應得好好的,可是事情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手大腳花錢慣了,怎么可能一下子就節省過日子呢?老張為此很苦惱。
【每天學點經濟常識:棘輪效應】
老張從節儉到奢侈是很自然的,但是當要他從奢侈過渡到節儉時,卻變得很困難,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上叫作棘輪效應。棘輪效應又被稱為制輪作用,具體是指人們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后具有一種不可逆性,也就是容易向上調整,卻很難向下調整。簡單來說,就是容易隨著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費,但是不容易隨著收入的降低而減少消費。短期內的消費尤其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較大。這種習慣效應讓消費取決于相對收入,即相對于自己過去獲得的高峰收入。
這一經濟學原理是由經濟學家杜森貝利提出的,在此之前古典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消費是可逆的,也就是說絕對收入水平的變動一定會馬上引起消費者消費水平的變化。杜森貝利認為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會隨著收入的改變很快就發生變化,因為消費決策不可能是一種理想的計劃,它取決于人們的消費習慣,大家都知道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也不是說改變就能改變的,一個人不可能以前習慣了吃哈根達斯,收入降低后馬上就能適應一兩塊錢的冰棒。這種消費習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個人的生活經歷、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以及消費觀念等。特別是個人在最高收入期能夠達到的消費標準對個人消費習慣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棘輪效應可以用司馬光的一句著名的話來概括:“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棘輪效應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響,比如個人的消費欲望,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過得好一點,這種要求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們不能放縱自己,不能讓自己的欲望無限擴大,對于那些過度的奢求,必須加以節制。如果我們不對自己的欲望加以限制,不能養成儉樸的生活習慣,那就必然會敗家喪身。
從社會角度來看,資源的稀缺性也決定了我們不能放任棘輪效應任意地發揮作用,沒有限制地利用資源去滿足人類無盡的欲望。如果真是那樣,人類很快就會滅亡于自己手中。
此外,我們還要警惕商品價格上漲造成的棘輪效應。我們平時在買東西的時候可能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豬肉禽蛋等原材料的價格下降了,可是相應的制成品,比如牛肉拉面、肯德基及飯店的飯菜價格卻沒有相應下降;石油的價格上漲了,打車的價格也上漲了,可是油價下調后,打車的價格卻沒有相應地下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