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法院2017年度案例:民間借貸糾紛作者名: 國家法官學院案例開發研究中心本章字數: 2556字更新時間: 2019-11-08 21:46:09
6 民間借貸中借貸意思與給付行為之聯系
——馬驍訴楊龍、李貝民間借貸合同案
【案件基本信息】
1.裁判書字號
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鄂宜昌中民一終字第00325號民事判決書
2.案由:民間借貸合同糾紛
3.當事人
原告(上訴人):馬驍
被告(被上訴人):楊龍、李貝
【基本案情】
原告馬驍訴稱,馬驍與楊龍系同學關系,楊龍因做煙酒生意需周轉資金,故向馬驍借款65萬元,并約定按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四倍給付利息。此后馬驍陸續向楊龍給付借款,楊龍陸續補簽了10份借款合同,2012年10月15日楊龍向馬驍出具承諾書,確認2011年至2012年期間楊龍共向馬驍借款65萬元,承諾于2013年1月1日前一次性歸還。但是楊龍屆期后并未歸還借款,同時因借款發生于楊龍和李貝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依法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因此訴請法院判令:楊龍、李貝向馬驍歸還借款65萬元。楊龍辯稱,首先,借款數額實際只有29.5萬元,另外所謂的35.5萬元借款,其中23.5萬元根本未給付,其中12萬元系楊龍代馬驍購買股票,不屬借款。其次,楊龍已經償還借款22.85萬元。
【案件焦點】
民間借貸中借貸意思與給付行為之聯系。
【法院裁判要旨】
湖北省宜昌市三峽壩區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馬驍與楊龍系同學關系,楊龍因做煙酒生意需周轉資金,以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四倍給付利息向馬驍借款,形成多次借貸關系,事后楊龍給馬驍補簽了10份借款合同,金額合計65萬元。楊龍并于2012年10月15日向馬驍出具承諾書,載明楊龍2011年至2012年期間共向馬驍借款65萬元,承諾于2013年1月1日前一次性償還。楊龍向馬驍通過銀行轉賬還款如下:2011年9月13日轉賬0.2萬元、2011年11月15日轉賬2萬元、2011年12月19日轉賬0.06萬元、2012年2月9日轉賬1萬元、2012年3月25日轉賬0.6萬元、2012年5月3日轉賬0.1萬元、2012年6月3日轉賬0.14萬元、2012年7月1日轉賬0.75萬元,合計4.85萬元。此外,馬驍從楊龍之父處分別于2012年8月10日、8月12日、8月23日、9月5日、9月21日合計收回借款18萬元。另外,楊龍與李貝于2012年5月15日登記結婚。
上述事實,有借款合同、承諾書、銀行賬戶明細、結婚證、當事人陳述等證據予以證實。
宜昌市三峽壩區人民法院于2013年10月9日作出(2013)鄂三峽民初字第00404號民事判決,判決如下:
楊龍歸還馬驍借款本金18.65萬元,并自2013年1月2日起至實際支付之日止,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息支付逾期利息損失。
宣判后,馬驍提出上訴。經審理,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14年11月21日作出(2014)鄂宜昌中民一終字第00325號民事判決,判決: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生效裁判認為:楊龍給馬驍出具的借款65萬元承諾書,該承諾書具有借據性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法(2011)336號通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當前形勢下加強民事審判切實保障民生若干問題》的法(2012)40號通知規定的,要加強對借據真實性審查,明確舉證責任分配,加大對各種形式高利貸的排除力度和對虛假債務的審查力度的精神要求,以及自然人間的借款合同系實踐性合同的規定來看,馬驍應當對借款交付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一方面,楊龍對5月24日當天的四筆合計23.5萬元借款提出異議,而馬驍又無證據證實此23.5萬元已經實際交付,故認定此23.5萬元未實際發生,應從65萬元中扣除。另一方面,楊龍辯稱剩下的41.5萬元中包含代為購買股票的12萬元,但無證據予以證實,故該辯解意見不予采納。所以借款應認定為41.5萬元,而楊龍已經還款22.85萬元,因此楊龍還欠馬驍18.65萬元。因并無證據證實雙方約定了借款利息,故馬驍主張四倍利息不予采信。因雙方約定于2013年1月1日前一次性償還,故楊龍應自2013年1月2日起至實際支付之日止,按銀行同期貸款利息支付逾期利息損失。此外,借貸發生期間,楊龍與李貝并未實際共同生活,且也無證據證實借款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故不屬共同債務,李貝不應承擔還款義務。
【法官后語】
民間借貸屬常見民事行為,看似簡單實則形式繁雜,借、還兩端常常內藏隱情,雙方雖心知肚明,但外人難窺其究,一旦產生糾紛,訴訟中當事人通常只陳述有利事實而否認不利事實。作為法官,面對兩種陳詞如何定奪,實屬難題。
本案中,借據明確記載馬驍借給楊龍65萬元,但是楊龍予以否認,辯稱只收到41.5萬元借款,另外23.5萬元或未借或屬購買股票款項。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六條第二款之規定“被告抗辯借貸行為尚未實際發生并能作出合理說明,人民法院應當結合借貸金額、款項交付、當事人的經濟能力、當地或者當事人之間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當事人財產變動情況以及證人證言等事實和因素,綜合判斷查證借貸事實是否發生”。因此馬驍雖有借據在手,但是總額高達65萬元的借款,依據馬驍陳述,系前后十多次給付,既有轉賬又有現金。但是現金給付疑點重重。據其所言,每次現金給付數額與轉賬數額基本相當,那么為何舍棄轉賬給付之便而不厭現金給付之煩,且現金給予也非整數,更不符合現金借款之常理,因此現金給付之說無法得到合理解釋和有力證實,故法院不予認定。
借之爭端已解,還之爭端何定?楊龍辯稱,通過銀行轉賬還款共計22.85萬元,而馬驍辯稱楊龍及楊龍之父轉賬款項系歸還其他借款,實與本次借貸之事無關。如何評判?首先,馬驍辯稱雙方存在其他借貸關系,但是并無有力證據證實,因此還款之事理所當然置于借貸關系之中,應視為償還借款。其次,借款人出借款項后會及時索要借據,而還款人通過銀行還款后常常不會索要收據,此為日常經驗,且本案中因雙方借貸關系并未結清,楊龍未要收據更符合經驗法則,所以楊龍辯稱已經償還22.85萬元借款,證據翔實、理由充分,故法院予以認定。
世事紛繁復雜,平淡之中常常暗藏曲折;人心幽暗叵測,笑面之下常常內蘊機竅,民間借貸行為多有不規范之處。法律規定是在充分考慮現實情況,審慎評定法益輕重,出于規范并警示民事活動風險之目的而制定的。因此,在民間借貸活動中,雙方都必須慎重保護自己的利益,出借人若為現金給付,數額不可太大,且應及時索要收據,切忌大額現金交付及延后索要收據;同理,還款人若為現金還款,也應注意上述問題。同時,民間借貸雙方常常關系密切,除真實的借貸關系外,或許還有其他涉及錢款的民事往來,切忌出于信任之故或便利之宜,將往來錢款皆以借據形式混為一體,否則單純以證據形式而言,債務人將百口莫辯,承擔不利后果。
編寫人:湖北省宜昌市三峽壩區人民法院 蘭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