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民法典》時代的擔保糾紛——司法實踐和裁判觀點的發展與演變(代前言)
從1987年《民法通則》正式開始施行,到2020年《民法典》制定完成,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民事立法走過三十多年的歷程。橫跨物債,超越民商,作為市場經濟基礎交易工具之一的擔保制度,歷經《民法通則》《擔保法》《物權法》《民法典》,逐漸走向完備和成熟。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我國擔保立法的發展史就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投影,擔保糾紛的裁判觀點也隨著立法的不斷發展持續演變。
一、發軔:《民法通則》時代的擔保制度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擔保是現代信用經濟的重要工具,與商事交易相伴相生。但在1986年《民法通則》頒布之前,我國幾乎沒有關于擔保制度的立法。《民法通則》第八十九條首次提出了“債的擔保”這一概念,列舉了保證、抵押、定金、留置四種方式作為債的擔保。《民法通則》用三百余字的篇幅規定了擔保責任、擔保人追償權、擔保物權的實現等內容,這一看似簡單的規定,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國擔保制度理論與實踐的規范基礎。
但《民法通則》關于擔保制度的規定過于原則,根本無法滿足日趨復雜的司法實踐需求。為滿足司法裁判對規則供給的剛性需求,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包括《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1988)、《關于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中有關保證的若干問題的規定》(1994)在內的多部司法解釋,對經濟生活中常見的涉及擔保的法律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規范。相關司法解釋就擔保主體、擔保合同的成立方式、保證期間、連帶擔保的責任承擔、抵押物的轉讓、擔保的從屬性等問題作出了初步的闡釋和說明。
盡管從今天的角度看來,《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擔保部分的規范仍然體現了一定的計劃經濟色彩,其邏輯體系不甚周嚴,其內容與理念也與如今之規范相去甚遠,但仍可以說,《民法通則》與相關司法解釋是我國擔保制度走向體系化、規范化的開端。
二、發展:《擔保法》《擔保法解釋》與《物權法》的新舊之爭
自1995年起開始施行《擔保法》,是我國第一部系統性規范民事擔保制度的法律。《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對語焉不詳的《民法通則》擔保制度予以了全面的體系化,并從立法層面規定了“質押”這一擔保形式。《擔保法》對擔保合同的從屬性、擔保主體、擔保責任、共同擔保、最高額擔保、保證期間等問題進行了系統性的規定,形成了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定金五足鼎立的民事擔保制度法律體系。
《擔保法》誕生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起步時期,并未完全脫離于計劃經濟的色彩。該法帶有明顯的時代印記,體現了在一定時期內,我國為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強化擔保行為的效力而確定的充分保護債權人的立法價值取向。例如,在保證人未書面明確保證方式的情況下,《擔保法》并未采取世界主流做法將保證方式推定為“一般責任保證”,而是推定為“連帶責任保證”,對擔保人科以了較重的義務;又如,2000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認為,多名“連帶保證人”與債務人的關系類似于多名“連帶債務人”的關系,規定多人共同連帶保證的情形下,向其中一名保證人主張權利,即起到對所有保證人主張權利、中斷保證期間和訴訟時效的法律效果。但總體而言,《擔保法》時代,民事擔保的司法實踐充分尊重債權人與擔保人的意思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資本市場的繁榮發展。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民法學界與實務界對物權理論認識的深入,私有財產不受侵犯被上升到憲法層面,制定物權法的意識形態障礙被徹底掃除。在此背景下,2007年《物權法》正式誕生。《物權法》頒布實施,使得作為法定物權的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擔保物權不僅在《擔保法》中加以規制,也在《物權法》擔保物權編中加以規制。《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與《物權法》對獨立擔保、混合擔保、擔保期間等問題作出了不同的規定。因此,很長一段時期內,如何協調《擔保法》及《物權法》對擔保物權的不同規定、如何處理新法與舊法之間的關系,成為擔保司法實踐中的一項重要議題。
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也為我國的擔保制度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擔保法》《物權法》規定的剛性擔保種類,與日趨復雜的資本市場增信需求不相匹配。為解決制度與實踐之間的張力,不少商事主體通過變換交易模式、自創增信工具的手段(例如約定第三方差額補足、流動性支持、獨立保函),試圖繞過擔保制度的強制性規定。再例如,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權擔保、上市公司違規擔保的現象頻發,嚴重侵害了公司股東及股民的權益;又例如,保兌倉交易、讓與擔保等新型擔保交易形式不斷涌現,各地法院對相關合同的效力問題理解存在重大差異。最高人民法院陸續通過發布司法解釋、批復、會議紀要的方式,對擔保制度的法律規則進行完善,以應對市場中不斷變化的擔保交易實踐。
在《擔保法》和《物權法》雙雄并立的時代,中國擔保制度的司法實踐在眾多的問題上缺乏應有的共識。如混合共同擔保人之間的求償權問題、公司擔保問題、保證期間與訴訟時效的關系問題、抵押擔保范圍問題、讓與擔保效力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在實踐中都缺乏統一的實踐共識。這一時期內,我國金融市場的交易結構不斷創新、擔保問題的糾紛數量不斷增加、新問題不斷涌現,各級法院針對同一法律問題出現了大量同案不同判的現象,裁判規則難以統一。擔保制度的司法實踐,在某些案件中成為“擲硬幣”的隨機游戲,動搖了擔保制度規則的可預期性。
三、成熟:《九民紀要》和《民法典》時代的擔保制度
為解決司法實踐中眾多裁判觀點不統一的問題,2019年1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即《九民紀要》),對《擔保法》《物權法》及其司法解釋在適用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爭議問題進行了統一。《九民紀要》重申了擔保的從屬性,協調了《物權法》與《擔保法》之間存在的多處適用沖突,并確定了不輕易否定新型擔保合同效力的審判原則。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實施,代表著我國規范意義上的擔保制度進入了《民法典》時代。伴隨《民法典》同步實施的還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以下簡稱《民法典擔保制度解釋》)。新法出臺及新的司法解釋頒布后,最高人民法院在其編撰的《民法典擔保制度解釋理解與適用》指出,《擔保法解釋》中五分之四的條款已經被《民法典》及司法解釋取代,舊有的裁判觀點不再沿襲適用,可見本次修法力度之大。但變化只是形式意義上的,中國擔保制度的司法實踐在民法典時代仍保持著一定的延續性,在諸多存在爭議的司法實踐問題上并未出現顛覆性的改變。
《民法典》及《民法典擔保制度解釋》體現了我國擔保法律制度三十余年的積淀,是最新司法觀點的總結與集成,體現了我國民商法立法與實務層面最新的價值轉向,既有傳承、又有創新:
第一,《民法典》保持了《擔保法》和《物權法》關于擔保制度的基本框架。《民法典》以及《民法典擔保制度解釋》仍然保持了保證合同、擔保物權(含抵押、質押、留置權)、其他擔保形式的基本結構框架,在擔保制度核心內容的設置上,與舊法大體保持一致。例如,新舊法均包括擔保的定義、擔保的從屬性、擔保的種類與形式、擔保的主體限制、擔保責任的承擔等擔保制度的核心內容。
第二,《民法典》汲取了最高人民法院《九民紀要》及長期司法審判活動中積累的寶貴經驗。《九民紀要》立足于司法實踐,一方面試圖解決《擔保法》與《物權法》之間的沖突問題,另一方面試圖解決在審判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而《民法典擔保制度解釋》是對這一重要文件的傳承與發展。《民法典擔保制度解釋》基本吸收了《九民紀要》對獨立擔保效力、擔保責任范圍、擔保物權變動、非典型擔保效力等方面的觀點,對時下熱議的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權擔保問題、混合擔保中擔保人互相追償問題作出了更為詳細、實用的規定。
第三,《民法典》淘汰了原有法律中大量喪失實務價值的條款,根據新的立法價值取向,對舊有法規進行了系統性的修改。考慮到擔保人、債務人在設定擔保時處于弱勢地位,并結合司法實踐中債權人濫用優勢地位、過分壓縮擔保人利益的事實,《民法典》改變了《擔保法》時代的立法價值取向,使得債權人與擔保人之間的權利更加平衡;例如,根據《民法典》,在保證合同對保證方式與保證期間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情況下,保證人僅在6個月的保證期間內承擔一般保證責任,這一責任與《擔保法》相比明顯較輕;再例如,《民法典擔保制度解釋》將實踐中通行的差額補足、流動性支持等增信方式“還原”為保證責任或連帶債務清償責任,避免債權人通過合同任意設定增信工具,侵害擔保人的合法權益。
第四,《民法典》創設性地出臺了一系列新規定,填補了立法空白。《民法典》及《民法典擔保制度解釋》的一大亮點即在于將實踐中新涌現的非典型擔保形式納入到擔保的法律制度中加以規范,回答了司法實務中亟待解決的新型擔保效力問題。除此之外,《民法典擔保制度解釋》正式明確了預告抵押登記優先受償制度、擔保債務在主債務人破產程序開始后的停止計息制度、融資租賃合同中出租人對租賃物的優先受償制度,相關制度一經出臺,即引起了學界與實務界的熱切討論。
《民法典》及《民法典擔保制度解釋》在防控市場風險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商品流通與資金融通,確保法律規定緊貼實踐。如果說《擔保法》誕生于我國金融與資本市場“野蠻生長”的時代,那么《民法典》和《民法典擔保制度解釋》的出臺則象征著我國經濟發展從“追求速度”到“追求質量”,擔保制度立法逐漸走向成熟、走向理性。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三十余年來,擔保這一古老的商事制度歷久彌新,不斷煥發著生命力。我國擔保制度的立法從無到有,逐漸成熟健全、不斷革新,其每一階段的進步都是革命性的。市場交易結構的創新、學術研究的深入、司法政策的轉變都對我國擔保制度的發展產生著重要影響。隨著《民法典》時代的開啟,擔保制度的司法實踐也必將隨著立法的變革不斷發展、走向成熟。
四、裁判規則解讀:擔保制度變遷視角
北京云亭律師事務所民商事爭議解決團隊長期致力于擔保這一交易工具的研究和相關業務的實踐。在處理大量涉及擔保的商業糾紛的同時,我們收集并系統性地整理了最高人民法院及各高級人民法院千余份涉及擔保糾紛的判決書、裁定書,并在此基礎上總結了擔保糾紛的100個常見爭議點,于2019年7月出版了《擔保糾紛案件勝訴實戰指南——典型案件辦案思路及實務要點解析》。
在本書出版后的201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國法院印發了《九民紀要》,對擔保糾紛案件審理的規則進行了進一步的規范與統一,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司法實踐中分歧較大的一系列實務問題。2021年1月1日起,《民法典》及新司法解釋“一槌定音”地將擔保制度司法實踐中長期以來存在的部分爭議問題進行了全面歸納與總結;另一方面,《民法典》及新司法解釋創設性地出臺了一系列新規定,改變了《擔保法》中不適應當代經濟生活需要的部分規范;與此同時,《民法典擔保制度解釋》亦將《擔保法解釋》中不典型、不實用的部分規定予以剔除,更加貼近司法實踐。
就司法實踐而言,法律的變化,欲實現其對社會經濟實踐的指引功能,最終必將通過裁判規則進行響應。為因應近年來立法和司法實踐的重大變化,應讀者要求和我們日常處理大量擔保疑難案件實務的客觀需要,我們結合最新判例和裁判規則,對本書進行全面修訂、升級和完善。本次修訂保留了本書原有的特色,但其修訂始終以反映當前最新司法動態為目標。為此,我們將本書原有的部分老舊案例,結合最高法院和各地高院最新判例進行了全面更新。因此,與其說本書是第一版的修訂版,不如說是重新改寫后的一部新書。
截至本書完成修訂之時,《民法典》及相關司法解釋頒行僅一年多時間,實踐中仍有大量問題待立法填補,相關規則的適用情況亦有待進一步觀察。作者雖有心對《民法典》時代所有涉及擔保的重點問題進行一一歸納、梳理,但由于作者水平和精力有限,對案例的選取和裁判規則的解讀,難免掛一漏萬,望各位讀者予以批評指正!同時,我們也誠摯歡迎學者、律師界各位同儕、法官及其他司法實務工作者就本書涉及的相關問題、觀點同我們進行探討。并與我們郵件聯系,郵箱:lishu@yuntinglaw.com。
李舒律師
2022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