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裁判規則理解與適用:公司卷二
- 江必新 何東寧等
- 2491字
- 2019-11-15 21:37:41
二、公司修改章程限制或取消股東原有權利的效力認定
股東加入公司是否表示他已經同意并接受有關公司法及公司章程中的所有條款,而且還會接受未來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各種修正案,還是僅僅同意了章程的既有內容,這個問題頗有爭議。的確,股東加入公司時已經知道公司章程可依公司法和章程的規定被修改,然而這并不代表他也同意了以后的各項修正案,因為如此一來,他的所有利益將置于他自己完全無法預測和掌控的風險之中,任何一個理性人都不會有這種意愿、作出這種意思表示。但是“由于社會環境和公司本身的情況并非恒定不變,一旦這些客觀條件發生變化,公司的經營戰略、經營方式、管理手段、經營規模以及資本構成等都會作相應的調整,修改章程就成為必然。”[19]股東加入公司時必然已經知道公司章程可依公司法和章程的規定被修改,而且無論章程的性質是關系契約還是自治法規,其修改均無需經全體股東一致通過(盡管對于公司章程的性質,有人認為是自治法規,有人認為是契約,但是,如果說章程是契約,它也是關系契約而不是合同法上規范的一般的民商事契約,有其自身的性質與特點:主體的廣泛性、內容的復雜性、存續的長期性,其修改不需要全體當事方的同意;確切地說,修改公司章程的決議是個團體行為,而不是一般的多方法律行為),公司在某個股東加入后會根據變化了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情況對章程作出修改,也是在任何一個理性人的認識和預期范圍內的。因此,公司章程在某個股東加入后進行的修改即使限制了其某些股東權利,只要沒有超過一個理性人的重大預期,便視為該股東加入公司時已經默示同意,該股東必須無條件遵守和執行相關條款;如果這種修改超過了一個理性人的重大預期,則視為這種修改沒有取得他的同意,原則上該股東可以主張該條款無效(存在后文的一種例外)。事實上,重大預期標準在我國《公司法》已有體現,比如有限公司連續5年符合公司法的利潤分配條件而不分配公司利潤時異議股東享有股權回購請求權。
判斷某個經過修改而產生的限制股東權利的章程條款是否超出了股東的重大預期,關鍵是看這種限制是否對股東股權帶來重大而明顯的實質損害。從股權性質看,雖然關于股權的性質一直頗有爭議,出現了所有權說、債權說、社員權說、股東地位說、獨立民事權利說、合同預期民事權利說,然而,無論如何,股權絕對不是所有權:所有權作為一種物權,其客體是有體物,而股權的客體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公司;所有權作為物權,具有直接支配性和絕對性,所有權人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意思自由而圓滿地實現所有權的各項權能,而股權的實現不僅取決于股東自身的意思,還依賴于其他股東的意思表示;所有權作為物權,是一種支配權,股權的許多權能比如股利分配請求權、股份收買請求權、知情權等根本就不是支配權,更不可能成為所有權。因此,股東在加入公司時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他對其股權不具有完全支配力以及其后其股權可能還會受到現在并未產生的某些限制。如果章程對股權的某些限制并沒有實質損害他有權期待得到的財產利益,即使章程的該種限制產生于其加入公司后,也是在或者應當在他的預期范圍內,并未超出其重大預期。比如甲股東加入某有限公司時,公司章程未限制股東權的轉讓,后來公司修改了公司章程,規定股權只能在公司股東內部轉讓,甲無權主張該種修改無效,因為該種修改并沒有給其股東權造成實質損害。當然,甲無權主張章程修改,并不意味甲不得尋求其他救濟,此時甲有權請求公司以公正價格回購其所持股權,我國臺灣地區“企業并購法”第11條、《日本公司法》第116條皆有此種規定。在大港收購愛使一案中,在大港已經取得了愛使的大量股份、成為愛使的股東后,愛使章程規定董事會的分期輪換制顯然對愛使股權造成了重大而明顯的實質損害,因而該規定應當被認定無效(當然,如果愛使的這一規定發生在大港發動收購之前,則依據上文的股東明示或默示同意標準,其章程相關規定是合法有效的)。
判斷某個經過修改而產生的限制股東權利的章程條款是否超出了股東的重大預期,另一個重要的標準是該種限制是為了公司的利益而非特定股東的利益。在Sidebottom v kershaw,leese&Co Ltd一案中,公司的一個小股東在與公司業務相競爭的企業中也擁有股份,公司于是規定與公司利益相沖突的股東的股權應改轉讓給董事指定的人,英國上訴法院后來支持了公司的主張,認為這顯然是符合公司利益的。在Daphen Timplate Co v Llanelly Steel Co一案中,公司規定大股東有權購買小股東的股份,法院判決規定無效,因為其顯然超出了為了公司的必要利益范圍。[20]股權應該受到限制是因為股東加入公司后即成為公司的一員,從而獲得了自己單獨支配相應數額的資產不可能得到的收益,因此,他也應該承擔一定的義務,這也是在他預期之中的,但是任何一個股東在加入公司時都不會希望以后僅僅為了另外某個股東的利益而限制自己的權利。如果公司法認可公司章程為了特定股東(通常是大股東)利益而限制其他股東利益,不但違反了正義的基本要求,而且會使一般投資者因為對投資公司充滿恐懼而選擇逃離,無法實現社會資本的集中,嚴重阻礙社會資源的高效配置,背離了社會財富最大化這一公司法基本目標。
如上所述,當公司修改章程增加對股東權利來限制時,如果這種修改超過股東重大預期,原則上該種修改無效,但是存在一種例外情況,即該種修改是為了適應變化的社會現實而為維護公司利益所必需時。公司法的價值在于促進社會資源合理配置、實現社會財富的最大化,公司的本質則在于其是股東的營利工具,當公司外部環境或者自身條件發生劇烈變動以至于公司如果繼續按原章程運行不利于其利潤最大化時,公司章程自然應該做相應調整,即使該種調整背離了股東的重大預期。股權是股東與公司及股東與股東之間的相互關系,當公司與股東、股東與股東的不同利益訴求皆具正當性時,哪一方的利益訴求更符合公司利益、更有利于提高公司運營效率,哪一方的利益即應該得到優先保護。比如某股份公司章程原先規定公司利潤分配按股東持股比例進行,但是后來公司資金缺乏乃至資不抵債,決定引進新的投資者,但是對方表示投資的前提是其享有兩倍于持股比例的利潤分配,此時公司可以修改原先章程規定的利潤分配比例,相關股東不得主張無效,當然,異議股東可以請求公司回購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