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P項目落地的法律之道
- 李金升
- 733字
- 2019-11-15 21:03:29
五、PPP項目社會資本方回報機制設置的法律風險評析
在《某水利工程PPP項目實施方案》中,對PPP項目社會資本方回報機制設置如下:
“本項目在特許經營期間按合同約定在保證水庫外觀良好,結構安全,各項設備能夠正常運行的前提下,由某區人民政府出資對中標社會資本持有的SPV公司股權進行補償受讓,運營期最后五年每年受讓中標社會投資人持有項目公司股權的20%,每年轉讓價格為×××.××萬元,中標社會投資人應對水庫資產提供為期一年的質保服務。為應對中標社會投資人非正常退出情況,某區人民政府將建立應急機制,制定應急預案,及時引入有實力和經驗的公司介入本項目的后續建設及運營。”
“政府補貼金額:為保證中標社會投資人合理收益,某區人民政府采用財政可行性缺口補貼方式對中標社會投資人進行補貼,建設期不進行補貼,自運營期第一年開始進行補貼,每年補貼金額×××.××萬元(以實際招標確定為準)。政府可行性缺口補貼、股權補償受讓款、水庫運營維護費、污水處理服務費須列入某區中長期財政預算支出并通過某區人大決議,并錄入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系統。”
對于《某水利工程PPP項目實施方案》的這種安排,在八年的運營期中,實際上從運營三年后開始,社會資本方即可獲得固定的回購安排,且看似股權,可能實質上是債權,構成地方的政府債務,并通過當地人大決議,錄入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系統。對于這種安排,按照《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做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示范工作的通知》的規定:“嚴禁通過保底承諾、回購安排、明股實債等方式進行變相融資,將項目包裝成PPP項目。”“對采用建設—移交(BT)方式的項目,通過保底承諾、回購安排等方式進行變相融資的項目,財政部將不予受理。”此種方式風險較大。而且,對于激勵社會資本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說,也不太完全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