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P項目落地的法律之道
- 李金升
- 948字
- 2019-11-15 21:03:24
五、物有所值定性評價指標的合規性
物有所值評價,主要從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兩方面予以開展。但是在開展定性評價時,對于定性評價的指標以及相應的權重并不能隨意設置,其有著嚴格的合規性要求。
第一,對于物有所值定性評價指標,本書將其命名為“66”原則。具體如下:
“66”原則的第一個“6”:PPP項目物有所值6項基本評價指標。這6項基本評價指標為:(1)全生命周期整合程度;(2)風險識別與分配;(3)績效導向與鼓勵創新;(4)潛在競爭程度;(5)政府機構能力;(6)可融資性。這6項指標必不可少,且少一項不行,多一項也不行。所以,也可稱之為PPP項目物有所值定性評價的“規定動作”。
“66”原則的第二個“6”:PPP項目物有所值6項補充評價指標。這6項補充評價指標為:(1)項目規模大小;(2)預期使用壽命長短;(3)主要固定資產種類;(4)全生命周期成本測算準確性;(5)運營收入增長潛力;(6)行業示范性。但是,此6項評價指標,并非必不可少,也并非必須要用此6項評價指標。原因是根據《財政部關于印發〈PPP物有所值評價指引(試行)〉的通知》第十八條的規定:“項目本級財政部門(或PPP中心)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可根據具體情況設置補充評價指標。”
第二,對于物有所值定性評價指標的權重,本書將其命名為“28”原則。具體如下:
“28”原則的“2”:補充評價指標的權重僅占20%。如果同時采取基本評價指標和補充評價指標予以評價,補充評價指標的權重不能超過20%。
“28”原則的“8”:基本評價指標的權重占80%。當然,如果該PPP項目不開展補充評價,基本評價指標的權重為100%。
另外,基本評價的6項具體指標中,任一指標的權重一般不超過20%;補充評價的6項具體指標中,任一指標的權重一般不超過10%。
第三,對于物有所值定性評價的打分,本書將其命名為“55”原則。具體如下:
“55”原則的第一個“5”:每項指標評分分為五個等級。這五個等級為:(1)有利;(2)較有利;(3)一般;(4)較不利;(5)不利。
“55”原則的第二個“5”:每項指標打分分為五個檔次。這五個檔次對應五個等級為:(1)100分—81分;(2)80分—61分;(3)60分—41分;(4)40分—21分;(5)20分—0分。
另外,PPP項目本級財政部門(或PPP中心)會同行業主管部門,按照評分等級對每項指標制定的評分標準,須清晰準確。